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基本上课改后的每一篇课文在教学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朗读是阅读的基础,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使他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使其能入情入境地走进文本,触动心弦,与主人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有益的启示。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朗读存在很多毛病,如一字一顿、调值偏低、语速不当、没有抑扬顿挫之分。由于教的是二年级的学生,因此我主要通过范读、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应该如何朗读,但收效甚微。朗读环节没有抓好,理解课文便无从谈起,于是,我尝试着让学生转换角色,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评价,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一、予以信任
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抛开顾虑,走出主观意识的局限性,避免用自己的旧观念去束缚学生的发展,即使是入学不久的学生,也要给予充分的信任,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胜任“小老师”、“小评判”的角色,给学生提供成长的空间。学生内在的潜力是无限的,要靠教师去挖掘,信任则是最好的工具。
著名教育家刘京海提倡:“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取得多方面的成功。”因此教师要用充分的信任,唤醒学生沉睡的自信和自尊,激发他们的朗读热情,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积极的朗读之中,这样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渗透朗读技巧
朗读技巧,是指为了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这些设计和处理要从课文内容出发,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轻和重、抑和扬,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音乐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从课文内容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体验等,逐步渗透这些知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一些评价的标准、尺度。 如课文《我是什么》中有句话:“太阳一晒,我就变成了汽。”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先启发他们用“一……就……”造句,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这对关联词语写出了水产生变化的迅速,也只有用轻快的语速才能读出变化的迅速,也知道了语速的快慢由表达的内容来决定。
“我在空中飘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小水珠落下来,人们叫我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叫我冰雹。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叫我雪。”这段话中的“落、打、飘”三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水的三种不同形态。我故意设疑:“既然都是水的变化,三个动词可以互换吗?”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明确地回答:“不可以,因为雪很轻,冰雹很重。”我顺势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朗读,并揣摩、比较,明白了“打”字重读可体现冰雹的力度,“落”字稍读轻些,“飘”字可读得更轻些且略微拖长以表现雪的轻盈飘逸,这样朗读的语感便出来了,学生也渐渐明白了词语可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读法。
三、转换角色
做好了以上铺垫,转换角色,进而提高朗读水平便水到渠成了。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担任“小老师”来欣赏、评价同学甚至老师的朗读,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中,说说优缺点,并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时,我十分注意点拨、引导,鼓励学生既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又不要把评价变成一味的打击,使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善意地指出别人的不足之处,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 如在教学课文《动物过冬》时,我先让一名学生朗读一段话:“早晨,小蚂蚁来到树林里找吃的。树林里变了样,满地是落叶。一阵风吹来,他感到有点冷。周围静极了,朋友们都到哪儿去了呢?”然后,请其他学生评价。一名学生说:“读得很流利,停顿也不错。”我赞许地点点头:“说得很准确。”另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不够好,小蚂蚁一个人待在树林里多可怜、多寂寞呀。他的调值拔得太高,读得太快,感觉小蚂蚁很高兴似的。”我一阵惊喜:“说得太棒了,你为什么觉得小蚂蚁可怜呀?”学生回答:“我想到有一天晚上,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我一个人在家,没人陪我玩,我觉得很闷,还有些害怕,一点都不高兴。”“你跟小蚂蚁有着同样的感受,请你给大家读读,读出你的感受。”这名学生读完,我又让全班齐读一遍,学生都读出了小蚂蚁独处的寂寞之感。
转换角色把评价带入朗读教学,注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走出了长久以来处于被动中的聆听、模仿的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也活跃起来;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上的评价,使学生很有成就感,增强了朗读的信心,感受到了朗读的乐趣,久而久之,朗读不只是理解课文的手段,而是内化成了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需要。充满生命的语言文字才能真正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正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应该追寻的。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种一颗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那么,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只有通过老师们的精心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使朗读真正在小学语文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一、予以信任
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抛开顾虑,走出主观意识的局限性,避免用自己的旧观念去束缚学生的发展,即使是入学不久的学生,也要给予充分的信任,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胜任“小老师”、“小评判”的角色,给学生提供成长的空间。学生内在的潜力是无限的,要靠教师去挖掘,信任则是最好的工具。
著名教育家刘京海提倡:“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取得多方面的成功。”因此教师要用充分的信任,唤醒学生沉睡的自信和自尊,激发他们的朗读热情,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积极的朗读之中,这样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渗透朗读技巧
朗读技巧,是指为了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这些设计和处理要从课文内容出发,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轻和重、抑和扬,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音乐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从课文内容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体验等,逐步渗透这些知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一些评价的标准、尺度。 如课文《我是什么》中有句话:“太阳一晒,我就变成了汽。”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先启发他们用“一……就……”造句,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这对关联词语写出了水产生变化的迅速,也只有用轻快的语速才能读出变化的迅速,也知道了语速的快慢由表达的内容来决定。
“我在空中飘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小水珠落下来,人们叫我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叫我冰雹。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叫我雪。”这段话中的“落、打、飘”三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水的三种不同形态。我故意设疑:“既然都是水的变化,三个动词可以互换吗?”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明确地回答:“不可以,因为雪很轻,冰雹很重。”我顺势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朗读,并揣摩、比较,明白了“打”字重读可体现冰雹的力度,“落”字稍读轻些,“飘”字可读得更轻些且略微拖长以表现雪的轻盈飘逸,这样朗读的语感便出来了,学生也渐渐明白了词语可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读法。
三、转换角色
做好了以上铺垫,转换角色,进而提高朗读水平便水到渠成了。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担任“小老师”来欣赏、评价同学甚至老师的朗读,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中,说说优缺点,并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时,我十分注意点拨、引导,鼓励学生既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又不要把评价变成一味的打击,使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善意地指出别人的不足之处,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 如在教学课文《动物过冬》时,我先让一名学生朗读一段话:“早晨,小蚂蚁来到树林里找吃的。树林里变了样,满地是落叶。一阵风吹来,他感到有点冷。周围静极了,朋友们都到哪儿去了呢?”然后,请其他学生评价。一名学生说:“读得很流利,停顿也不错。”我赞许地点点头:“说得很准确。”另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不够好,小蚂蚁一个人待在树林里多可怜、多寂寞呀。他的调值拔得太高,读得太快,感觉小蚂蚁很高兴似的。”我一阵惊喜:“说得太棒了,你为什么觉得小蚂蚁可怜呀?”学生回答:“我想到有一天晚上,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我一个人在家,没人陪我玩,我觉得很闷,还有些害怕,一点都不高兴。”“你跟小蚂蚁有着同样的感受,请你给大家读读,读出你的感受。”这名学生读完,我又让全班齐读一遍,学生都读出了小蚂蚁独处的寂寞之感。
转换角色把评价带入朗读教学,注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走出了长久以来处于被动中的聆听、模仿的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也活跃起来;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上的评价,使学生很有成就感,增强了朗读的信心,感受到了朗读的乐趣,久而久之,朗读不只是理解课文的手段,而是内化成了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需要。充满生命的语言文字才能真正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正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应该追寻的。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种一颗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那么,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只有通过老师们的精心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使朗读真正在小学语文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