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文学界曾经流传一则笑话,主角多变,但情节如一:某作家巧遇玛格丽特·米切尔,自吹自擂如何著作等身,如何挥才如水。米阿姨到最后才磕磕巴巴地说:
“啊,我,我也写过点东西的……”
“啊,是吗?你写过什么呢?”
“《飘》……”然后,某作家的眼镜碎了。
姑不论故事真伪,《飘》的破坏力之大就那么吓人。当年米切尔阿姨开始写此书,只为打发时光;到1935年此书出版时,广告语不过是“买本假期读读,5美元不亏”;发售一个月后,已经有人为了抢此书,去砸书店的橱窗了……电影播映时,开头用了开篇的那段句子来解释此书的命名,黯然销魂,但又严丝合缝。然而随你信不信:这书本来可能叫其他名字。
其实,这里还有一段逸趣:米切尔阿姨当年交书稿时,没想好书名,编辑催她,她就想以本书的经典台词来做书名:《明天就是另外一天了》,被编辑否了:“现在带‘明天’俩字的书名太多了!”米切尔一寻思,就换成《军号歌唱真實的故事》《不在我们的星球上》,又被编辑们一一否掉。最后,定下来了《飘》。很多年后,亚特兰大有媒体曾笑言:“如果真叫做《不在我们的星球上》,乖乖,我去买这本书时一定会以为,这是本科幻书呢!”
如此,挑书名实在是个大工程。比如《傲慢与偏见》,当初简·奥斯汀写完这书送交时,定的书名是《第一印象》。这个书名如今看来,活像个新闻透视节目。但奥斯汀起这书名自有其用意:书里的几对欢喜冤家,尤其是男女主角达西和伊丽莎白,都是因为“第一印象”,互相别扭开了:无非是你嫌我陈腐,我恨你傲慢,把一个可以三五页结束的故事,拖成了一本书。但此书名一如奥斯汀的风格:又尖锐,又嘲讽,还带点不易理解的幽默感,所以改成《傲慢与偏见》。
现在,我们把视线转移到北美。在豆瓣读书中至今都颇受文青追捧的“美国梦碎”系作家海明威,也经历过改书名的事儿。他在巴黎写作第一部长篇小说时,曾想起名为《嘉年华》——很多年后,他将自己巴黎时期的生活记为随笔出版时,就叫做《流动的圣节》,其意思有相似之处。但后来,因为受了作家兼评论家斯泰因阿姨的言语刺激,给小说改名叫《迷惘的一代》。到真出版时,又改了一遭,叫《太阳照常升起》。
好笑的是,多年后海明威解释过这段话。“迷惘的一代”是斯泰因评价海明威这一代人的话,而海明威并不认同。
——当然,这种反讽没被文学评论家注意。如果海明威老老实实定了《嘉年华》为书名,也不要再提“迷惘的一代”这茬儿,现在的文学史上,估计会多出“嘉年华一代”呢。
“啊,我,我也写过点东西的……”
“啊,是吗?你写过什么呢?”
“《飘》……”然后,某作家的眼镜碎了。
姑不论故事真伪,《飘》的破坏力之大就那么吓人。当年米切尔阿姨开始写此书,只为打发时光;到1935年此书出版时,广告语不过是“买本假期读读,5美元不亏”;发售一个月后,已经有人为了抢此书,去砸书店的橱窗了……电影播映时,开头用了开篇的那段句子来解释此书的命名,黯然销魂,但又严丝合缝。然而随你信不信:这书本来可能叫其他名字。
其实,这里还有一段逸趣:米切尔阿姨当年交书稿时,没想好书名,编辑催她,她就想以本书的经典台词来做书名:《明天就是另外一天了》,被编辑否了:“现在带‘明天’俩字的书名太多了!”米切尔一寻思,就换成《军号歌唱真實的故事》《不在我们的星球上》,又被编辑们一一否掉。最后,定下来了《飘》。很多年后,亚特兰大有媒体曾笑言:“如果真叫做《不在我们的星球上》,乖乖,我去买这本书时一定会以为,这是本科幻书呢!”
如此,挑书名实在是个大工程。比如《傲慢与偏见》,当初简·奥斯汀写完这书送交时,定的书名是《第一印象》。这个书名如今看来,活像个新闻透视节目。但奥斯汀起这书名自有其用意:书里的几对欢喜冤家,尤其是男女主角达西和伊丽莎白,都是因为“第一印象”,互相别扭开了:无非是你嫌我陈腐,我恨你傲慢,把一个可以三五页结束的故事,拖成了一本书。但此书名一如奥斯汀的风格:又尖锐,又嘲讽,还带点不易理解的幽默感,所以改成《傲慢与偏见》。
现在,我们把视线转移到北美。在豆瓣读书中至今都颇受文青追捧的“美国梦碎”系作家海明威,也经历过改书名的事儿。他在巴黎写作第一部长篇小说时,曾想起名为《嘉年华》——很多年后,他将自己巴黎时期的生活记为随笔出版时,就叫做《流动的圣节》,其意思有相似之处。但后来,因为受了作家兼评论家斯泰因阿姨的言语刺激,给小说改名叫《迷惘的一代》。到真出版时,又改了一遭,叫《太阳照常升起》。
好笑的是,多年后海明威解释过这段话。“迷惘的一代”是斯泰因评价海明威这一代人的话,而海明威并不认同。
——当然,这种反讽没被文学评论家注意。如果海明威老老实实定了《嘉年华》为书名,也不要再提“迷惘的一代”这茬儿,现在的文学史上,估计会多出“嘉年华一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