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制:慈禧手中的玩偶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ng44526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说慈禧是个不在乎祖制的人,估计她会从安睡了一百多年的地洞里跳出来。“戊戌变法”时,她反对新法、镇压维新运动的最大借口就是:光绪违反了“祖宗之法”。 然而,假若我们因此得出一个结论:慈禧这个人蛮将祖制当一回,那你大错特错了。
  清朝开国之初,顺治帝鉴于明朝宦官专权、国事日非的历史教训,在其执政第十个年头颁布上谕,对太监严加管束。其内容是:一、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二、职司之外,不许干预一事;三、不许招引外人;四、不许交接外官;五、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接;六、不许借弟侄名色置买田产,从而把持官府,扰害民人。顺治发完上谕还不放心,两年后,又命工部将这个“太监行为六不许”铸成铁牌立于宫内交泰殿门前,并新增加了“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等内容,明确规定:有违反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这种“祖制”既是对太监说的,更是对后世子孙说的,毕竟越轨的太监危害的主要不是自己,而是爱新觉罗氏的江山。
  不顾祖制 放纵宦官
  慈禧以前的清代最高统治者智商有高有低,治国成就有大有小,但他们对这个“祖制”还是尊重的,在两百多年时间里,清代都没有出现像明朝刘瑾、魏忠贤那样的大宦官,但到了慈禧时期,历史悄悄地转了个弯,甚至可以说,慈禧第一次执掌权柄,就是从违反“祖制”、让太监干政开始的。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病死在承德行宫,遗命以唯一的皇子载淳继承帝位,并任命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慈禧不甘心大权旁落,日里夜里都想着如何将肃顺等人赶下权力的宝座。经过一番算计,她派心腹太监安德海窜回北京,串通当时正主持与英法联军议和事务的奕?,密谋叔嫂联手夺权。奕?也是个极在乎权势的人,当年无意间失去大位本就心结重重,如今有了嫂子的招手,自然像中了头彩似的,他第一时间便向承德行宫发了要求奔丧的折子。接到奏折,肃顺等人觉得奕?名为吊丧,实际上是想争权,立马驳回了他的请求。看到自己一盘棋刚下一子即出局,慈禧很是沮丧,她立即与慈安见面,最后决定两人下一道密诏,盖“御赏”与“同道堂”印章,再次派安德海进京,宣奕?来承德。奕?到来之后,慈禧又与他反复进行“沙盘推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终于大功告成,“劳苦功高”的安德海也因此被晋升为总管大太监。
  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很难收手,有了第一次违反“祖制”,此后的慈禧便开始了习惯性的违规。肃顺等人被“修理”之后,奕?集议政王、首席军机大臣、总理各国衙门事务大臣、宗人府宗令、总管内务府大臣、领神机营、稽查弘德殿一切事务等要职于一身,等于将政治、军事、外交、内务方面的权力一把抓了,可谓位高权重。安德海不时向他要钱要物,起初奕?有求必应,后来这样的事太多了,奕?开始拒绝,并告诫他:“国方艰难,宫中不宜多取”。奕?的做法并没错, 安德海却不能接受。他自恃办事机敏,善于察言观色,颇得太后信任,不断地在慈禧面前大说奕?坏话。安德海这样做本来是要严惩的,但慈禧却将个人恩怨放到了祖制前头,非但没有惩罚他,还找了个借口将奕?革了职。
  同治八年(1869年),久在宫闱的“小安子”(慈禧对安德海的愛称)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并借机敛财,请求慈禧准许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袍、预备皇帝婚礼所需之物。太监出京城,为皇家大忌,开国以来一向严厉禁止,慈禧居然答应了。得到慈禧的支持,安德海狂妄到了极点。一是出行极其豪奢。他以皇太后钦差自居,穿着御赐龙衣,率领官兵、苏拉、妻妾、太监、宫女、僧人等数十名男女,分乘两条大船,沿运河南下,船上悬挂日形三彩乌旗,船边飘着五彩缤纷的龙凤旗帜,船上又是设宴又是演戏,极尽享乐之能事。二是故意不携带任何公文,以显高贵。清制,钦差大臣出京,朝廷必须“明降谕旨”并部文传知,即必须商请军机处寄发公文,以便地方官员按礼迎送。安德海却自以为得势,不理这一套。他的仆役下船采购物品也拒绝出示“传牌勘合”(奉命出京兵员由兵部签发的身份证件)。如果不是丁宝桢看不惯此人的张狂,秘密请示与慈禧有矛盾的同治、奕?,将安德海宰了,还真不知今后的安德海会猖狂到什么程度。
  权力失范 人心涣散
  慈禧将祖制当成“玩偶”,想要就要,想丢就丢,自然有利益盘算的因素。当初派遣安德海串通奕?搞政变,是为了夺取权力;后来放纵安德海在自己面前说奕?的坏话,是希望巩固权力;最后允许安德海出皇城,则是权力巩固之后,希冀收买“身边人”的人心。假若不能达到某些个人目的,慈禧肯定会装假正经。
  在权力至上的环境中,高居金字塔尖的人常常喜欢炫耀不被制约的特权,慈禧也不例外。如果说,在与肃顺、奕?等人的权力斗争中,违反祖制,更多地是为了向太监借力的话,那么在大功告成之后还要违反祖制,则明显有一种“老子权力通天,想干什么谁奈我何”的意味了。炫耀特权,一方面是要显出个人的高不可攀,另一方面更是想警告下位者,希望他们安于现实地位,不要捣蛋。
  “祖制”虽然不是明文规定的法律,但在皇权时代实确是至高无上的规矩,相当于宪法之外的宪法。当上位者不将法纪当一回事,却要求下位者老老实实遵守规矩,这其实只是一种幻想。皇家政治玩到最后,往往免不了崩盘,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在于权力失范导致的人心涣散。
  编辑/书含
其他文献
庄子是先秦时期讨论万物生成最多的一位思想家。万物生成问题也是古代哲学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关于庄子万物生成思想,主要涉及“道”与“气”两个概念。在庄子思想中,丰富多彩的天地万物是由道和气相互配合共同造就的。  老庄学派之所以被称为道家,就是因为他们把“道”作为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概念。但“道”究竟是什么,到就是万物总规律及由此引申出的原则、道理、方法。道的本意是道路,我们从某地到某地,必须通过某一条道
期刊
我一直在脑中描画庄子的形象:先是衣着,须有补丁;穿着芒鞋,须有绳结。是的,他是个标准的穷人。面容身形自然十分清瘦,因其家常便饭即为挨饿。最难的是眼睛,可装载峰峦大海,亦可聚焦蟪蛄蜗角。那是一双冷眼,冷对的是世人热衷执着的种种;他有一副热肠,热对的是大化之中一个个大命题。他的眉眼之间总带着一抹狡黠的笑,远远伫立荒天漫草间,看着尘世中人们的种种争辩。你最好不要走近和他打招呼,因为他很可能一句话不说就背
期刊
《逍遥游》作为《庄子》一书的首章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是庄子博大精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逍遥”一词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庄子其人的标志。因此,历代学者皆极重视对《逍遥游》的解读。然而后学的参读却凸现出几个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消解,必将陷图南之鹏于“夭阏”之中。  鹏与学鸠的小大之辩  庄子文笔之丰厚,可谓旷古绝今。读其文,  让浅者目之,洋洋自以为得,深者目之,惶惶不能呼吸。《逍遥游》
期刊
中国的儒与道,基本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文化格局。两种文化精神落实在现实人生的时候,常常给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带来积极意义的构建。儒自不必说,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性文化心理中,常常从以伦理哲学为根基的礼教出发,给现实中的自然发生的苦难和困厄找到合理的位置。如同常见的贬官、宦游,知识分子的现实困境常常在政治功业的庞大版图面前不堪一击,因而个人的消沉很快融化在群体政治理想之中不值一提。而道家则以心灵的实践构建起
期刊
“创伤”一词现在被广泛应用,泛指对人体,甚至情感、精神的一切损害。在古代则不然,“创伤”是狭义的,有其精确的定位和含义。我们有必要去认真辨析,以利于临床准确地辨证治疗。  创伤是由外因导致的,二者的区别在于损害程度的深浅。伤是在皮肤表层,程度较浅。影视剧中的战斗英雄,在负伤以后经常满不在乎地说“没事,就擦破点儿皮”,指的就是这种情况。现在人们经常使用的创可贴,其实应写做“伤可贴”,“创可贴”属于典
期刊
1  20世纪以后,高度工业化,人工过度的照明驱赶走了自然的光。  居住在城市里,其实没有太多机会感觉到月光,使用蜡烛的机会也不多,张九龄的“灭烛怜光满”只是死去的五个字,呼唤不起心中的震动。  烛光死去了,月光死去了,走在无所不侵的白花花的日光灯照明之下,月光消失了,每一个月都有一次的月光的圆满不再是人类的共同记忆了。  那么,中秋节的意义是什么?  一年最圆满的一次月光的记忆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期刊
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名山,它屹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与鸡公山、莫干山、北戴河并称中国四大清凉世界的避暑胜地,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作为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庐山绵延数十里,有90多座山峰,被命名为五老峰、大汉阳峰各式各样名字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森林、花鸟、温泉、飞瀑、湖泊深谷、怪石、岩洞、别墅,千百年來无数文人墨客在此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近现代许
期刊
鹖冠子处在一个君主昏庸无能、佞臣恣意横行的晦暗时代。他虽心怀抱负,但志翼不得舒展,只好在《鹖冠子》中对其理想的社会蓝图——成鸠氏之国(成鸠,汉族传说中为太古天皇氏的别号)进行描绘。鹖冠子对老子“大同世界”的理想进行发挥,勾画了成鸠氏时代的理想国:人民生活安定,社會高度和谐,制度严明,政治有序,贤人君子尽其所能,奸臣小人被疏远而不能乱世,善者得褒,恶者得惩。成鸠氏理想国着眼现实,展望未来,表达了鹖冠
期刊
(一)  《碧血剑》,碧血染就青山,诗情愁醉江湖。剑雨纷乱,爱恨寥落: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当大明公主阿九,在深宫之中想念江湖之远的袁承志时,她吟诵着这一首《子衿》,丹青画笔描不尽“悠悠我心”的深情。  可惜后来,他们两人,一个落发为尼风尘漂泊,一个远走他乡海外定居。
期刊
《庄子·外物》有一则寓言,讲的是宋元君与白龟的故事,最后还让孔子上场做了个评论:  宋元君半夜梦到有人披头散发,在侧门边窥视,并且说:“我来自名为宰路的深渊,被清江之神派往河伯那里去,但是渔夫余且捉住了我。”元君醒来,叫人占卜此梦,卜者说:“这是神龟啊。”元君说:“有叫余且的渔夫吗?”左右的人说:“有。”国君说:“命令余且来朝见。”第二天,余且入朝。元君问:“你捕到了什么?”余且说:“我网住了一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