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x
为摸清当前知假用假者所占的大概比例,本刊记者兵分3路分别于北京、天津、沈阳等奥运城市的高校、商场、办公楼、大街等场所,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拦截式调查,随机采访了包括15位外籍人士在内的107位消费者。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虽纷繁复杂,但大体可分为4类(由于有骑墙派,所以4大阵营人数的百分比之和大于100%),其中我们重点关注的知假用假者大约占三成。
买真用真:尊重知识产权立挺正牌产品
这群人中无论收入高低,都是品牌产品的铁杆粉丝团,他们占调查人数的48%,是城市消费群体的主流力量。他们坚持购买真货,超出支付能力承受范围时,他们宁可不消费也不买仿制品。北京的白领武小姐就是其中的一员。她于10年前选择了运动着装风格路线,由于身材矮胖,她会选择一些欧款的运动服饰。她认为一个品牌往往蕴涵着多年的文化积淀,购买正品是对一种文化的尊重。高仿货虽然在面料和款式上与正品没有区别,但在做工方面远没有正品精细,消费假货降低了本来应该享受到的服务。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卖的10元钱的“名牌”T恤,乍一看真假难辨,可穿在身上却起球、掉色。穿不了几次就要淘汰,成本比正品货还贵。2004年,武小姐花580元购买了一双名牌运动鞋,现在仍然在穿,款型设计没有落伍,质量更是没得说。
于小姐是沈阳最大的批发市场一一“五爱批发市场”的一位摊主,她专营各类箱包,对箱包的质地、品牌都颇有研究,几年的经营使她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以前她也卖过仿品,可随着沈阳成为奥运比赛城市,五爱批发市场的监管部门对摊主们进行了多次宣传教育,倡导他们以“货真价实”的理念来迎接即将到来的全世界消费者,她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现在她只卖正品货。她说,个人消费时也不买假货。
买真用假:崇尚消费正品误跌假货陷阱
品牌产品以其出色的质量,成为消费者的首选产品,但有时消费者也会遭到不法商家的暗算。
本刊投诉中心几乎天天都能接到此类投诉。接受此次调查的37%消费者表示,自己曾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过仿货、水货。北京消费者王先生2006年在中关村一家商场中,被一款尼康数码相机出色的性价比吸引,立刻花了3000多元钱将其拿了。
不久,相机突然开不了机了,王先生纳闷,前一天还好好的,没磕没碰咋就坏了?他拿到尼康定点维修部,维修人员的话让他大吃一惊:“您买的是水货,我们不保修。”
王先生气愤地去找商家理论,可在商场转了好几圈才发现,原来的摊位早已易主了。王先生只好花费1000元钱换主板,相机是修好了,可还总是出现死机现象。提起这事王先生就烦,4000多元的东西扔了可惜,留着窝火。
买假用假:存在自有价值假货亦有市场
假货的存在无疑基于部分消费者对它需求。经本刊调查,高度仿真的假货吸引着31%的消费者,他们觉得此类商品物超所值。北京的程小姐是名在校学生,她介绍说,她的同学都喜欢赶时髦,好攀比,小店的防制品既便宜又可以满足虚荣心。前几天她刚在过街天桥上买了一套福娃,准备送给外地的亲戚作礼物。这套福娃在商场里要卖400多元,而假货只要50元。
记者在奥运城市天津的集贤小商品批发市场进一步调查发现,“仿鞋”在这里销路不错,买主主要是在校学生和一些家长。他们买鞋的时候都明知道是假的,买假就是为了“好看”。一位给上高中的儿子买鞋的女士说,孩子穿鞋废,脚也还在长,买仿的就行,时尚、便宜。
Jenell是个漂亮的美国姑娘,2004年她曾在北京的一所学校当外教,周末经常和一些“国际友人”逛秀水街市场。她说:“秀水——Silk Street,在北京的外国人圈子里叫得很响,大家都知道那里有假货,但那些货都做得很好,不懂行的人看不出来,自己平时也会去买些衣服和饰品。”在秀水街市场,一位操着流利中文正在购物的法国顾客也表示:“这里衣服质量很好,真假难辨,关键是很便宜,回国后自己用或是作为礼物送给朋友都很合适。我有很多朋友都来这里购物。”
买假用真:追求高性价比不为品牌代言
在调查中意外地发现,一些消费者从最初的品牌追随者,变成具有理性头脑的无品牌消费一族。这些新兴群体占消费者人数的18%。消费者柴小姐说她对牌子没概念,平时看重的是质地。对购物环境也不挑剔,有时会到大商场,有时会去批发市场,买东西时以实用性为主。与知假买假者不同,她会主动除去商标再穿。
消费者马先生在一家外企公司工作,他平时对品牌的要求不高,选购服饰用品主要看的是款式。发现款型不错的衣服,即使是仿制品也会购买。他认为服装只是样子货,无论是正品还是仿制品对它的消费者影响不大,遇到仿制品他会剪掉商标再穿。有的仿制品质量也很高,只是厂家对自己的产品创品牌没有信心罢了。消费者不是品牌代言人,大马路也不是T台秀场,穿出自己的品位和风格才是聪明之道。
也许由于调查过程过于仓促我们得出的结论显得不够精确,然而相当一部分人的知假用假行为在支撑假货市场却是不争的事实。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2007年,冒牌产品交易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达2%(大约2000亿美元)。国际商会秘书长居伊·塞邦认为经合组织低估了冒牌产品交易额。他指出,每年假冒和盗版导致贸易损失高达1万亿美元。国际商界肯定没有夸大其辞,因经合组织并没有把包括各国国内和涉及互联网的损失计算在内。
日前,记者就消费者知假买假的行为对消费市场构成哪些影响,倡导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将对净化消费市场起到怎样的作用等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会长刘俊海。
刘教授认为,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召开,这不仅是一次全球体育盛会,更是一次展示东道主文明素质、和谐程度的大好机会。作为中国消费者,要自觉与假冒伪劣划清界限,挤压假冒伪劣的生存空间。
刘教授指出,消费者知假买假,企业也有责任。目前一些拥有知识产权的正规品牌产品价格太高,中低消费者接受不了。侵权产品之所以有市场,就是因为有价格方面的优势。往往是知识产权企业发现自己产品被仿,觉得利益受损,就提高产品价格来弥补损失。价格越高,仿的越多,最终吃亏的还是购买正品的消费者。
刘教授说,企业管理层要反思,如何为消费者提供合理价格的品牌产品。企业也要提高社会责任意识,达到保护知识产权与消费者利益保障之间的平衡。净化奥运市场、和谐共建国际消费市场,是每个公民、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摸清当前知假用假者所占的大概比例,本刊记者兵分3路分别于北京、天津、沈阳等奥运城市的高校、商场、办公楼、大街等场所,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拦截式调查,随机采访了包括15位外籍人士在内的107位消费者。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虽纷繁复杂,但大体可分为4类(由于有骑墙派,所以4大阵营人数的百分比之和大于100%),其中我们重点关注的知假用假者大约占三成。
买真用真:尊重知识产权立挺正牌产品
这群人中无论收入高低,都是品牌产品的铁杆粉丝团,他们占调查人数的48%,是城市消费群体的主流力量。他们坚持购买真货,超出支付能力承受范围时,他们宁可不消费也不买仿制品。北京的白领武小姐就是其中的一员。她于10年前选择了运动着装风格路线,由于身材矮胖,她会选择一些欧款的运动服饰。她认为一个品牌往往蕴涵着多年的文化积淀,购买正品是对一种文化的尊重。高仿货虽然在面料和款式上与正品没有区别,但在做工方面远没有正品精细,消费假货降低了本来应该享受到的服务。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卖的10元钱的“名牌”T恤,乍一看真假难辨,可穿在身上却起球、掉色。穿不了几次就要淘汰,成本比正品货还贵。2004年,武小姐花580元购买了一双名牌运动鞋,现在仍然在穿,款型设计没有落伍,质量更是没得说。
于小姐是沈阳最大的批发市场一一“五爱批发市场”的一位摊主,她专营各类箱包,对箱包的质地、品牌都颇有研究,几年的经营使她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以前她也卖过仿品,可随着沈阳成为奥运比赛城市,五爱批发市场的监管部门对摊主们进行了多次宣传教育,倡导他们以“货真价实”的理念来迎接即将到来的全世界消费者,她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现在她只卖正品货。她说,个人消费时也不买假货。
买真用假:崇尚消费正品误跌假货陷阱
品牌产品以其出色的质量,成为消费者的首选产品,但有时消费者也会遭到不法商家的暗算。
本刊投诉中心几乎天天都能接到此类投诉。接受此次调查的37%消费者表示,自己曾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过仿货、水货。北京消费者王先生2006年在中关村一家商场中,被一款尼康数码相机出色的性价比吸引,立刻花了3000多元钱将其拿了。
不久,相机突然开不了机了,王先生纳闷,前一天还好好的,没磕没碰咋就坏了?他拿到尼康定点维修部,维修人员的话让他大吃一惊:“您买的是水货,我们不保修。”
王先生气愤地去找商家理论,可在商场转了好几圈才发现,原来的摊位早已易主了。王先生只好花费1000元钱换主板,相机是修好了,可还总是出现死机现象。提起这事王先生就烦,4000多元的东西扔了可惜,留着窝火。
买假用假:存在自有价值假货亦有市场
假货的存在无疑基于部分消费者对它需求。经本刊调查,高度仿真的假货吸引着31%的消费者,他们觉得此类商品物超所值。北京的程小姐是名在校学生,她介绍说,她的同学都喜欢赶时髦,好攀比,小店的防制品既便宜又可以满足虚荣心。前几天她刚在过街天桥上买了一套福娃,准备送给外地的亲戚作礼物。这套福娃在商场里要卖400多元,而假货只要50元。
记者在奥运城市天津的集贤小商品批发市场进一步调查发现,“仿鞋”在这里销路不错,买主主要是在校学生和一些家长。他们买鞋的时候都明知道是假的,买假就是为了“好看”。一位给上高中的儿子买鞋的女士说,孩子穿鞋废,脚也还在长,买仿的就行,时尚、便宜。
Jenell是个漂亮的美国姑娘,2004年她曾在北京的一所学校当外教,周末经常和一些“国际友人”逛秀水街市场。她说:“秀水——Silk Street,在北京的外国人圈子里叫得很响,大家都知道那里有假货,但那些货都做得很好,不懂行的人看不出来,自己平时也会去买些衣服和饰品。”在秀水街市场,一位操着流利中文正在购物的法国顾客也表示:“这里衣服质量很好,真假难辨,关键是很便宜,回国后自己用或是作为礼物送给朋友都很合适。我有很多朋友都来这里购物。”
买假用真:追求高性价比不为品牌代言
在调查中意外地发现,一些消费者从最初的品牌追随者,变成具有理性头脑的无品牌消费一族。这些新兴群体占消费者人数的18%。消费者柴小姐说她对牌子没概念,平时看重的是质地。对购物环境也不挑剔,有时会到大商场,有时会去批发市场,买东西时以实用性为主。与知假买假者不同,她会主动除去商标再穿。
消费者马先生在一家外企公司工作,他平时对品牌的要求不高,选购服饰用品主要看的是款式。发现款型不错的衣服,即使是仿制品也会购买。他认为服装只是样子货,无论是正品还是仿制品对它的消费者影响不大,遇到仿制品他会剪掉商标再穿。有的仿制品质量也很高,只是厂家对自己的产品创品牌没有信心罢了。消费者不是品牌代言人,大马路也不是T台秀场,穿出自己的品位和风格才是聪明之道。
也许由于调查过程过于仓促我们得出的结论显得不够精确,然而相当一部分人的知假用假行为在支撑假货市场却是不争的事实。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2007年,冒牌产品交易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达2%(大约2000亿美元)。国际商会秘书长居伊·塞邦认为经合组织低估了冒牌产品交易额。他指出,每年假冒和盗版导致贸易损失高达1万亿美元。国际商界肯定没有夸大其辞,因经合组织并没有把包括各国国内和涉及互联网的损失计算在内。
日前,记者就消费者知假买假的行为对消费市场构成哪些影响,倡导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将对净化消费市场起到怎样的作用等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会长刘俊海。
刘教授认为,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召开,这不仅是一次全球体育盛会,更是一次展示东道主文明素质、和谐程度的大好机会。作为中国消费者,要自觉与假冒伪劣划清界限,挤压假冒伪劣的生存空间。
刘教授指出,消费者知假买假,企业也有责任。目前一些拥有知识产权的正规品牌产品价格太高,中低消费者接受不了。侵权产品之所以有市场,就是因为有价格方面的优势。往往是知识产权企业发现自己产品被仿,觉得利益受损,就提高产品价格来弥补损失。价格越高,仿的越多,最终吃亏的还是购买正品的消费者。
刘教授说,企业管理层要反思,如何为消费者提供合理价格的品牌产品。企业也要提高社会责任意识,达到保护知识产权与消费者利益保障之间的平衡。净化奥运市场、和谐共建国际消费市场,是每个公民、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