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标准鼓励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立足于学科自身特征与学生生活情况,科学设计教学环节与内容,促使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继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由此可以获取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针对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笔者做出以下的分析与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0-
1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点
1.1 贴切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创设问题情境,即通过情境将学生吸引到问题分析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将学生具备的认知能力放置在特殊化环境中加以培养,布设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使得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与领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生的思维培养。从教与学的角度看,学生吸收信息的有效性和原有的认知结构存在较大关联,因此教师要在问题情境创设期间全方位地分析学生具备的基础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争取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点之间的巧妙迁移。如教授“异分母分数减法”内容时,首先组织学生复习同分母分数减法的教学内容,接下来引导学生计算异分母分数减法算式,当学生不能计算出结果时自然地引出学习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讲解减法计算的要点,贴切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做好教学活动准备。
1.2 围绕学生的心理特征
学生愿意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尤其是小学生,因为其停留在童年阶段,还存在较大的贪玩性,学习成效不佳。若数学教师尚未结合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直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是说,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要求师生进行心理互动,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教师更加全面地感受学生的心理变化。
1.3 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组成情况
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组成情况。一般来讲,低年级学生会对色彩和画面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或者带领学生做游戏的方式完成情境的创设。如讲解“加减法”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播放相应的视频,灵活呈现多种类型的小动物,引导学生数出动物个数,接下来再提出一些问题。由此活跃了教学气氛,带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高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带有思考性质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利用学科自身吸引力和影响力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寻找欢乐,自发地参与后期的学习活动。
2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2.1 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新课改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安排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分析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具体价值。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带来熟悉感与亲切感,如讲解“加减法的简便计算”内容时,创设下列问题情境:元旦期间,红红的妈妈在商场购买价值398元的上衣,她应该支付多少钱?应该如何付钱?学生在经过一定的交流之后,很容易得出应该支付400元,再由售货员找回零钱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运用简便方法计算398+56的算式,学生联想到上述购买上衣付钱的过程,会领悟到可以将398转变为400-2的形式进行计算。由此可见,在生活化情境中学生能够获得生活经验的支持,便于学生深层次地学习知识点。
2.2 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知识获取与能力提升的最大动力。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个性化成长。教学实践应立足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在趣味性问题情境中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如讲解“除法”内容时,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试商”知识的了解,可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 — 兔子妈妈与兔子宝宝在菜园中发现许多根萝卜,兔子妈妈数了数,对宝宝说:现在一共有80根萝卜,要使我们得到的萝卜数量相同,每个人可得到多少根萝卜?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出正确答案。接着继续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 — 两只小灰兔过来了,兔子妈妈说:我们应该和小灰兔分享我们的食物,这时我们每个人可得到多少根萝卜呢?学生发现不能运用除法直接进行计算,教师继而引出“试商”这一概念,将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2.3 创设神奇性问题情境
大多数小学生对未知事物都是存在兴趣的,学生在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生成学习愿望后会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依靠现有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探索,迎接挑战,收获欢乐。教师可借助数学知识为学生创设神奇性问题情境,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进而解决问题。如讲解“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内容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思考可以被2与5同时整除的数有哪些,接下来教师提出什么数可以被2与5整除,同时还可以被3整除?学生陷入沉思。继而教师说出一些满足条件的数字,引导学生检验这些数是否符合条件。学生惊奇地观看這些数字,找到学习的乐趣,由此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提升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成效。
2.4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提出的问题不可以单一化,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因此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显得十分必要。学生应结合现有的知识经验与兴趣爱好,探索个性化的问题处理方式。而开放性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置身于开放性问题情境中,便于学生从多个角度研究问题。如讲解“10以内的数”内容时,可以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组织学生查看9张书写不同数字的卡片,思考该提出怎样的问题。起初学生并不知道怎么说,而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如“上面一共有9个数字”“最小的数是0”“最大的数是9”等。在此过程中,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能够使其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同时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并赋予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开放性特征。
3结语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结合实际生活案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提升问题情境创设的实效性,以此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爱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方法研究[J].亚太教育,2019(05):57.
[2]王桂芳.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华夏教师,2019(13):45-46.
[3]郭萍萍.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04):195-19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0-
1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点
1.1 贴切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创设问题情境,即通过情境将学生吸引到问题分析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将学生具备的认知能力放置在特殊化环境中加以培养,布设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使得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与领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生的思维培养。从教与学的角度看,学生吸收信息的有效性和原有的认知结构存在较大关联,因此教师要在问题情境创设期间全方位地分析学生具备的基础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争取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点之间的巧妙迁移。如教授“异分母分数减法”内容时,首先组织学生复习同分母分数减法的教学内容,接下来引导学生计算异分母分数减法算式,当学生不能计算出结果时自然地引出学习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讲解减法计算的要点,贴切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做好教学活动准备。
1.2 围绕学生的心理特征
学生愿意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尤其是小学生,因为其停留在童年阶段,还存在较大的贪玩性,学习成效不佳。若数学教师尚未结合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直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是说,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要求师生进行心理互动,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教师更加全面地感受学生的心理变化。
1.3 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组成情况
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组成情况。一般来讲,低年级学生会对色彩和画面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或者带领学生做游戏的方式完成情境的创设。如讲解“加减法”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播放相应的视频,灵活呈现多种类型的小动物,引导学生数出动物个数,接下来再提出一些问题。由此活跃了教学气氛,带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高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带有思考性质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利用学科自身吸引力和影响力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寻找欢乐,自发地参与后期的学习活动。
2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2.1 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新课改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安排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分析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具体价值。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带来熟悉感与亲切感,如讲解“加减法的简便计算”内容时,创设下列问题情境:元旦期间,红红的妈妈在商场购买价值398元的上衣,她应该支付多少钱?应该如何付钱?学生在经过一定的交流之后,很容易得出应该支付400元,再由售货员找回零钱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运用简便方法计算398+56的算式,学生联想到上述购买上衣付钱的过程,会领悟到可以将398转变为400-2的形式进行计算。由此可见,在生活化情境中学生能够获得生活经验的支持,便于学生深层次地学习知识点。
2.2 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知识获取与能力提升的最大动力。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个性化成长。教学实践应立足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在趣味性问题情境中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如讲解“除法”内容时,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试商”知识的了解,可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 — 兔子妈妈与兔子宝宝在菜园中发现许多根萝卜,兔子妈妈数了数,对宝宝说:现在一共有80根萝卜,要使我们得到的萝卜数量相同,每个人可得到多少根萝卜?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出正确答案。接着继续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 — 两只小灰兔过来了,兔子妈妈说:我们应该和小灰兔分享我们的食物,这时我们每个人可得到多少根萝卜呢?学生发现不能运用除法直接进行计算,教师继而引出“试商”这一概念,将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2.3 创设神奇性问题情境
大多数小学生对未知事物都是存在兴趣的,学生在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生成学习愿望后会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依靠现有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探索,迎接挑战,收获欢乐。教师可借助数学知识为学生创设神奇性问题情境,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进而解决问题。如讲解“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内容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思考可以被2与5同时整除的数有哪些,接下来教师提出什么数可以被2与5整除,同时还可以被3整除?学生陷入沉思。继而教师说出一些满足条件的数字,引导学生检验这些数是否符合条件。学生惊奇地观看這些数字,找到学习的乐趣,由此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提升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成效。
2.4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提出的问题不可以单一化,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因此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显得十分必要。学生应结合现有的知识经验与兴趣爱好,探索个性化的问题处理方式。而开放性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置身于开放性问题情境中,便于学生从多个角度研究问题。如讲解“10以内的数”内容时,可以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组织学生查看9张书写不同数字的卡片,思考该提出怎样的问题。起初学生并不知道怎么说,而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如“上面一共有9个数字”“最小的数是0”“最大的数是9”等。在此过程中,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能够使其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同时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并赋予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开放性特征。
3结语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结合实际生活案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提升问题情境创设的实效性,以此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爱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方法研究[J].亚太教育,2019(05):57.
[2]王桂芳.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华夏教师,2019(13):45-46.
[3]郭萍萍.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04):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