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在旅游开发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的视角,重点阐述了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及开发创新的对策。为推动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新,同时保证其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在旅游开发中能得以实现提出理论依据。
关键词: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5-0060-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和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损坏或消失,就很难再找回来。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
随着中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在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同时,也破坏了农耕时代遗留下来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造成了一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损毁、破坏和资源流失。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非常紧急且重要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提出的一个基本方针,保护是前提,只有保护好才能合理利用,才有可能传承创新。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传承。在这个大方针指导下,只有合理地保护继承和开发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可以造福子孙后代。
二、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重要性
据调查,截至2011年底,呼和浩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立项160余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5项,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8项,这些为数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呼和浩特地区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传统旅游资源(如自然景观、建筑、度假区等)的开发空间越来越小,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越来越大,而与物质景点相结合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是景区或景点的灵魂所在,也是景区的魅力所在,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就越来越强。和其他传统旅游资源开发相比,呼和浩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利用较为滞后,其重要作用在呼和浩特地区还没有得到发挥,因此对呼和浩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1.有利于提高城市旅游的文化竞争力。呼和浩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独特的魅力和多种文化内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记忆,是北方各少数民族成长的显著符号,也是本地区召庙文化、草原文化、移民文化、行商文化、黄河文化等各种文化的集中体现。将这些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资源融入本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去,通过对其进行旅游开发,不仅可以使它成为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可以更加彰显“天堂草原、魅力青城”的优秀旅游城市形象,提高呼和浩特地区的旅游文化实力及竞争力。
2.有利于弘扬北方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呼和浩特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民族友好往来的驿站,匈奴、契丹、女真、鲜卑、蒙古等众多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在此生息繁衍,融合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包括非物质文化。尤其是对呼和浩特地区独具特色的匈奴文化、鲜卑文化、召庙文化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弘扬这些民族文化,更能使呼和浩特地区的旅游及经济实力得到发展。
3.有利于实现保护和开发“双赢”。保护和开发并不是一对矛盾体,从另一种角度来说,旅游开发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艺术因为传承手段古老,社会环境又不断变化,导致逐渐失传。如今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原来在不发达地区被人遗忘的民间艺术,通过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使其获得重生和逐步推广,这本身就是一种传承和保护过程。同时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借鉴国际先进的经验技术,以文化元素、创意思维及创新手段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强化市场导向,调动民间力量、运用市场手段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力量,将非物质遗产资源做成一个既有公益性又有市场收益的全新产业,使其成为呼和浩特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的旅游开发,不仅能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貌,同时能使之得到更好的传播与继承,从而实现保护和开发的“双赢”。
三、旅游开发下呼和浩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新模式
1.旅游商品开发模式。作为旅游的六大要素之一,购物是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带动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而旅游商品是吸引游客购物的重要着力点,其作用不可小觑。因此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不仅可以丰富旅游购物的内容,而且可以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呼和浩特地区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独具特色,比如匈奴文化、鲜卑文化、召庙文化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因此借助呼和浩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开发形式多样的旅游商品,主要包括:蒙古族香牛皮靴、蒙古族服饰、炕围画、武家泥塑、清水河瓷器、青城面塑等旅游工艺品;青城德兴源烧麦、呼市焙子、武川莜面、麋米酸饭、油炸糕、马奶酒等旅游食品;和林格尔剪纸、查玛舞、托县双墙秧歌、新城区满族八角鼓、土默特慢板高跷、清水河踢鼓子秧歌、满族太平鼓舞、蒙古族长调、鄂尔多斯蒙古族婚俗等民间艺术表演活动;王昭君传说、托克托民间故事与传说丛书、旅游指南画册丛书等旅游音像书籍;王一贴膏药、包氏正骨等药品及技艺。
2.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模式。呼和浩特地区的旅游是有季节性的,旺季一般在七、八、九月份,在这三个月可以举办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活动。期间,可以把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以实物、视频、图片、传承人现场表演等多种形式把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展示给游客,吸引他们观赏及参与体验。如悠扬动听的马头琴表演、精美绝伦的蒙古族服饰、变化迷离的和林格尔剪纸、飘散着草原清香的蒙古奶茶、让人垂涎的烧麦制作工艺等等,都可以在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月中让游客积极参与进来。同时邀请相关媒体进行多方报道和宣传,有效地提高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走进内蒙古,了解内蒙古,为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专题博物馆模式。为了让游客更加了解呼和浩特地区的文化,可以在呼和浩特地區兴建一些以某一专门主题为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集中向游客展示呼和浩特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专题博物馆中,通过以实物为主,配以文字、图画、照片、模型、录音、动画、视频、幻灯片展示说明、互动触屏、现场表演等多种方式,展示和介绍呼和浩特地区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概况等。同时开展一些游客参与性活动,以提高旅游者的兴致。专题博物馆的设立,将有力地推动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如为传承呼和浩特民间手工技艺、民间美术等传统技艺的优势,可以建立和林格尔剪纸博物馆等,通过在馆内现场展示及传承人讲解的方式,展现和林格尔剪纸制作的全过程。
4.民俗旅游文化村模式。呼和浩特地区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现在的呼和浩特地区生活着五十多个民族,各民族都创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尤其是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传承下来的民俗,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突出,这些都是呼和浩特地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旅游开发者可以借鉴全国的一些成功案例,依托呼和浩特独特的民俗旅游资源,创建民俗旅游文化村,将呼和浩特地区各民族的民俗融入其中,让游客在民俗文化村内便可以充分领略呼和浩特地区各民族独特且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满足游客想亲身体验、参与的旅游需求。
综上所述,呼和浩特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因此催生了本地区丰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建呼和浩特地区特色旅游,打造首府旅游文化的重要资源。对呼和浩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不仅保护和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为呼和浩特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春玲.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范果.基于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9.
[3]何林香.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J].神州,2013,(2).
关键词: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5-0060-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和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损坏或消失,就很难再找回来。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
随着中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在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同时,也破坏了农耕时代遗留下来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造成了一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损毁、破坏和资源流失。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非常紧急且重要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提出的一个基本方针,保护是前提,只有保护好才能合理利用,才有可能传承创新。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传承。在这个大方针指导下,只有合理地保护继承和开发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可以造福子孙后代。
二、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重要性
据调查,截至2011年底,呼和浩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立项160余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5项,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8项,这些为数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呼和浩特地区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传统旅游资源(如自然景观、建筑、度假区等)的开发空间越来越小,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越来越大,而与物质景点相结合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是景区或景点的灵魂所在,也是景区的魅力所在,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就越来越强。和其他传统旅游资源开发相比,呼和浩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利用较为滞后,其重要作用在呼和浩特地区还没有得到发挥,因此对呼和浩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1.有利于提高城市旅游的文化竞争力。呼和浩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独特的魅力和多种文化内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记忆,是北方各少数民族成长的显著符号,也是本地区召庙文化、草原文化、移民文化、行商文化、黄河文化等各种文化的集中体现。将这些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资源融入本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去,通过对其进行旅游开发,不仅可以使它成为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可以更加彰显“天堂草原、魅力青城”的优秀旅游城市形象,提高呼和浩特地区的旅游文化实力及竞争力。
2.有利于弘扬北方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呼和浩特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民族友好往来的驿站,匈奴、契丹、女真、鲜卑、蒙古等众多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在此生息繁衍,融合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包括非物质文化。尤其是对呼和浩特地区独具特色的匈奴文化、鲜卑文化、召庙文化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弘扬这些民族文化,更能使呼和浩特地区的旅游及经济实力得到发展。
3.有利于实现保护和开发“双赢”。保护和开发并不是一对矛盾体,从另一种角度来说,旅游开发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艺术因为传承手段古老,社会环境又不断变化,导致逐渐失传。如今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原来在不发达地区被人遗忘的民间艺术,通过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使其获得重生和逐步推广,这本身就是一种传承和保护过程。同时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借鉴国际先进的经验技术,以文化元素、创意思维及创新手段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强化市场导向,调动民间力量、运用市场手段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力量,将非物质遗产资源做成一个既有公益性又有市场收益的全新产业,使其成为呼和浩特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的旅游开发,不仅能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貌,同时能使之得到更好的传播与继承,从而实现保护和开发的“双赢”。
三、旅游开发下呼和浩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新模式
1.旅游商品开发模式。作为旅游的六大要素之一,购物是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带动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而旅游商品是吸引游客购物的重要着力点,其作用不可小觑。因此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不仅可以丰富旅游购物的内容,而且可以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呼和浩特地区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独具特色,比如匈奴文化、鲜卑文化、召庙文化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因此借助呼和浩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开发形式多样的旅游商品,主要包括:蒙古族香牛皮靴、蒙古族服饰、炕围画、武家泥塑、清水河瓷器、青城面塑等旅游工艺品;青城德兴源烧麦、呼市焙子、武川莜面、麋米酸饭、油炸糕、马奶酒等旅游食品;和林格尔剪纸、查玛舞、托县双墙秧歌、新城区满族八角鼓、土默特慢板高跷、清水河踢鼓子秧歌、满族太平鼓舞、蒙古族长调、鄂尔多斯蒙古族婚俗等民间艺术表演活动;王昭君传说、托克托民间故事与传说丛书、旅游指南画册丛书等旅游音像书籍;王一贴膏药、包氏正骨等药品及技艺。
2.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模式。呼和浩特地区的旅游是有季节性的,旺季一般在七、八、九月份,在这三个月可以举办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活动。期间,可以把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以实物、视频、图片、传承人现场表演等多种形式把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展示给游客,吸引他们观赏及参与体验。如悠扬动听的马头琴表演、精美绝伦的蒙古族服饰、变化迷离的和林格尔剪纸、飘散着草原清香的蒙古奶茶、让人垂涎的烧麦制作工艺等等,都可以在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月中让游客积极参与进来。同时邀请相关媒体进行多方报道和宣传,有效地提高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走进内蒙古,了解内蒙古,为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专题博物馆模式。为了让游客更加了解呼和浩特地区的文化,可以在呼和浩特地區兴建一些以某一专门主题为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集中向游客展示呼和浩特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专题博物馆中,通过以实物为主,配以文字、图画、照片、模型、录音、动画、视频、幻灯片展示说明、互动触屏、现场表演等多种方式,展示和介绍呼和浩特地区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概况等。同时开展一些游客参与性活动,以提高旅游者的兴致。专题博物馆的设立,将有力地推动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如为传承呼和浩特民间手工技艺、民间美术等传统技艺的优势,可以建立和林格尔剪纸博物馆等,通过在馆内现场展示及传承人讲解的方式,展现和林格尔剪纸制作的全过程。
4.民俗旅游文化村模式。呼和浩特地区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现在的呼和浩特地区生活着五十多个民族,各民族都创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尤其是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传承下来的民俗,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突出,这些都是呼和浩特地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旅游开发者可以借鉴全国的一些成功案例,依托呼和浩特独特的民俗旅游资源,创建民俗旅游文化村,将呼和浩特地区各民族的民俗融入其中,让游客在民俗文化村内便可以充分领略呼和浩特地区各民族独特且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满足游客想亲身体验、参与的旅游需求。
综上所述,呼和浩特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因此催生了本地区丰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建呼和浩特地区特色旅游,打造首府旅游文化的重要资源。对呼和浩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不仅保护和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为呼和浩特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春玲.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范果.基于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9.
[3]何林香.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J].神州,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