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于此,教师的任务也发生了转变,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科学地调节学生的学习与需要之间的关系,既能充分体现教学的目的,又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情感需要实现和谐的统一,获得乐学的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语文教师需有几分“糊涂”。
一、“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在阅读教学中,应由“教师中心”转向“师生对话”。教师只是激发或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体验、研讨、感悟、探究,而不以阅读理解的“权威发布者”立足于课堂;不是清醒地对学生阅读理解“作指示”,而是留几分“糊涂”,倾听学生的声音,与学生平等交流。也就是说,课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学习目标负担的情况下畅游语文河流。
如教学《春日偶成》这首古诗时,正常预设教学目标为朗读、背诵古诗,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并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美。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学习完“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描写景色的诗句,学生又体会到“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所蕴含的诗人快乐的心情。有一学生突然说,我发现古诗与我们平日写景的文章很相似,都是写景与抒情相结合。于是在课堂上,我们生成了借诗句来学习写景类文章习作方法的教学目标,并采用“认知诗句写法的妙处”“学习写法进行练笔”等措施来实现目标。在这节语文课上,阅读教学目标是学生根据文本特点与自身的认知特点在课堂上即时确定的。师生共同投入,一起与文本对话,产生关于文本世界的各种观点或想法,再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从中选择恰当的学习主题,作为大家共同的学习主题。如此,教师只要在阅读课堂上清醒识别那真正恰当的学习主题,即时确定学习目标,就完全可以放心的“糊一糊”,更多地激发学生思考就是了。
二、“醉卧古藤阴下,杳不知南北”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应该是语文实践。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太“清醒”、“明白”了:无论对哪篇文章,都要庖丁解牛一般条分缕析,为学生讲得头头是道;最后,主题思想还得由教师一字一句地报给学生,学生再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来。作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学生根本没有语文实践的机会,所以许多时候,我们更要让学生“意会”,而无需教师“言传”。
在教学《船长》一课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实践,选配音乐朗读课文。然而,如何选乐、配乐?不同的主体意识就有不同的操作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选乐、配乐的权力交给学生:提供不同风格的几种音乐,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一篇”或者“这一段”文本的理解,点击自己感情朗读的背景音乐。
比如,学生感情朗读“哈尔威船长与船一起沉入海中”这一片段。在多种风格的音乐中,有学生选择了“雄浑激越、慷慨悲壮”的曲子;也有学生选择了“悠长舒缓、平静轻松”的曲子。为什么出现了这样两种看起来截然不同的选择?学生自有他们的道理:选择“雄浑激越、慷慨悲壮”的学生认为,这一段文字表现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歌颂了这一与天地共存的英雄形象;选择“悠长舒缓、平静轻松”的学生认为,这一段文字表现了哈尔威船长在将船上的人全部救出之后内心的平静与无憾,展示了这一英雄人物令人敬佩的伟大品质。
三、“卖鱼沽酒醉还醒”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糊涂”与“清醒”是要好好把握的。正如烹制一道精美的“语文大餐”,教师把握好火候,则会色香味俱全;教师把握不好火候,则会烧不熟或烤焦了。着眼于整体感悟、合作探究的阅读教学,尤其不能忘记引导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比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的教学,为了感受公仪休公正廉洁,师生共同表演,或叩头作揖,或拿腔拿调……欢笑满堂,好不热闹!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糊涂”的宗旨就在于把“清醒”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在稀里糊涂中学,而要让学生在清清楚楚中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责编侯艳星)
一、“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在阅读教学中,应由“教师中心”转向“师生对话”。教师只是激发或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体验、研讨、感悟、探究,而不以阅读理解的“权威发布者”立足于课堂;不是清醒地对学生阅读理解“作指示”,而是留几分“糊涂”,倾听学生的声音,与学生平等交流。也就是说,课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学习目标负担的情况下畅游语文河流。
如教学《春日偶成》这首古诗时,正常预设教学目标为朗读、背诵古诗,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并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美。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学习完“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描写景色的诗句,学生又体会到“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所蕴含的诗人快乐的心情。有一学生突然说,我发现古诗与我们平日写景的文章很相似,都是写景与抒情相结合。于是在课堂上,我们生成了借诗句来学习写景类文章习作方法的教学目标,并采用“认知诗句写法的妙处”“学习写法进行练笔”等措施来实现目标。在这节语文课上,阅读教学目标是学生根据文本特点与自身的认知特点在课堂上即时确定的。师生共同投入,一起与文本对话,产生关于文本世界的各种观点或想法,再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从中选择恰当的学习主题,作为大家共同的学习主题。如此,教师只要在阅读课堂上清醒识别那真正恰当的学习主题,即时确定学习目标,就完全可以放心的“糊一糊”,更多地激发学生思考就是了。
二、“醉卧古藤阴下,杳不知南北”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应该是语文实践。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太“清醒”、“明白”了:无论对哪篇文章,都要庖丁解牛一般条分缕析,为学生讲得头头是道;最后,主题思想还得由教师一字一句地报给学生,学生再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来。作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学生根本没有语文实践的机会,所以许多时候,我们更要让学生“意会”,而无需教师“言传”。
在教学《船长》一课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实践,选配音乐朗读课文。然而,如何选乐、配乐?不同的主体意识就有不同的操作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选乐、配乐的权力交给学生:提供不同风格的几种音乐,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一篇”或者“这一段”文本的理解,点击自己感情朗读的背景音乐。
比如,学生感情朗读“哈尔威船长与船一起沉入海中”这一片段。在多种风格的音乐中,有学生选择了“雄浑激越、慷慨悲壮”的曲子;也有学生选择了“悠长舒缓、平静轻松”的曲子。为什么出现了这样两种看起来截然不同的选择?学生自有他们的道理:选择“雄浑激越、慷慨悲壮”的学生认为,这一段文字表现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歌颂了这一与天地共存的英雄形象;选择“悠长舒缓、平静轻松”的学生认为,这一段文字表现了哈尔威船长在将船上的人全部救出之后内心的平静与无憾,展示了这一英雄人物令人敬佩的伟大品质。
三、“卖鱼沽酒醉还醒”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糊涂”与“清醒”是要好好把握的。正如烹制一道精美的“语文大餐”,教师把握好火候,则会色香味俱全;教师把握不好火候,则会烧不熟或烤焦了。着眼于整体感悟、合作探究的阅读教学,尤其不能忘记引导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比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的教学,为了感受公仪休公正廉洁,师生共同表演,或叩头作揖,或拿腔拿调……欢笑满堂,好不热闹!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糊涂”的宗旨就在于把“清醒”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在稀里糊涂中学,而要让学生在清清楚楚中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