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地扶贫搬迁论坛主旨演讲之一
2015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打赢脱贫攻坚的动员令。一年过去了,可以说是首年精彩开局、首战捷报纷呈,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涉及近1000万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也顺利展开、顺利推进。
我们用5年时间减贫7017万的宏大计划,前所未有;用社会保障手段对至少2000万贫困人口实行兜底脱贫,前所未有。同样用不长的5年时间,对1000万贫困人口,进行有目标、有规划、有组织、有保障的易地搬迁,无论在世界人口迁徙史上还是在减贫史上,都前所未有。这是对世界减贫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把人口搬迁运用到反贫困领域的开创性举措。易地扶贫搬迁,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战役,它不仅涉及七分之一也就是14%多的农村贫困人口,更重要的是,这1000万人口,因为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成为最难扶也最难脱贫的庞大群体。当前扶贫开发到了攻坚拔寨、啃硬骨头的阶段。我们要用易地搬迁,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生存环境制约,加上后期的各项扶持手段,使他们告别贫困的生活,攻破建国60多年残存的贫困堡垒,啃掉改革开放30多年没有消除的硬骨头。
易地扶贫搬迁是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是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重要途径,是五个一批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要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和过硬的办法”,易地搬迁就是超常规的举措,就是过硬的办法。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财政增加收趋缓的形势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诸多紧迫任务的时段,投入6000亿巨资,搞这样大规模的易地搬迁,可以想见中央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心。当然,这一决策是以严谨的科学论证和丰富的实践基础来支撑的。早在2001年,出于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的需要,国家就安排中央预算内专项投资在部分省区试点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15年来,累积搬迁680万人口。尽管先期实施的易地搬迁政策力度不如现在,但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实施更大规模更有力度的易地搬迁构筑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因此用易地搬迁来解决1000万人口的脱贫问题,不仅是必要的,更是可能的。在中央扶贫开发会议结束后的第三天,国务院就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进行部署,是率先启动的脱贫攻坚重大工程。从时间节点、涉及规模、工程难度等方面看,也可以说是脱贫攻坚的一号工程、首发工程。
易地搬迁这一决策经过了严谨的科学论证。按照中央的安排,10多个有关部门在去年3月就联合组成了工作班子,对扶贫攻坚重大举措进行系统研究,其中就包括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进行周密的论证和测算。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扶贫办根据几轮调查摸底,锁定了大约1000万左右的搬迁对象。工作班子与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国土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密切配合,对工程目标、对象认定、安置方式、财政政策、金融支持和土地政策以及后期扶持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筹划。最后落到中央决定上的是328个字,但是支撑它的是几十万字的调研、评估、论证报告。国务院领导同志数次召开会议,对涉及的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反复研究协调。
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总的取向是,正如中央决定指出的“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从工程过程来看,由搬、扶、脱三个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搬是挪穷窝、是基础,扶是换穷业、是关键,脱是摘穷帽、是目的。从工作部署来看,是工程有规划、搬迁有底线、安置有方向、帮扶有门路、资金有保障、政策有突破。特别是在资金安排上,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财政贴息、调整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发行专项建设债券、银行提供长期贷款和群众力所能及的自筹,创新融资机制,拓展了资金渠道。雄厚的资金安排,可以确保扶贫搬迁不差钱、农民搬家不举债。在政策包中,有些具体政策举措具有突破性。比如,在各地建立省级投融资主体,是突破,还比如,允许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地区,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节余指标出县,在本省域内交易,也是政策的重大突破。这一揽子政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这项工程的高度重视和精心安排。
对将近1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利在当代、荫及子孙的重大惠民工程。对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恶劣自然环境中的贫困家庭,是家庭和个人命运的重大转折,是翻天覆地的人生变迁。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各项政策举措,加强推进和落实力度,把这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办好,切实让广大群众真切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走上安居乐业的幸福旅程。■
2015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打赢脱贫攻坚的动员令。一年过去了,可以说是首年精彩开局、首战捷报纷呈,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涉及近1000万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也顺利展开、顺利推进。
我们用5年时间减贫7017万的宏大计划,前所未有;用社会保障手段对至少2000万贫困人口实行兜底脱贫,前所未有。同样用不长的5年时间,对1000万贫困人口,进行有目标、有规划、有组织、有保障的易地搬迁,无论在世界人口迁徙史上还是在减贫史上,都前所未有。这是对世界减贫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把人口搬迁运用到反贫困领域的开创性举措。易地扶贫搬迁,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战役,它不仅涉及七分之一也就是14%多的农村贫困人口,更重要的是,这1000万人口,因为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成为最难扶也最难脱贫的庞大群体。当前扶贫开发到了攻坚拔寨、啃硬骨头的阶段。我们要用易地搬迁,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生存环境制约,加上后期的各项扶持手段,使他们告别贫困的生活,攻破建国60多年残存的贫困堡垒,啃掉改革开放30多年没有消除的硬骨头。
易地扶贫搬迁是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是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重要途径,是五个一批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要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和过硬的办法”,易地搬迁就是超常规的举措,就是过硬的办法。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财政增加收趋缓的形势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诸多紧迫任务的时段,投入6000亿巨资,搞这样大规模的易地搬迁,可以想见中央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心。当然,这一决策是以严谨的科学论证和丰富的实践基础来支撑的。早在2001年,出于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的需要,国家就安排中央预算内专项投资在部分省区试点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15年来,累积搬迁680万人口。尽管先期实施的易地搬迁政策力度不如现在,但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实施更大规模更有力度的易地搬迁构筑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因此用易地搬迁来解决1000万人口的脱贫问题,不仅是必要的,更是可能的。在中央扶贫开发会议结束后的第三天,国务院就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进行部署,是率先启动的脱贫攻坚重大工程。从时间节点、涉及规模、工程难度等方面看,也可以说是脱贫攻坚的一号工程、首发工程。
易地搬迁这一决策经过了严谨的科学论证。按照中央的安排,10多个有关部门在去年3月就联合组成了工作班子,对扶贫攻坚重大举措进行系统研究,其中就包括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进行周密的论证和测算。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扶贫办根据几轮调查摸底,锁定了大约1000万左右的搬迁对象。工作班子与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国土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密切配合,对工程目标、对象认定、安置方式、财政政策、金融支持和土地政策以及后期扶持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筹划。最后落到中央决定上的是328个字,但是支撑它的是几十万字的调研、评估、论证报告。国务院领导同志数次召开会议,对涉及的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反复研究协调。
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总的取向是,正如中央决定指出的“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从工程过程来看,由搬、扶、脱三个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搬是挪穷窝、是基础,扶是换穷业、是关键,脱是摘穷帽、是目的。从工作部署来看,是工程有规划、搬迁有底线、安置有方向、帮扶有门路、资金有保障、政策有突破。特别是在资金安排上,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财政贴息、调整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发行专项建设债券、银行提供长期贷款和群众力所能及的自筹,创新融资机制,拓展了资金渠道。雄厚的资金安排,可以确保扶贫搬迁不差钱、农民搬家不举债。在政策包中,有些具体政策举措具有突破性。比如,在各地建立省级投融资主体,是突破,还比如,允许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地区,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节余指标出县,在本省域内交易,也是政策的重大突破。这一揽子政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这项工程的高度重视和精心安排。
对将近1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利在当代、荫及子孙的重大惠民工程。对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恶劣自然环境中的贫困家庭,是家庭和个人命运的重大转折,是翻天覆地的人生变迁。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各项政策举措,加强推进和落实力度,把这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办好,切实让广大群众真切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走上安居乐业的幸福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