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2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别采用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按照入院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和对照组(给予普罗帕酮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显效23例,有效5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疗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6例。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3%)相对于对照组(80%)明显偏高(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普罗帕酮,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普罗帕酮;疗效对比
室性心律失常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病症,其表现类型较多,而且病因机制较为复杂,但是只要经过正规、合理的治疗,基本上预后良好,可以很好的控制临床症状[1]。普罗帕酮以及胺碘酮是临床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两种常用药物,为探讨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本文对我院收治的6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别采用胺碘酮以及普罗帕酮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具体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并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且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正常异常、心功能正常,电解质并无紊乱症状。现将60例患者按照患者的入院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1例;患者年龄最小37岁,最大77岁,平均(53.5±11.2)岁。室性心律失常病因:3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扩张型心肌病,11例高血压心脏病,13例冠心病。心律失常类型:3例二联、三联律患者,3例短阵室上速患者,6例成对房性期前收缩(下面简称为房性早搏)患者,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9例频发房性早搏患者。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患者年龄最小35岁,最大78岁,平均(53.2±11.9)岁。室性心律失常病因:3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扩张型心肌病,10例高血压心脏病,13例冠心病。心律失常类型:3例二联、三联律患者,4例短阵室上速患者,5例房性早搏患者,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10例频发房性早搏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病因及疾病类型等各方面差异对比经过统计学处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对比较小(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以微量静脉输液泵的方式输液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胺碘酮(商品名为可达龙)静脉滴注,刚开始给予75-150mg胺碘酮(加入20ml浓度0.9%生理盐水进行稀释)静脉推注,若半小时后患者心律失常症状控制效果不佳,可再静脉推注75mg胺碘酮,然后维持0.5mg/min滴速静脉滴注,连续治疗3-5d后,转为口服用药治疗,给药剂量为每天600mg。
对照组患者给予普罗帕酮(商品名为心律平)静脉滴注,开始给予76mg普罗帕酮静脉推注,然后保持0.5-1mg/min左右滴速维持静脉滴注,若治疗无效,在半小时后再次静脉推注75mg。
在治疗过程中,应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系统密切监测两组患者的心率变化。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心律基本趋于平稳,频发房性早搏明显减少75%以上或者基本消失。有效:房性早搏次数明显减少,减少幅度在50%-75%左右,发作间隙时间延长。无效:心律失常症状较治疗前并没有显著改善甚至进一步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应用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显效23例,有效5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疗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6例。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3%)相对于对照组(80%)明显偏高(P<0.05),具体如表1所示。
2.2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或者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对照组2例出现头晕症状,停药后恢复。
3 讨 论
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内科病症,目前临床上虽然研究出多种非药物治疗手段,但是药物治疗仍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2]。胺碘酮是临床上药物作用机制较为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药理机制较为复杂,但是也比较独特,常常也被称为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该种药物可有效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Ca2+、K+、Na+通道,使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可有效延长房室结、窦房结、心房与浦肯野纤维、心室肌细胞、附加旁束的有效不应期以及动作电位间期,对于窦房结起搏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时也可以有效减慢房室和窦房的传导,而且并不会明显影响心室内传导,可以使心室肌复极时间延长。由此可见,胺碘酮具有多种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临床适用范围较广,可有效治疗各种室性心律失常。而普罗帕酮是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一种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属于一线抗心律失常药,可强效抑制静息Ca2+流以及Na+流,而且该药物具有非特异性β受体阻滞剂结构,对于β受体以及Ca2+通道都具有较弱的阻滞作用。向晋涛等研究报道[3],采用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总有效率为59%,但是常常会导致缓慢心律失常、头晕、非特异性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
本组研究显示,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總有效率相对于普罗帕酮提高了13.3%,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和诸骏仁等[4]研究报道基本一致。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普罗帕酮,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较轻,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史宁莉.乙胺碘呋酮治疗频发室/房性早搏的疗效及安全性临床观察[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5,19(8):595.
[2]张光明,崔炜.胺碘酮作用机制的多样性[J].临床荟萃.2004,19(9):530—531.
[3] 吴学斌.静脉注射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比较[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6,20(2):95—96.
[4]诸骏仁,李志善,陶萍,等.普罗帕酮、美西律的疗效和安全性再评价[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26:167~1 74.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别采用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按照入院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和对照组(给予普罗帕酮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显效23例,有效5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疗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6例。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3%)相对于对照组(80%)明显偏高(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普罗帕酮,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普罗帕酮;疗效对比
室性心律失常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病症,其表现类型较多,而且病因机制较为复杂,但是只要经过正规、合理的治疗,基本上预后良好,可以很好的控制临床症状[1]。普罗帕酮以及胺碘酮是临床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两种常用药物,为探讨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本文对我院收治的6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别采用胺碘酮以及普罗帕酮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具体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并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且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正常异常、心功能正常,电解质并无紊乱症状。现将60例患者按照患者的入院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1例;患者年龄最小37岁,最大77岁,平均(53.5±11.2)岁。室性心律失常病因:3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扩张型心肌病,11例高血压心脏病,13例冠心病。心律失常类型:3例二联、三联律患者,3例短阵室上速患者,6例成对房性期前收缩(下面简称为房性早搏)患者,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9例频发房性早搏患者。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患者年龄最小35岁,最大78岁,平均(53.2±11.9)岁。室性心律失常病因:3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扩张型心肌病,10例高血压心脏病,13例冠心病。心律失常类型:3例二联、三联律患者,4例短阵室上速患者,5例房性早搏患者,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10例频发房性早搏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病因及疾病类型等各方面差异对比经过统计学处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对比较小(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以微量静脉输液泵的方式输液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胺碘酮(商品名为可达龙)静脉滴注,刚开始给予75-150mg胺碘酮(加入20ml浓度0.9%生理盐水进行稀释)静脉推注,若半小时后患者心律失常症状控制效果不佳,可再静脉推注75mg胺碘酮,然后维持0.5mg/min滴速静脉滴注,连续治疗3-5d后,转为口服用药治疗,给药剂量为每天600mg。
对照组患者给予普罗帕酮(商品名为心律平)静脉滴注,开始给予76mg普罗帕酮静脉推注,然后保持0.5-1mg/min左右滴速维持静脉滴注,若治疗无效,在半小时后再次静脉推注75mg。
在治疗过程中,应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系统密切监测两组患者的心率变化。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心律基本趋于平稳,频发房性早搏明显减少75%以上或者基本消失。有效:房性早搏次数明显减少,减少幅度在50%-75%左右,发作间隙时间延长。无效:心律失常症状较治疗前并没有显著改善甚至进一步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应用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显效23例,有效5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疗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6例。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3%)相对于对照组(80%)明显偏高(P<0.05),具体如表1所示。
2.2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或者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对照组2例出现头晕症状,停药后恢复。
3 讨 论
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内科病症,目前临床上虽然研究出多种非药物治疗手段,但是药物治疗仍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2]。胺碘酮是临床上药物作用机制较为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药理机制较为复杂,但是也比较独特,常常也被称为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该种药物可有效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Ca2+、K+、Na+通道,使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可有效延长房室结、窦房结、心房与浦肯野纤维、心室肌细胞、附加旁束的有效不应期以及动作电位间期,对于窦房结起搏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时也可以有效减慢房室和窦房的传导,而且并不会明显影响心室内传导,可以使心室肌复极时间延长。由此可见,胺碘酮具有多种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临床适用范围较广,可有效治疗各种室性心律失常。而普罗帕酮是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一种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属于一线抗心律失常药,可强效抑制静息Ca2+流以及Na+流,而且该药物具有非特异性β受体阻滞剂结构,对于β受体以及Ca2+通道都具有较弱的阻滞作用。向晋涛等研究报道[3],采用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总有效率为59%,但是常常会导致缓慢心律失常、头晕、非特异性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
本组研究显示,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總有效率相对于普罗帕酮提高了13.3%,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和诸骏仁等[4]研究报道基本一致。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普罗帕酮,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较轻,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史宁莉.乙胺碘呋酮治疗频发室/房性早搏的疗效及安全性临床观察[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5,19(8):595.
[2]张光明,崔炜.胺碘酮作用机制的多样性[J].临床荟萃.2004,19(9):530—531.
[3] 吴学斌.静脉注射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比较[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6,20(2):95—96.
[4]诸骏仁,李志善,陶萍,等.普罗帕酮、美西律的疗效和安全性再评价[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26:167~1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