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畸形CT表现临床分析

来源 :家庭心理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_BILLGAT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CT诊断在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脑血管畸形患者CT图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CT表现为斑点状高密度病变,显示不规则混杂密度灶,可有钙化,并呈斑点或弧线形强化,水肿和占位效应缺乏。可合并脑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萎缩等改变。36例为斑点状高密度病变,12例为略高密度病变,4例未见明确异常。结论:CT血管成像安全、快速、无创、准确性高,可作为脑血管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脑血管畸形;CT诊断;影像表现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87-01
  脑血管畸形为胚胎期脑血管的发育异常,动、静脉畸形最常见,好发于大脑中动脉、后动脉系统,由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构成。好发于男性,以20~30岁最常见。儿童常以脑出血、成人以癫痫就诊。选取临床2012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脑血管畸形患者52例临床CT诊断表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52例脑血管畸形患者,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16岁~58岁,平均年龄29.5岁。其中14例为自觉肢体乏力、头晕,10例首发症状为癫痫,为突发性头痛、呕吐,伴有意识障碍,6例伴有肢体障碍,其它10例检查意外发现。
  1.2方法:病人仰卧,使头正中矢状面与身体长轴平行,听眦线与床面垂直。常规层厚l0mm,层距10mm,由基线上lcm向上扫描,一般连续扫描9~10个层面[1]。对较小的病灶,可加薄层扫描。常规颅脑平扫后再行增强扫描,用60%泛影葡胺60~100ml,一般用静脉团注法的增强效果较好。动态增强扫描对脑肿瘤、脑血管病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CT血管造影(CTA) 是一种新的少创伤的血管造影技术,可重建三维血管影像,能清楚地显示颅底动脉环及较大的血管分支,对脑动脉瘤及脑血管畸形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取代部分DSA检查。这种显影存留时间短,应特别注意注药后就扫描,或边注边扫。
  1.3CT表现:(1)脑动静脉畸型CT表现:在平扫时畸型血管可为稍高或等密度的不规则的肿块;但占位征不明显,甚至有脑萎缩改变,脑水肿也不明显,引流静脉或供血动脉增粗(主要是前者);有时可见斑点样钙化,如合并血肿则有不同时期的CT出血改变及占位效应,增强CT扫描,可见明显的动脉特别是静脉的扩张迂曲样增强,仔细观察直窦、横窦及颈静脉均可扩张。
  (2)静脉血管畸型:平扫不能显示。注药CT常见扩张的静脉显影,引流到窦或室管膜下静脉。(3)海绵状血管瘤颅内硬外型:常有颅骨受压浸蚀的改变,病灶注药后明显均一增强,边界光滑,清楚,多无脑内水肿。脑内型:除了钙化的病例之外,由于病灶等密度无水肿,平扫无法检出。偶见病变合并脑内出血,但无法与其它出血相鉴别,注射造影剂后,可以不增强,轻微增强或明显增强。(4)毛细血管扩张症:如果不出血极少在生前被诊断。毛细血管扩张症常多发,病理为一团扩张的毛细血管。血管间为正常嘧组织。必然为多发病灶。好发于桥脑、皮层和脊髓,常不为影像学所检出,青年人出血时应想到此病。
  2结果
  依据动静脉畸形的大小,部位,有无钙化,血凝块,出血,缺血及临近脑组织情况表现各异。平扫:阳性征象占81%左右,表现为高、低密度混合病灶,无占位效应,低密度可为脑缺血,脑梗死,脑萎缩及流空的血管。高密度为出血,钙化。偶然动静脉畸形表现为等密度肿块,囊变,后者继发于出血或梗死后期。增强扫描:约20%患者无强化,多为隐匿性动静脉畸形。一般为不均匀性病灶,边缘清楚,强化明显。偶可见迂曲的血管结构,增粗的动脉和扩张的静脉。CTA对显示动静脉畸形效果满意,既可显示动静脉畸形血管巢的大小,有无出血,脑梗死,脑萎缩,又可分析供养动脉及引出静脉的大小、数目。在显示血管巢形态方面优于MRA技术,因后者有含铁血黄素及钙化的影响。但CTA显示静脉数目较MRA多,而显示动脉的数目较MRA少。36例为斑点状高密度病变,12例为略高密度病变,4例未见明确异常。
  3讨论
  动静脉畸形主要由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三者组成。供血动脉常扩张纡曲,畸形血管呈粗细不等的团块状,其中有的血管极度扩张、扭曲,管壁极薄,有的血管较细小,有时可见动脉与静脉直接相通,其间无毛细血管网。畸形血管内可发生血栓形成、钙化,局部脑组织可有脑梗死、脑水肿或脑萎缩[2]。动静脉畸形常可自发出血,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可为脑实质血肿和脑室内出血。
  临床上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有癫痫发作,大多在成年以后因血管畸形突然出血而出现头痛、癫痫、脑膜刺激征、昏迷、偏瘫、失语等。发生于小脑的AVM,常表现多发性脑神经损害、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症状。有时可听到颅内血管杂音。
  脑血管畸形一部分为动静脉畸形(AVM)、静脉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增生症等,以AVM最多见。脑动静脉畸形(AVM)由增粗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扩张的引流静脉组成。CT平扫示条索状及团状略高密度影,有时可见钙化,其间可有正常脑组织,无水肿及占位效应或不明显,有时可合并邻近脑组织萎缩。增强后可见强化的扩张迂曲的血管影,常可反复少量出血而颅内高压不明显,或一次大量出血而出现明显症状。海绵状血管瘤,颅内硬膜外型可侵蚀压迫邻近颅骨;脑内型除钙化外呈等密度影,周围无水肿,平扫常无法检出,合并反复少量出血时可呈团状略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增强后均一明显强化,合并大量出血时可掩盖畸形血管团的征象[3]。静脉血管畸形、大脑大静脉瘤和毛细血管增生症较少见,常以颅内出血为首发症状,MR检查有助于发现病变的直接征象。
  普通CT平扫脑AVM常表现为一局灶性混合密度影,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其中可见等密度或高密度的点状、线状血管影和高密度钙化以及低密度软化灶。一般无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可有局部脑皮质萎缩表现。增强扫描可显示点状、线状或弯曲条状血管强化影,有时确可见粗大的引流血管[4]。但有少数病例平扫未见明显异常,增强扫描才显示粗细不等、纡曲的血管影,从而确定诊断。有时邻近脑室的AVM可呈不规则团块状突入脑室,类似脑室内占位病变,诊断较困难。
  AVM合并出血可发生在脑实质、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出现相应的CT表现。
  脑实质内血肿多见于额、顶、枕叶,位置表浅,形状不规则,往往将AVM本身掩盖,或受压变形而强化不明显。血肿的演变吸收过程与高血压性脑出血相同。螺旋CT血管造影(CTA)能清晰地显示AVM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情况,对AVM的诊断价值接近于脑血管造影检查。
  参考文献
  [1]朱丹红,苏小芳,于海光.隐匿性脑血管畸形的CT、MRI诊断[J].罕少疾病杂志,2003,10(6):67.
  [2]孙益芳,邱建国,薜京利.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J].上海医学杂志,2002,11(3):177-200.
  [3]成秋生,全伟,陈胜利,等.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中国临床医学,2005,12:986-987.
  [4]陈衔城,吴劲松,陈爽,等.3D-CTA、MRA和DSA对脑动静脉畸形成像的对照性研究.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0,5(4):193-197.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分析儿科门诊输液存在的诸多安全隐患及其发生原因,提出一系列的护理对策。方法:输液前实行编号、姓名双核对机制;输液中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做好家长的健康宣教工作。结果:使安全隐患渐渐减少,从而降低护理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率。结论:开展儿科门诊输液专业化管理能提高服务质量,消除输液存在的隐患。  关键词:患儿;静脉输液;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
期刊
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阻塞性疾病,多由于手术后长时间卧床、术前应用抗凝药物,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慢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如得不到及时治疗,血栓可进一步扩展,严重者可导致肺栓塞,危及生命。因此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笔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74例,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彩色多普勒;深静脉血栓  【中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的临床诊断。方法:对疑似此病的患者进行诊断。结论:虽然部分病例可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疑为流感嗜血杆菌感染,但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查确诊。  关键词:呼吸内科;流感嗜血杆菌肺炎;诊断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80-01  0.流感嗜血杆菌肺炎(hemophilus influenzae pneumo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特点。方法:对临床确诊的32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室间隔厚度≥13mm,心室间隔厚度与左心室后壁厚度的比值大于1.3,收缩期二尖瓣前叶异常向前运动,及左室流出道狭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3例,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NCM)29例。结论:观察心脏结构与功能,流出道压差。目前仍是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最常用、最可靠、最经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旋转振动排痰仪在改善神经外科卧床患者呼吸状况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50例神经外科卧床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徒手叩背排痰,观察组采用旋转振动排痰仪进行排痰。比较两组病人排痰效果及血氧饱和度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排痰效果及血氧饱和度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排痰方法:两组病人均给予雾化吸入、排痰、吸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血像及骨髓像形态学改变对诊断临床意义。方法:对2012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住院均符合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的急性白血病患者90例血像及骨髓像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确诊分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7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0例。结论:外周血白细胞升高,一般为30×109~50×109/L。血色素、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常降低。骨髓增生多呈极度或明显活跃,少数可呈增生低下。对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狭窄的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资料分析。结果:主动脉瓣狭窄,二维超声心动图可观察主动脉瓣膜形态,测量开放间距,主动脉根部短轴切面上测量瓣口面积;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可提供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信息,增加二维超声的诊断准确性。结论:超声心动图成为诊断主动脉瓣狭窄的最主要的方法,超声检查方法具有准确、属无创伤性、操作简单等优点
期刊
摘要:目的: 比较使用桡动脉固定器采集动脉血与传统动脉采血一次成功率的临床效果对比与观察。方法: 呼吸内科经桡动脉采集动脉血,检测血气分析的患者200例,成年男性或女性,年龄在50岁-80岁之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为传统桡动脉采血法,实验组为使用桡动脉固定器进行桡动脉采血法。对比动脉穿刺成功率及疼痛程度。结果: 实验组穿刺成功率及疼痛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
期刊
关键词:输液室;护患纠纷;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85-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法制观念的增强,患者及其家属对护士的技术水平和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急诊输液室的日常工作中,护患纠纷难免发生。为此,笔者对2011- 2013年发生在本院急诊输液室的19例护患纠纷的原因进行分析,旨在寻找问题,探讨管理对策,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检验肺炎支原体抗体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肺炎支原体患者50例进行被动凝集法检测及分析临床意义。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后7天出现阳性,10~30天达高峰,12~26周逐渐降低。结论:被动凝集法测定抗体滴度,特异性高,敏感度高,操作简单,可重复操作,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的测定有助于判断患儿的病情,为临床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支原体肺炎;被动凝集法;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