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2014年建立的阔叶红松林40 hm2样地为研究平台,分析了阔叶红松林的群落组成与结构、主要树种的空间格局及种间关联,并探讨了环境因子对阔叶红松林群落及种群水平上空间分布的影响,旨在为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长白山阔叶红松林40 hm2样地共监测到DBH≥1cm的活立木个体109410个,共45个种,隶属于18科29属,区系属于长白植物区。样地总胸高断面积为43.23 m2/h。样地全部个体的径级结构呈明显的倒“J”型,说明林下更新良好。主要树种的径级结构主要为三种类型,分别为正态分布、倒“J”型分布和双峰分布。样地中主要树种普遍在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并且随着尺度的增大,聚集程度逐渐降低,呈现随机分布。6个树种组成的15个种对种间关系结果表明,主要树种的种间关系主要表现在中小尺度上,或负相关或正相关,而在较大尺度上主要为空间独立。其中作为阔叶红松林的顶级建群种,红松与紫椴在整个研究尺度上均成空间正相关,表明两者可以很好的共存,其结构决定了森林群落未来的发展方向。蒙古栎作为演替先锋树种,与林冠层的紫椴和水曲柳在小尺度上呈负相关,随着演替的进行,将逐渐退出群落。色木槭和假色槭在中小尺度上呈空间正相关,表明两种槭树可以很好的共存。大多数环境因子表现出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所有8个主要树种在小距离尺度上都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即样地内的环境因子和主要树种在空间上呈聚集性分布。环境变量和空间变量对样地群落水平上的空间变异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可以解释群落水平49.4%的空间变异。纯粹空间变量解释力占44.8%,而纯粹环境变量对样地群落水平的空间变异解释能力较低,仅为0.5%。在种群水平上,土壤水分、叶面积指数、坡度和坡向与树种的空间分布显著相关,环境因子对水曲柳、色木槭、紫椴、假色槭、红松和蒙古栎的解释能力分别为14.3%、11.2%、10.6%、4.3%、5.2%和2.5%。枫桦和簇毛槭的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间没有表现出显著相关性。结果表明本样地中的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的空间格局主要受物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而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