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日本是众所周知的能源匮乏国家,能源高度依赖进口,进入新世纪以来,小泉内阁为中东的能源外交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并取得一系列可喜的佳绩。在与伊拉克、沙特、伊朗各产油大国的能源合作方面不仅倾注了极大的热忱,还与各国建立了合作友好关系。
关键词:小泉内阁;能源外交
(1)、不断深化与伊拉克的关系
为谋取伊拉克石油红利并在中东石油地区拥有一定发言权,日本派舰队前往伊拉克给与支援,积极参与伊拉克战后重建。在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对其石油的依存度仅占约0.3%,其油气公司在伊也没有特权,但日本充分认识到了伊拉克战争对世界能源格局的潜在影响,所以日本为"反恐倒萨"提供后勤支援。⑴为此,日本采取了积极应对措施:一方面派遣自卫队日本积极配合美国行动,另一方面日本还为伊拉克重建出了巨大财政资金予以援助。在自卫队派遣方面,日本给予了美国全力支持。2003年6月,日本国会又通过了三个"有事法制"相关法案。这些法案的通过为日本自卫队的行动自由带来了福音,实际上为日本海外派兵以及诉诸武力披上了合法面纱。2003年12月,小泉政府不顾国内的反对,毅然决定向伊拉克派遣自卫队,此举不仅实质性地突破了二战后自卫队从未派往海外战斗地区的限制,而且以人道主义援助的名义为日本争取到更多老去伊拉克战后重建权益的机会。⑵2004年11月,日本从伊拉克进口石油125655桶,这是自联合国1990年对伊拉克石油实行禁运以来,日本第一次从伊拉克进口。⑶2005年12月5日,伊拉克总理贾法里访问日本,在与小泉首相会谈时,贾法里对日本派遣自卫队到伊拉克与战后重建、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位的对伊拉克ODA支援、对伊拉克削减了约60亿美元的债务等表示谢意,并请求日本驻伊自卫队能够延长,日方则西方伊拉克治安能尽快好转,并在局势安定时考虑让日本民间企业对伊拉克投资。⑷为进一步扩大两国的能源合作,双方将建立一个委员会,预计两年举行一次双边会议。总之,日伊两国的能源合作不仅加强了新世纪能源领域的关系,还使得日本在伊拉克石油市场中的发言权更大。纵观上述协助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并在战后给予伊拉克一系列援助,小泉内阁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第一,美国需要日本为其分担军事责任。第二,意欲在国际社会上拥有更大发言权;第三,为自卫队正式走向国际舞台造成既成事实,显示军事大国的实力;⑸第四,对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虎视眈眈。
(2)、拓展与沙特的外交关系
沙特长期以来是日本主要石油供应国之一,2003年沙特在日本中东石油总进口额中所占比例为26%,仅次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后,中东局势不甚稳定,美沙关系出现问题,日本正好借此良机不断拓展与沙特的外交关系。日本前首相桥本太郎在1997年出访沙特时呼吁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即在政治、经济、新兴领域建立两国间的全面伙伴关系。日本深知沙特渴望早日脱离严重依赖石油的单一的经济体制,应沙特所需,日本愿在除能源领域外培养科技人才、增加就业、淡化海水、加强多元政治对话等领域与沙特进行合作。为此,日本还提出了对中东政策的"三大支柱",即对伊拉克的人道复兴支援、中东和平问题与阿拉伯伊斯兰之间的对话。⑹2003年5月,小泉纯一郎出访了沙特阿拉伯。小泉表示不仅要不断拓展与阿拉伯各国的友好合作,而且还提出建立"日阿论坛",致力于中东和平进程。此外,日本与阿拉伯产油国还将在2005年举行纪念活动,为增进各国间友好关系。⑺2004年7月,沙特还首次对日本直接投资,其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向日本昭和壳牌公司注册,占该公司总股权的15%,并保证向昭和壳牌公司提供所需原油;此外,根据双方协议,一旦中东发生战争,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将优先保证向昭和壳牌供给石油,紧急供给量为每日30万桶。⑻日方也对沙特建石化工厂予以高度重视,自2004年沙特向日提出新建石化工厂订单伊始,至2008年日方最终就此达成协议,日本公司为其提供了诸多新型生产设备。双方合作密切且具有相当默契,难怪有人预测沙特将取代阿联酋成为日本最大的石油供应国。
(3)、与伊朗的能源外交
2006年,日本成为伊朗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中国。其中原油比例占到日本从伊朗进口总量的约96%。⑼截至到2008年,伊朗仍是日本第三大石油供应国,石油进口率占日本原油进口总量的11.8%,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27.8%和阿联酋的23.8%。⑽新世纪伊始,日本就将目光聚焦在伊朗阿扎德干油田上,望通过与其进行谈判取得油田开发的主导权。为稳定新世纪日本能源供应渠道,日本与伊朗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谈判。2001年7月,日经产省大臣平沼赳夫访伊,承诺向伊提供30亿美元的"能源开发资金",并保证由国际合作银行提供贷款,最终确立该项目。⑾然而谈判之路也布满艰辛,波折不断。由于9·11事件后,伊拉克被美国列为"邪恶轴心"国之一。2003年7月,美国对日本施压,要求日本立即中断与伊朗进行谈判。美国认为,日本"在这种情况下与开发新油田和天然气很不合适,并暗示将根据《伊朗--利比亚强化制裁法》对日本企业进行制裁。⑿这让日本陷入了两难境地。但鉴于美国的压力,日本放缓开采阿扎德干油田的步伐,但并未完全放弃。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称"核不扩散问题和开发油田都非常重要",并为此采取了两手抓的双重策略:一面派遣外务省军备管理审议官天野之弥赴伊,劝伊朗尽早在《核不扩散条约》附加议定书上签字,允许国际核查,避免与美对立;一面表示继续推进与伊能源合作,望美方理解,并要求美"把油田开发与伊朗开发核武嫌疑区别对待"。⒀在日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日伊最终于2004年2月达成初步协议,日本将对阿扎德干油田拥有充分的开发权,并预计进口该油田出产原油量的2/3。⒁若开发顺利,预计可达每日30-50万桶的产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沙特和阿联酋的依赖,促进能源进口多元化。然而随着伊朗核危机不断升级,美国对日本施加压力敦促其中止与伊朗的谈判。2006年伊方发言人向日本发出最后通牒,警告日本在两天内作出开发油田的决定,否则谈判立即中止。日伊随即进行了紧急磋商与谈判,但未能改变由先前占据阿扎德甘油田的总股份的75%将至10%,日本遗憾且无奈地失去了开发油田的主动权。迫于美国的压力,日本不得不选择了与美协调,这对日本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4)、小泉出访土耳其、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
2006年1月9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对土耳其进行了为期4天的访问。土耳其并非产油国,但其地理位置独特。它北临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西临爱琴海,并与希腊以及保加利亚接壤,东部与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它是能源运输的重要连接点,具有极为重要的的地缘战略意义。这是自1991年以来日本首相首次访问土耳其,小泉此行主要目的是重启日本的中东外交,借此扩大日本的影响,为其"争常"之路增添砝码。访土期间,小泉与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举行了长时间会谈,双方就中东和平进程、伊拉克局势及重建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同意共同推动中东和平进程。⒂鉴于其地缘战略的重要性,日本加强与土耳其的关系实际上也有利于促进日本与中东各国伊拉克、伊朗等国的关系。
2006年7月12日和13日,小泉分别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进行了访问。这是自1995年村山富市首相访问后对巴以两地再次进行访问。鉴于当时中东动荡的局势,日本外务省官员曾对此表示谨慎的反对,然而小泉毅然选择了在G8峰会前访问巴以两国主要有两点考虑:首先,可以借此之行提高其在首脑峰会中的形象,其次也表示日本对和平进程予以高度关注。紧接其后,小泉访问了其中东之行的最后一站--约旦。在约期间,小泉与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和巴希特首相举行了会晤,不仅探讨了双边关系和地区局势的有关问题,两国领导人还签署了有关援助协议,日本政府将向约旦提供315万约旦第纳尔(合445万美元)的援款,用于完成约旦扎尔卡地区的供水项目改造,此外,小泉声称将另给予约旦2000万美元的额外援助。⒃
小泉此次中东之行还有一个最为重要之目的,即在由日本、以色列、巴勒斯坦当局、邻国约旦组成的讨论框架内以构建"和平与繁荣的走廊"。日方认为,"和平与繁荣的走廊"建成后能给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的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改善其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特别是缩小巴以人民的贫富差距,增加巴勒斯坦人的就业机会,使该地区所有居民都能感受到合作、和平所带来的好处,树立实现和平的信心,从而在整个中东地区建立长期的和平与稳定。⒄该构想的提出无疑为巩固日本在中东石油王国地带的地位带来了福音,不仅使中东各国增加了日本的友好印象,还进一步扩大了日本在该地的政治影响。
注释:
⑴修光利 侯丽敏编著:《能源与环境安全战略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185页
⑵庞中鹏:"日本与中东的关系及对中东能源外交",载《2009年日本蓝皮书》,第252页
⑶李迪:"冷战后日本的石油外交战略",载《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年5月第17页
⑷《日本伊拉克首脑会谈概要》,参见http://www.mofa.go.jp/mofaj/area/iraq/ji_kaidan.html
⑸陈志江:"小泉内阁坚持向伊派兵的背后",载《光明日报》,2003年12月10日,第4版
⑹庞中鹏:"日本与中东的关系及对中东能源外交",载《2009年日本蓝皮书》,第253页
⑺http://www.mofa.go.jp/region/middle_e/saudi/index.html
⑻http://www.sinopecnews.com.cn/shnews/2004-07/09/content--161402_htm
⑼Agency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ergy, Preliminary Report of Petroleum Statistics for December 2008, figures in the Revised Report
⑽http://www.mofa.go.jp/region/middle_e/iran/index.html
⑾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编著;《全球能源大棋局》,时事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242页
⑿"美国批评日本与伊朗的能源开发计划",[日]《每日新闻》,2003年7月1日
⒀修光利 侯丽敏编著:《能源与环境安全战略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186页
⒁庞中鹏:"日本与中东的关系及对中东能源外交",载《2009年日本蓝皮书》,第255页
⒂参见新华网:
关键词:小泉内阁;能源外交
(1)、不断深化与伊拉克的关系
为谋取伊拉克石油红利并在中东石油地区拥有一定发言权,日本派舰队前往伊拉克给与支援,积极参与伊拉克战后重建。在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对其石油的依存度仅占约0.3%,其油气公司在伊也没有特权,但日本充分认识到了伊拉克战争对世界能源格局的潜在影响,所以日本为"反恐倒萨"提供后勤支援。⑴为此,日本采取了积极应对措施:一方面派遣自卫队日本积极配合美国行动,另一方面日本还为伊拉克重建出了巨大财政资金予以援助。在自卫队派遣方面,日本给予了美国全力支持。2003年6月,日本国会又通过了三个"有事法制"相关法案。这些法案的通过为日本自卫队的行动自由带来了福音,实际上为日本海外派兵以及诉诸武力披上了合法面纱。2003年12月,小泉政府不顾国内的反对,毅然决定向伊拉克派遣自卫队,此举不仅实质性地突破了二战后自卫队从未派往海外战斗地区的限制,而且以人道主义援助的名义为日本争取到更多老去伊拉克战后重建权益的机会。⑵2004年11月,日本从伊拉克进口石油125655桶,这是自联合国1990年对伊拉克石油实行禁运以来,日本第一次从伊拉克进口。⑶2005年12月5日,伊拉克总理贾法里访问日本,在与小泉首相会谈时,贾法里对日本派遣自卫队到伊拉克与战后重建、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位的对伊拉克ODA支援、对伊拉克削减了约60亿美元的债务等表示谢意,并请求日本驻伊自卫队能够延长,日方则西方伊拉克治安能尽快好转,并在局势安定时考虑让日本民间企业对伊拉克投资。⑷为进一步扩大两国的能源合作,双方将建立一个委员会,预计两年举行一次双边会议。总之,日伊两国的能源合作不仅加强了新世纪能源领域的关系,还使得日本在伊拉克石油市场中的发言权更大。纵观上述协助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并在战后给予伊拉克一系列援助,小泉内阁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第一,美国需要日本为其分担军事责任。第二,意欲在国际社会上拥有更大发言权;第三,为自卫队正式走向国际舞台造成既成事实,显示军事大国的实力;⑸第四,对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虎视眈眈。
(2)、拓展与沙特的外交关系
沙特长期以来是日本主要石油供应国之一,2003年沙特在日本中东石油总进口额中所占比例为26%,仅次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后,中东局势不甚稳定,美沙关系出现问题,日本正好借此良机不断拓展与沙特的外交关系。日本前首相桥本太郎在1997年出访沙特时呼吁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即在政治、经济、新兴领域建立两国间的全面伙伴关系。日本深知沙特渴望早日脱离严重依赖石油的单一的经济体制,应沙特所需,日本愿在除能源领域外培养科技人才、增加就业、淡化海水、加强多元政治对话等领域与沙特进行合作。为此,日本还提出了对中东政策的"三大支柱",即对伊拉克的人道复兴支援、中东和平问题与阿拉伯伊斯兰之间的对话。⑹2003年5月,小泉纯一郎出访了沙特阿拉伯。小泉表示不仅要不断拓展与阿拉伯各国的友好合作,而且还提出建立"日阿论坛",致力于中东和平进程。此外,日本与阿拉伯产油国还将在2005年举行纪念活动,为增进各国间友好关系。⑺2004年7月,沙特还首次对日本直接投资,其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向日本昭和壳牌公司注册,占该公司总股权的15%,并保证向昭和壳牌公司提供所需原油;此外,根据双方协议,一旦中东发生战争,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将优先保证向昭和壳牌供给石油,紧急供给量为每日30万桶。⑻日方也对沙特建石化工厂予以高度重视,自2004年沙特向日提出新建石化工厂订单伊始,至2008年日方最终就此达成协议,日本公司为其提供了诸多新型生产设备。双方合作密切且具有相当默契,难怪有人预测沙特将取代阿联酋成为日本最大的石油供应国。
(3)、与伊朗的能源外交
2006年,日本成为伊朗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中国。其中原油比例占到日本从伊朗进口总量的约96%。⑼截至到2008年,伊朗仍是日本第三大石油供应国,石油进口率占日本原油进口总量的11.8%,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27.8%和阿联酋的23.8%。⑽新世纪伊始,日本就将目光聚焦在伊朗阿扎德干油田上,望通过与其进行谈判取得油田开发的主导权。为稳定新世纪日本能源供应渠道,日本与伊朗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谈判。2001年7月,日经产省大臣平沼赳夫访伊,承诺向伊提供30亿美元的"能源开发资金",并保证由国际合作银行提供贷款,最终确立该项目。⑾然而谈判之路也布满艰辛,波折不断。由于9·11事件后,伊拉克被美国列为"邪恶轴心"国之一。2003年7月,美国对日本施压,要求日本立即中断与伊朗进行谈判。美国认为,日本"在这种情况下与开发新油田和天然气很不合适,并暗示将根据《伊朗--利比亚强化制裁法》对日本企业进行制裁。⑿这让日本陷入了两难境地。但鉴于美国的压力,日本放缓开采阿扎德干油田的步伐,但并未完全放弃。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称"核不扩散问题和开发油田都非常重要",并为此采取了两手抓的双重策略:一面派遣外务省军备管理审议官天野之弥赴伊,劝伊朗尽早在《核不扩散条约》附加议定书上签字,允许国际核查,避免与美对立;一面表示继续推进与伊能源合作,望美方理解,并要求美"把油田开发与伊朗开发核武嫌疑区别对待"。⒀在日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日伊最终于2004年2月达成初步协议,日本将对阿扎德干油田拥有充分的开发权,并预计进口该油田出产原油量的2/3。⒁若开发顺利,预计可达每日30-50万桶的产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沙特和阿联酋的依赖,促进能源进口多元化。然而随着伊朗核危机不断升级,美国对日本施加压力敦促其中止与伊朗的谈判。2006年伊方发言人向日本发出最后通牒,警告日本在两天内作出开发油田的决定,否则谈判立即中止。日伊随即进行了紧急磋商与谈判,但未能改变由先前占据阿扎德甘油田的总股份的75%将至10%,日本遗憾且无奈地失去了开发油田的主动权。迫于美国的压力,日本不得不选择了与美协调,这对日本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4)、小泉出访土耳其、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
2006年1月9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对土耳其进行了为期4天的访问。土耳其并非产油国,但其地理位置独特。它北临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西临爱琴海,并与希腊以及保加利亚接壤,东部与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它是能源运输的重要连接点,具有极为重要的的地缘战略意义。这是自1991年以来日本首相首次访问土耳其,小泉此行主要目的是重启日本的中东外交,借此扩大日本的影响,为其"争常"之路增添砝码。访土期间,小泉与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举行了长时间会谈,双方就中东和平进程、伊拉克局势及重建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同意共同推动中东和平进程。⒂鉴于其地缘战略的重要性,日本加强与土耳其的关系实际上也有利于促进日本与中东各国伊拉克、伊朗等国的关系。
2006年7月12日和13日,小泉分别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进行了访问。这是自1995年村山富市首相访问后对巴以两地再次进行访问。鉴于当时中东动荡的局势,日本外务省官员曾对此表示谨慎的反对,然而小泉毅然选择了在G8峰会前访问巴以两国主要有两点考虑:首先,可以借此之行提高其在首脑峰会中的形象,其次也表示日本对和平进程予以高度关注。紧接其后,小泉访问了其中东之行的最后一站--约旦。在约期间,小泉与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和巴希特首相举行了会晤,不仅探讨了双边关系和地区局势的有关问题,两国领导人还签署了有关援助协议,日本政府将向约旦提供315万约旦第纳尔(合445万美元)的援款,用于完成约旦扎尔卡地区的供水项目改造,此外,小泉声称将另给予约旦2000万美元的额外援助。⒃
小泉此次中东之行还有一个最为重要之目的,即在由日本、以色列、巴勒斯坦当局、邻国约旦组成的讨论框架内以构建"和平与繁荣的走廊"。日方认为,"和平与繁荣的走廊"建成后能给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的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改善其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特别是缩小巴以人民的贫富差距,增加巴勒斯坦人的就业机会,使该地区所有居民都能感受到合作、和平所带来的好处,树立实现和平的信心,从而在整个中东地区建立长期的和平与稳定。⒄该构想的提出无疑为巩固日本在中东石油王国地带的地位带来了福音,不仅使中东各国增加了日本的友好印象,还进一步扩大了日本在该地的政治影响。
注释:
⑴修光利 侯丽敏编著:《能源与环境安全战略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185页
⑵庞中鹏:"日本与中东的关系及对中东能源外交",载《2009年日本蓝皮书》,第252页
⑶李迪:"冷战后日本的石油外交战略",载《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年5月第17页
⑷《日本伊拉克首脑会谈概要》,参见http://www.mofa.go.jp/mofaj/area/iraq/ji_kaidan.html
⑸陈志江:"小泉内阁坚持向伊派兵的背后",载《光明日报》,2003年12月10日,第4版
⑹庞中鹏:"日本与中东的关系及对中东能源外交",载《2009年日本蓝皮书》,第253页
⑺http://www.mofa.go.jp/region/middle_e/saudi/index.html
⑻http://www.sinopecnews.com.cn/shnews/2004-07/09/content--161402_htm
⑼Agency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ergy, Preliminary Report of Petroleum Statistics for December 2008, figures in the Revised Report
⑽http://www.mofa.go.jp/region/middle_e/iran/index.html
⑾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编著;《全球能源大棋局》,时事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242页
⑿"美国批评日本与伊朗的能源开发计划",[日]《每日新闻》,2003年7月1日
⒀修光利 侯丽敏编著:《能源与环境安全战略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186页
⒁庞中鹏:"日本与中东的关系及对中东能源外交",载《2009年日本蓝皮书》,第255页
⒂参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