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效课堂”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主题词。要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内既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学会各种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应当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教学方法;数学思想;高效课堂
新一轮教学改革下,“高效课堂”越来越受人们注目,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主题词。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内既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学会各种数学思想方法,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反思以往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巧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构建高效课堂。
一、层层深入,揭示概念内涵
小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是建立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所以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借助适宜材料,让学生亲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抓住事物的某种重要特征,进行自主建构。在“感知——表象——抽象”过程中使得对于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刻,更能把握概念的内涵。
如:教学“四边形的分类”,为了让学生认识菱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我只设计一个“猜图”活动(完全躲在信封里的四边形)。在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猜”时,教师及时提醒:只给一个提示,你们最需要什么提示?这一导向性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从无序地“猜”转向理性地“想”,激发学生主动分析已经掌握的知识,并在头脑中取舍、综合,提出“有几组对边互相平行”这一直切图形本质特征有效问题;为了让学生体会“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难点,以两次出乎意料的猜图,①在学生都明确“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教师拿出的却是长方形,使学生陷入思维冲突中,教师追问: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吗?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更进一层次的思辩,体会了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并把长方形摆放到黑板的集合图内);②给学生“两组对边分别互相平行,而且四条边都相等”的信息,学生激动地抢答说是正方形,教师及时追问:“如果是正方形,它应该摆放在集合图的哪个位置,为什么?”在思辩中,学生体会了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肯定了学生的回答,揭晓谜底,老师拿出的却是菱形,学生一片哑然,老师及时追问:“为什么错了?”……
在这环节里,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以简约的素材为依托,教师的及时追问,促进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两次意外的猜图,让学生经历了问题——探究——交流——新冲突——新一轮的探究等活动,层层深入,揭示概念内涵,让学生进一步深刻地认识了什么是菱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体会了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发展了比较联系与思辩的思考能力。
二、数形结合,深入理解算理
“数形结合”就是将数量与图形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策略。符合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由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的阶段,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过程。计算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即理解计算方法的道理。在教学中可以用“形”的直观启迪“数”的计算,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算理。
三、适时转化,化抽象为直观
转化思想是指对于直接求解比较困难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选择运用恰当的数学家方法进行交换,将其转化为一个新问题(相对来说,自己较熟悉的问题)通过新问题的求解,使原问题得以解决。适时转化,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明朗化,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出示数学问题:甲、乙两人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当甲行了全程的3/5时,乙正好行了全程的2/3,这时两人刚好相距100米,请问AB两地相距几米?
这个题目是行程问题,两人同时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从数据中分析得出,两人相遇后又继续前行但都未到達目的地,此类问题比较少见,数量关系难以理清,学生解题有一定难度。如果把这样的数量关系转化成线段图,就能直观地找到100米对应的分率,起到化抽象为直观的目的。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反馈时从三个思维角度观察以上线段图,找出100米对应的分率。
第一个:从左往右看,甲离A地现在分率-乙离A地的分率,即3/5-(1-2/3)=4/15,正好是100米所对应的分率。
第二个:从右往左看,乙离B地的分率-甲离B地的分率,即2/3-(1-3/5)=4/15,正好是100米所对应的分率。
第三个:从整体看,甲离A地的分率+乙离B地的分率-全程“1”,即3/5+2/3-1=4/15,正好是100米所对应的分率。
然后再此基础上,用100÷4/15=375(米),得到A地到B地的距离。
以上教学,结合实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直观的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题意,让学生从理性感知转化为直观感知,不仅降低了问题的解题难度,也内化了解题的技巧,同时有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谢兰,黄毕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学实录与评析[J].小学数学教育,2014(5)
【关键词】教学方法;数学思想;高效课堂
新一轮教学改革下,“高效课堂”越来越受人们注目,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主题词。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内既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学会各种数学思想方法,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反思以往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巧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构建高效课堂。
一、层层深入,揭示概念内涵
小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是建立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所以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借助适宜材料,让学生亲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抓住事物的某种重要特征,进行自主建构。在“感知——表象——抽象”过程中使得对于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刻,更能把握概念的内涵。
如:教学“四边形的分类”,为了让学生认识菱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我只设计一个“猜图”活动(完全躲在信封里的四边形)。在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猜”时,教师及时提醒:只给一个提示,你们最需要什么提示?这一导向性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从无序地“猜”转向理性地“想”,激发学生主动分析已经掌握的知识,并在头脑中取舍、综合,提出“有几组对边互相平行”这一直切图形本质特征有效问题;为了让学生体会“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难点,以两次出乎意料的猜图,①在学生都明确“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教师拿出的却是长方形,使学生陷入思维冲突中,教师追问: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吗?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更进一层次的思辩,体会了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并把长方形摆放到黑板的集合图内);②给学生“两组对边分别互相平行,而且四条边都相等”的信息,学生激动地抢答说是正方形,教师及时追问:“如果是正方形,它应该摆放在集合图的哪个位置,为什么?”在思辩中,学生体会了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肯定了学生的回答,揭晓谜底,老师拿出的却是菱形,学生一片哑然,老师及时追问:“为什么错了?”……
在这环节里,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以简约的素材为依托,教师的及时追问,促进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两次意外的猜图,让学生经历了问题——探究——交流——新冲突——新一轮的探究等活动,层层深入,揭示概念内涵,让学生进一步深刻地认识了什么是菱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体会了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发展了比较联系与思辩的思考能力。
二、数形结合,深入理解算理
“数形结合”就是将数量与图形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策略。符合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由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的阶段,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过程。计算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即理解计算方法的道理。在教学中可以用“形”的直观启迪“数”的计算,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算理。
三、适时转化,化抽象为直观
转化思想是指对于直接求解比较困难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选择运用恰当的数学家方法进行交换,将其转化为一个新问题(相对来说,自己较熟悉的问题)通过新问题的求解,使原问题得以解决。适时转化,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明朗化,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出示数学问题:甲、乙两人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当甲行了全程的3/5时,乙正好行了全程的2/3,这时两人刚好相距100米,请问AB两地相距几米?
这个题目是行程问题,两人同时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从数据中分析得出,两人相遇后又继续前行但都未到達目的地,此类问题比较少见,数量关系难以理清,学生解题有一定难度。如果把这样的数量关系转化成线段图,就能直观地找到100米对应的分率,起到化抽象为直观的目的。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反馈时从三个思维角度观察以上线段图,找出100米对应的分率。
第一个:从左往右看,甲离A地现在分率-乙离A地的分率,即3/5-(1-2/3)=4/15,正好是100米所对应的分率。
第二个:从右往左看,乙离B地的分率-甲离B地的分率,即2/3-(1-3/5)=4/15,正好是100米所对应的分率。
第三个:从整体看,甲离A地的分率+乙离B地的分率-全程“1”,即3/5+2/3-1=4/15,正好是100米所对应的分率。
然后再此基础上,用100÷4/15=375(米),得到A地到B地的距离。
以上教学,结合实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直观的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题意,让学生从理性感知转化为直观感知,不仅降低了问题的解题难度,也内化了解题的技巧,同时有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谢兰,黄毕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学实录与评析[J].小学数学教育,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