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了多年的语文,忽然有了一个问题:我的语文教学道路有多宽?这个问题一旦浮现,竟惊出了一身冷汗。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对自己所从事的初中语文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试图为自己拓宽职业道路,以让自己走得更踏实。
一、初中语文的备课道路有多宽
语文教学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如果用白描的手法来描述的话,语文教学就是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参、课标,将教材上安排的教学内容向学生做一个传递的过程。为了检测教学结果,我们还会对学生进行一些质量监测,以求得一种真实的反馈,为下面的教学提升打下基础。基于这样的白描,我们思考初中语文的备课道路:我们备课的依据是什么?
这是一个似乎不需要思考的问题,备课时拿着参考书呗。这样做是不对的。一位长者告诉我,在备课之前千万不要先看参考书,否则后面的备课就会失去了自己的思路了,一定要自己先备。他还特别强调,无论自己备得多烂,都要自己先备。因此,我们备课的第一依据就是自己的思路。既如此,就需要我们对所教的文本进行持续的思考。以经典的鲁迅作品《故乡》为例,我们在学生时代学过这篇课文,头脑中已经无法回避地打下了许多烙印,因此作为教师在备课首先要做的就是“清除”这些记忆,让自己以一片空白去读这篇作品,然后去感悟其中的味道。如文章开篇所说“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印象当中已经记不清楚学生时代读这句话的感受了,但在重读这一句话时,内心却有一种莫名的感受:严寒、二千余里、二十余年,这些意味着什么?学生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的感受会与鲁迅一样吗?他们的感受会与笔者一样吗?笔者自己的感受与鲁迅的感受一样吗?这些问题于是就成了催动下面备课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自己的问题是备课的唯一重要依据,教参以及考试要求等,都服从于这一依据。从这个角度看,语文老师的心有多宽,备课的道路就有多宽。
二、初中语文的上课道路有多宽
上课的目的是什么?传递语文知识,抑或范围大一点:完成初中阶段的课程目标。这个答案看似正确但却不全面。为什么?因为这个答案中没有“人”,没有学生。因此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应当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让他们的语文素养在原有基础上能够有较大的提高,让他们走出校园之后还能感觉到语文的美好。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
基于这个目标,我们来看上课道路的宽度。或许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放弃原有的对每个学生设置的同样的宽的学习之路,应当让每个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基础上学完《故乡》之后,都有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感受;在学完《在烈日和暴雨下》之后,都对祥子有一种感同身受……这不正是学习心理学中所说的最近发展区么?而教师在这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过程中,也拓宽了自己的上课之路。这条路不是唯一的,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也就是说我们应当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条不同宽度的道路。
三、初中语文的反思道路有多宽
上完课后我们应当做什么?很多时候,上完课之后我们都是带着一种放松的感觉坐下来喝杯茶。这种存在于现实中的常态一方面是现有教育机制使教师造成的职业倦怠使然,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缺少一种教学反思的意识使然。而当有著名学者提出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经验加反思的时候,我们发现在上课过程中已经完成了经验积累的过程,因此随后跟上的应当是教学反思。
当我们真正走上教学反思之路的时候,我们又会发现新的问题:这条反思之路应当怎么走?如果纯粹是针对经验的反思,那是不够的。比如说在一节课之后,我们会反思这节课的感觉如何,会反思学生的反应如何,会反思为什么学生没有按自己的思路走,会反思怎样才能让学生跟得上课堂的节奏……对于这些问题的反思是必要的,却也带着一定的危险性。因为按照上面的问题,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条“控制”之路,一条控制学生按自己意思走的道路。而事实上,我们更应当走的是一条根据学生的反应,去分析自己教学的经验与不足,去改进自己的教学之路。
一、初中语文的备课道路有多宽
语文教学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如果用白描的手法来描述的话,语文教学就是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参、课标,将教材上安排的教学内容向学生做一个传递的过程。为了检测教学结果,我们还会对学生进行一些质量监测,以求得一种真实的反馈,为下面的教学提升打下基础。基于这样的白描,我们思考初中语文的备课道路:我们备课的依据是什么?
这是一个似乎不需要思考的问题,备课时拿着参考书呗。这样做是不对的。一位长者告诉我,在备课之前千万不要先看参考书,否则后面的备课就会失去了自己的思路了,一定要自己先备。他还特别强调,无论自己备得多烂,都要自己先备。因此,我们备课的第一依据就是自己的思路。既如此,就需要我们对所教的文本进行持续的思考。以经典的鲁迅作品《故乡》为例,我们在学生时代学过这篇课文,头脑中已经无法回避地打下了许多烙印,因此作为教师在备课首先要做的就是“清除”这些记忆,让自己以一片空白去读这篇作品,然后去感悟其中的味道。如文章开篇所说“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印象当中已经记不清楚学生时代读这句话的感受了,但在重读这一句话时,内心却有一种莫名的感受:严寒、二千余里、二十余年,这些意味着什么?学生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的感受会与鲁迅一样吗?他们的感受会与笔者一样吗?笔者自己的感受与鲁迅的感受一样吗?这些问题于是就成了催动下面备课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自己的问题是备课的唯一重要依据,教参以及考试要求等,都服从于这一依据。从这个角度看,语文老师的心有多宽,备课的道路就有多宽。
二、初中语文的上课道路有多宽
上课的目的是什么?传递语文知识,抑或范围大一点:完成初中阶段的课程目标。这个答案看似正确但却不全面。为什么?因为这个答案中没有“人”,没有学生。因此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应当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让他们的语文素养在原有基础上能够有较大的提高,让他们走出校园之后还能感觉到语文的美好。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
基于这个目标,我们来看上课道路的宽度。或许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放弃原有的对每个学生设置的同样的宽的学习之路,应当让每个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基础上学完《故乡》之后,都有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感受;在学完《在烈日和暴雨下》之后,都对祥子有一种感同身受……这不正是学习心理学中所说的最近发展区么?而教师在这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过程中,也拓宽了自己的上课之路。这条路不是唯一的,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也就是说我们应当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条不同宽度的道路。
三、初中语文的反思道路有多宽
上完课后我们应当做什么?很多时候,上完课之后我们都是带着一种放松的感觉坐下来喝杯茶。这种存在于现实中的常态一方面是现有教育机制使教师造成的职业倦怠使然,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缺少一种教学反思的意识使然。而当有著名学者提出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经验加反思的时候,我们发现在上课过程中已经完成了经验积累的过程,因此随后跟上的应当是教学反思。
当我们真正走上教学反思之路的时候,我们又会发现新的问题:这条反思之路应当怎么走?如果纯粹是针对经验的反思,那是不够的。比如说在一节课之后,我们会反思这节课的感觉如何,会反思学生的反应如何,会反思为什么学生没有按自己的思路走,会反思怎样才能让学生跟得上课堂的节奏……对于这些问题的反思是必要的,却也带着一定的危险性。因为按照上面的问题,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条“控制”之路,一条控制学生按自己意思走的道路。而事实上,我们更应当走的是一条根据学生的反应,去分析自己教学的经验与不足,去改进自己的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