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别离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l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广龙

貴 妃 泪


  贵妃墓在一个高台上。其实也不是很高,不过还是有些高。石头的台阶、围栏、细长的门楼子,看上去,像一户人家。那上头,似乎没有埋一个杨贵妃,倒像是,在里头住了一个杨贵妃。
  贵妃墓前,一个不大的院子,门外紧挨着的是104省道,过马路要小心车。这里事故多发,路边立了警示牌。唐朝天宝年间,就在这里发生了一场大事故,让杨贵妃丢了性命。
  当皇帝的,喜好吹拉弹唱,也不能说就是过错。皇帝也是人,也有人的需求,只是层次是皇帝的层次。一开始,唐太宗也不是整天沉迷梨园歌舞。西安的一些地名、路名,似乎是唐史里选出来的关键词,自然都吉祥如意。未央路以东,就有开元路、贞观路。我上班的单位,离开元路近,天天都走呢。开元盛世,就是在唐玄宗手里开创的。这说明,他在治理国家方面,还是有能力,有办法的。
  国家强大了,花钱就大方。娱乐方面的开支,就不怎么控制了。皇家怎么生活,有多排场,老百姓瓜着呢,坐田间地头瞎猜。自己爱吃肉夹馍,爱喝胡辣汤,手里紧巴也就不经常能吃到,就认为皇帝每一顿都尽饱吃,吃得胀得呀胀得,得配属一个人,专门负责给揉肚子。就是有点社会身份的,那了解也是有限。对于有的人,就不同了,自然是离皇帝近的人。大明宫多大啊,大臣上朝,应召进宫,线路有规定,不可能随便走动,进去还得出来,不是所有活动都有资格参加。就是看见皇家日子过得好,那也为皇帝高兴,愿意帮皇家一直好下去。毕竟,自己也得了一份好。皇帝好,大家才好。这是次序、秩序,这是天。要是有非分之举,那可是大罪,株连九族的。不过,江山轮流转,这个朝那个代,就这么演变过来的,也就不排除个别人胆子大,敢冒险。秦始皇出行,不是被扔了一个大铁锥吗?那是项羽的手下干的。项羽就说,吾可取而代之。唐玄宗的大臣里,也出了这么两个人,一个叫安禄山,一个叫史思明。安史之乱,就是这两个人发动的。这个安禄山,还是杨贵妃的干儿子呢。也不知六亲不认里,有没有包括不认干妈这一说。
  贵妃墓,青砖砌就得浑圆,外头还包围了一圈铁栅栏。原来是土堆,据说能养颜,能增白,来的人,你一把我一把抓土,把坟头都抓平了,就不能让抓了。贵妃墓上的土果真如此神奇?这就像霍去病的墓碑,被人手摸,字迹都模糊了。年纪轻轻就故去的将军,因为名字里“去病”两个字,而成为一味有安慰作用的药,也是无奈,有些讽刺。中国人善于附会,乐于从众,先不管真假,又不花钱,又不损失啥,万一呢?人血馒头,吃了几千年了。还不让靠近,为防止在青砖上刻字,我还可以看见留在上面的人名,字迹歪歪扭扭,大概能辨认出张三和李四。“到此一游”的习惯是有由来的,不管我是谁,我是我就成,管他是高山上的石头,还是厕所旁的电杆。名人的咏叹,就能在显眼的高处大写还用颜料描红,老百姓会说:“和尚摸得,我就摸不得”?
  古人有“红颜祸水”的观点,也有“红颜薄命”的说法。很是不幸,这两条,都和杨贵妃发生了联系。最终导引出的结局,只能是一个字:死。古人所言,有道理吗,能成立吗?再怎么讨论,杨贵妃在土里不在唐玄宗的怀里。
  安禄山和史思明造反,是要夺取江山的。长安城火光冲天,唐玄宗携家带口,仓皇出逃。这到了马嵬坡,部队不稳定了,不追究责任,就不走。目的也是明确的,这叫清君侧。杀杨国忠,还要杨贵妃一起死。皇帝天子龙身,在当时的非常时期,也受到逼迫,没有其他选择,或者有,恐怕也是为了自保,只能满足一帮刀枪将士的要求。
  不提武则天的无字碑了。我去过永泰公主墓,长长的墓道,走得一阵子,两边的墓墙绘制了壁画,一定费工费时,墓葬的规模,放到现在,也算浩大工程。比较起来,杨贵妃的墓,就不光简陋,就是草草掩埋,别让雨水冲了,野狗给刨开,能落个遗骨完整。估计留了记号,不然社会安定了,唐玄宗派人上香烧纸,无法确定位置,上错坟,回去不好交代。杨贵妃这样的下场,不能说活该,说是命定的也有事实在。不过,悬缳而死,身份变了,也就失去了原来的待遇。要是不打仗就好了。能如此假设吗?不能。杨贵妃死了,当时有人伤心,后来有人惋惜。一场战争,成千成万的老百姓成为孤魂野鬼,姓甚名谁,家居何方,都不得而知,死了就死了,死了白死了,哪里会记载,记载也是大约数,也是一笼统。老百姓命贱,长成一个人,活成一个人,也历经艰辛,也有穿衣吃饭的向往,一下子就归了零,消失于大化,有个后人,还念叨几句,绝了户的,剩下的,是无,是没有。杨贵妃死了,这之后,还被重新安葬过一回呢。这之前,过的啥日子:想啥来啥,要啥有啥。吃的荔枝,那是打着马从岭南特快专递过来的。闹脸的油,抹嘴的胭脂,还有里外的衣裳,国产的看不上了,就动用外汇进口,哪一样不是专供,不是特供。冬天冷不着,夏天哪里凉快哪里待着。就是洗个澡,也足够排场,还动用了地热资源。20世纪80年代,我坐了一辆中巴,去了一次华清池,去看了杨贵妃洗澡的澡池子。
  那一次,看到海棠汤池,大倒是挺大的,不过是泥地,石头也不规整,里头还坑坑洼洼的,这让杨贵妃咋洗澡呢。我当时只是这么一想,没好意思说出来。其实,我看到的只是一个考古挖掘的现场,也经过了清理,虽然就是历史上的确切地点,但不一定是原貌,一定有许多附着的东西,已经散落不见,无法还原了。还有,我看到的是干池子,有水没水,区别也是极大的。当年,唐玄宗爱杨贵妃爱不够,光是在这里洗澡,就洗了八年。贵妃出浴,和贵妃醉酒一样,都能让唐玄宗心脏乱跳,变得不像唐玄宗。华清池我后来陪人也去过,次数多了,失去了再看的兴趣。不过,一年到头,这里不缺人,来的人,都是冲着杨贵妃来的。大美人,和皇帝睡觉的人啊!杨贵妃有多美?有画像,有雕像。依照现在的审美观,不就是一个胖子,一个肥婆吗?杨贵妃如果活到现在,要么在健身中心减肥,要么正在前往健身中心的路上。不然,别说皇帝,普通人也会嫌弃的。在唐朝就不一样了,环肥燕瘦,人家流行这个。看那骑马的,梳头的,还是扇扇子的,哪个不是大胖脸,哪个不是一身肉。还有更麻烦的,不说衣裳了,光是头发,顶了一座宫殿一般,得多长时间才能打理出来啊。我就乱猜,唐玄宗和杨贵妃亲热的时候,头上的盛大景象,是留着呢,还是卸掉呢。留着,就是让外人见的装扮,卸掉,就是唐玄宗才能看的容貌。有区别吗?受影响吗?假若唐玄宗喜欢复杂,那可得当心了,满头的贵重物品,带钩带刺的,给划拉一下,造成人身伤害,怪罪谁似乎都不妥。   杨贵妃是唐玄宗的最爱,长得美是一定的。肥硕之美,那也是美的一种,这个不会有疑问。要不,唐太宗也不会费尽心机,把自己儿子的妃子,通过神灵的手续,变成太真道姑,再还俗,升格成为自己的枕边人了。可是,如此宠幸的贵妃,也只能眼睁睁看着魂归西天,这皇帝还有啥当头呢?有。不然,就不同意处死杨贵妃,再不行,就一起死。可能吗?不可能。皇帝有皇帝的难处,平时一言九鼎,有的情形下也身不由己,比如这一次遇到了兵变,这一次危及到了江山社稷,皇帝的选项只有一项,只得选。皇帝都保护不了自己的女人,想想也是可悲可叹。逃亡的路上,杨贵妃能洗澡吗?被吊死的时候,依然盛装在身吗。我也是瞎操心。在贵妃墓,也有一尊杨贵妃的汉白玉雕塑,比华清池里的高大,有三个人那么高,头发也更多,看上去像是把一个背篓安置到了后脑勺上,显得很累赘。人们来到贵妃墓的墓园,也就是看看贵妃墓,再看别的,也没有啥别的。不过,绕到后面,一直走,在后围墙根,几丛西番莲,深红的,浅红的,开放得鲜艳。似乎是这里的水土不寻常,给予了不同于他处的滋养,或者是花草能通灵,在这里种下去,知道地点特殊,而把最好的颜色都表现出来。还有几个南瓜,卧在地上长,疙里疙瘩的,也长得结实。
  自古而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都是人们关注的。如果贯穿了爱恨情仇,生死离别,更会取得口口相传的艺术效果。宫闱秘密,离自己遥远,能在戏文里听上一段,解解心慌哪怕心还在慌,能在舞台上看上一出,过个眼瘾也算是过瘾。华清池如今演出的情景剧,就是根据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改编的。扮演杨贵妃的演员,身材骨感,不能说不符合,里头有许多托举动作,真选一个有分量的,男演员吃不消。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当属白居易的《长恨歌》。许多表现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作品,要么以此为蓝本,要么由此演绎而来。有的降低了格调,有的则成了四不像,鲜有超越出新意的,足见白居易在艺术创造上的杰出。白居易写作的时候,距离兵谏事件的发生,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在真实性上应该是可靠的,不过也有局部的添加和加工。人年轻,喜欢的句子,都和抒发情爱有关,我早先读到像“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呀,“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呀,用工整的钢笔字,摘抄到本子上,想着以后写文章时引用一二,以增加感染力,也显得品位高。除了个别地方我不怎么理解,《长恨歌》大体上是通俗的,我能感觉到,在美人堆里待着,独对杨贵妃魂不守舍,唐玄宗也算是一个情种。
  贵妃墓四周,到处都是根据《长恨歌》绘制的壁画,书写的书法长卷,雕刻的石碑。毛泽东在60年代初,也曾书写,不知什么原因,只写了一部分。毛泽东读书多,读古书多。晚年受眼疾困扰,依然手不释卷,读专为他印制的大字体古书。印象里毛泽东的书法,和他气吞山河的诗词是结合为一体的,当我在贵妃墓后面的砖墙上,看到镌刻的毛体《长恨歌》,竟然有意外和唐突之感。在当时,毛泽东处于什么样的心境,书写《长恨歌》有无用意,我没有看到相关资料,不能忘加揣测。不过,诗是好诗,字是好字,放到这里,是妥当的,也给来这里的人,增添了一个议论的话题。
  杨贵妃死了,唐玄宗再伤心,也不会复活了。中国人善于联想,也会发明,就有传说,杨贵妃其实没有死,而且,还被人护送,到了日本。直到今天,也有人相信,还用日本寺庙里供奉的贵妃像,以贵妃名字的村庄来证明,甚至还说,杨贵妃的后代,就生活在日本,也承认是杨贵妃的后裔。越说越玄乎了。我觉得,这只是人们的一个美好的愿望。有唐一代,中日往来密切,日本学习中国,文化心理趋同,认知相近,杨贵妃的故事,激起官方和民间传播反应,是不奇怪的。产生这样的离奇传说,有土壤,有交换条件,显然不能用真和假简单判断。在贵妃墓后面的一个展厅里,还把有关故事的图片和文字,放在橱窗里展示。就连白居易,也在《长恨歌》里,虚构了贵妃成仙,道士做法得以相见,还带话给唐玄宗的情节。也许,这是杨贵妃跨海东渡传说的一个出处。
  贵妃墓在陕西兴平马嵬镇。我这次来,是第二次了。上次走错路,在乡村公路上走走停停,反复问路边的人,费了一些周折,才找到地方。贵妃墓东边是道班,再往前是马嵬镇。我离开时,镇上逢集,街道边都是做买卖的,人过來过去,车过不去,比牛走得都缓慢,不长的路,走了一个钟头。这一次我过来,其实主要是到马嵬驿逛来的。听说有看的,有吃的,星期天没事,我就过来了。
  有个城门楼子,上头站岗的,穿着军装,像跟着唐玄宗过来的那一批,是窑里头烧出来的。过去,这里就设有驿站,和现在恢复的,估计不一样。进去看,走着看,看像不像集市,像不像农家乐。高处低处,依托山势,布局了一些街景。一条东沟,两边都是房子,中间走人,主营餐饮,烟冒着,人忙着,悬在头顶的布幌子,有正方形的,长方形的,还有三角形的。一条西沟,也是小吃,还有土特产,油饼、炸糕、辣子面、香油,是买了带走的。还有一条沟,老房子、土崖下的窑洞,是原来的,结实宽大的房子,一看就是生产队的。里头的东西,都是老物件。家里用的,炕桌、立柜、箱子、风箱、斗、杆秤。还有农具,有些摆到外面去了,有些挂在树上。木头的车轱辘,磨盘,碾盘,装酒的坛子,都成了装饰,成了道具。
  在东沟和西沟之间,一个场子大。一边是假山,一边是回廊,斜对着的,一个是戏楼,一个是茶楼。中间空地上摆满了桌子,坐满了人。喝着茶,听着戏,倒挺自在。几个丑女人,穿着土黄色的制服,一个人一个人地问,要给人按摩脖子和肩膀,我就被问了三遍。还有一个掏耳朵的,不说话,隔一会儿,把手里的一个金属的铁器拨拉一下,发出嗡嗡的声响。唱戏的很投入,我没有听来唱的啥。茶楼里一男一女,也在伴奏声中扭动身子,属于搞笑型的。有几句我记下了,一句是:马有笼头羊有圈,婆娘有个男子汉。我就想,唐玄宗是男子汉吗?一句是: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楞娃站两行。我就想,让杨贵妃送命的,是陕西楞娃吗?
  我来马嵬坡,正是十月末,一路上,人家的门外,都在晾晒玉米,有的剥成了颗粒,有的还是棒子,都金灿灿的。柿子树长在房前屋后,柿子也熟了,也金黄金黄的。这个季节的乡村,在一年将近年末的时候,又一次繁忙了起来。

鹊 桥 仙


  仰望星空,那一条延展的宽带,像洒了石灰,又像漂浮的丝絮,认得出是银河。和一个故事有联系,觉得惆怅,也有了一份美好。小时候知道的民间传说里,我最牵挂的,就数牛郎织女了。
  隔着银河,相望不得见,这多么残忍。好在喜鹊有情,七夕这天,都飞到天上去,给一对苦苦相思的人儿,搭起一座桥,终于能够骨肉团聚了。我有过担心,喜鹊用翅膀连接起来的桥,人走上去,牛走上去,承受得了吗?那时我还没有物体在空中会产生失重的知识,对于故事的真实性,并不怀疑。七夕这天,还有意识在树林子里找喜鹊,希望一只也见不到。假如见到,也猜测得病了就留下了,或者睡懒觉耽误了行程。就有些不喜欢看到的这一只,甚至还捡起土块攻击,自然没有打着,却觉得给了喜鹊一个教训:一年才一回,下一回别耽误了!
  民间传说里,都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也是换一种方式,寄托底层人的不甘和期盼,主要的作用,是安慰,也有发泄不满的意思在里头。社会的秩序和结构,始终保持一种样子,那就没有历史了。反过来倒回去,发生了无数的悲喜。可是,多少个时代,多数的穷人,都是得不到翻身的机会,就只能依靠想象,来颠覆现实了。幻觉能缓解疼痛,凭空的推演,诞生了艺术。
  牛郎织女的故事,应该算是一种。不过,其中关于爱情的追求和坚贞,却是通向每一颗心灵的。今天的少男少女,热衷于过七夕,这一定是一个原因。毕竟,天上的故事,落到地面上,那也能衍生出诸多不怕麻烦的话题,简略来说,就一句话:你爱我吗?
  人把日子过得不像日子了,也就不讲究了。一些话,一些事,不注意场合和地点,仪式感变成了喜感,明明在客气,却有点像恶作剧。厕所里正提裤子,进来的熟人问吃了吗?回答说吃了。那些年,人见面都这么问,习惯了。死者为大,本该肃穆庄重的葬礼,演变成了戏班子吼叫,还会得到邻里的赞许。其实,礼多人不怪就是中国人的另一极端,重要的事不一定说三遍,但得有专门的场所议定和发布。我到洛阳看到的明堂,是复制的,武则天就在这里决定国家大事。其庄严和宏伟,只能适合于出台大政方针。据说在上古时期,就有這样的议事传统,哪怕只是一间茅屋,也有形制的规定,是不能乱的,也是不能乱来的。难道中国人真的变得不严肃和不认真吗?我想不会的。经济起来了,文化也起来,甚至朝前走,那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
  昆明池又被掏凿,疏浚,水陆的布局,已经有些规模了。还有一个新名字:七夕主题公园。年轻人来这里表白和验证爱情,自然是适合的,也是浪漫的。这样命名,可不是随便附会,那可是有来历,有出处的。有专家考证,牛郎织女的传说,就诞生于此。于是,昆明池里,能看到一座拱起脊背的鹊桥,岸边有牛郎和织女相会的雕塑,非常巨大,牛郎牵着牛,前面是两个孩子,踩在肥硕的祥云上,在月牙的一端,织女向上浮动又向下用力,想要接近牛郎和孩子。在这里,路有连理路,亭有向月亭;水中央,有叫藕香和莲歌的小岛;各处散布的景点,名叫月老石、许愿树,叫蝶恋花、天地长廊……开园的日子,秋景正盛,来的人多,把通向鹊桥的长廊,都给拥堵了。
  也是我寡闻,才知道长安的昆明池,有两千多年历史了。斗门水库我听说过,没来过。这一次,得到了印证,斗门水库的前身,就是昆明池。如今的恢复工程,自然有盛景再现的意思,可是,要看到当年的壮观,不可能了。我在旱地长大,关于水的知识和见识都有限,昆明池是汉武帝训练水军开挖的,其浩大其浩渺,极大地超出了我的想象。那可是数个西湖的水面啊。古人说山川依旧,城郭皆非,这些年的地震,泥石流,让大地变形走样,颠覆了我的认知,地球都有毁灭的那一天呢。昆明池虽然出自人工,被水系营养着,应该容易保持一个样子,却也难持续下来。沣河是活水,是八水绕长安的一条,过去是昆明池的水源,现在依靠的,还是沣河。在现在的昆明池,一些墙体上,书写了吟咏的诗篇,有庾信的,王勃的,间隔的时代,都非常久远了。一首白居易的古体诗,记述了当时重新凿挖昆明池的经过,也赞美了官府免除渔夫赋税的功德。那么,那时的昆明池,还能够以打渔为生计,俨然一幅水乡泽国的景象了。即使如此,能和汉武帝的昆明池相比么。我没有考证,不能妄下结论。汉武帝的昆明池,是刻置了石鲸的,这可是海洋动物,该有何等庞大的身躯。石鲸已经没有了,再造一个,那也不是原来的。不过,当时在两岸还分别安放了牛郎和织女的石像,也就是把昆明池喻作银河了。天上的河流,又是阻挡牛郎和织女的,那该是多么遥远的距离。石鲸看不到了,牛郎和织女的石像,竟然还在,我得去看看。
  脱离了昆明池拥挤的人流,出来到外面,汽车错落,一个别一个,也走不动。我打听了几个人,得到的说法是,牛郎织女的石像,不在现在的昆明池里,在外面,在斗门镇。就问路边的三轮,一个纯粹不知道,一个知道一点,却语气含糊。问到第三个,有三十多岁,看着痴呆,说话也慢半拍,却说,知道,石爷和石婆,知道。这里的人,这么称呼牛郎和织女,体现了尊重,本来就有神性呢,何况是老辈子又老辈子传下来的。斗门镇旁是斗门水库,这是这两者的关系,斗门镇上,有牛郎和织女的石像,这又和最早的昆明池,有了关系。三轮从车丛里挣脱出来,摇摇晃晃,向南行驶。我不停安顿:慢些,安全第一;靠边,别和大车争。司机似乎没听见,只是自顾自在骂人。由于前言不搭后语,我听得不确切。他能把我拉到地方吗?我有些不放心。可我什么也没说。三轮拐向西边,路上不见车,也不见人,再走,再走,约莫走了二十分钟,路上一座拱门,上书斗门镇三个大字,我这才有了一些信心。进去走了一段,又开始拥堵,两边都是店铺,伸出来摆到了路面上的有电器、保健品、烧鸡、水果。三轮走走停停,东拐西拐,路边一个大门,似乎是一家什么公司,我还没看清,司机说就这里面,就往进开。进去,前院,摞起来的,堆地上的,全是红颜色灰颜色的地砖,就是人行道铺的那种。前院还套了一个小院子,里头有机器,堆着大堆粉状颗粒状的配料。三轮没停,又一拐,是一个后院,正中间,独独的,一间砖房,比农村伙房旁的柴火房还小,比菜地旁边的厕所还小,司机说,就这。我说,就这?三轮下来,我往跟前走。嘿嘿,外面还有香案呢,香案前面还有香炉呢。房子的门槛高,里面黑,隐约有个人。得爬上去,上到和门口齐平,我看见了,是一尊石像。黑眼圈,黑眼仁,细细的眉毛,也是黑的。鼻子尤其大,尤其长,都不像人的鼻子。嘴唇的轮廓,线条,倒是清晰。这就是石爷,这就是牛郎。穿了衣裳,戴了个无沿的黑帽子,是现在的人给穿的,给戴的。我就看不见头顶,也看不见身子,看上去,没有胳膊,看上去,是站像。   在牛郎安身的砖房一侧,立有石碑一方,标记“牛郎织女石刻”,为陕西首批重点保护文物,1956年公布。对比牛郎的处境,也不要觉得不相称,总归有一间房子,也没有谁过来毁坏,鼻子是鼻子,嘴是嘴,该在的都在。房顶上,还安了钢管,扶着一块石棉瓦,形成了一个屋檐。看牛郎穿戴的新旧,有人来探视过,还留下了几束塑料花。在陕西的地面上,多少历史遗迹和实物,风吹雨打,缺乏照看,一天天的,变成了土,变成了灰。也不是不重视,有的就只能任其生灭,有的想办法了,办法不多,要么不敢用,要么不管用。我居住在北郊,有个去处,和昆明池相似。就在朱宏路以西,有个汉城湖,我经常去,水面不是圆的,是条状的,不像个湖。以前,叫团结水库,脏水朝里头排放,臭气弥漫,路过得捂鼻子。改造了,能划船,还有善男信女抬着一筐一筐的鱼鳖放生。在汉代,这里可是护城河,是漕运的水道。水干净了,树木都有模样,可是,就在汉城湖边,是汉城墙,似乎被遗忘了。城墙十公里长,一些段落,半人高,一些一人高,角楼得爬着才能上去。城墙不是砖石的,是夯土的,就裸露着,长杂草,奔突野兔、游狗。早先,有人家在城墙取土,掏洞,埋死人,在上面骑自行车,搭棚子存放收来的废品。现在不让了,清理了。再还能干啥?把城墙拿帆布整个包起来;给城墙上头,盖上彩钢房,这都不现实。于是,就只能让城墙在露天里经历寒暑。不得不佩服,一百年的建筑,倒塌了,影子都不见了,这城墙,就是土,还这么结实,这么牢固。损失的部分,大多是人为,依然留存了浑厚的身躯,不在乎人们在意不在意,用存在证明着一个朝代曾有过的辉煌。所以,对于牛郎的处境,我觉得也算过得去。
  仙女爱上凡人,受到惩罚,又出现反转的结局,有情人又牵手了,这合乎人们的期待。仙女勇敢,凡人人好,尤其勤劳善良。映照到现实里,人有了梦想,也有了失望。不过,两情相悦的故事,永远不过时。这世上,牛郎一直有,就盼着出现织女了。坐上三轮,一路突突,我去看织女。经过一个个葡萄园,看到了门楼,看到了屋宇的檐角。出乎预料,又符合常理,织女的待遇,比牛郎高。这也是正常的,古代社会,先经历的,是母系统治,妇女地位高。织女属于天界,牛郎是被贬下来的,种地放牛,一直过的苦日子,可以不讲究,织女不能轻慢,总归天上有人呢么。门楼上题写着石婆庙,旁边的石碑,前后的文字和落款,都和牛郎所在的砖房旁的一样。这里前面一个院子,后面还有一个院子。我第一次来,走进前院的殿堂,以为里头供着织女的石像,却看到一尊全新的塑像,留着胡子,脸带笑容。不知从哪里过来一个老女人,不停劝我拜一拜,说这是织女的父亲,要见织女,不拜不行。說得好像是完成一个手续似得。自然得放些钱,嫌少不明说,光是唠叨。还出现了一个年轻的姑娘,手里拿着碗,明显就住在这里,和老女人是一家人。看样子,这里被承包了吗?这也好,比没人经管好。织女的父亲?在这里似乎有些不对景。我只知道,发现牛郎和织女相爱,王母开始心狠,后来还是心软了,有了一些让步,牛郎和织女能一年见一回,就是王母开恩的结果。老女人说,织女在后面呢,去看去。我转过去,看到的房子,老旧,墙体生了绿苔,有些年头了。织女石像在一副帘子后面,从石材上的质地上,从造型上,和牛郎的,应该出自同一时期。这是织女吗?我有些怀疑。一张大脸,五官不清晰,两只眼窝一凹一凸的。也被穿了衣服,还戴了一顶花边的小帽。汉代的画像石,人的表情,动作,都能刻画出来,就连日常生活的细节,也鲜活如在眼前。就是陪葬的陶俑,也一个是一个,眉目都不相同。这安置于昆明池的牛郎织女,难道出自一个冒牌石匠之手?或者,由于时间紧迫,用途上也只是标志方位,又没有过分要求,仓促之中,便随意雕琢,完成了这么两尊石像也不一定。转而我又联系汉代的一些置于墓道的石像,也是刀法简单,就利用石头的形态,稍稍加工,却能成龙成虎,别具混沌之美,写意之美。可是,这牛郎和织女,和我想象中的样子,也还是隔了一条银河啊。牛郎看上去还挺憨厚,织女就严重打击了我的审美观,像个老太婆,像个西域一带的马贩子。
  在织女像前,我反复揣摩,看久了,看习惯了,又萌生出新的想法。也许,当年的石像,和现在的石像,会有不同。明显的,牛郎脸上的黑颜色,不像原来的;而织女的面部、眼睛、嘴唇,都有破损的痕迹。毕竟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露天里的石像,被雨水侵蚀,被风沙揉搓,还能保持现在这么个样子,够奇迹了。再怎么说,我眼前的石像,是原物,包含了历史信息,对于地理的变迁,也都一一见证。此昆明池,是彼昆明池吗?此石像,还是此石像。让牛郎和织女遥望的水波,已成为陆地,其间出现了人家,村落,人们不再摇橹辑舟,渔歌唱晚,而在耕作田野,收获粮食。立在水岸旁的牛郎织女,在田间地头瞩望,还是不能会合。只有他们的故事,一代又一代,传说了下来。牛郎和织女由于银河阻隔而不得相见,水面变成地面,也还是走不到一起。而过去常见的喜鹊,即使不是七夕,也难以寻觅。喜鹊到哪里去了,不适应如今的水土了吗?
  和昆明池的热闹比,牛郎和织女所在的地方,太过冷清了。就我一个人,看了牛郎,看了织女,没有遇见第二个人。也许,许多人还不知道,也许有的人知道,嫌不方便,就没有过来。如果来了,不堪的环境,模样古怪的石像,感受复杂,思路错位,也许会后悔的。这似乎暗合了命运,天上的牛郎和织女,是寂寞的;地上的牛郎和织女,也是寂寞的。
其他文献
杨庆存一、最有思想魅力的艺术奇葩  散文,在人类灿烂辉煌的文化宝库中,是最有思想魅力的艺术奇葩。中国散文,更是人类智慧资源、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巨大宝藏,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与核心载体,思想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  众所周知,散文在中国古代,既是治国理政和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又是实践“尊道贵德”“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人文化成”诸多文化理念的重要方式。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和实践
期刊
上期对阎立本的身世有了大概的了解,这次咱们聊完出身再看作品。作为初唐时期出身关陇贵族的官三代,阎立本最重要的身份标签是杰出的绘画大师,且名重当时又流芳百世,是中国绘画史上很难略过的人物。他最为人们熟悉的作品是:步辇图。   步辇图,阎立本的代表作。因中学历史和美术课本都提到了这幅作品,而且有彩色图录,所以被人们熟知。步辇图号称是中国十大传世名作之一,一来因为绘画艺术和技艺精湛;二是政治正确,符合大
期刊
一  马老大走了,62岁。他没能吃上今秋的新玉米。  他不想走。他舍不下曾经相依为命的弟弟妹妹,舍不下年纪尚轻的儿女,舍不下相濡以沫的老伴和少不更事的孙儿……他舍不下这条巷里同过甘苦的老哥们,舍不下脚底这片下点雨就透着好闻的泥腥味儿的黄土地,也舍不下那几亩正在旺产期的花椒树……  有一次他跟我说,现在弟弟妹妹的日子都好过了,我的娃都安排到地方了,我也退休了有工资,还有几亩花椒,再好好干几年,给儿把
期刊
散文是小说家灵魂的镜面。在散文里,小说家打磨掉了包裹在外的石头和砂砾,唯余熠熠生辉的珠玉,以真实、真诚和真情,照亮、震撼乃至攫住我们。契诃夫的《伊凡诺夫》里有台词言:“我是来寻找散文的,结果却遇到的诗。”读阎连科的散文,也有类似的感慨与收获。他的散文,我们能强烈感受到真实与悲伤的诗情。   他的小说也有力透纸背的悲情,但其包裹在虚构和想象之中,隐藏在荒诞而神奇的叙事之中,与我们遥遥相望,需要我们灵
期刊
谈论散文和文化自信,我以为不要局限在散文和传统文化的关系。诚然,一部现代散文史确实是一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史。不可否认,从《新青年》之“随感录”以降,散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与现代涤新有着一以贯之的“主题学”兴趣,甚至可以说诸种文类中,散文和传统文化纠缠得最深,但我们不能据此在谈论散文和文化自信问题时,仅仅将论题和论域收缩在“传统文化”之建设和更新。不唯如此,那么,扩大了视野,散文和文化自信这两者的
期刊
无论在何种意义上说,今天这个时代都是一个被高度媒介化的时代。社会被媒介化了、文化被媒介化了、生活被媒介化了,人本身也被媒介化了。媒介从一种工具论意义上的信息传播载体,正在成为本体论意义上的信息本身。本文认为,媒介化时代最重要的表征就是个体主体性的全面复活,每个人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这样一个时代情景中,人们似乎应该重新认识二十五年前《美文》创刊时,贾平凹主编所提出的“大
期刊
司马光这段表述言、文、诗关系的古训,我已引用过多次,即: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这次引用,是为了说明“大散文”这一概念和观念,在我国传统文论当中是有学理依据和历史渊源的。  文之美者为诗,何意?简言之,美的文字、美文就是诗,就是文学。因为,诗,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意味着人类文学的原初形式或文学的代表,所以有《诗经》,有《荷马史诗》,又把文论、文艺美学称作“诗学”。  《论语·阳货》有云:“子
期刊
一   格里利被派到埃尔斯米尔岛上去建造康吉堡考察站,进行气象和地磁观测,勘察埃尔斯米尔岛和格陵兰岛北部。原定于1883年夏把他们接回。那一年救助船没有出现,1884年夏天还没出现。格里利绝望了,他带领考察队沿着海岸南返,来到色宾角,希望能够发现一个地窖,要么是他们的施救者留下的,要么是1875年—1876年曾到过此地的内尔斯探险队留下的。(这两类地窖他们都找到了,可惜的是,前者储藏物不足,找到后
期刊
很高兴参加《美文》创刊二十五周年庆祝的活动。在这个时点上,以“散文的文化自信与价值重估”为题,言说散文的议题,是很有意义的。尽管我平时关涉非虚构文学稍多一点,但就自己的心性和趣味而言,我更多地还是趋近于散文的。中国这么大,文脉也绵远。但在以物质至上的时代,真正致力于散文建設的刊物很少。在这样的光景中,一个不忘初心,有自己的理念,并且能涵泳天地,自成大观的当代散文高地——《美文》,自然值得我们致敬。
期刊
沉重的步伐踏在一级级台阶上,声音在楼道里回响。我推开家门,毫无波澜,果然,爸妈还在加班。  低垂着头,我又回到熟悉的环境,空无一人,今晚又没有晚饭。早已习惯于这种生活,也没有深刻地难过伤心,我一头扎进房间,将世界抛之脑后。  时常,我会想念厨房里热闹的样子,但后来父母工作忙了,記忆里的色彩渐渐黯淡、消失,落灰了。终于,我走出房间,来到客厅搜寻食物充饥,却只有几包零碎的饼干,不甚孤单。冰箱就更不用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