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的这个时候,各地高考分数陆续公布,又一批高考“状元”新鲜出炉。往往“状元”被确定只几个小时,其各种信息便会出现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上:从家庭背景到外界评价,从学习、生活习惯到目前精神状态,从个人职业理想到大学争抢盛况……
自隋朝开创科举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制度以来,羡慕和追捧考试优胜者,是我们集体意识中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因为在封建社会,“状元”就意味着荣华富贵,就意味着光宗耀祖。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追捧着高考“状元”,因为这一头衔意味着名牌大学,意味着美好前程。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当全社会的目光都聚焦在这群高考“状元”的身上时,这种过分的关注是否是一种“捧杀”呢?这些高考“状元”们,往往不到20岁,他们毕竟还年轻,还缺乏人生的历练,他们真的能承受这种声名的“重压”吗?或许,他们需要的是“冷水”而非盛名。况且现代社会,已经不是那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年代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考,已经不过是一场进入大学继续深造的入学考试。它同其他任何一种考试一样,仅仅只是一场普通的考试。高考“状元”也只能说明他在高考这场考试中考了最高分,并不能说明其他问题。而过分的宣传与炒作,难保他们不成为下一个仲永。
1987年4月,在义务教育教材大纲编写的汇报会上,“素质教育”首次付诸文字。26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在“素质教育”上下了很多工夫,做了很多文章,素质教育的口号年年喊,年年翻新,关于应试教育的禁令也是一道又一道。但目前看来,素质教育却是渐行渐远。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高考,这种应试教育下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却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大学入学考试。当我们再三要求不要炒作高考状元,不要炒作成绩时,不如老实承认现实,承认我们需要高考,需要这种相较而言最为公平公正的考试形式。只是我们不需要高考“状元”,我们更不需要仲永。
自隋朝开创科举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制度以来,羡慕和追捧考试优胜者,是我们集体意识中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因为在封建社会,“状元”就意味着荣华富贵,就意味着光宗耀祖。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追捧着高考“状元”,因为这一头衔意味着名牌大学,意味着美好前程。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当全社会的目光都聚焦在这群高考“状元”的身上时,这种过分的关注是否是一种“捧杀”呢?这些高考“状元”们,往往不到20岁,他们毕竟还年轻,还缺乏人生的历练,他们真的能承受这种声名的“重压”吗?或许,他们需要的是“冷水”而非盛名。况且现代社会,已经不是那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年代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考,已经不过是一场进入大学继续深造的入学考试。它同其他任何一种考试一样,仅仅只是一场普通的考试。高考“状元”也只能说明他在高考这场考试中考了最高分,并不能说明其他问题。而过分的宣传与炒作,难保他们不成为下一个仲永。
1987年4月,在义务教育教材大纲编写的汇报会上,“素质教育”首次付诸文字。26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在“素质教育”上下了很多工夫,做了很多文章,素质教育的口号年年喊,年年翻新,关于应试教育的禁令也是一道又一道。但目前看来,素质教育却是渐行渐远。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高考,这种应试教育下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却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大学入学考试。当我们再三要求不要炒作高考状元,不要炒作成绩时,不如老实承认现实,承认我们需要高考,需要这种相较而言最为公平公正的考试形式。只是我们不需要高考“状元”,我们更不需要仲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