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刚学术年谱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t2003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文贵清省说的时代意义—论陆云》,《文艺理论研究》1984年第2期.rn2.《赋的来源及其流辨》,《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rn我的学术研究开始于1977年考入大学以后,大学四年是学习阶段,选定了汉魏六朝文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学习过程中开始摸索写学术论文,毕业论文《文贵清省说的时代意义——论陆云与兄平原书》一文就是大学四年学习的成果.文章发表于《文学理论研究》1984年第2期.同年在《上海师范学院学报》发表的《赋的来源及其流辨》,也是大学期间的读书心得.前一篇是我在阅读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陆清河集》读书笔记的基础上写成,这篇文章对陆云的文学观点做了阐发,指出陆云在与其兄陆机的书信中提出对诗赋写作的意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陆机《文赋》中表现出来的文学观与陆云所说颇有相合处,应该是受到陆云的影响.这篇文章作为毕业论文,受到业师郝立诚教授的指导和肯定.1983年我考取上海师范学院研究生后,经马茂元先生推荐,得以发表.《赋的来源及其流辨》是我研习赋起源的心得,文章认为赋之起源与《诗》之赋法及不歌而诵的称《诗》之法有关,诗乐分途之后,因这种方法而产生的文体名为赋,经过战国人使用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而流行于世.文章也经马茂元先生推荐发表,是本人学术论文写作的开始.
其他文献
初秋的早晨,我们开着车从兰州出发,一路向西,穿过亚洲最长的乌鞘岭高速公路隧道群,就进入了河西走廊.乌鞘岭是河西走廊东端的一道天然关隘,主峰海拔三千五百多米.每到乌鞘岭,我都会想起第一次来河西走廊的情景,那时还没有高速公路,进河西走廊需要耐心.大清早七点从兰州出发,中午在武胜驿吃饭,然后翻越乌鞘岭,再慢慢下山,天黑时才能到武威,也就是古凉州,河西走廊的第一站.那是上个世纪的最后一个春节,到河西就是到了另一个时空,古风仍在此地浩然飘荡,每一位新认识的朋友,都有种“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的气度.后来,
期刊
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夏衍、瞿白音、司马文森等左派批评家,通过《大公报》(香港版)等舆论阵地,以电影批评的方式争取人心、引导舆论、影响创作,扩大了香港电影界的进步力量,在新中国的海外宣传及统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批评实践中,左派批评家以影片是否站在人民立场、是否真实反映现实等作为主要标准,并针对不同批评对象采用不同的批评方式.但是,左派电影批评重思想内容、轻形式技巧的倾向,以及直接服务于现实政治的策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业师傅刚教授是一位优秀的中国古代文学学者.这句朴实的概括言语背后,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匍匐于书桌时的白驹过隙,是他在文献故纸中自知甘苦的寻寻觅觅,也是他在诸般思潮滚滚袭来后的初心不改.傅师在魏晋南北朝、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学等领域,贡献了优秀、丰硕和经得起学术史检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集中在魏晋南北朝与先秦两汉文学文献的多个专题中,同时也包含了对《文选》《玉台新咏》《春秋左传》等相关专书的研究.老师日复一日地去积累和完成这些工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期刊
构思此文,斟酌腹稿时,掐指一算,与稼雨相识不觉已近40年.其间,先是作为研究生同窗,后来作为文学院同事,又在同一博士生导师组,当然更是作为相知多年的老友,其间有太多的交往细节和印象片段值得书写,但长期以来只是默存于心,竟然没有一段形成固定的文字,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现在能有一个机会从印象角度写作本文,也是一种补偿吧.
期刊
时间:2021年9月27日9:30rn地点:北京作协六层第二会议室rn主持:王虓rn参加者:刘恒、田鹏、王虓、张亚丽、何向阳、胡平、孙郁、乔叶、张志忠、解玺璋、宋强、张莉、丛治辰、吕约、胡行舟、王思远、徐小斌rn王虓:大家上午好,我代表主办单位北京作家协会和作家出版社欢迎各位老师光临徐小斌作品研讨会,在今天这样一个雨后初晴的日子,老天爷都对徐小斌老师报以很偏爱的态度,给我们这么一个好的天气,让我们相聚在这里.
期刊
期刊
我与唐招提寺有缘,先后去过十几次.rn这座位于奈良市西京五条的古刹,是唐朝的鉴真大师完全按照中国样式建造的,至今已经有一千两百多年,但它在日本宗教、文化、思想以至现实生活中,依然是巨大的存在.
期刊
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rn今天来参加王明贤艺术研究展开幕式,我遇见了几位多年没见的老朋友,也有很多新朋友,大家都来为明贤的艺术展捧场,可知明贤作品的价值以及他的好人缘.王明贤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艺术史学者,中央美院高精尖创新中心自然建筑工作室首席专家.但是在我看来,他最重要的身份,是一位实验艺术勇敢的探索者.
期刊
一rn从广岛乘气垫船前往松山市时,下起了毛毛雨.濑户内海烟雨茫茫,失去了平日的温柔、明净和节奏,变得混浊而烦躁,翻腾着泡沫,扑向岸边.远处的音户、几条、江田等几个小岛朦朦胧胧,若有若无.气垫船像风雨中的海燕,剪雨破浪而行.到达松山码头时,已是薄暮时分,城区的灯火和古老的平山城堡的天守阁笼罩在细雨和暮色中,宛若蒙着一层若明若暗、扑朔迷离的纱幔.
期刊
转眼间,我的写作已经整整四十年了(处女作发于1981年《北京文学》第二期),四十年,好恐怖啊!——回望四十年:风云奇诡,沧海桑田.坚守内心世界实在是太难太难了,尽管我不断地转换风格并进行各种文本实验,也由此失去了不少读者,但有三点似乎是始终坚守的.rn一是原创写作.我属于“自虐型”作者,对自己要求特别严苛,既不愿重复别人,更不愿重复自己,每一次都想把自己最新鲜最深刻的感悟带给读者.也因此,在我的作品中,基本看不到互文关系.在1985年写《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1987年写《海火》、1993年写《迷幻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