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CT诊断在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脑血管畸形患者CT图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CT表现为斑点状高密度病变,显示不规则混杂密度灶,可有钙化,并呈斑点或弧线形强化,水肿和占位效应缺乏。可合并脑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萎缩等改变。36例为斑点状高密度病变,12例为略高密度病变,4例未见明确异常。结论:CT血管成像安全、快速、无创、准确性高,可作为脑血管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脑血管畸形;CT诊断;影像表现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87-01
脑血管畸形为胚胎期脑血管的发育异常,动、静脉畸形最常见,好发于大脑中动脉、后动脉系统,由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构成。好发于男性,以20~30岁最常见。儿童常以脑出血、成人以癫痫就诊。选取临床2012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脑血管畸形患者52例临床CT诊断表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52例脑血管畸形患者,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16岁~58岁,平均年龄29.5岁。其中14例为自觉肢体乏力、头晕,10例首发症状为癫痫,为突发性头痛、呕吐,伴有意识障碍,6例伴有肢体障碍,其它10例检查意外发现。
1.2方法:病人仰卧,使头正中矢状面与身体长轴平行,听眦线与床面垂直。常规层厚l0mm,层距10mm,由基线上lcm向上扫描,一般连续扫描9~10个层面[1]。对较小的病灶,可加薄层扫描。常规颅脑平扫后再行增强扫描,用60%泛影葡胺60~100ml,一般用静脉团注法的增强效果较好。动态增强扫描对脑肿瘤、脑血管病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CT血管造影(CTA) 是一种新的少创伤的血管造影技术,可重建三维血管影像,能清楚地显示颅底动脉环及较大的血管分支,对脑动脉瘤及脑血管畸形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取代部分DSA检查。这种显影存留时间短,应特别注意注药后就扫描,或边注边扫。
1.3CT表现:(1)脑动静脉畸型CT表现:在平扫时畸型血管可为稍高或等密度的不规则的肿块;但占位征不明显,甚至有脑萎缩改变,脑水肿也不明显,引流静脉或供血动脉增粗(主要是前者);有时可见斑点样钙化,如合并血肿则有不同时期的CT出血改变及占位效应,增强CT扫描,可见明显的动脉特别是静脉的扩张迂曲样增强,仔细观察直窦、横窦及颈静脉均可扩张。
(2)静脉血管畸型:平扫不能显示。注药CT常见扩张的静脉显影,引流到窦或室管膜下静脉。(3)海绵状血管瘤颅内硬外型:常有颅骨受压浸蚀的改变,病灶注药后明显均一增强,边界光滑,清楚,多无脑内水肿。脑内型:除了钙化的病例之外,由于病灶等密度无水肿,平扫无法检出。偶见病变合并脑内出血,但无法与其它出血相鉴别,注射造影剂后,可以不增强,轻微增强或明显增强。(4)毛细血管扩张症:如果不出血极少在生前被诊断。毛细血管扩张症常多发,病理为一团扩张的毛细血管。血管间为正常嘧组织。必然为多发病灶。好发于桥脑、皮层和脊髓,常不为影像学所检出,青年人出血时应想到此病。
2结果
依据动静脉畸形的大小,部位,有无钙化,血凝块,出血,缺血及临近脑组织情况表现各异。平扫:阳性征象占81%左右,表现为高、低密度混合病灶,无占位效应,低密度可为脑缺血,脑梗死,脑萎缩及流空的血管。高密度为出血,钙化。偶然动静脉畸形表现为等密度肿块,囊变,后者继发于出血或梗死后期。增强扫描:约20%患者无强化,多为隐匿性动静脉畸形。一般为不均匀性病灶,边缘清楚,强化明显。偶可见迂曲的血管结构,增粗的动脉和扩张的静脉。CTA对显示动静脉畸形效果满意,既可显示动静脉畸形血管巢的大小,有无出血,脑梗死,脑萎缩,又可分析供养动脉及引出静脉的大小、数目。在显示血管巢形态方面优于MRA技术,因后者有含铁血黄素及钙化的影响。但CTA显示静脉数目较MRA多,而显示动脉的数目较MRA少。36例为斑点状高密度病变,12例为略高密度病变,4例未见明确异常。
3讨论
动静脉畸形主要由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三者组成。供血动脉常扩张纡曲,畸形血管呈粗细不等的团块状,其中有的血管极度扩张、扭曲,管壁极薄,有的血管较细小,有时可见动脉与静脉直接相通,其间无毛细血管网。畸形血管内可发生血栓形成、钙化,局部脑组织可有脑梗死、脑水肿或脑萎缩[2]。动静脉畸形常可自发出血,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可为脑实质血肿和脑室内出血。
临床上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有癫痫发作,大多在成年以后因血管畸形突然出血而出现头痛、癫痫、脑膜刺激征、昏迷、偏瘫、失语等。发生于小脑的AVM,常表现多发性脑神经损害、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症状。有时可听到颅内血管杂音。
脑血管畸形一部分为动静脉畸形(AVM)、静脉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增生症等,以AVM最多见。脑动静脉畸形(AVM)由增粗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扩张的引流静脉组成。CT平扫示条索状及团状略高密度影,有时可见钙化,其间可有正常脑组织,无水肿及占位效应或不明显,有时可合并邻近脑组织萎缩。增强后可见强化的扩张迂曲的血管影,常可反复少量出血而颅内高压不明显,或一次大量出血而出现明显症状。海绵状血管瘤,颅内硬膜外型可侵蚀压迫邻近颅骨;脑内型除钙化外呈等密度影,周围无水肿,平扫常无法检出,合并反复少量出血时可呈团状略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增强后均一明显强化,合并大量出血时可掩盖畸形血管团的征象[3]。静脉血管畸形、大脑大静脉瘤和毛细血管增生症较少见,常以颅内出血为首发症状,MR检查有助于发现病变的直接征象。
普通CT平扫脑AVM常表现为一局灶性混合密度影,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其中可见等密度或高密度的点状、线状血管影和高密度钙化以及低密度软化灶。一般无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可有局部脑皮质萎缩表现。增强扫描可显示点状、线状或弯曲条状血管强化影,有时确可见粗大的引流血管[4]。但有少数病例平扫未见明显异常,增强扫描才显示粗细不等、纡曲的血管影,从而确定诊断。有时邻近脑室的AVM可呈不规则团块状突入脑室,类似脑室内占位病变,诊断较困难。
AVM合并出血可发生在脑实质、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出现相应的CT表现。
脑实质内血肿多见于额、顶、枕叶,位置表浅,形状不规则,往往将AVM本身掩盖,或受压变形而强化不明显。血肿的演变吸收过程与高血压性脑出血相同。螺旋CT血管造影(CTA)能清晰地显示AVM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情况,对AVM的诊断价值接近于脑血管造影检查。
参考文献
[1]朱丹红,苏小芳,于海光.隐匿性脑血管畸形的CT、MRI诊断[J].罕少疾病杂志,2003,10(6):67.
[2]孙益芳,邱建国,薜京利.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J].上海医学杂志,2002,11(3):177-200.
[3]成秋生,全伟,陈胜利,等.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中国临床医学,2005,12:986-987.
[4]陈衔城,吴劲松,陈爽,等.3D-CTA、MRA和DSA对脑动静脉畸形成像的对照性研究.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0,5(4):193-197.
关键词:脑血管畸形;CT诊断;影像表现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87-01
脑血管畸形为胚胎期脑血管的发育异常,动、静脉畸形最常见,好发于大脑中动脉、后动脉系统,由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构成。好发于男性,以20~30岁最常见。儿童常以脑出血、成人以癫痫就诊。选取临床2012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脑血管畸形患者52例临床CT诊断表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52例脑血管畸形患者,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16岁~58岁,平均年龄29.5岁。其中14例为自觉肢体乏力、头晕,10例首发症状为癫痫,为突发性头痛、呕吐,伴有意识障碍,6例伴有肢体障碍,其它10例检查意外发现。
1.2方法:病人仰卧,使头正中矢状面与身体长轴平行,听眦线与床面垂直。常规层厚l0mm,层距10mm,由基线上lcm向上扫描,一般连续扫描9~10个层面[1]。对较小的病灶,可加薄层扫描。常规颅脑平扫后再行增强扫描,用60%泛影葡胺60~100ml,一般用静脉团注法的增强效果较好。动态增强扫描对脑肿瘤、脑血管病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CT血管造影(CTA) 是一种新的少创伤的血管造影技术,可重建三维血管影像,能清楚地显示颅底动脉环及较大的血管分支,对脑动脉瘤及脑血管畸形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取代部分DSA检查。这种显影存留时间短,应特别注意注药后就扫描,或边注边扫。
1.3CT表现:(1)脑动静脉畸型CT表现:在平扫时畸型血管可为稍高或等密度的不规则的肿块;但占位征不明显,甚至有脑萎缩改变,脑水肿也不明显,引流静脉或供血动脉增粗(主要是前者);有时可见斑点样钙化,如合并血肿则有不同时期的CT出血改变及占位效应,增强CT扫描,可见明显的动脉特别是静脉的扩张迂曲样增强,仔细观察直窦、横窦及颈静脉均可扩张。
(2)静脉血管畸型:平扫不能显示。注药CT常见扩张的静脉显影,引流到窦或室管膜下静脉。(3)海绵状血管瘤颅内硬外型:常有颅骨受压浸蚀的改变,病灶注药后明显均一增强,边界光滑,清楚,多无脑内水肿。脑内型:除了钙化的病例之外,由于病灶等密度无水肿,平扫无法检出。偶见病变合并脑内出血,但无法与其它出血相鉴别,注射造影剂后,可以不增强,轻微增强或明显增强。(4)毛细血管扩张症:如果不出血极少在生前被诊断。毛细血管扩张症常多发,病理为一团扩张的毛细血管。血管间为正常嘧组织。必然为多发病灶。好发于桥脑、皮层和脊髓,常不为影像学所检出,青年人出血时应想到此病。
2结果
依据动静脉畸形的大小,部位,有无钙化,血凝块,出血,缺血及临近脑组织情况表现各异。平扫:阳性征象占81%左右,表现为高、低密度混合病灶,无占位效应,低密度可为脑缺血,脑梗死,脑萎缩及流空的血管。高密度为出血,钙化。偶然动静脉畸形表现为等密度肿块,囊变,后者继发于出血或梗死后期。增强扫描:约20%患者无强化,多为隐匿性动静脉畸形。一般为不均匀性病灶,边缘清楚,强化明显。偶可见迂曲的血管结构,增粗的动脉和扩张的静脉。CTA对显示动静脉畸形效果满意,既可显示动静脉畸形血管巢的大小,有无出血,脑梗死,脑萎缩,又可分析供养动脉及引出静脉的大小、数目。在显示血管巢形态方面优于MRA技术,因后者有含铁血黄素及钙化的影响。但CTA显示静脉数目较MRA多,而显示动脉的数目较MRA少。36例为斑点状高密度病变,12例为略高密度病变,4例未见明确异常。
3讨论
动静脉畸形主要由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三者组成。供血动脉常扩张纡曲,畸形血管呈粗细不等的团块状,其中有的血管极度扩张、扭曲,管壁极薄,有的血管较细小,有时可见动脉与静脉直接相通,其间无毛细血管网。畸形血管内可发生血栓形成、钙化,局部脑组织可有脑梗死、脑水肿或脑萎缩[2]。动静脉畸形常可自发出血,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可为脑实质血肿和脑室内出血。
临床上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有癫痫发作,大多在成年以后因血管畸形突然出血而出现头痛、癫痫、脑膜刺激征、昏迷、偏瘫、失语等。发生于小脑的AVM,常表现多发性脑神经损害、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症状。有时可听到颅内血管杂音。
脑血管畸形一部分为动静脉畸形(AVM)、静脉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增生症等,以AVM最多见。脑动静脉畸形(AVM)由增粗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扩张的引流静脉组成。CT平扫示条索状及团状略高密度影,有时可见钙化,其间可有正常脑组织,无水肿及占位效应或不明显,有时可合并邻近脑组织萎缩。增强后可见强化的扩张迂曲的血管影,常可反复少量出血而颅内高压不明显,或一次大量出血而出现明显症状。海绵状血管瘤,颅内硬膜外型可侵蚀压迫邻近颅骨;脑内型除钙化外呈等密度影,周围无水肿,平扫常无法检出,合并反复少量出血时可呈团状略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增强后均一明显强化,合并大量出血时可掩盖畸形血管团的征象[3]。静脉血管畸形、大脑大静脉瘤和毛细血管增生症较少见,常以颅内出血为首发症状,MR检查有助于发现病变的直接征象。
普通CT平扫脑AVM常表现为一局灶性混合密度影,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其中可见等密度或高密度的点状、线状血管影和高密度钙化以及低密度软化灶。一般无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可有局部脑皮质萎缩表现。增强扫描可显示点状、线状或弯曲条状血管强化影,有时确可见粗大的引流血管[4]。但有少数病例平扫未见明显异常,增强扫描才显示粗细不等、纡曲的血管影,从而确定诊断。有时邻近脑室的AVM可呈不规则团块状突入脑室,类似脑室内占位病变,诊断较困难。
AVM合并出血可发生在脑实质、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出现相应的CT表现。
脑实质内血肿多见于额、顶、枕叶,位置表浅,形状不规则,往往将AVM本身掩盖,或受压变形而强化不明显。血肿的演变吸收过程与高血压性脑出血相同。螺旋CT血管造影(CTA)能清晰地显示AVM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情况,对AVM的诊断价值接近于脑血管造影检查。
参考文献
[1]朱丹红,苏小芳,于海光.隐匿性脑血管畸形的CT、MRI诊断[J].罕少疾病杂志,2003,10(6):67.
[2]孙益芳,邱建国,薜京利.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J].上海医学杂志,2002,11(3):177-200.
[3]成秋生,全伟,陈胜利,等.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中国临床医学,2005,12:986-987.
[4]陈衔城,吴劲松,陈爽,等.3D-CTA、MRA和DSA对脑动静脉畸形成像的对照性研究.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0,5(4):193-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