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助长作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实践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对培养人的丰富想象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活动类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成功、失败等心理体验,这给了教师更多的教育机会。
体育教学可以调节情绪。体育课堂教学的特点在于需要克服各种主客观的困难与障碍,完成学习目标,体验成功快乐。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等特点,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意志品质进行培养,促使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例如:跨越式跳高、障碍跑中,通过牛皮筋、体操垫、跳箱设障碍进行“闯关”和“挑战跨越”等练习,培养学生果断、顽强、勇于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通过足球、乒乓球等球類项目的练习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竞争的意志品质,消除学生对待活动的不良情绪等等。学生在接受大量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之后,自觉参加体育锻炼,能获得轻松、愉快的运动情感体验,精神为之振奋。
体育教学可以改善人际关系。体育教学活动打破了学生文化课学习时的相对独立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要相互交流,进行分工,寻找到完成任务的最佳方式。如在体育课上通过球类活动、体操、武术、游戏等多人参与的项目练习,增强同学之间的信息沟通。通过练习中的交流合作,让一些同学慢慢改变孤僻、不愿与人交往的性格,促使其主动与他人的交往,与他人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学生心情舒畅,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根据体育活动的动态特征、体育运动的规律,有意识地改善学生的心理活动环境,达到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从兴趣入手,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只有学生对体育发生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以不同的组织形式全面激发、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如有的学生喜欢球类运动,当教学内容是球类运动时,这些学生课堂的表现非常活跃,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让这部分学生进一步增加兴趣,同时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心理健康水平逐渐提高。
从方法入手,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体育教学内容很多,学生的差异性也很大,完成目标的难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发现教学中的各种情况,加以引导、正确对待,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树立自信心。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多观察学生、接触学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为不同层次学生制定各自适宜的教学方式、锻炼难度等级,通过分层次锻炼使同学们都能感受到成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快乐。例如在进行跳短绳学习时,设置不同的完成时间,使身体素质不同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可以让优秀的学生去担任“小老师”,通过生生合作增强小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运动的热情。那些积极性不高、畏惧体育活动的学生,要着力发现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用“老师发现你很厉害!”“老师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等鼓励性语言刺激他们的表现欲和竞争欲,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总之,在体育活动中教师适当鼓励、表扬、肯定,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自信心,促进心理健康。
从内容入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体育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每项内容的学习都含有竞争性,而竞争又是体育的一大特点。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掘内容的竞争性,并加以善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记得有次篮球课上,耳边突然传来呵斥声:“喂,你是不是故意的,说好我先拿球,为什么你要抢?!”受到指责的孩子低着头默不说话,我能看出她的眼睛里含着委屈的泪水,我很快过去问清情况,耐心地解说游戏的规则,两位小朋友当场握手言和。学生在自觉遵守规则的前提下,积极地参与到比赛中去。让学生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展开竞争,不仅有利于竞争意识的养成,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的特色体现。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根据我校的文化特点,我着重将理论课学习内容开展得丰富多彩,通过多媒体辅助技术、心理健康小知识小竞赛等方法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也会让家长找一些有关体育与心理健康的书籍、图片等资料,与孩子交流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他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自觉防范心理疾病的意识,促使学生心理健康顺利发展。
从教师自身入手,提高心理素质水平。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气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小学生特别善于模仿教师的言行,“身正为范”能正确影响学生的心理,有助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所以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问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提高自身的心理修养。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实践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对培养人的丰富想象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活动类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成功、失败等心理体验,这给了教师更多的教育机会。
体育教学可以调节情绪。体育课堂教学的特点在于需要克服各种主客观的困难与障碍,完成学习目标,体验成功快乐。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等特点,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意志品质进行培养,促使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例如:跨越式跳高、障碍跑中,通过牛皮筋、体操垫、跳箱设障碍进行“闯关”和“挑战跨越”等练习,培养学生果断、顽强、勇于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通过足球、乒乓球等球類项目的练习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竞争的意志品质,消除学生对待活动的不良情绪等等。学生在接受大量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之后,自觉参加体育锻炼,能获得轻松、愉快的运动情感体验,精神为之振奋。
体育教学可以改善人际关系。体育教学活动打破了学生文化课学习时的相对独立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要相互交流,进行分工,寻找到完成任务的最佳方式。如在体育课上通过球类活动、体操、武术、游戏等多人参与的项目练习,增强同学之间的信息沟通。通过练习中的交流合作,让一些同学慢慢改变孤僻、不愿与人交往的性格,促使其主动与他人的交往,与他人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学生心情舒畅,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根据体育活动的动态特征、体育运动的规律,有意识地改善学生的心理活动环境,达到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从兴趣入手,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只有学生对体育发生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以不同的组织形式全面激发、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如有的学生喜欢球类运动,当教学内容是球类运动时,这些学生课堂的表现非常活跃,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让这部分学生进一步增加兴趣,同时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心理健康水平逐渐提高。
从方法入手,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体育教学内容很多,学生的差异性也很大,完成目标的难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发现教学中的各种情况,加以引导、正确对待,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树立自信心。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多观察学生、接触学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为不同层次学生制定各自适宜的教学方式、锻炼难度等级,通过分层次锻炼使同学们都能感受到成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快乐。例如在进行跳短绳学习时,设置不同的完成时间,使身体素质不同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可以让优秀的学生去担任“小老师”,通过生生合作增强小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运动的热情。那些积极性不高、畏惧体育活动的学生,要着力发现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用“老师发现你很厉害!”“老师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等鼓励性语言刺激他们的表现欲和竞争欲,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总之,在体育活动中教师适当鼓励、表扬、肯定,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自信心,促进心理健康。
从内容入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体育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每项内容的学习都含有竞争性,而竞争又是体育的一大特点。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掘内容的竞争性,并加以善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记得有次篮球课上,耳边突然传来呵斥声:“喂,你是不是故意的,说好我先拿球,为什么你要抢?!”受到指责的孩子低着头默不说话,我能看出她的眼睛里含着委屈的泪水,我很快过去问清情况,耐心地解说游戏的规则,两位小朋友当场握手言和。学生在自觉遵守规则的前提下,积极地参与到比赛中去。让学生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展开竞争,不仅有利于竞争意识的养成,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的特色体现。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根据我校的文化特点,我着重将理论课学习内容开展得丰富多彩,通过多媒体辅助技术、心理健康小知识小竞赛等方法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也会让家长找一些有关体育与心理健康的书籍、图片等资料,与孩子交流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他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自觉防范心理疾病的意识,促使学生心理健康顺利发展。
从教师自身入手,提高心理素质水平。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气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小学生特别善于模仿教师的言行,“身正为范”能正确影响学生的心理,有助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所以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问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提高自身的心理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