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工程师的地位举足轻重,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刻不容缓。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培养富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丰富,具有较强团队意识的工程师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拥有成长的最佳环境,也负有认真学习,追求卓越的责任。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程师;责任
作者简介:王贵成(1955-),男,吉林公主岭人,原江苏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崔迪(1986-),女,山东菏泽人,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 镇江 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专项”(课题编号:10JDGC02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2-0032-03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师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世界在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的同时,也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这就要求工科院校培养的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程师“毛坯”,而是掌握最新工程知识和技术,勇于创新,适应现代工程环境的高质量、高水平、有大工程意识的卓越工程师。国家教育部2010年6月开始实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即是为造就适应新环境的工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而进行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1.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宗旨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目标宗旨是:培养卓越工程后备人才,要坚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21世纪的工业界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工业界,工程师没有国界限制。现代工程需要大量科学理论基础扎实、工程技术高超、富于创造力、兼具组织管理能力和人文情怀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杰出的工程人才。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是一个工程教育大国,但不是工程强国,人数多而不精,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杰出人才,无法满足新世界新环境下现代工程的需要。加紧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已经刻不容缓。未来十年是我国创新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卓越计划”的实施对于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卓越计划”的特点[2]
(1)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实践是工程师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卓越计划”中企业的积极参与为计划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卓越计划”培养模式中明确指出采取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的学习分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在本科阶段必须要有一年的企业学习时间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校内主要是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进入企业学习主要是工程实践以及工程师非技术方面的职业训练。这种培养模式也是克服目前工程人才缺乏实践能力的的一个重要措施。
(2)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卓越计划”中工程师培养的标准体系由通用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学校标准三个层面构成。[3]通用标准是从宏观上对各行业工程人才提出的基本质量要求,行业标准是从中观上对行业内各专业领域的工程人才提出的要求,学校标准是在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指导下建立的可落实、便于评估的具体标准。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确立为杰出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参照的范本。
(3)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在今后十几年内,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4]工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我国人才体系的完善、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卓越计划”的优越条件
1.优秀的生源
首先,参与“卓越计划”的学校所选的专业不仅是校内的特色、优势专业,并且在与同类院校的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优势专业本身占有学校更为优势的资源以及较为倾斜的政策,这为卓越工程师的形成提供了合适的生长土壤。
其次,卓越班在生源的遴选上相当苛刻,卓越班的学生都是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进入学校的。卓越计划的定位是要培养三个“面向”的卓越工程师,其生力军势必要求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思维能力,优秀的生源是做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根本保证。
2.师资力量雄厚
“卓越计划”的实施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建设一支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教师队伍。[5]卓越计划在教师的选取上向工程实践能力倾斜,弥补了长期以来工程教育理论多实践少的缺陷。卓越计划对于专职教师的要求是:参与卓越计划的教师必须具有工程实践经历,并制定相应政策支持、鼓励、保证现有教师到企业获得足够多的工程实践能力;对于兼职教师的要求是:保证具有丰富工程实战经验的兼职教师以多种方式被引进,比如从企业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工程专家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卓越计划旨在为我国的工程建设培养杰出的后备人才,这种精英化的教育模式需要精英化的教师作支撑。因此卓越班在教师的选取上综合考虑了工程学的学科特点、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卓越计划的需求等各方面的因素,配备了大量的优秀教师。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生走向卓越之路的优秀向导。
3.经费保障充足
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为本校的实施提供专项资金。加上参与计划的专业本身就是学校的优势专业,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保障。工程师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训练,充足的经费保障为实践基地建设、高质量教师的聘请、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
4.企业联合培养
“卓越计划”与企业联合,依托实际的企业项目,直面真实世界的挑战。学生在真实的工程实践中真正学会发现问题、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尝试去解决问题。在这个实地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人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以及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另外,在企业工程师的带领下工作的过程中,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及工程师言行举止的潜移默化使得学生习得了学校中不可能学到的书本之外的知识和工作技能。
三、“卓越计划”对学生的要求
1.明确学习目标,注重知识、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新形势下的工程师培养不同于19和20世纪上半叶的专业型工程师培养,着力于实践训练,也不同于20世纪下半叶的科学型工程师培养,更注重科学理论。[6]新形势下工程师的培养不仅要重视在科学知识和实践等硬件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管理、沟通、协作、创新能力等软件能力的培养。现代工程师的特点从两个维度表现出来(见图1)。
(1)多学科交叉学习——工程知识的学习。工程技术是生产的艺术和科学,其宗旨在于构建。构建的过程中势必需要多个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因此多学科交叉学习是工程学习的必然趋势。正如欧林工学院执行副院长乔安妮·科苏丝(Joanne Kossuth)所说,“在当前世界中,最有趣的发现一般在各学科的交叉点上发生,这些发现一般是一个建立在工程、科学、商业和人文等所有这些东西的集合。”多学科知识的综合、集成是现代工程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
(2)“做中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工程的核心是实践。完整系统的工程学习不是在学校里闭门造车,而是走出校门去参与实际的工程活动。卓越班与行业企业有深度的联合,拥有优越的实践条件,可以深入去参加企业的工程活动,理论联系实际,亲身体验工程的流程,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
(3)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软实力的提高。工程师从来都是在应对不断出现的挑战中得到新的知识和能力。[7]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各种工具的相继出现,使得现代的工程师得以解决前辈难以企及的问题。因此,一名卓越工程师不仅需要熟练地掌握科学知识、实践等技术技能,其非技术职业技能即软实力也必须得到提高,以适应新形势下工程的运作模式。
1)管理协调能力。
工程师不同于技术工人,技术工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个点,而工程师面对的则是一个面。工程的面很广,诸如人员的调配、工具的选择、资金的耗费、生态的保护等等。这就要求工程师必须统筹管理,协调各方面的问题,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2)创新能力。自然科学家发现前所未知的东西,工程师创造前所未有的东西。[8]创新能力指具有创造性思维,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能够不拘一格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正如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所说:“处于伟大变革时代,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创新不只是在理论上的创新,更在于在实践活动上的创新。最杰出的工程是用最简單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而创新无疑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有力法宝。
3)国际竞争力。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工程实践的全球化日益增强。[9]一名卓越的工程师必然是国际化的工程师,即拥有杰出的语言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广泛合作,为全球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工程师。
4)决策能力。工程师是工程的核心构建者,如果把工程比喻成一个王国,那么工程师便是当之无愧的国王。工程师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决策,优秀的决策可以将复杂工程简单化,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亦可以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失败的决策所造成的不仅是经济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对人类的潜在的长期危害。毫无疑问,工程的实施都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世界。从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到宏伟水坝的修建,每一项工程都在改变着地球的外观进而改变地球的内在结构。可以说,工程已是自然的工程而不仅是人类的工程。因此工程师的决策不仅关系到一个工程项目的成败,更关系到人类社会居住的地球的改造。
2.转变学习观念
(1)确立主动学习的观念。由于我国教育模式的限制,学生在进入大学的初期还没有形成一种主动去学习的观念,尤其是没有主动去动手实践的观念。被选入卓越班以后,在软硬件条件都极为优越的环境下,学生首先要确立主动学习的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深入认真学习工程学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及专业以外的通识知识。
(2)确立全面学习的观念。“卓越计划”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工程知识,还要深度参与工程实践。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个优秀的工程师不仅要掌握专业技术知识,还要通晓非专业知识;不仅要有科学的思维能力,还要有不拘一格的创新能力;不仅要有灵活的经济能力,还要有良好的管理协调能力。因此,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全面系统的学习,而不能局限于单纯的工程技术的学习。
3.强化团队意识
(1)确立大工程观,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传统的工程观念相比较,大工程观将科学、技术、非技术要素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工程活动系统,注重工程技术本身的同时,把非技术因素作为内生因素加以整合,引入工程活动。[10]工程本质上是以一门或几门学科为核心的多个学科综合的实体,而工程实践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应用。现代意义上的工程实践包含着对自然生态的改造,资源的循环利用,社会发展的协调等多种方面。确立大工程观即是要确立整体的、系统的、生态的观念,在以后的工程实践中,远离纯粹的工程科学,融入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使社会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学会与同学沟通与协作,共同进步。现代化的工程实践是团队而不是某一个人的实践。在工程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上都体现着团队的协作。单独作战无法解决复杂多变的现代工程,只有形成团队的力量,齐心协力才能够应对现代工程实践的种种挑战。学生要在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同学合作,养成一种谦虚友好的性格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促使日后与不同文化、不同性格的人协作能力的形成。
4.追求卓越人生
(1)注重人文素质的修养。辜鸿铭先生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指出:“中国人具有不朽的民族魂的秘密是——他们拥有真正的人类智慧。这种真正的人类智慧,我认为,是同情心与智慧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它使人的心和脑协调起来共同工作。”[11]这里的同情心即是我们所说的人文关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将人文情怀融入到科学技术中去,继承中国古代的思想,尊重人的价值,树立人本的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学习中不断追求卓越。终身学习是当代社会和教育变革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人类在思考如何使学习适应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时做出的选择。[12]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人的学习进步。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作为未来的工程人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适应当今世界学习社会化的形势,在今后的学习中抓紧时间,把握机遇,追求卓越。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23日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6-23)[2010-11-20]http://www.gov.cn/gzdt/2010-06/23/content_1635114.htm.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2.
[4]周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6-7.
[5]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3-34.
[6][7]查建中,何永灿.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51-52.
[8]欧阳莹之.工程学无尽的前沿[M].李啸虎,吴新忠,闫宏秀,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3-4.
[9]孔寒冰.国际工程教育前沿与进展2007[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9.
[10]谢笑珍.“大工程观”的涵义、本质特征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36-37.
[11]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9-10.
[12]吴雪萍.终身学习的推进机制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23-26.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程师;责任
作者简介:王贵成(1955-),男,吉林公主岭人,原江苏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崔迪(1986-),女,山东菏泽人,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 镇江 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专项”(课题编号:10JDGC02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2-0032-03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师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世界在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的同时,也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这就要求工科院校培养的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程师“毛坯”,而是掌握最新工程知识和技术,勇于创新,适应现代工程环境的高质量、高水平、有大工程意识的卓越工程师。国家教育部2010年6月开始实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即是为造就适应新环境的工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而进行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1.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宗旨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目标宗旨是:培养卓越工程后备人才,要坚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21世纪的工业界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工业界,工程师没有国界限制。现代工程需要大量科学理论基础扎实、工程技术高超、富于创造力、兼具组织管理能力和人文情怀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杰出的工程人才。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是一个工程教育大国,但不是工程强国,人数多而不精,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杰出人才,无法满足新世界新环境下现代工程的需要。加紧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已经刻不容缓。未来十年是我国创新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卓越计划”的实施对于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卓越计划”的特点[2]
(1)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实践是工程师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卓越计划”中企业的积极参与为计划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卓越计划”培养模式中明确指出采取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的学习分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在本科阶段必须要有一年的企业学习时间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校内主要是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进入企业学习主要是工程实践以及工程师非技术方面的职业训练。这种培养模式也是克服目前工程人才缺乏实践能力的的一个重要措施。
(2)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卓越计划”中工程师培养的标准体系由通用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学校标准三个层面构成。[3]通用标准是从宏观上对各行业工程人才提出的基本质量要求,行业标准是从中观上对行业内各专业领域的工程人才提出的要求,学校标准是在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指导下建立的可落实、便于评估的具体标准。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确立为杰出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参照的范本。
(3)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在今后十几年内,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4]工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我国人才体系的完善、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卓越计划”的优越条件
1.优秀的生源
首先,参与“卓越计划”的学校所选的专业不仅是校内的特色、优势专业,并且在与同类院校的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优势专业本身占有学校更为优势的资源以及较为倾斜的政策,这为卓越工程师的形成提供了合适的生长土壤。
其次,卓越班在生源的遴选上相当苛刻,卓越班的学生都是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进入学校的。卓越计划的定位是要培养三个“面向”的卓越工程师,其生力军势必要求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思维能力,优秀的生源是做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根本保证。
2.师资力量雄厚
“卓越计划”的实施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建设一支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教师队伍。[5]卓越计划在教师的选取上向工程实践能力倾斜,弥补了长期以来工程教育理论多实践少的缺陷。卓越计划对于专职教师的要求是:参与卓越计划的教师必须具有工程实践经历,并制定相应政策支持、鼓励、保证现有教师到企业获得足够多的工程实践能力;对于兼职教师的要求是:保证具有丰富工程实战经验的兼职教师以多种方式被引进,比如从企业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工程专家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卓越计划旨在为我国的工程建设培养杰出的后备人才,这种精英化的教育模式需要精英化的教师作支撑。因此卓越班在教师的选取上综合考虑了工程学的学科特点、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卓越计划的需求等各方面的因素,配备了大量的优秀教师。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生走向卓越之路的优秀向导。
3.经费保障充足
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为本校的实施提供专项资金。加上参与计划的专业本身就是学校的优势专业,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保障。工程师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训练,充足的经费保障为实践基地建设、高质量教师的聘请、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
4.企业联合培养
“卓越计划”与企业联合,依托实际的企业项目,直面真实世界的挑战。学生在真实的工程实践中真正学会发现问题、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尝试去解决问题。在这个实地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人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以及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另外,在企业工程师的带领下工作的过程中,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及工程师言行举止的潜移默化使得学生习得了学校中不可能学到的书本之外的知识和工作技能。
三、“卓越计划”对学生的要求
1.明确学习目标,注重知识、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新形势下的工程师培养不同于19和20世纪上半叶的专业型工程师培养,着力于实践训练,也不同于20世纪下半叶的科学型工程师培养,更注重科学理论。[6]新形势下工程师的培养不仅要重视在科学知识和实践等硬件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管理、沟通、协作、创新能力等软件能力的培养。现代工程师的特点从两个维度表现出来(见图1)。
(1)多学科交叉学习——工程知识的学习。工程技术是生产的艺术和科学,其宗旨在于构建。构建的过程中势必需要多个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因此多学科交叉学习是工程学习的必然趋势。正如欧林工学院执行副院长乔安妮·科苏丝(Joanne Kossuth)所说,“在当前世界中,最有趣的发现一般在各学科的交叉点上发生,这些发现一般是一个建立在工程、科学、商业和人文等所有这些东西的集合。”多学科知识的综合、集成是现代工程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
(2)“做中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工程的核心是实践。完整系统的工程学习不是在学校里闭门造车,而是走出校门去参与实际的工程活动。卓越班与行业企业有深度的联合,拥有优越的实践条件,可以深入去参加企业的工程活动,理论联系实际,亲身体验工程的流程,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
(3)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软实力的提高。工程师从来都是在应对不断出现的挑战中得到新的知识和能力。[7]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各种工具的相继出现,使得现代的工程师得以解决前辈难以企及的问题。因此,一名卓越工程师不仅需要熟练地掌握科学知识、实践等技术技能,其非技术职业技能即软实力也必须得到提高,以适应新形势下工程的运作模式。
1)管理协调能力。
工程师不同于技术工人,技术工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个点,而工程师面对的则是一个面。工程的面很广,诸如人员的调配、工具的选择、资金的耗费、生态的保护等等。这就要求工程师必须统筹管理,协调各方面的问题,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2)创新能力。自然科学家发现前所未知的东西,工程师创造前所未有的东西。[8]创新能力指具有创造性思维,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能够不拘一格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正如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所说:“处于伟大变革时代,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创新不只是在理论上的创新,更在于在实践活动上的创新。最杰出的工程是用最简單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而创新无疑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有力法宝。
3)国际竞争力。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工程实践的全球化日益增强。[9]一名卓越的工程师必然是国际化的工程师,即拥有杰出的语言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广泛合作,为全球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工程师。
4)决策能力。工程师是工程的核心构建者,如果把工程比喻成一个王国,那么工程师便是当之无愧的国王。工程师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决策,优秀的决策可以将复杂工程简单化,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亦可以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失败的决策所造成的不仅是经济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对人类的潜在的长期危害。毫无疑问,工程的实施都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世界。从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到宏伟水坝的修建,每一项工程都在改变着地球的外观进而改变地球的内在结构。可以说,工程已是自然的工程而不仅是人类的工程。因此工程师的决策不仅关系到一个工程项目的成败,更关系到人类社会居住的地球的改造。
2.转变学习观念
(1)确立主动学习的观念。由于我国教育模式的限制,学生在进入大学的初期还没有形成一种主动去学习的观念,尤其是没有主动去动手实践的观念。被选入卓越班以后,在软硬件条件都极为优越的环境下,学生首先要确立主动学习的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深入认真学习工程学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及专业以外的通识知识。
(2)确立全面学习的观念。“卓越计划”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工程知识,还要深度参与工程实践。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个优秀的工程师不仅要掌握专业技术知识,还要通晓非专业知识;不仅要有科学的思维能力,还要有不拘一格的创新能力;不仅要有灵活的经济能力,还要有良好的管理协调能力。因此,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全面系统的学习,而不能局限于单纯的工程技术的学习。
3.强化团队意识
(1)确立大工程观,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传统的工程观念相比较,大工程观将科学、技术、非技术要素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工程活动系统,注重工程技术本身的同时,把非技术因素作为内生因素加以整合,引入工程活动。[10]工程本质上是以一门或几门学科为核心的多个学科综合的实体,而工程实践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应用。现代意义上的工程实践包含着对自然生态的改造,资源的循环利用,社会发展的协调等多种方面。确立大工程观即是要确立整体的、系统的、生态的观念,在以后的工程实践中,远离纯粹的工程科学,融入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使社会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学会与同学沟通与协作,共同进步。现代化的工程实践是团队而不是某一个人的实践。在工程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上都体现着团队的协作。单独作战无法解决复杂多变的现代工程,只有形成团队的力量,齐心协力才能够应对现代工程实践的种种挑战。学生要在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同学合作,养成一种谦虚友好的性格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促使日后与不同文化、不同性格的人协作能力的形成。
4.追求卓越人生
(1)注重人文素质的修养。辜鸿铭先生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指出:“中国人具有不朽的民族魂的秘密是——他们拥有真正的人类智慧。这种真正的人类智慧,我认为,是同情心与智慧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它使人的心和脑协调起来共同工作。”[11]这里的同情心即是我们所说的人文关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将人文情怀融入到科学技术中去,继承中国古代的思想,尊重人的价值,树立人本的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学习中不断追求卓越。终身学习是当代社会和教育变革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人类在思考如何使学习适应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时做出的选择。[12]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人的学习进步。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作为未来的工程人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适应当今世界学习社会化的形势,在今后的学习中抓紧时间,把握机遇,追求卓越。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23日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6-23)[2010-11-20]http://www.gov.cn/gzdt/2010-06/23/content_1635114.htm.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2.
[4]周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6-7.
[5]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3-34.
[6][7]查建中,何永灿.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51-52.
[8]欧阳莹之.工程学无尽的前沿[M].李啸虎,吴新忠,闫宏秀,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3-4.
[9]孔寒冰.国际工程教育前沿与进展2007[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9.
[10]谢笑珍.“大工程观”的涵义、本质特征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36-37.
[11]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9-10.
[12]吴雪萍.终身学习的推进机制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23-26.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