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姓源流与贵池纪姓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zhongxia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为小姓,在《百家姓》中排于第122位,从今天的人口普查来看,也未能进入一百大姓之列,但至今已分布全国,支流繁多。
  与其他姓氏一样,纪姓最早也只能追溯到周初,这是中国姓氏文化之源头。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卷六载:“纪。姜姓,炎帝之后,封纪,为齐所灭,以国为姓。汉有纪信,弟成,子通,封襄平侯。丹阳秣陵:吴有纪骘,生瞻,晋侍中骠骑大将军。天水上:隋司农少卿纪和整,生士腾,隋翼州刺史;士腾生俨,唐雍州司仓参军;俨生先知,先知生逡,吏部郎中给事中判御史中丞;生黄石,黄石生经,户部郎中;经生谦,荆州刺史;生处讷,地官侍郎太府卿平章事侍中千乘伯。”
  由上可知,纪姓是从周初大姓姜氏中分离出来的。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与此说相同。
  以上唐宋两部姓氏著作中均讲述了纪姓的来源和若干名人,说是名人,但他们在文化史上的知名度却是很有限的。到了明代后期,凌迪知《万姓统谱》卷七十四罗列了周至明代纪姓的名人,凡二十八人。
  安徽贵池纪氏早在明初即已从江西洼西坝(又称瓦屑坝)迁来,但此一支在明前期并未出过什么名人。贵池纪姓所出最著名之人物纪元宪(1563~1639年),于万历三十二年(甲辰年,1604年)中武进士。
  


  笔者据清末修纂的《秋浦县舞鸾乡纪氏宗谱》(残本)所知,纪氏1世祖为平阳派通公,16世祖为江西派。乌沙纪氏祖一公于明洪武年间从江西洼西坝迁入秋浦县梅村毛栗岗,单传三代,祖四公迁至舞鸾乡(今贵池乌沙、晏塘一带)。舞鸾乡纪氏排行为:贞太祖通,天元道孟,王宗维一,国长敦泰,祚应永昌,宣裕明良,光绍正学,章文宪武,和中发祥。平阳一世至今共历65世,明末纪元宪为49世,他在排行中属“维”字辈。《江南通志》卷一百五十二:“纪元宪,字荩我,贵池人。万历甲辰武进士,由偏裨历广西总兵官,右军都督佥事,挂征蛮将军印,威名震壮瑶。又建德檀武臣,隆庆二年,由武进士历神枢营参将,为名将戚继光所重。”
  乾隆《池州府志》卷四十八“武勋”,除上述内容外,载有元宪四子一任、元奇、元照、一让,元奇官守备,元照官都督同知(一、元本作悬,清初避讳改)。因纪元宪及其子孙做了官,后来乌沙纪姓都托附于他的门下了。纪元宪墓原在乌沙花园村,有明大学士吴南道题字“承宠怀邦”,联为:“君恩深岁月,臣节老风霜。”1964年被毁,1996年经市文化局批准,族人筹资重立了总兵墓(据台湾图书馆《台湾碑碣拓片》电子网站提供的材料,1986年在台湾金门县金城镇发现了一块“总兵纪公德政碑”)。
  贵池纪姓的来源复杂,除了乌沙纪之外,涓桥、马衙、殷汇、木闸、灌口等乡镇也有少量纪姓分布。笔者2005年曾与人合作编过《贵池市涓桥镇双坑纪氏简谱》,据调查,该地纪氏分别于清乾隆~光绪年间陆续由秋浦舞鸾乡(今乌沙、晏塘)青树纪、花园纪、岭上纪姓支派迁入,分布于双坑麻园、百梁厅、团屋、花山、冷水凼、小坂上等六个自然村。
  (作者单位:池州学院中文系)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基因(mut)变异,鉴证和分析突变位点. 方法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对14例患儿、部分直系亲属及健康对照的mut基因外显子进行扩增和测序.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进行变异位点鉴证.利用软件对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蛋白三维结构进行模拟分析.结果 在例1的mut基因第3号外显子,发现D147E(cDNA 517T→A)和244insL(cDN
通过对词汇学习策略的解释,阐述了词汇学习与阅读能力的关系,说明了掌握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对于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的重要性,并提出通过阅读来促进两者的同步发展和提高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