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舆论环境、内外部环境、增强学校的凝聚力等层面来探讨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双师型” 教师队伍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063-02
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不断发展的命题,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其将会增加新的内涵。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们需要不断完善保障措施,有力地推进高职教师队伍建设,进而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环境,在政策上向高职倾斜
近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经历了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一直在努力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环境。通过舆论导向、观念更新,逐渐改變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让高职教师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以此使高职教师将成为“双师型”教师作为奋斗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作为谋生计的一种被动适应。
同时,国家在政策上也向高职倾斜。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协同化管理。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来自教育部门内部,而是来自经济部门和就业部门。教育部门、就业部门、经济部门以及雇主组织的密切合作共同参与教育的管理和决策,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而从目前来看,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其改革、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政府、教育部门,因而在政府较重视的地方,高职教育的发展相对较好。可见,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还迫切需要国家、地方的政策扶持,进一步制定与执行法律、法规以规范高职教育的发展。近年来有一个明显的政策倾向:高职教育处于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夹缝之中,它的特殊性造就了其边缘性地位,在国家的政策方针中,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跟不上其快速发展的状态。而这两年高职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例如,2011年教育部的各种征求意见稿相继发布,如《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系列意见的发布,不仅为高职教育指明了新时期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力地提升了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位置。高职教育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营造内外部环境的亲和力
(一)改革高职教师职称评审体制。改革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体制,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制度扶持。制定出符合职教特点的职称评审标准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瓶颈。虽然教育部文件中有不少相关表述,例如对“双师”素质教师提出的可操作标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评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等。但总体而言,都比较零散,需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为高职教师发展的方向作引导,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制定相应制度,以保证本地区高职评审的制度化、规范化。
由于教师职务的评审在普通高校中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高职教师职务评审可借鉴一般高校的方法,同时兼顾教师在应用性科研方面所作的成果等。在高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申报条件上,应坚持学历与资历各有侧重的原则;应坚持以专业技术能力为主,兼顾教师基本功原则;应把教师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取得的教学、技术成果作为主要评审依据。对于来自企业的教师前一方面容易达到,在评定中可注重考察其作为教师的基本能力;对于来自高校的教师侧重于前者。在职务晋升上可打破学历的障碍,注重资历,以工作资历为重点。从课程类型而言,其一,对于专业课教师的学历要求较为强调。其二,对于实践课教师的学历要求可稍微降低(详见图1)。在“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上,应更加侧重于双证、双职称之外的其他途径。值得指出的是在“双师型”教师内部存在水平高低的情况,可视情况进行分等级,低级可向高级晋升,以此来督促和推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二)促进产学结合。国外高等职业教育都有一个共性的成功经验——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就是一个典型,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企业主要负责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学校主要教授专业理论课及文化课。过去双元制教育模式主要在中职领域实施,现在也被职业学院采用,用以培养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在英国,采取“合作职业教育”方式,加强教育部门与企业界的密切合作,以改变职业教育落后于经济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相脱节的状况。合作职业教育采取方式是: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师,大多数人员直接从工商业和专业岗位上招聘而来;企业与学校共同协商课程;企业为学校提供办学条件;大多数昂贵设备和建筑经费都由企业提供等。而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完全是一种由行业牵动,与企业密切产学合作的培养模式。从这些例子中可见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的甚至是主导作用,从课程的设置到学生的就业等一系列活动,企业都参与进去。校企结合、产学合作,是被西方发达国家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成功途径。
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是我国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总结,但我国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合作远不如发达国家。产学结合不仅仅是依靠学校自己的力量就可以达到的,它涉及了区域中的2个主体:企业一(行政部门)—学校,行政部门在其中主要起纽带作用。因为我国高职教育开初就是处于外力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而政府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应该要让两个主体联系起来达成合作,让高校与政府的合作关系固定下来而不是松散的状态,政府应在相关政策上起推动作用。而在教育部2011年10月12日发布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可体现到对高职教育的推动。意见指出:“加强政府统筹,建立教育与行业对接协作机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地方政府充分发挥政策调控与资源配置作用;发挥地方及行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工作中的调控和引导作用。”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和社会参与之间的关系,将为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带来极大的推动。
(三)保证经费的投入。随着高职院校的规模化发展,经费缺乏的矛盾日益凸显,例如:办学设备老化而无法及时更新、教师待遇不高吸引不了优秀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并导致校内人才的流失等。对高职教育加大投入成为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由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与本地区的产业布局相适应。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对高职院校的宏观调控力度,实施优惠政策,多方面为高职院校筹集资金。当然,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已加大对教学改革建设项目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
就各高职院校而言,应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足额的资金投入。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的专项经费投入,主要用于专、兼职教师的聘请,教师双师素质的培训,对“双师型”教师奖励、待遇提高等方面。各高职院校应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各方面进行资金预算,以保证经费真正落实到教师队伍建设中。
(四)加强师资培养基地的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建设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建立若干所专业化的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二是在部分重点高校增设或将部分普通高校改建成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三是由高校与国内企业合作组建高职人才培训中心;四是与国外高校、企业合作建立高职人才培养与培训基地。当前,国内缺乏专门培养高职教师的师范院校,而从企业引进技术性人才等只是当前高职发展的权益之计,逐步建立高职教师培养的专门机构才是以后的发展方向。
三、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一)树立整体的发展观。首先,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要由侧重个体的视角转向整体视角。遵循整体“双师”一个体“双师”这样一个路径,从整体“双师”着手,二者同时展开的方式来进行建设。而各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也应由闭门造车转向协力合作、资源共享等,共同来促进本地区“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树立整体发展观,在合作的氛围中共同发展。其次,把“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在规划的制定中需要师资需求预测,高职师资的需求预测是建立在社会需求劳动力类别及产业结构变化和院校总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之上,取决于院校发展的规模。
(二)绩效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并重。教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以发挥教师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教师工作能力、效益和职业精神的全面提高。在教师管理中,不仅注重绩效管理,更重要的是注重人性化管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从精神上、待遇上给予教师激励。比如,教师管理是合作的过程,管理者不仅仅是命令教师,还应该提供各种机会,让教师去锻炼发展,提高教师的工作效能感,焕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又如在教师的工作评价中,可采取协同自评的方式。管理者在帮助教师评价的时候,应立足于教师的发展,发现和肯定教师的成绩和不足。让教师在评价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关键词】“双师型” 教师队伍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063-02
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不断发展的命题,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其将会增加新的内涵。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们需要不断完善保障措施,有力地推进高职教师队伍建设,进而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环境,在政策上向高职倾斜
近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经历了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一直在努力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环境。通过舆论导向、观念更新,逐渐改變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让高职教师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以此使高职教师将成为“双师型”教师作为奋斗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作为谋生计的一种被动适应。
同时,国家在政策上也向高职倾斜。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协同化管理。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来自教育部门内部,而是来自经济部门和就业部门。教育部门、就业部门、经济部门以及雇主组织的密切合作共同参与教育的管理和决策,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而从目前来看,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其改革、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政府、教育部门,因而在政府较重视的地方,高职教育的发展相对较好。可见,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还迫切需要国家、地方的政策扶持,进一步制定与执行法律、法规以规范高职教育的发展。近年来有一个明显的政策倾向:高职教育处于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夹缝之中,它的特殊性造就了其边缘性地位,在国家的政策方针中,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跟不上其快速发展的状态。而这两年高职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例如,2011年教育部的各种征求意见稿相继发布,如《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系列意见的发布,不仅为高职教育指明了新时期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力地提升了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位置。高职教育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营造内外部环境的亲和力
(一)改革高职教师职称评审体制。改革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体制,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制度扶持。制定出符合职教特点的职称评审标准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瓶颈。虽然教育部文件中有不少相关表述,例如对“双师”素质教师提出的可操作标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评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等。但总体而言,都比较零散,需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为高职教师发展的方向作引导,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制定相应制度,以保证本地区高职评审的制度化、规范化。
由于教师职务的评审在普通高校中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高职教师职务评审可借鉴一般高校的方法,同时兼顾教师在应用性科研方面所作的成果等。在高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申报条件上,应坚持学历与资历各有侧重的原则;应坚持以专业技术能力为主,兼顾教师基本功原则;应把教师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取得的教学、技术成果作为主要评审依据。对于来自企业的教师前一方面容易达到,在评定中可注重考察其作为教师的基本能力;对于来自高校的教师侧重于前者。在职务晋升上可打破学历的障碍,注重资历,以工作资历为重点。从课程类型而言,其一,对于专业课教师的学历要求较为强调。其二,对于实践课教师的学历要求可稍微降低(详见图1)。在“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上,应更加侧重于双证、双职称之外的其他途径。值得指出的是在“双师型”教师内部存在水平高低的情况,可视情况进行分等级,低级可向高级晋升,以此来督促和推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二)促进产学结合。国外高等职业教育都有一个共性的成功经验——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就是一个典型,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企业主要负责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学校主要教授专业理论课及文化课。过去双元制教育模式主要在中职领域实施,现在也被职业学院采用,用以培养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在英国,采取“合作职业教育”方式,加强教育部门与企业界的密切合作,以改变职业教育落后于经济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相脱节的状况。合作职业教育采取方式是: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师,大多数人员直接从工商业和专业岗位上招聘而来;企业与学校共同协商课程;企业为学校提供办学条件;大多数昂贵设备和建筑经费都由企业提供等。而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完全是一种由行业牵动,与企业密切产学合作的培养模式。从这些例子中可见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的甚至是主导作用,从课程的设置到学生的就业等一系列活动,企业都参与进去。校企结合、产学合作,是被西方发达国家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成功途径。
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是我国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总结,但我国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合作远不如发达国家。产学结合不仅仅是依靠学校自己的力量就可以达到的,它涉及了区域中的2个主体:企业一(行政部门)—学校,行政部门在其中主要起纽带作用。因为我国高职教育开初就是处于外力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而政府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应该要让两个主体联系起来达成合作,让高校与政府的合作关系固定下来而不是松散的状态,政府应在相关政策上起推动作用。而在教育部2011年10月12日发布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可体现到对高职教育的推动。意见指出:“加强政府统筹,建立教育与行业对接协作机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地方政府充分发挥政策调控与资源配置作用;发挥地方及行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工作中的调控和引导作用。”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和社会参与之间的关系,将为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带来极大的推动。
(三)保证经费的投入。随着高职院校的规模化发展,经费缺乏的矛盾日益凸显,例如:办学设备老化而无法及时更新、教师待遇不高吸引不了优秀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并导致校内人才的流失等。对高职教育加大投入成为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由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与本地区的产业布局相适应。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对高职院校的宏观调控力度,实施优惠政策,多方面为高职院校筹集资金。当然,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已加大对教学改革建设项目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
就各高职院校而言,应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足额的资金投入。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的专项经费投入,主要用于专、兼职教师的聘请,教师双师素质的培训,对“双师型”教师奖励、待遇提高等方面。各高职院校应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各方面进行资金预算,以保证经费真正落实到教师队伍建设中。
(四)加强师资培养基地的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建设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建立若干所专业化的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二是在部分重点高校增设或将部分普通高校改建成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三是由高校与国内企业合作组建高职人才培训中心;四是与国外高校、企业合作建立高职人才培养与培训基地。当前,国内缺乏专门培养高职教师的师范院校,而从企业引进技术性人才等只是当前高职发展的权益之计,逐步建立高职教师培养的专门机构才是以后的发展方向。
三、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一)树立整体的发展观。首先,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要由侧重个体的视角转向整体视角。遵循整体“双师”一个体“双师”这样一个路径,从整体“双师”着手,二者同时展开的方式来进行建设。而各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也应由闭门造车转向协力合作、资源共享等,共同来促进本地区“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树立整体发展观,在合作的氛围中共同发展。其次,把“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在规划的制定中需要师资需求预测,高职师资的需求预测是建立在社会需求劳动力类别及产业结构变化和院校总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之上,取决于院校发展的规模。
(二)绩效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并重。教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以发挥教师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教师工作能力、效益和职业精神的全面提高。在教师管理中,不仅注重绩效管理,更重要的是注重人性化管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从精神上、待遇上给予教师激励。比如,教师管理是合作的过程,管理者不仅仅是命令教师,还应该提供各种机会,让教师去锻炼发展,提高教师的工作效能感,焕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又如在教师的工作评价中,可采取协同自评的方式。管理者在帮助教师评价的时候,应立足于教师的发展,发现和肯定教师的成绩和不足。让教师在评价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