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武汉300位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囿于媒体传播与科学信息传播间的错位以及科学家的缺位,媒体在转基因议题风险沟通中的传播效果十分有限;而大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政治面貌与社会资本对于转基因议题的接受度大致成正相关。为提升“转基因议题”的媒介传播效果,需关注大学生对媒介由“偏听偏信”到“普遍不信”极端化发展趋势的潜在风险;政府与科学家应主动公开发声、与受众互动沟通,成为“转基因议题”知识生产的核心信源,还原其科学问题本质;需厘清媒介传播与媒介科学信息传播间的异同与障碍,改变媒体报道框架、增强公信力;在风险传播实践中还应重视大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群体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转基因议题;媒体传播效果;大学生
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和态度主要取决于转基因信息的传播。而媒体作为公共话语平台,是思想控制与话语主体争夺的竞技场。[1]了解媒介的“转基因议题”报道与大学生的信息接受状况,对于我国提升“转基因议题”的媒介传播效果,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将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构成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放纸质问卷300份,电子问卷(非网络问卷)50份,共计350份。其中,问卷回收共计341份,回收率97%;有效问卷304份,有效率为89%。样本构成如表1所示。
二、调查研究发现
(一)大学生群体主动获取与传播转基因信息的意愿
数据表明,60.78%的被调查大学生会经常关注和阅读与转基因相关的科学信息;13.4%的大学生会关注此类信息、但不经常阅读;只有25.82%的学生对与转基因相关的科学信息既不关注也不阅读。此外,19.09%的被调查者表示会经常交流与转基因相关的科学信息;69.29%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偶尔交流此类信息;只有11.62%的大学生不会去交流此类信息。
(二)影响大学生群体对转基因食品安全信息态度的因素
数据发现,关于转基因食品,对大学生态度影响最大的因素为科学家的观点(27.70%),此外,自己的认知水平(22.11%)、媒体的宣传报道(15.55%)、互联网舆论(11.42%)等都是影响转基因态度的重要因素。
(三)不同类型的信源与“转基因”议题信任度的关联性
1、对于官方主流媒体报道的转基因议题,被调查者平均态度倾向于无所谓。其中,性别指向的信息接受度无明显差异;而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信息接受度依次提升;政治面貌与社会资本层面,中共黨员(含预备)、非党员学生干部与非党员非学生干部(以下简称“双非”)群体间的信息信任度依次递减。
2、对于网络新媒体原创刊载的转基因议题,被调查者的平均态度倾向于比较不信任。其中,性别与学历指向的信息接受度无明显差异;政治面貌与社会资本层面,中共党员(含预备)、非党员学生干部与双非群体间的信息信任度依次递减。
3、对于网络红人与大“V”发布的转基因议题,被调查者的态度平均倾向于比较不信任。其中,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不信任;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对信息的不信任程度依次提升;中共党员(含预备)、非党员学生干部与双非群体间的信息信任度依次提升。
4、对于民间知识分子发布的转基因议题,被调查者态度平均倾向于比较无所谓。其中,性别指向的信息接受度无明显差异;随着学历的提升,信息的信任程度依次提升;中共党员(含预备)、非党员学生干部与双非群体间的信息不接受度依次提升。
5、对于微信朋友圈中的转基因议题,被调查者的态度平均倾向于比较无所谓。其中,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不信任;学历指向的态度差异无明显相关性,但博士群体的信息接受度要显著高于本科和硕士群体;政治面貌与社会资本指向的态度差异也无明显的相关性,但双非群体更倾向于不信任。
总体来看,被调查者除对于官方主流媒体发布的转基因议题持无所谓态度外,对其他四类信源主体发布的转基因信息普遍持比较不信任态度;学历层次、政治面貌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群体的不同信源转基因议题接受度有比较明显的影响性;性别因素与转基因议题接受度上无明显的相关性。
(四)不同类型的媒介报道方式与“转基因”议题信任度的关联性
1、在媒体报道中引用科学家、论文等科学数据,被调查者的态度平均倾向于比较赞同;其中,女生相较于男生,更愿意相信引用专业科学数据的转基因信息;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对引用专业科学数据的转基因信息的信任度依次提升;中共党员(含预备)、非党员学生干部与双非群体间的信息信任度依次递减。
2、在媒体观点与立场中立的转基因报道中,被调查者的态度平均倾向于无所谓。其中,女生相较于男生,更愿意相信中立立场的转基因信息;硕士群体相较于本科与博士群体,对中立立场的转基因信息接受度更高;中共党员(含预备)和非党员学生干部相较于双非群体,更倾向于信任立场中立的转基因信息。
3、在态度明确的媒体信息报道上,被调查者的态度平均倾向于无所谓。其中,性别指向的信息接受度无明显差异;硕士群体相较于本科与博士群体,对有明确态度的转基因信息接受度更高;非党员的学生干部相较于中共党员(含预备)和双非群体,更倾向于支持媒体有明确态度的报道。
三、媒体“转基因议题”传播的效果提升策略
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群体对转基因食品风险态度的因素依次为科学家的观点、自己的认知水平、媒体的宣传报道和互联网舆论;且大学生对包含官方主流媒体在内的五类信源主体发布的转基因议题均保持中立或轻度怀疑态度,表明目前媒体的传播效果还比较有限。究其根源,转基因议题源于分子遗传学,本质上是一个超越一般人认知水平的科学话题,需要媒体对其科学原理、效果、伦理、风险进行全面报道,以影响人们对转基因的正确认知与态度形成。然而科学信息报道重在尊重与还原科学精神,媒体报道重在对事件新闻性、贴近性的选择。在媒体的实际传播过程中,为了营造与凸显新闻性、话题性、争议性以吸引受众的关注,媒体往往会采用不符合严谨科学实验的常规事实性推断、挑选与截取符合自身报道定位的科学家观点等,片面夸大科学的潜在风险,无疑会造成科学家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认知与态度对立。加之科学家话语的大量缺位和沟通不善,使得转基因话题愈演愈烈,促使受众态度更加多元和多疑,使得大学生群体蕴藏着由“偏听偏信”到“普遍不信”极端化发展趋势的风险。 此外,对于不同信源主体和不同类型报道方式下的转基因议题,大学生的接受度大致会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而递增。这也表明,科学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提升,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于科学精神的全面认知和对科学问题的理性探求。
对于不同信源主体和不同类型报道方式下的转基因议题,大学生的接受度大致会随着政治面貌与社会资本的提升而增强,尤其是在官方主流媒体的信息接受上。由于大学生入党和担任学生干部后,相较于普通学生更易受到信仰、立场等仪式化传播的影响,更易拓展社交圈、知识面和阅历层次,因而在对官方主流媒体报道和国家政策支持的转基因议题上,与非党员非学生干部的学生群体态度有较大差异。
综上所述,大学生群体对“转基因议题”的积极关注和传播意愿,有助于促进面向社会大众的“转基因议题”风险沟通进程,要想提升媒体“转基因议题”的传播效果,必须厘清媒介传播与媒介科学信息传播之间的异同和障碍,媒体在传播“转基因议题”时,应该首先尊重科学精神,相关报道应交由科学家或专业领域学者进行修订,还原其科学问题的本质。政府和媒体必須资源互补、取长补短,打造一批高覆盖、高效率、有吸引力和交互性的新媒体平台,并鼓励、支持或要求科学家或专业学者在平台上发布权威信息、与受众进行互动,掌握主流话语权。而对于官方主流媒体和不同报道方式下的“转基因议题”,大学生群体普遍持无所谓或轻微怀疑态度,客观上也要求政府和媒体应加强自身的公信力建设,对相关政策制定、安全许可审批、商业化推广论证等方面要做到信息透明和公开,保证受众的知情权。最后,对于知识不确定性的风险传播实践,大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群体的作用不容忽视。
注释:
[1]Steven Lukes,Power:A Radical View(vol.1),Basingstoke:Macmillan Press,1974,p.27.
参考文献:
[1]杨莹.转基因议题建构过程中的“去科学化”现象——基于对报纸媒体的实证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2(1):5-6.
[2]彭光芒,尤永,吕瑞超.转基因食品信息对个人态度和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3-18.
[3]贾鹤鹏,范敬群.转基因何以持续争议——对相关科学传播研究的系统综述[J].科普研究,2015(1):83-92.
[4]贾鹤鹏,范敬群,闫隽.风险传播中知识、信任与价值的互动——以转基因争议为例[J].当代传播,2015(3):99-101.
(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关键词】转基因议题;媒体传播效果;大学生
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和态度主要取决于转基因信息的传播。而媒体作为公共话语平台,是思想控制与话语主体争夺的竞技场。[1]了解媒介的“转基因议题”报道与大学生的信息接受状况,对于我国提升“转基因议题”的媒介传播效果,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将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构成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放纸质问卷300份,电子问卷(非网络问卷)50份,共计350份。其中,问卷回收共计341份,回收率97%;有效问卷304份,有效率为89%。样本构成如表1所示。
二、调查研究发现
(一)大学生群体主动获取与传播转基因信息的意愿
数据表明,60.78%的被调查大学生会经常关注和阅读与转基因相关的科学信息;13.4%的大学生会关注此类信息、但不经常阅读;只有25.82%的学生对与转基因相关的科学信息既不关注也不阅读。此外,19.09%的被调查者表示会经常交流与转基因相关的科学信息;69.29%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偶尔交流此类信息;只有11.62%的大学生不会去交流此类信息。
(二)影响大学生群体对转基因食品安全信息态度的因素
数据发现,关于转基因食品,对大学生态度影响最大的因素为科学家的观点(27.70%),此外,自己的认知水平(22.11%)、媒体的宣传报道(15.55%)、互联网舆论(11.42%)等都是影响转基因态度的重要因素。
(三)不同类型的信源与“转基因”议题信任度的关联性
1、对于官方主流媒体报道的转基因议题,被调查者平均态度倾向于无所谓。其中,性别指向的信息接受度无明显差异;而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信息接受度依次提升;政治面貌与社会资本层面,中共黨员(含预备)、非党员学生干部与非党员非学生干部(以下简称“双非”)群体间的信息信任度依次递减。
2、对于网络新媒体原创刊载的转基因议题,被调查者的平均态度倾向于比较不信任。其中,性别与学历指向的信息接受度无明显差异;政治面貌与社会资本层面,中共党员(含预备)、非党员学生干部与双非群体间的信息信任度依次递减。
3、对于网络红人与大“V”发布的转基因议题,被调查者的态度平均倾向于比较不信任。其中,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不信任;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对信息的不信任程度依次提升;中共党员(含预备)、非党员学生干部与双非群体间的信息信任度依次提升。
4、对于民间知识分子发布的转基因议题,被调查者态度平均倾向于比较无所谓。其中,性别指向的信息接受度无明显差异;随着学历的提升,信息的信任程度依次提升;中共党员(含预备)、非党员学生干部与双非群体间的信息不接受度依次提升。
5、对于微信朋友圈中的转基因议题,被调查者的态度平均倾向于比较无所谓。其中,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不信任;学历指向的态度差异无明显相关性,但博士群体的信息接受度要显著高于本科和硕士群体;政治面貌与社会资本指向的态度差异也无明显的相关性,但双非群体更倾向于不信任。
总体来看,被调查者除对于官方主流媒体发布的转基因议题持无所谓态度外,对其他四类信源主体发布的转基因信息普遍持比较不信任态度;学历层次、政治面貌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群体的不同信源转基因议题接受度有比较明显的影响性;性别因素与转基因议题接受度上无明显的相关性。
(四)不同类型的媒介报道方式与“转基因”议题信任度的关联性
1、在媒体报道中引用科学家、论文等科学数据,被调查者的态度平均倾向于比较赞同;其中,女生相较于男生,更愿意相信引用专业科学数据的转基因信息;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对引用专业科学数据的转基因信息的信任度依次提升;中共党员(含预备)、非党员学生干部与双非群体间的信息信任度依次递减。
2、在媒体观点与立场中立的转基因报道中,被调查者的态度平均倾向于无所谓。其中,女生相较于男生,更愿意相信中立立场的转基因信息;硕士群体相较于本科与博士群体,对中立立场的转基因信息接受度更高;中共党员(含预备)和非党员学生干部相较于双非群体,更倾向于信任立场中立的转基因信息。
3、在态度明确的媒体信息报道上,被调查者的态度平均倾向于无所谓。其中,性别指向的信息接受度无明显差异;硕士群体相较于本科与博士群体,对有明确态度的转基因信息接受度更高;非党员的学生干部相较于中共党员(含预备)和双非群体,更倾向于支持媒体有明确态度的报道。
三、媒体“转基因议题”传播的效果提升策略
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群体对转基因食品风险态度的因素依次为科学家的观点、自己的认知水平、媒体的宣传报道和互联网舆论;且大学生对包含官方主流媒体在内的五类信源主体发布的转基因议题均保持中立或轻度怀疑态度,表明目前媒体的传播效果还比较有限。究其根源,转基因议题源于分子遗传学,本质上是一个超越一般人认知水平的科学话题,需要媒体对其科学原理、效果、伦理、风险进行全面报道,以影响人们对转基因的正确认知与态度形成。然而科学信息报道重在尊重与还原科学精神,媒体报道重在对事件新闻性、贴近性的选择。在媒体的实际传播过程中,为了营造与凸显新闻性、话题性、争议性以吸引受众的关注,媒体往往会采用不符合严谨科学实验的常规事实性推断、挑选与截取符合自身报道定位的科学家观点等,片面夸大科学的潜在风险,无疑会造成科学家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认知与态度对立。加之科学家话语的大量缺位和沟通不善,使得转基因话题愈演愈烈,促使受众态度更加多元和多疑,使得大学生群体蕴藏着由“偏听偏信”到“普遍不信”极端化发展趋势的风险。 此外,对于不同信源主体和不同类型报道方式下的转基因议题,大学生的接受度大致会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而递增。这也表明,科学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提升,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于科学精神的全面认知和对科学问题的理性探求。
对于不同信源主体和不同类型报道方式下的转基因议题,大学生的接受度大致会随着政治面貌与社会资本的提升而增强,尤其是在官方主流媒体的信息接受上。由于大学生入党和担任学生干部后,相较于普通学生更易受到信仰、立场等仪式化传播的影响,更易拓展社交圈、知识面和阅历层次,因而在对官方主流媒体报道和国家政策支持的转基因议题上,与非党员非学生干部的学生群体态度有较大差异。
综上所述,大学生群体对“转基因议题”的积极关注和传播意愿,有助于促进面向社会大众的“转基因议题”风险沟通进程,要想提升媒体“转基因议题”的传播效果,必须厘清媒介传播与媒介科学信息传播之间的异同和障碍,媒体在传播“转基因议题”时,应该首先尊重科学精神,相关报道应交由科学家或专业领域学者进行修订,还原其科学问题的本质。政府和媒体必須资源互补、取长补短,打造一批高覆盖、高效率、有吸引力和交互性的新媒体平台,并鼓励、支持或要求科学家或专业学者在平台上发布权威信息、与受众进行互动,掌握主流话语权。而对于官方主流媒体和不同报道方式下的“转基因议题”,大学生群体普遍持无所谓或轻微怀疑态度,客观上也要求政府和媒体应加强自身的公信力建设,对相关政策制定、安全许可审批、商业化推广论证等方面要做到信息透明和公开,保证受众的知情权。最后,对于知识不确定性的风险传播实践,大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群体的作用不容忽视。
注释:
[1]Steven Lukes,Power:A Radical View(vol.1),Basingstoke:Macmillan Press,1974,p.27.
参考文献:
[1]杨莹.转基因议题建构过程中的“去科学化”现象——基于对报纸媒体的实证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2(1):5-6.
[2]彭光芒,尤永,吕瑞超.转基因食品信息对个人态度和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3-18.
[3]贾鹤鹏,范敬群.转基因何以持续争议——对相关科学传播研究的系统综述[J].科普研究,2015(1):83-92.
[4]贾鹤鹏,范敬群,闫隽.风险传播中知识、信任与价值的互动——以转基因争议为例[J].当代传播,2015(3):99-101.
(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