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飞速发展的教育,无疑让原本滞后的农村音乐课堂教学举步维艰,同时也给农村音乐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就音乐课堂教学来讲,只有当课堂充满活泼的快乐气氛时,学生的精神才会饱满,情绪才会高涨,兴趣才会浓厚,思维才会活跃,接受能力才会增强,学习效率才会提高。这就需教师在音乐活动及教学上富有创新精神。因此,让学生在音乐课中“动”起来是农村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之一。
一、通过敲打让学生“动”起来
在我们农村小学,音乐器材少之又少,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带领孩子们自制常用小乐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让学生“动”起来。记得在上《小雨沙沙》这课时,刚好那天下着小雨。上课了,我说:“小朋友们,老师看到你们都带来了表现下雨声音的材料。好,听听窗外,先表现下雨的声音。”孩子们把从家里带来的小碗儿、小蝶儿、还有装着豆子的一拉罐儿、装着沙的矿泉水瓶子等进行着敲、打、摇、晃,叮叮当当、噼噼叭叭、呼呼啦啦、咚咚哒哒等声音杂七杂八。孩子们玩了一会儿就自觉地停了下来。我说:“这像下雨声音吗?”学生说:“不像。”“那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想想办法。”我拿出两幅画让学生欣赏,一张画得是下小雨“雨打树叶”的画,一张画得是雷闪交加“风摇树摆”的画。一个孩子看后说:“下小雨就用装沙的矿泉水瓶子摇晃才像……”。“你真聪明,是个爱动脑的孩子。”其他的孩子们紧跟着说出了下大雨、水滴声音等现象该用什么样的材料表现。“老师来说一些现象,你们就用自己带来的能表示的材料敲打起来”。孩子们睁大眼睛,听着老师说,等待着,自己该准备什么。说到下大雨,孩子们就用装着豆子的一拉罐儿摇晃着表示;下小雨,就用装沙的矿泉水瓶子晃动着表示;屋檐滴水声音,孩子们就用小蝶儿敲击,水滴在水桶里……最后,教唱《小雨沙沙》的歌曲就更快更轻松了。看到孩子们认真劲,我由衷地感到孩子们对音乐学习的执著和积极。只要教师用心去教,让孩子们“动”起来,农村孩子们何尝不是音乐天才呢?
二、通过律动让学生“动”起来
“律动”指音乐进行中的各种游戏,好动是小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征的需求,音乐教学中加入律动是必不可少的。律动在音乐教学中所体现的作用正是针对了小学生注意力的短暂性,求知欲望的好奇性,个人兴趣的广泛性及形象思维的丰富性这一特点,所以在每节音乐课中,为了摆脱学生的疲劳、乏味,我放2~4分钟的乐曲,让学生根据音乐自由律动。律动不要求动作整齐统一,可以各具个性,但共同一点是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走进音乐,真正地聆听、领悟、享受音乐。每到此时,学生的心情就会格外愉悦,耳听手动,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三、通过表演、模仿,让学生“动”起来
要想充分表现歌曲内容,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喜欢表演、模仿,也喜欢看表演。通过动作和表情来表达出歌曲的内容和感情,容易使学生掌握歌曲。如教唱《金孔雀》时,我让学生根据歌曲内容创编动作,教师配乐让学生进行表演,表演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通过舞蹈的形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歌曲,并加深了对歌曲的印象。这样通过各种表演能使学生加深理解歌词的内涵,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音乐表现力,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在上《我喜欢的声音》这课时,我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声音,并模仿。 “我喜欢小狗,汪、汪、汪”;“我喜欢小猫,喵、喵、喵”;“我喜欢小青蛙,咕儿瓜”;“我喜欢……”。孩子们七嘴八舌把自己喜欢的动物、自然现象等声音进行了模仿。“同学们模仿的很好,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做个游戏”。我拿出一面小鼓,上面放着大小不一的粉笔头,让一个学生敲小鼓。孩子们都睁大眼睛,随着咚咚的声音,这些孩子看到上面的粉笔头跳上跳上,高兴地叫了起来,“呀,粉笔头在跳舞”。我说:“看看什么时候粉笔头跳得最高”。孩子们安静下来。边看着同学敲鼓边思考。一个学生举起了小手说:“敲响一些,粉笔头就跳得高一些”。“同学们总结的真好,请听老师弹琴,听听想想,刚才模仿的声音,再说是什么声音?”53—︱15—‖,學生跟着哼唱几遍后,有的唱布谷鸟叫,有的唱喵喵小猫叫;弹5——‖学生听后,有的说是小牛叫,有的说是老虎叫;弹111—‖学生说是小狗叫;弹3——2‖有的学生说是知了在叫。然后教师让学生说哪些音高、低一些,音强、弱一些,音短、长一些。让学生进行模仿。看到一节课孩子们乐不知疲的学习音乐,我深有感触:农村的孩子们一样能学好音乐。
四、通过欣赏让学生“动”起来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师公认最难的课,而又是《新标准》强调与重视的课。以往教师仅用讲述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结果总是事与愿违,不尽人意,如果能鼓励学生在欣赏中积极“动”起来,就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欣赏民间打击乐曲《鸭子拌嘴》时,我先出示钹、锣、碰铃等常见的打击乐器,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敲一敲,打一打,玩一玩,在玩乐中听辨乐器的音色,学生在快乐中不仅初学了乐器的演奏方法,而且对打击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时,我说:“打击乐器还能讲故事呢!”带领学生聆听音乐《鸭子拌嘴》,将学生对乐器的敲打兴趣引入欣赏,引入小合奏。学生因为对打击乐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促使了他们能认真地聆听音乐。然后,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动”起来,用钹等乐器自编自演“鸭子拌嘴”,学生在“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了“鸭子拌嘴”中所表现的喧闹场景,给学生带来了无比的快乐和成功。
所谓“动”也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单一的。比如头脑并用,唱跳结合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轻松、融洽、充满生机的课堂氛围,才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引导他们在音乐的海洋里竞相遨游,让他们的心灵在跳动的音符中自由飞翔,使农村孩子真正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
一、通过敲打让学生“动”起来
在我们农村小学,音乐器材少之又少,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带领孩子们自制常用小乐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让学生“动”起来。记得在上《小雨沙沙》这课时,刚好那天下着小雨。上课了,我说:“小朋友们,老师看到你们都带来了表现下雨声音的材料。好,听听窗外,先表现下雨的声音。”孩子们把从家里带来的小碗儿、小蝶儿、还有装着豆子的一拉罐儿、装着沙的矿泉水瓶子等进行着敲、打、摇、晃,叮叮当当、噼噼叭叭、呼呼啦啦、咚咚哒哒等声音杂七杂八。孩子们玩了一会儿就自觉地停了下来。我说:“这像下雨声音吗?”学生说:“不像。”“那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想想办法。”我拿出两幅画让学生欣赏,一张画得是下小雨“雨打树叶”的画,一张画得是雷闪交加“风摇树摆”的画。一个孩子看后说:“下小雨就用装沙的矿泉水瓶子摇晃才像……”。“你真聪明,是个爱动脑的孩子。”其他的孩子们紧跟着说出了下大雨、水滴声音等现象该用什么样的材料表现。“老师来说一些现象,你们就用自己带来的能表示的材料敲打起来”。孩子们睁大眼睛,听着老师说,等待着,自己该准备什么。说到下大雨,孩子们就用装着豆子的一拉罐儿摇晃着表示;下小雨,就用装沙的矿泉水瓶子晃动着表示;屋檐滴水声音,孩子们就用小蝶儿敲击,水滴在水桶里……最后,教唱《小雨沙沙》的歌曲就更快更轻松了。看到孩子们认真劲,我由衷地感到孩子们对音乐学习的执著和积极。只要教师用心去教,让孩子们“动”起来,农村孩子们何尝不是音乐天才呢?
二、通过律动让学生“动”起来
“律动”指音乐进行中的各种游戏,好动是小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征的需求,音乐教学中加入律动是必不可少的。律动在音乐教学中所体现的作用正是针对了小学生注意力的短暂性,求知欲望的好奇性,个人兴趣的广泛性及形象思维的丰富性这一特点,所以在每节音乐课中,为了摆脱学生的疲劳、乏味,我放2~4分钟的乐曲,让学生根据音乐自由律动。律动不要求动作整齐统一,可以各具个性,但共同一点是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走进音乐,真正地聆听、领悟、享受音乐。每到此时,学生的心情就会格外愉悦,耳听手动,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三、通过表演、模仿,让学生“动”起来
要想充分表现歌曲内容,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喜欢表演、模仿,也喜欢看表演。通过动作和表情来表达出歌曲的内容和感情,容易使学生掌握歌曲。如教唱《金孔雀》时,我让学生根据歌曲内容创编动作,教师配乐让学生进行表演,表演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通过舞蹈的形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歌曲,并加深了对歌曲的印象。这样通过各种表演能使学生加深理解歌词的内涵,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音乐表现力,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在上《我喜欢的声音》这课时,我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声音,并模仿。 “我喜欢小狗,汪、汪、汪”;“我喜欢小猫,喵、喵、喵”;“我喜欢小青蛙,咕儿瓜”;“我喜欢……”。孩子们七嘴八舌把自己喜欢的动物、自然现象等声音进行了模仿。“同学们模仿的很好,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做个游戏”。我拿出一面小鼓,上面放着大小不一的粉笔头,让一个学生敲小鼓。孩子们都睁大眼睛,随着咚咚的声音,这些孩子看到上面的粉笔头跳上跳上,高兴地叫了起来,“呀,粉笔头在跳舞”。我说:“看看什么时候粉笔头跳得最高”。孩子们安静下来。边看着同学敲鼓边思考。一个学生举起了小手说:“敲响一些,粉笔头就跳得高一些”。“同学们总结的真好,请听老师弹琴,听听想想,刚才模仿的声音,再说是什么声音?”53—︱15—‖,學生跟着哼唱几遍后,有的唱布谷鸟叫,有的唱喵喵小猫叫;弹5——‖学生听后,有的说是小牛叫,有的说是老虎叫;弹111—‖学生说是小狗叫;弹3——2‖有的学生说是知了在叫。然后教师让学生说哪些音高、低一些,音强、弱一些,音短、长一些。让学生进行模仿。看到一节课孩子们乐不知疲的学习音乐,我深有感触:农村的孩子们一样能学好音乐。
四、通过欣赏让学生“动”起来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师公认最难的课,而又是《新标准》强调与重视的课。以往教师仅用讲述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结果总是事与愿违,不尽人意,如果能鼓励学生在欣赏中积极“动”起来,就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欣赏民间打击乐曲《鸭子拌嘴》时,我先出示钹、锣、碰铃等常见的打击乐器,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敲一敲,打一打,玩一玩,在玩乐中听辨乐器的音色,学生在快乐中不仅初学了乐器的演奏方法,而且对打击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时,我说:“打击乐器还能讲故事呢!”带领学生聆听音乐《鸭子拌嘴》,将学生对乐器的敲打兴趣引入欣赏,引入小合奏。学生因为对打击乐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促使了他们能认真地聆听音乐。然后,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动”起来,用钹等乐器自编自演“鸭子拌嘴”,学生在“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了“鸭子拌嘴”中所表现的喧闹场景,给学生带来了无比的快乐和成功。
所谓“动”也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单一的。比如头脑并用,唱跳结合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轻松、融洽、充满生机的课堂氛围,才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引导他们在音乐的海洋里竞相遨游,让他们的心灵在跳动的音符中自由飞翔,使农村孩子真正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