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及分配不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pvpl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顾文斐(1991.08-),女,汉,河北省人,天津商业大学,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发展与产业政策。
  摘 要: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发展演变过程中,收入分配理论也相随而生。其占主流的收入分配理论与马克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收入分配理论有着本质区别。从价值理论基础的角度深化对两种收入分配理论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收入分配理论的变化过程,以及联系中国国情,进一步探讨分配不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收入分配论;劳动价值论;收入分配不均
  一、引言
  本文所指的收入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即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总财富去除成本后归个人的部分,是在一定时期内,全体人员的收入总和。
  从表面上看,收入分配不公平促进了经济增长,随着收入水平差距的增大,个体为了提升自身收入及生活水平,会促使整体经济的增长。但若这种差距失去了控制,则社会会混乱,经济也会停滞增长。客观地说,经济增长与否不是由收入分配不平等决定的,但收入分配不平等是导致中国消费低迷,人力资本结构难以升级,迈向小康之路困难重重的原因之一。
  中国目前收入分配不平等是指绝大多数居民收入水平或多或少普遍提高的基础上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而我认为,引起人们不满或加剧社会分配失衡的根源,一方面是人们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不平等以及竞争过程中的不平等;另一方面是人力资本投资、物质资本投资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进而导致收入分配不平等[1]。
  二、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
  1.西方主流收入分配理论的演变
  最先是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问题的研究》里,承认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财富的作用,说明劳动是人类财富的主要来源。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李嘉图提出了分配理论,肯定了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财富的贡献。
  后来“萨伊”派创立了效用价值论及其延伸理论相伴而生的要素分配论,即生产费用论和相应的收入分配理论。萨伊认为,“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不仅创造效用,而且创造价值。
  再后来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及收入分配理论。他在均衡的框架下阐述了他的收入分配理论。一、生产过程中,各生产要素对产出的实际贡献决定了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分配;二、分配过程中,各生产要素对产出的实际贡献总和与它们取得的收入总和总相等。
  2.新古典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
  (1)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效用价值论。边际学派利用数学方法证明生产力要素的价格等于它们的边际生产力。
  (2)是按供求均衡价格分配论。马歇尔结合了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和要素市场的供求价格,创立了将需求效用和要素供给相结合的分配理论。
  (3)政府干预的分配理论。凯恩斯认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就业状况则会下将。而收入和消费倾向决定消费需求,人们对投资收益的预期及实际利息决定投资需求。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管控作用,利用税收对社会收入再分配,兼顾公平与效率。
  (4)当代的收入分配理论,即收入的初次分配和收入再分配。前者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分配理论为基础,后者以市场失灵和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为基础。
  3.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改革开放前,按劳分配是计划经济下唯一的收入分配方式。城镇的工资制,农村的公分制,它们都有共同特点:收入等级、标准由国家制定;企业职工的工资同本企业经济效益高低无关,即无论企业经营状况好坏,职工工资不变。而农村的农民只要下地农作,就能拿到工分,获得收入。这样就存在着弊端:第一、这种平等分配,随着收入差别的减小,逐渐转变为平均化;第二、损害了个体的工作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三、造成消费水平增长缓慢,缺少消费结构驱动经济增长动力。
  改革开放后,我国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1978—1986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3]。后来,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逐步改革,逐步递进,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不断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收入分配制度,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如今,更加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会兼顾效率与公平。我国主要强调公平。十七大创新性地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三、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Kuznets有关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倒U”型假说:收入分配不平等先随着经济增长而扩大,再稳定,再缩小。2002年,Fedorov的数据表明俄罗斯的收入不平等在1991—1996年迅速上升,稳定一段时间后又开始下降。不仅如此,Paukert,F、Ahluwalia,M进行的横截面数据检验也支持了倒U型假说。Ahluwalia利用60个国家的样本数据验证了收入分配不平等随经济增长,先恶化后改善。
  表1 各个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与基尼系数
  收入等级(人均GDP) 平均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范围 国家数
  100以下(78.3) 0.419 0.33-0.51 9
  100-200(147.6) 0.499 0.26-0.50 11
  201-300(244.4) 0.530 0.36-0.62 8
  301-500(426.9) 0.494 0.30-0.64 9
  501-1000(723.3) 0.438 0.38-0.58 6
  1001-2000(1485.2) 0.401 0.30-0.50 10
  2000以上(2572.3) 0.365 0.34-0.39 3
  注:人均GDP以1965年美元计算,各组平均数在小括号内显示
  表2 不同类型国家的收入分配差距
  收入份额
  最低40% 最高20%
  基尼系数人均GDP
  低收入国 14.2 50.9 0.427 256
  中低收入国 11.3 53.5 0.505 867
  中上收入国 14.0 49.1 0.428 2623
  工业化市场经济国 18.8 40.2 0.331 8664
  非市场经济国家 20.5 35.5 0.284 1309
  注:人均GDP以1965年美元计算,括号内为各组平均数
  之后虽然一段时间经济学家在此领域的研究兴趣有所下降,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非单向、唯一的,而是会偶尔出现“正U”或非规则的关系,如过山车似的“峰谷型”等,且根据横截面数据检验所支持的倒U型轨迹并没有被时序数据检验所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扩大,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5]。但是收入不平等也会对经济产生正效应。收入分配不平等一定程度上可以集中资源,带来规模效应。而且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有利于提高储蓄,从而拉动投资。因此,面对中国现在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究竟是促进了还是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影响程度有多大,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秦岭.收入分配理论与中国收入分配现实[J].辽宁大学学报,2004.(02);
  [2] 张衔.马克思对“斯密教条”的批评及其现实意义.教学与研究.2004(2);
  [3] 尹恒,龚六堂,邹恒甫.当代收入分配理论的新发展[J].经济研究,(8);
  [4] 刘赣州,论西方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研究范式的演进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6,(06);
  [5] 高鸿鹰.中国发展经济学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研究的新进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4.(4);
其他文献
科学发展观是解决一切发展问题的“总钥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行动指南.当前,辽宁省当前正面临着全面振兴的重大历史机遇,牢固
作者简介:燕春霞(1990-),女,山西河曲人,山西财经大学研究生在读,社会保障专业,研究方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摘 要: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追求的根本目标,也是这一制度的本质体现。近年来,社会保障的公平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本文根据公平性理论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公平性方面的问题及其原因,以及提高社会保障公平性的措施。  关键词:公平;社会保障制度  一、公平理论  1、公平的基本含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向“十二五”规划的过渡期,危机事件多发、突发是社会转型的阻碍。建立预警机制,消除危机根源,保障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是规划过渡的重要支撑。文章阐述了
近年来,创业活动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在逐步提升,从根本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内在可持续增长,并对我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就吉林省而言,创业活动使民营经济无
图书馆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独持的优势,同时它还是高等文化设施施教、培育和谐文化建设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新的形势下,探究图书馆特征、作用,实
南京大学不仅是中国工商管理高等教育的摇篮,并且在中国经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n南京大学分设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管理学院设有工商管理系、会计学系、人力资源管理学系、电
举报人,一直被形象地称为“社会的良心”,然而,近年来,由于举报人保护制度缺失等多方面原因,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层出不穷.本文在分析现行举报人保护工作存
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央明确指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释放农村劳动力的消费潜
微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进入我们的生活,结合微博的特性,融合微博元素于职业规划教学之中,把这一资源与课堂教学结合,实现信息共享,促进学术交流;加强师生交流,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