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在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纵观我班学生的作文现状,不得不使人堪忧,大多数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都觉得无话可说,无语可写,消极、抗拒、排斥情绪,常常困扰着他们,于是班上传唱着这样一首歌谣:“作文难,难于上青天。”面临这种写作窘况,提高我班学生写作水平是我这个语文老师的首要任务,多年从教经验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老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细微变化,勉励学生,适时挖掘生资源活,让学生爱上写作,从而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作文;新课程;初中语文
1 凭借偶发事件生成写作素材
那一堂七年级的语文课,我讲得津津有味,突然,一只马蜂飞进教室扰乱了我的课堂秩序,学生乱成一锅粥,教室里发生了“人蜂大战”,这时我将计就计,适时指挥,使“大战”取胜,同时学生在这场战斗中,获得了写作素材。《人蜂大战》、《神秘的来客》等优秀作品自然生成。一位学生下课后在教室走廊追逐嬉戏,无意中损坏了教室门,按平常这位学生少不了一顿批评,但我利用这个契机,说服与教育相结合,使该生豁然贯通,于是一篇《门的呻吟》盎然生成。还有一位学生在上课时听到亲人病故的噩耗,当场悲痛欲绝,嚎啕大哭,我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开导学生用语言文字宣泄自己的情感,出乎意料的《深深的怀念》诞生了。
2 让读书课堂变成写作天地
学校建立了图书馆,馆内藏书数万册,如何把这丰富的资源合理的运用到写作上来呢?我和学生一起制定了班级读书制度,上一节读书课,学生都要写好读书笔记,笔记方法多样灵活,通过这几年的读书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提高,有很多学生在阳光阅读中获得了优秀阅读奖。
3 利用校园环境资源积淀学生写作水平
班级学生年龄差异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良莠不齐,思想复杂,再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有漏洞,对于那些有集体意识,责任感和写作爱好的学生,无疑是一次展示机会,经常收到学生写给我的关于班级环境治理的建议书,读后颇受感触,看到这些学生利用校园环境资源积淀了自己的写作,无疑很欣慰。
4 挖掘教材开辟学生写作主阵地
执教《中国石拱桥》后,我引领孩子们游览了两河口乡有名的三观庙石桥、老街石桥、石板河石桥,学生观察,老师讲述,他们无不对建桥的劳动人民充满着敬仰。他们“缘波讨源”,“其幽必显”,笔下生花。篇篇《家乡最美的石桥》展示在校园的写作园地。讲完《落花生》一课后,再设计了一堂以“吃花生”为主题的写作课,让学生从“看”、“剥”、“尝”中去品味花生,同时也去品味人生的乐趣,从而达到写作的目的,古人云:“情动而辞发。”只有真正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才能诱发学生的写作动力。因此,《香脆花生课》、《甜甜的味儿》等优秀作品将面世于班级文化园地。
5 巧用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中,我以“让人物形象鲜活起来”为话题,首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再让学生归纳已学过的关于肖像描写的妙词佳句,出示名家名句,观察名人画像,分组讨论。由写名人片段到写班级同学,写自己的老师,联系自己的情感迁移,进行写作,又一篇篇美味佳作达到了“情尽乎辞”的“醇境”。
6 开展校内活动搭建学生写作乐园
学校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以班级为阵地,开展“作文竞赛”、“即兴作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拔河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优秀作品如雨后春笋。实践证明,经常开展班级活动,能给学生搭建一个快乐的写作乐园。
7 班级说明文给学生一个写作空间
犯错难以避免,主要反映在学习、就餐、就寝、及其它校园生活,学生犯了怎么办?批评、教育只是手段,反思改错才是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学生犯错了,让他们“体面的坐下”就是要创造学生改错的环境、条件、动力、以及方法等,让他们在校园抬起头,勇敢地用内心的言语表达自己,其内容千变万化,写作视野得到潜移默化的拓展,真是一举多得。
8 走进自然寻找写作之路
让学生走进寻常百姓家,走进社会大课堂,体现“生活处处有文章,文章处处有生活”,组织学生踏青,欣赏美丽的大自然。“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学生赏景咏诗乐在其中,所见之境,所感之情,所发之叹:“春的温柔犹如一位美丽的仙女;夏的炎热好似一缕冉冉的蒸汽;秋的静谧好像一潭深沉的湖水;冬的洁白仿佛一朵冰山的雪莲”。美国教育家加涅指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自己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而获得能力的过程”。“踏青赏景”就是最自然的信息,“刻骨铭心”则是最真切的感情。
9 走近亲人捕捉写作源泉
每一个人都有亲情,亲情难以割舍,山区孩子的生活以及乡人别具一格的工作环境,每年初,使入学的孩子们噙着眼泪和家长告别,等到年终,一家人才能短暂一聚,老师利用了这个机会,要求孩子们走近亲人,并与亲人交流,还给他们布置了写作任务,《孕在脚盆里的孝》这篇文章,写得生动朴实,张扬了诚实的个性,是最生活、最美的写作源泉。
10 俯下身子交给学生写作技巧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习作的生成离不开兴趣,当习作在兴趣中生成后,教师应俯下身子和孩子们一起交流,倾听孩子们对习作的点评,顺应他们的言语天性,养护文心,激荡言语生命,把讲台让给他们,他们会像老师一样站上讲台,诵读自己的作品,他们非常渴望同学们对自己作品的赏识,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作品展示后,全班学生都融入到欣赏与交流中,妙词佳句、选择材料、段落层次、结构安排、主要内容、条理记叙,即使细微的亮点都能在习作中找出来,学生看到自己作品的成功之处,无不获得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进取的动力和信心。这样更有利于在今后的写作中扬长避短,还把写作当做一段快乐的“童年”。
几年的作文教学,让学生得到写作实践的磨练,让学生写作的量得到充分的保证,从而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其实也就实现了由思想、情感向文字表达的一系列复杂的转化。现在,我班的孩子已经习惯于将眼睛瞄向课堂,瞄向生活,他们每天都会从生活中捕捉到许多信息,他们不再为“没的写”而徘徊,他们不会因为“没的写”而低吟《作文难》,叶圣陶说:“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孩子们走进了生活选材的“化境”,加速了写作的“自我完善”。作文,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生活也融入了孩子们的心灵。
【关键词】作文;新课程;初中语文
1 凭借偶发事件生成写作素材
那一堂七年级的语文课,我讲得津津有味,突然,一只马蜂飞进教室扰乱了我的课堂秩序,学生乱成一锅粥,教室里发生了“人蜂大战”,这时我将计就计,适时指挥,使“大战”取胜,同时学生在这场战斗中,获得了写作素材。《人蜂大战》、《神秘的来客》等优秀作品自然生成。一位学生下课后在教室走廊追逐嬉戏,无意中损坏了教室门,按平常这位学生少不了一顿批评,但我利用这个契机,说服与教育相结合,使该生豁然贯通,于是一篇《门的呻吟》盎然生成。还有一位学生在上课时听到亲人病故的噩耗,当场悲痛欲绝,嚎啕大哭,我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开导学生用语言文字宣泄自己的情感,出乎意料的《深深的怀念》诞生了。
2 让读书课堂变成写作天地
学校建立了图书馆,馆内藏书数万册,如何把这丰富的资源合理的运用到写作上来呢?我和学生一起制定了班级读书制度,上一节读书课,学生都要写好读书笔记,笔记方法多样灵活,通过这几年的读书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提高,有很多学生在阳光阅读中获得了优秀阅读奖。
3 利用校园环境资源积淀学生写作水平
班级学生年龄差异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良莠不齐,思想复杂,再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有漏洞,对于那些有集体意识,责任感和写作爱好的学生,无疑是一次展示机会,经常收到学生写给我的关于班级环境治理的建议书,读后颇受感触,看到这些学生利用校园环境资源积淀了自己的写作,无疑很欣慰。
4 挖掘教材开辟学生写作主阵地
执教《中国石拱桥》后,我引领孩子们游览了两河口乡有名的三观庙石桥、老街石桥、石板河石桥,学生观察,老师讲述,他们无不对建桥的劳动人民充满着敬仰。他们“缘波讨源”,“其幽必显”,笔下生花。篇篇《家乡最美的石桥》展示在校园的写作园地。讲完《落花生》一课后,再设计了一堂以“吃花生”为主题的写作课,让学生从“看”、“剥”、“尝”中去品味花生,同时也去品味人生的乐趣,从而达到写作的目的,古人云:“情动而辞发。”只有真正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才能诱发学生的写作动力。因此,《香脆花生课》、《甜甜的味儿》等优秀作品将面世于班级文化园地。
5 巧用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中,我以“让人物形象鲜活起来”为话题,首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再让学生归纳已学过的关于肖像描写的妙词佳句,出示名家名句,观察名人画像,分组讨论。由写名人片段到写班级同学,写自己的老师,联系自己的情感迁移,进行写作,又一篇篇美味佳作达到了“情尽乎辞”的“醇境”。
6 开展校内活动搭建学生写作乐园
学校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以班级为阵地,开展“作文竞赛”、“即兴作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拔河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优秀作品如雨后春笋。实践证明,经常开展班级活动,能给学生搭建一个快乐的写作乐园。
7 班级说明文给学生一个写作空间
犯错难以避免,主要反映在学习、就餐、就寝、及其它校园生活,学生犯了怎么办?批评、教育只是手段,反思改错才是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学生犯错了,让他们“体面的坐下”就是要创造学生改错的环境、条件、动力、以及方法等,让他们在校园抬起头,勇敢地用内心的言语表达自己,其内容千变万化,写作视野得到潜移默化的拓展,真是一举多得。
8 走进自然寻找写作之路
让学生走进寻常百姓家,走进社会大课堂,体现“生活处处有文章,文章处处有生活”,组织学生踏青,欣赏美丽的大自然。“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学生赏景咏诗乐在其中,所见之境,所感之情,所发之叹:“春的温柔犹如一位美丽的仙女;夏的炎热好似一缕冉冉的蒸汽;秋的静谧好像一潭深沉的湖水;冬的洁白仿佛一朵冰山的雪莲”。美国教育家加涅指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自己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而获得能力的过程”。“踏青赏景”就是最自然的信息,“刻骨铭心”则是最真切的感情。
9 走近亲人捕捉写作源泉
每一个人都有亲情,亲情难以割舍,山区孩子的生活以及乡人别具一格的工作环境,每年初,使入学的孩子们噙着眼泪和家长告别,等到年终,一家人才能短暂一聚,老师利用了这个机会,要求孩子们走近亲人,并与亲人交流,还给他们布置了写作任务,《孕在脚盆里的孝》这篇文章,写得生动朴实,张扬了诚实的个性,是最生活、最美的写作源泉。
10 俯下身子交给学生写作技巧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习作的生成离不开兴趣,当习作在兴趣中生成后,教师应俯下身子和孩子们一起交流,倾听孩子们对习作的点评,顺应他们的言语天性,养护文心,激荡言语生命,把讲台让给他们,他们会像老师一样站上讲台,诵读自己的作品,他们非常渴望同学们对自己作品的赏识,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作品展示后,全班学生都融入到欣赏与交流中,妙词佳句、选择材料、段落层次、结构安排、主要内容、条理记叙,即使细微的亮点都能在习作中找出来,学生看到自己作品的成功之处,无不获得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进取的动力和信心。这样更有利于在今后的写作中扬长避短,还把写作当做一段快乐的“童年”。
几年的作文教学,让学生得到写作实践的磨练,让学生写作的量得到充分的保证,从而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其实也就实现了由思想、情感向文字表达的一系列复杂的转化。现在,我班的孩子已经习惯于将眼睛瞄向课堂,瞄向生活,他们每天都会从生活中捕捉到许多信息,他们不再为“没的写”而徘徊,他们不会因为“没的写”而低吟《作文难》,叶圣陶说:“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孩子们走进了生活选材的“化境”,加速了写作的“自我完善”。作文,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生活也融入了孩子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