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到:“我认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男女都找到了一本在他们的心灵中终身留下深刻痕迹的书本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我耐心地期待着少年同他的书本相遇。”是的,与自己的书相遇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这些年读了多少本书已很难做出具体的统计,但有些书一读再读,每次读都会有新的收获,可谓百读不厌。对笔者来说,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撰写的《教育走向生本》,就是一本能在自己的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的书。与之相遇,笔者的教学行走方式开始发生改变,同时也引发了“生本教育”的持续思考与叩问。
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而设计
《当代教育家》杂志2015年第1期卷首刊发了总编辑李振村先生的文章《2015,朝向每一个人》。文中提出:“不同路径的改革,不同领域的探索,都渐渐聚焦到一个方向,那就是,对人——不是群体的人,而是独立的个体的人的关注,越来越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的,改革呼唤“真教育”。“真教育”是什么样的?一言以蔽之,就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朝向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个学生。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美国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认为:“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生本教育与“真教育”高度契合,是对学生的一种深情款待。
我们必须践行“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课程理念,坚持“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课程观,用“先做后学 先会后学”“先学后教 不教而教”“以学定教”的方法论指导教育教学。唯有遵循科学、敬畏规律,当前的课改才会从形式走向实质,而生本教育即是有效的推手和抓手。
理解学生的“可能性”
哲学研究表明:人都有自己的伟大之处,这就是人的可能性。儿童是一种可能性,可能性是学生的最伟大之处。加拿大学者马克斯·范梅南说,面对儿童就是面对一种可能性。学生的学习一切都是有可能的。用陶行知的话来说,就是孩子“人小心不小”,若把孩子看小了,我们“便比小孩还要小”。
书中提出:“给空间,就是给发展。”这让笔者想起多年前读到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一书中的一句话:“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小立课程,大作功夫。主动选择带来主动的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教育,减少规定性,才可能是有效和成功的教育。
书中认为:“生本教育的学生认识需要多次或长期来复式提高才能完成。这就要建立起在这种格局下的错误观。”所以,我们把孩子看作孩子,宽宥学生身上出现的错误。引导其在犯错、纠误中成长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相对于成人而言,学生犯错更是极为正常的事,不必大惊小怪、求全责备。而剥夺其犯错的权利,则是教育的一种失败。正像书中所言:“善于在学生的错误或不完善中看到他们的积极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更是教师的一种科学认识。”“有了新的在生本教育的格局下的‘错误观’。我们就会变得更加宽容和有弹性,这将会使儿童不会产生挫折感,学校变成没有失败的学校;而在兴趣盎然的儿童面前,错误也就会减少或者得到克服。”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教育需要等待,一蹴而就的结果必定是肤浅的,做的只能是表面文章。
凸显“生本”,把学校和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搭建舞台,提供空间,创造条件。在一切教育教学包括管理活动中,都能看到学生活跃的身影以及他们慢慢地脱离家长和老师去自己做事情,从而真正成为学习与成长的主人,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尊重学生中激励
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儿童,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只有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与之零距离”对话”,这样的教育才富有灵性,才能成功。在杏坛摸爬滚打20余年,笔者渐渐悟出:学生一旦喜欢上了你,喜欢上了你的课,并在你的引领下学会学习,进而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全面、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你的教学才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教学上,要努力营造人文课堂、绿色课堂、生态课堂,坚持“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和“以学定教,无为而为”,要让讨论成为学习的常规,允许学生在课堂上生长自己的想法,并拥有捍卫自己话语权利的机会,要坚持蹲下来与孩子们交流、讨论,要盯住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心理安全的支持性教学环境下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让生本教育在教学中真正落地。
结束语
笔者认为:好的教学不只看我们“教”给了学生多少,更重要的是看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教”要让位于“学”,“少教”才能“多学”,这就是单位时间内教学的辩证法。这是生本教育的真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应该是生本教育的选择,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坚守中一以贯之的追求。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乃林蒙古族小学)
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而设计
《当代教育家》杂志2015年第1期卷首刊发了总编辑李振村先生的文章《2015,朝向每一个人》。文中提出:“不同路径的改革,不同领域的探索,都渐渐聚焦到一个方向,那就是,对人——不是群体的人,而是独立的个体的人的关注,越来越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的,改革呼唤“真教育”。“真教育”是什么样的?一言以蔽之,就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朝向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个学生。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美国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认为:“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生本教育与“真教育”高度契合,是对学生的一种深情款待。
我们必须践行“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课程理念,坚持“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课程观,用“先做后学 先会后学”“先学后教 不教而教”“以学定教”的方法论指导教育教学。唯有遵循科学、敬畏规律,当前的课改才会从形式走向实质,而生本教育即是有效的推手和抓手。
理解学生的“可能性”
哲学研究表明:人都有自己的伟大之处,这就是人的可能性。儿童是一种可能性,可能性是学生的最伟大之处。加拿大学者马克斯·范梅南说,面对儿童就是面对一种可能性。学生的学习一切都是有可能的。用陶行知的话来说,就是孩子“人小心不小”,若把孩子看小了,我们“便比小孩还要小”。
书中提出:“给空间,就是给发展。”这让笔者想起多年前读到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一书中的一句话:“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小立课程,大作功夫。主动选择带来主动的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教育,减少规定性,才可能是有效和成功的教育。
书中认为:“生本教育的学生认识需要多次或长期来复式提高才能完成。这就要建立起在这种格局下的错误观。”所以,我们把孩子看作孩子,宽宥学生身上出现的错误。引导其在犯错、纠误中成长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相对于成人而言,学生犯错更是极为正常的事,不必大惊小怪、求全责备。而剥夺其犯错的权利,则是教育的一种失败。正像书中所言:“善于在学生的错误或不完善中看到他们的积极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更是教师的一种科学认识。”“有了新的在生本教育的格局下的‘错误观’。我们就会变得更加宽容和有弹性,这将会使儿童不会产生挫折感,学校变成没有失败的学校;而在兴趣盎然的儿童面前,错误也就会减少或者得到克服。”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教育需要等待,一蹴而就的结果必定是肤浅的,做的只能是表面文章。
凸显“生本”,把学校和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搭建舞台,提供空间,创造条件。在一切教育教学包括管理活动中,都能看到学生活跃的身影以及他们慢慢地脱离家长和老师去自己做事情,从而真正成为学习与成长的主人,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尊重学生中激励
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儿童,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只有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与之零距离”对话”,这样的教育才富有灵性,才能成功。在杏坛摸爬滚打20余年,笔者渐渐悟出:学生一旦喜欢上了你,喜欢上了你的课,并在你的引领下学会学习,进而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全面、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你的教学才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教学上,要努力营造人文课堂、绿色课堂、生态课堂,坚持“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和“以学定教,无为而为”,要让讨论成为学习的常规,允许学生在课堂上生长自己的想法,并拥有捍卫自己话语权利的机会,要坚持蹲下来与孩子们交流、讨论,要盯住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心理安全的支持性教学环境下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让生本教育在教学中真正落地。
结束语
笔者认为:好的教学不只看我们“教”给了学生多少,更重要的是看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教”要让位于“学”,“少教”才能“多学”,这就是单位时间内教学的辩证法。这是生本教育的真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应该是生本教育的选择,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坚守中一以贯之的追求。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乃林蒙古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