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教育方式正在逐步发展,改革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被提上了重要日程,同时,导学案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出来,应用导学案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了初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的主流。但是在具体化学实验教学中,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而言,并不能快速接受与适应导学案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循序渐进引入导学案,让学生们一点一滴的接受导学案,逐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导学案;教学策略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设计导学案的作用在于引领学生们积极主动思考与探究,其本身是一个逐步发展的环节,教师们在应用导学案之后,学生的化学实验观察能力以及思考能力都获得了提升,并善于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性问题,因此本人积极应用导学案展开教学,通过具体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导学案设计面向全体学生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对于这一理念的基本要求,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其次则是面向学生的一切,让学生各个方面都可以获得综合性发展,最后关注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在实施全面发展的环节中落实个性化特色教育。而导学案的设计则可以完成这一教育目标,导学案的编制则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性需求。在具体教育教学中,结合化学实验教学特点,对于导学案的编写要求则应当注重从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们对于整体化学实验环节进行整体性感知,之后则是进行局部探究。对于导学案的设计确保符合每一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以生为本,导学案的设计则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内容,从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进一步完成因材施教教育目标。综合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差异,导学案教学内容设计层次化,让学困生、中等生与优等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有效提升。
例如《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过程中,教師结合化学实验的难易程度,对于整体的实验教学过程进行层次化设计,划分为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的导学案,布置在一张导学案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则对应导学案上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的预习内容,促使学生们高效完成化学实验预习任务。导学案内容设计如下:
第一层次:
1、探究化学教材中2-17图中,使用了哪些器材?
2、如何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3、请列出制取氧气的步骤。
第二层次:
1、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时候,为何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2、在燃烧木炭时怎样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
3、为什么在燃烧铁丝的集气瓶中放入少量的水或者细沙?
第三层次:
1、如果有的学生制造的氧气不纯,可能会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在氧气中燃烧木炭时,木炭是缓慢从上到下伸入集气瓶中还是迅速伸入?为什么?请实验验证。
二、化学实验教学应用导学案,切实提升化学实验教学效果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因此学生们在学习化学实验环节中自然所遇到的问题也就不尽相同,化学教师则可以从学生的导学案中发现问题,了解到各类学生的化学实验学习现状,在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学生的化学实验学习效率自然也会提升。同时在具体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帮助与学习,能够在无形中促进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对于导学案的应用便于检查与督促学生的化学实验学习环节,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始终保持高度的集中。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们难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借助导学案的方式,教师从学生们对于导学案的完成情况清楚的了解到学生的化学学习状况。在进行化学实验讲解环节中,教师进行巡视,一旦发现部分学生的导学案仅有几个字或者几乎是空白,则及时提醒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化学实验学习中。如果教师在下课之后,制定一项规定,完成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任务之后,并学生的导学案收集起来,给学生的化学实验学习施加压力,从而确保学生在化学实验课堂上跟随教师的教学步伐。
例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为学生讲述在实验室应当选择怎样的实验发生装置,并提供了如下的实验装置:
提问1:上述哪个装置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让学生们针对每个实验装置选择或者不选择说明理由,并填在导学案上,在巡视环节中发现部分学生一直在发呆,导学案上一片空白,之后教师则对这位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则低头不语,教师示意学生坐下,认真听讲。再寻找另外一位学生说明选择实验装置C的原因,不选择A、B、D的原因,A装置是固体加热型制取氧气的,B装置中插入试管中的导管伸入过长,D装置中锥形瓶中的导管尚未伸到液体以下,因此C装置是正确的制取二氧化碳的方式。
提问2:还可以怎样改进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呢?改进后有什么优点?
A B C
发生装置
优点 可以控制反应速度 可以控制反应速度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学生通过提供的仪器(分液漏斗、注射器、多孔隔板等)尝试改进装置,并在导学案上画图,说明优点。如:
下课之后,教师将全班学生的导学案收集起来,促使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也积极主动完成课堂上化学实验学习任务。
三、改变教师对于导学案的态度,关注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培养
在新课程教学中,重点关注教师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导学案的应用则是将过去关注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生的学习上来,遵循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导学案的使用顺序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之后教师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进行补充教学,确保学生在化学实验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发挥。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导学案;教学策略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设计导学案的作用在于引领学生们积极主动思考与探究,其本身是一个逐步发展的环节,教师们在应用导学案之后,学生的化学实验观察能力以及思考能力都获得了提升,并善于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性问题,因此本人积极应用导学案展开教学,通过具体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导学案设计面向全体学生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对于这一理念的基本要求,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其次则是面向学生的一切,让学生各个方面都可以获得综合性发展,最后关注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在实施全面发展的环节中落实个性化特色教育。而导学案的设计则可以完成这一教育目标,导学案的编制则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性需求。在具体教育教学中,结合化学实验教学特点,对于导学案的编写要求则应当注重从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们对于整体化学实验环节进行整体性感知,之后则是进行局部探究。对于导学案的设计确保符合每一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以生为本,导学案的设计则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内容,从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进一步完成因材施教教育目标。综合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差异,导学案教学内容设计层次化,让学困生、中等生与优等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有效提升。
例如《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过程中,教師结合化学实验的难易程度,对于整体的实验教学过程进行层次化设计,划分为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的导学案,布置在一张导学案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则对应导学案上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的预习内容,促使学生们高效完成化学实验预习任务。导学案内容设计如下:
第一层次:
1、探究化学教材中2-17图中,使用了哪些器材?
2、如何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3、请列出制取氧气的步骤。
第二层次:
1、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时候,为何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2、在燃烧木炭时怎样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
3、为什么在燃烧铁丝的集气瓶中放入少量的水或者细沙?
第三层次:
1、如果有的学生制造的氧气不纯,可能会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在氧气中燃烧木炭时,木炭是缓慢从上到下伸入集气瓶中还是迅速伸入?为什么?请实验验证。
二、化学实验教学应用导学案,切实提升化学实验教学效果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因此学生们在学习化学实验环节中自然所遇到的问题也就不尽相同,化学教师则可以从学生的导学案中发现问题,了解到各类学生的化学实验学习现状,在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学生的化学实验学习效率自然也会提升。同时在具体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帮助与学习,能够在无形中促进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对于导学案的应用便于检查与督促学生的化学实验学习环节,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始终保持高度的集中。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们难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借助导学案的方式,教师从学生们对于导学案的完成情况清楚的了解到学生的化学学习状况。在进行化学实验讲解环节中,教师进行巡视,一旦发现部分学生的导学案仅有几个字或者几乎是空白,则及时提醒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化学实验学习中。如果教师在下课之后,制定一项规定,完成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任务之后,并学生的导学案收集起来,给学生的化学实验学习施加压力,从而确保学生在化学实验课堂上跟随教师的教学步伐。
例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为学生讲述在实验室应当选择怎样的实验发生装置,并提供了如下的实验装置:
提问1:上述哪个装置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让学生们针对每个实验装置选择或者不选择说明理由,并填在导学案上,在巡视环节中发现部分学生一直在发呆,导学案上一片空白,之后教师则对这位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则低头不语,教师示意学生坐下,认真听讲。再寻找另外一位学生说明选择实验装置C的原因,不选择A、B、D的原因,A装置是固体加热型制取氧气的,B装置中插入试管中的导管伸入过长,D装置中锥形瓶中的导管尚未伸到液体以下,因此C装置是正确的制取二氧化碳的方式。
提问2:还可以怎样改进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呢?改进后有什么优点?
A B C
发生装置
优点 可以控制反应速度 可以控制反应速度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学生通过提供的仪器(分液漏斗、注射器、多孔隔板等)尝试改进装置,并在导学案上画图,说明优点。如:
下课之后,教师将全班学生的导学案收集起来,促使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也积极主动完成课堂上化学实验学习任务。
三、改变教师对于导学案的态度,关注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培养
在新课程教学中,重点关注教师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导学案的应用则是将过去关注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生的学习上来,遵循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导学案的使用顺序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之后教师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进行补充教学,确保学生在化学实验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