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一本大书,有着丰富内容和极广泛影响,当然无法展开说。在这里,我们仅从最表层最主要的方面加以说明:马克思主义具有现代性、革命性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融性,因而既可以解决近代中国的矛盾和发展问题,又易于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并改造传统。现代性:马克思主义产生于现代社会,是以科学方法研究宇宙、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严整理论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想性;道德性;永恒性;现代性
它承认物质生活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注重生产力发展,为现代的社会化大生产代表者无产阶级和落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指明革命道路和前进方向,代表时代先进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革命性:马克思主义主张先进的无产阶级建立坚强统一的政党、军队,用革命手段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这对于解决近代中国的分裂动乱,反抗外来侵略,推翻压迫者,争取进步国家和民族的支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平等、社会进步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是中国人何以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动因。20 世纪的中国人对于马克思主义有着什么样的需要呢? 在社会动荡的年代中,中国人的第一个迫切需要是社会秩序的稳定。而社会秩序是建立在思想统一的基础上的。中国清末民初的政治革命尤其是新文化运动,打破了中国人“尊奉”的思想权威,使处于思想真空的国人对各种外来思想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对各种思潮的接触,国人发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够担当起建立思想统一的重任,以结束思想界儒学独尊地位被打破后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1.理想性与道德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伟大社会理想,创设了一个没有贫富分化、平等、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社会; 一个没有国家、没有官吏、没有政治强权的德治社会,这极大地满足了道德乌托邦破灭后的国人对于新的社会理想的需求。
2. 永恒性与现代性相统一。任何一代人不能只解决自己一代人的问题,更要提出涉及子孙后代的永恒问题。马克思正是不仅提出了他所在时代的问题,也提出了人类的永恒问题。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则在于它不仅是现代的思想产物,而且也是批判的、超出现代性的思想观念。
3.科学性与实践性( 主观能动性) 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还是改造世界的哲学,它满足了中国人对认识世界的科学理性的需求以及对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动性的需求。价值信念不能强迫所有人接受,其合理性必须接受实践检验。恩格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含的科学真理,概括为“两大发现”与“两大规律”,即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运动规律。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理论体系,则突出强调了世界的物质性、运动性、规律性和可知性,亦满足了中国人对科学理性和实践能动性的双重需要。
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理想性、道德性、永恒性和现代性,使它能够发挥思想统一的功能,从而实现中国人所期盼的社会稳定,这是它的第一个精神效用。
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精神效用是它的科学性所强调的认识的客观规律以及实践性品格所强调的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实事求是思想是具有科学精神、实践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教条主义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是学习理论的出发点。而实事求是的科学理性则是为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实践(主观能动性) 服务的。没有主体改变世界的主观要求和能动力,就不会有主体认识世界的活动。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哲学”。
主观能动性与实践性是一致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物质性的实践活动中,而物质性的实践活动的动力则来源于主观能动性。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强调改造客观世界,而且强调改造主观世界。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 “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 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改造主观世界包括改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从而成为服务于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也包括认识和提升主观世界的功能。改造客观世界不仅包括改造自然界,更包括改造旧社会和一切反对改造的人。而改造主观世界则主要是在人民内部强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自觉性。这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改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与中国文化的相融性可以讲若干方面:首先,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在社会理想和理论自身的研究取向两个方面理解相接近。在社会理想方面,马克思主义以共产主义无剥削无压迫为目标,传统儒家是以人类大同和谐为目标。在理论自身的研究取向方面,中国传统注重生活实践,中国的学问注重研究人生问题,具有实用理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既認定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实践中的人,尤以实现人类解放为其价值旨归,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二是它的实践性。其次,在一些具体的价值准则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有许多近似之处,如伦理观:马克思主义的无产者联合、工农联盟观念都必然导致集体主义倾向,因此主张个人为阶级理想和人类理想奋斗,其价值在为群体的奋斗中体现。中国传统政治的大一统观念、建基于浓厚宗法关系的礼义制度、家族亲族观念等,长期陶冶的亦是集体的意识或无意识。再次,在历史观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科学的社会进化论。中国传统思想基本上不讲进化,而讲循环,但讲变易。相应地在调节社会矛盾方面,马克思主义主张阶级革命,中国传统虽一般情况反对革命,但也赞成顺乎天应乎人的“汤武革命”。最后,在宇宙观方面,马克思主义继承了西方古典哲学的理性主义,批判地吸收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论,是基于严密逻辑分析的宇宙观、认识论、方法论、人生哲学相统一的理论体系。中国古代哲学虽然缺乏严密的宇宙观、认识论、逻辑学,但古人仍旧从经验出发,从天人合一、内外一致的原则去认识问题,因此也多少具有对理性的推重。特别是当近代启蒙学者指出中国先贤缺乏科学理性思考,极力倡导科学,使之成为现代人追求的明确目标之后,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改造中国传统的思维便很容易为人接受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想性;道德性;永恒性;现代性
它承认物质生活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注重生产力发展,为现代的社会化大生产代表者无产阶级和落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指明革命道路和前进方向,代表时代先进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革命性:马克思主义主张先进的无产阶级建立坚强统一的政党、军队,用革命手段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这对于解决近代中国的分裂动乱,反抗外来侵略,推翻压迫者,争取进步国家和民族的支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平等、社会进步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是中国人何以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动因。20 世纪的中国人对于马克思主义有着什么样的需要呢? 在社会动荡的年代中,中国人的第一个迫切需要是社会秩序的稳定。而社会秩序是建立在思想统一的基础上的。中国清末民初的政治革命尤其是新文化运动,打破了中国人“尊奉”的思想权威,使处于思想真空的国人对各种外来思想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对各种思潮的接触,国人发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够担当起建立思想统一的重任,以结束思想界儒学独尊地位被打破后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1.理想性与道德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伟大社会理想,创设了一个没有贫富分化、平等、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社会; 一个没有国家、没有官吏、没有政治强权的德治社会,这极大地满足了道德乌托邦破灭后的国人对于新的社会理想的需求。
2. 永恒性与现代性相统一。任何一代人不能只解决自己一代人的问题,更要提出涉及子孙后代的永恒问题。马克思正是不仅提出了他所在时代的问题,也提出了人类的永恒问题。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则在于它不仅是现代的思想产物,而且也是批判的、超出现代性的思想观念。
3.科学性与实践性( 主观能动性) 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还是改造世界的哲学,它满足了中国人对认识世界的科学理性的需求以及对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动性的需求。价值信念不能强迫所有人接受,其合理性必须接受实践检验。恩格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含的科学真理,概括为“两大发现”与“两大规律”,即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运动规律。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理论体系,则突出强调了世界的物质性、运动性、规律性和可知性,亦满足了中国人对科学理性和实践能动性的双重需要。
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理想性、道德性、永恒性和现代性,使它能够发挥思想统一的功能,从而实现中国人所期盼的社会稳定,这是它的第一个精神效用。
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精神效用是它的科学性所强调的认识的客观规律以及实践性品格所强调的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实事求是思想是具有科学精神、实践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教条主义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是学习理论的出发点。而实事求是的科学理性则是为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实践(主观能动性) 服务的。没有主体改变世界的主观要求和能动力,就不会有主体认识世界的活动。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哲学”。
主观能动性与实践性是一致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物质性的实践活动中,而物质性的实践活动的动力则来源于主观能动性。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强调改造客观世界,而且强调改造主观世界。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 “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 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改造主观世界包括改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从而成为服务于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也包括认识和提升主观世界的功能。改造客观世界不仅包括改造自然界,更包括改造旧社会和一切反对改造的人。而改造主观世界则主要是在人民内部强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自觉性。这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改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与中国文化的相融性可以讲若干方面:首先,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在社会理想和理论自身的研究取向两个方面理解相接近。在社会理想方面,马克思主义以共产主义无剥削无压迫为目标,传统儒家是以人类大同和谐为目标。在理论自身的研究取向方面,中国传统注重生活实践,中国的学问注重研究人生问题,具有实用理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既認定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实践中的人,尤以实现人类解放为其价值旨归,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二是它的实践性。其次,在一些具体的价值准则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有许多近似之处,如伦理观:马克思主义的无产者联合、工农联盟观念都必然导致集体主义倾向,因此主张个人为阶级理想和人类理想奋斗,其价值在为群体的奋斗中体现。中国传统政治的大一统观念、建基于浓厚宗法关系的礼义制度、家族亲族观念等,长期陶冶的亦是集体的意识或无意识。再次,在历史观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科学的社会进化论。中国传统思想基本上不讲进化,而讲循环,但讲变易。相应地在调节社会矛盾方面,马克思主义主张阶级革命,中国传统虽一般情况反对革命,但也赞成顺乎天应乎人的“汤武革命”。最后,在宇宙观方面,马克思主义继承了西方古典哲学的理性主义,批判地吸收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论,是基于严密逻辑分析的宇宙观、认识论、方法论、人生哲学相统一的理论体系。中国古代哲学虽然缺乏严密的宇宙观、认识论、逻辑学,但古人仍旧从经验出发,从天人合一、内外一致的原则去认识问题,因此也多少具有对理性的推重。特别是当近代启蒙学者指出中国先贤缺乏科学理性思考,极力倡导科学,使之成为现代人追求的明确目标之后,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改造中国传统的思维便很容易为人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