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USB诞生已长达十余年之久,早已成为我们熟悉和不可缺少的一个接口。但是占据着我们的电脑和设备的USB 2.0已经发布8年多了,其传输速率早就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特别是移动存储设备。这更让我们期盼增速达10倍的USB 3.0的到来。目前USB 3.0现状如何?我们使用它需要哪些准备工作?随着USB 3.0主板和设备的逐渐增多,我们有必要再来探讨一下。
新规范一波三折
作为未来桌面的通用接口标准,USB 3.0的每一步走向都会导致未来相关市场的利益重新划分,因此在其标准制定方面也就必然经历长久的“扯皮”。在一连串牵涉到Intel、AMD、NVIDIA和VIA等众多芯片厂商的争执之后,虽然7年前就开始制定方案,但直到2008年USB 3.0标准的制定才开始驶入正轨。目前Intel已经公开xHCI的1.0正式版,并有部分芯片厂商已经开发出基于该规范的独立USB 3.0控制芯片。AMD为其APU产品量身定做的A75/A70M FCH芯片组成为全球首款通过USB-IF组织官方认证的USB 3.0原生芯片组。
USB 3.0性能特点
USB 3.0基于全双工(2.0为半双工)数据传输协议,可以同步全速的进行读写操作,因此传输速度有了了大幅提升。其理论传输速率高达5Gb/S(即625MB/S),实际数据传输速率也将高达3.2Gb/S(即400MB/S),相比USB 2.0时代有了将近10倍的扩增。现在流行的高清影片动辄10GB以上,用USB 2.0传输简直就是个痛苦的过程,换成USB 3.0之后将会大大缓解。
针对移动设备功耗越来越高的趋势,USB 3.0还对供电需求进行了增强。其电源负载增加至150mA,配置设备可以提高到900mA,相比USB 2.0提升了约50%。这意味着以往移动硬盘经常出现的因USB接口供电达不到硬盘启动电流而造成的无法正确识别的现象,将不复出现。
USB 3.0对USB 2.0接口保持了向下兼容的特性,但仅限于3种接口中的A型接口(常见的大口)。目前在主板或笔记本电脑上多采用蓝色标注USB 3.0以区别USB 2.0接口。
你需要准备这些
但作为新生事物,USB 3.0的整体应用环境尚不成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USB 3.0设备,成为困扰不少用户的难题。
首先来看主板,由于Intel要在7系列主板中才会加入原生USB 3.0支持,因此目前常见的解决方案依然是在主板上附加独立的USB 3.0控制芯片以供用户使用。以华硕为代表的主板厂商早在P55芯片组的产品中已经开始通过此方法提供了USB 3.0接口,更早期的主板则只能选择通过第三方扩展卡的方式来获得USB 3.0接口。但AMD的A75/A70M FCH芯片组已经提供原生支持。
而设备方面,必须保证你的移动存储设备也是USB 3.0的才行,目前已经有希捷、西数和东芝等多家推出了支持USB 3.0的移动硬盘,但U盘还比较少见。当然,目前这些移动硬盘价格都要贵一些,1TB的产品要比USB 2.0的起码贵100元。
操作系统方面,目前微软以及Linux都已经公开表示支持USB 3.0,但苹果还没有明确表态。但目前已有的产品使用起来却并不如USB 2.0时代那么方便,例如USB 2.0接口的设备可以在PE系统、EFI BIOS等环境中使用,但如果你把设备接到USB 3.0接口上却不能在这些环境中使用。未来应该能够通过加装兼容电路等方式解决,但已有的产品就比较遗憾了。
USB 3.0的对手们
USB 2.0的一统江湖,令USB 3.0的广阔前景仿佛顺利成章。但新的时代也有了不少新的竞争技术,注定USB 3.0的普及难言坦途。
e-SATA是较早出现的存储设备高速接口。然而尽管e-SATA传输速率高达3Gb/S,其缺点同样明显:首先其本身专为存储设备的高速传输所设计,应用场合局限明显。其次e-SATA本身无供电能力,往往需要单独连接供电线路,较为繁琐。因此一直以来e-SATA虽然凭借较为廉价的实现成本而在PC设备上得到了普及,但在应用时却总是“英雄气短”。
相比之下,Thunderbolt接口显然目标更为远大,对USB 3.0也更具威胁。目前Thunderbolt已经能够实现10Gb/S的超高传输速率,理论上限更高至50Gb/S。同时该接口基于PCI-Express数据总线,最多能够将7台设备连接在一起,不光具有供电共供能,还能作为视频接口。功能可谓极其强大,但目前仅有苹果一家支持,且没有什么设备可用。
总结:随着USB 3.0设备的普及率大幅提升,目前主流平台的应用环境已经逐渐成熟。而在实际应用中无论在数据传输还是在供电性能方面,均能够给用户的应用体验带来明显的改善。考虑到目前USB 3.0接口的设备在价格方面与传统的USB 2.0设备已经越来越近,对移动设备传输速度有需求的用户现在就可以考虑提前买入USB 3.0时代。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新规范一波三折
作为未来桌面的通用接口标准,USB 3.0的每一步走向都会导致未来相关市场的利益重新划分,因此在其标准制定方面也就必然经历长久的“扯皮”。在一连串牵涉到Intel、AMD、NVIDIA和VIA等众多芯片厂商的争执之后,虽然7年前就开始制定方案,但直到2008年USB 3.0标准的制定才开始驶入正轨。目前Intel已经公开xHCI的1.0正式版,并有部分芯片厂商已经开发出基于该规范的独立USB 3.0控制芯片。AMD为其APU产品量身定做的A75/A70M FCH芯片组成为全球首款通过USB-IF组织官方认证的USB 3.0原生芯片组。
USB 3.0性能特点
USB 3.0基于全双工(2.0为半双工)数据传输协议,可以同步全速的进行读写操作,因此传输速度有了了大幅提升。其理论传输速率高达5Gb/S(即625MB/S),实际数据传输速率也将高达3.2Gb/S(即400MB/S),相比USB 2.0时代有了将近10倍的扩增。现在流行的高清影片动辄10GB以上,用USB 2.0传输简直就是个痛苦的过程,换成USB 3.0之后将会大大缓解。
针对移动设备功耗越来越高的趋势,USB 3.0还对供电需求进行了增强。其电源负载增加至150mA,配置设备可以提高到900mA,相比USB 2.0提升了约50%。这意味着以往移动硬盘经常出现的因USB接口供电达不到硬盘启动电流而造成的无法正确识别的现象,将不复出现。
USB 3.0对USB 2.0接口保持了向下兼容的特性,但仅限于3种接口中的A型接口(常见的大口)。目前在主板或笔记本电脑上多采用蓝色标注USB 3.0以区别USB 2.0接口。
你需要准备这些
但作为新生事物,USB 3.0的整体应用环境尚不成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USB 3.0设备,成为困扰不少用户的难题。
首先来看主板,由于Intel要在7系列主板中才会加入原生USB 3.0支持,因此目前常见的解决方案依然是在主板上附加独立的USB 3.0控制芯片以供用户使用。以华硕为代表的主板厂商早在P55芯片组的产品中已经开始通过此方法提供了USB 3.0接口,更早期的主板则只能选择通过第三方扩展卡的方式来获得USB 3.0接口。但AMD的A75/A70M FCH芯片组已经提供原生支持。
而设备方面,必须保证你的移动存储设备也是USB 3.0的才行,目前已经有希捷、西数和东芝等多家推出了支持USB 3.0的移动硬盘,但U盘还比较少见。当然,目前这些移动硬盘价格都要贵一些,1TB的产品要比USB 2.0的起码贵100元。
操作系统方面,目前微软以及Linux都已经公开表示支持USB 3.0,但苹果还没有明确表态。但目前已有的产品使用起来却并不如USB 2.0时代那么方便,例如USB 2.0接口的设备可以在PE系统、EFI BIOS等环境中使用,但如果你把设备接到USB 3.0接口上却不能在这些环境中使用。未来应该能够通过加装兼容电路等方式解决,但已有的产品就比较遗憾了。
USB 3.0的对手们
USB 2.0的一统江湖,令USB 3.0的广阔前景仿佛顺利成章。但新的时代也有了不少新的竞争技术,注定USB 3.0的普及难言坦途。
e-SATA是较早出现的存储设备高速接口。然而尽管e-SATA传输速率高达3Gb/S,其缺点同样明显:首先其本身专为存储设备的高速传输所设计,应用场合局限明显。其次e-SATA本身无供电能力,往往需要单独连接供电线路,较为繁琐。因此一直以来e-SATA虽然凭借较为廉价的实现成本而在PC设备上得到了普及,但在应用时却总是“英雄气短”。
相比之下,Thunderbolt接口显然目标更为远大,对USB 3.0也更具威胁。目前Thunderbolt已经能够实现10Gb/S的超高传输速率,理论上限更高至50Gb/S。同时该接口基于PCI-Express数据总线,最多能够将7台设备连接在一起,不光具有供电共供能,还能作为视频接口。功能可谓极其强大,但目前仅有苹果一家支持,且没有什么设备可用。
总结:随着USB 3.0设备的普及率大幅提升,目前主流平台的应用环境已经逐渐成熟。而在实际应用中无论在数据传输还是在供电性能方面,均能够给用户的应用体验带来明显的改善。考虑到目前USB 3.0接口的设备在价格方面与传统的USB 2.0设备已经越来越近,对移动设备传输速度有需求的用户现在就可以考虑提前买入USB 3.0时代。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