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周志军(1968-),女,工程硕士,中学一级机械教师,机械工程师,开平机电中等技术学校教务处副主任兼教研室主任,2011被评为开平市中青年顶尖人才。研究方向:生本教育理念下中职学校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机械专业基础课程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些课程对于没有实践经验、基础知识薄弱且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中职生来说,极易失去学习兴趣。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体验,就如何提高机械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提出几点体会。
关键词:中职;机械专业基础课;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6-0105-02机械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制图、机械零件、机械设计、计算机绘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等,这些课程都具有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特性,难以激起中职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下文将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点主要是:普通教育是“以知识为导向”,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大多数职业学校的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并无实质区别,均按学科体系设置,讲求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这与当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即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相差甚远。《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就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使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需要。”因此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本身的必然选择。能力本位就是指在教学中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以提高能力为目标,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其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机械专业的课改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不仅具备机械专业的普遍能力,还应具备一项专项技能。因此,在教学实施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课程设置和学生现状分析
目前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以下四个矛盾:一是有限的学时与较广泛的就业适应能力的矛盾;二是有限的学时与未来社会整合性要求劳动者掌握多元技术的矛盾;三是有限的学时与扎实的继续学习基础的矛盾;四是有限的学时与创造能力所需要的较宽泛知识面的矛盾。而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基本概念抽象、知识点分散、分析方法多样、机床系统的部件和机加工工艺类型复杂等问题使得专业课程在教学实施时面临更多的困难。而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基本概念抽象、知识点分散、分析方法多样、机床系统的部件和机加工工艺类型复杂等问题使得专业课程在教学实施时面临更多的困难。再加上机械专业建设投入高,很多设备和实验器材严重不足也影响学生的感知能力。且中职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理解能力较弱,使教学进度与学生掌握程度不能够同步。因此,为使教学更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突显学生能力培养,以能力为本位,提高机械基础教学的质量是有必要的。
三、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学习无目的性等问题。尤其是机械基础课的学习理论多,名词多,枯燥无味更让他们失去了学习兴趣。但笔者发现,中职生普遍对实操感兴趣,动手时也比较认真,教师可利用他们的这个特点,将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结合起来,利用生本理念,让他们先学后教。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对教材进行取舍,以够用、实用为准,让学生在学习机械中产生爱好。
赫尔巴特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兴趣须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求多方面的话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兴趣是多方面的自我活动,这也就要从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入手。 以“趣”激趣。“趣”,既可活跃课堂,又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奇”激趣。课堂中的“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奇”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学生对什么都好奇,心理学上称这种特征为“潜兴趣”,教学时充分利用“潜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快乐中学习。 作为专业课程教师,要不断更新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和热情。
四、提高自生教学能力,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作为机械专业的教师,不仅应当具有机械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对于在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加工方法、机床及设备的有关知识也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与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熟练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上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机械基础课程是各个工种的专业基础课,与各工种专业课联系紧密。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在举例讲解时尽可能使用见过甚至使用过的设备。例如,讲解带传动时可以利用柴油机上的皮带(V带)讲解煤矿上普遍使用的皮带运输机(平带);讲解四杆机构时可以结合家用缝纫机的踏板机构、内燃机的气缸进行讲解;讲解链传动时可以利用自行车的链条给学生讲解。因为这些都是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熟悉的机构,讲解时他们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引起学习兴趣。
理论课教师还可主动与实习教师联系,在实习教师带领学生去一些机械制造厂参观时与其一道参观,并在学生参观时对其看到的设备的某个机构的工作原理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告诉学生这个设备采用了哪些机构,某个零件采用了什么结构,这样在上课时学生已经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和谐的课堂我们教学能够有效进行的一个保证。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根本特征。一堂课的美在于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等各方面教学因素的和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何丽华
摘要:机械专业基础课程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些课程对于没有实践经验、基础知识薄弱且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中职生来说,极易失去学习兴趣。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体验,就如何提高机械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提出几点体会。
关键词:中职;机械专业基础课;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6-0105-02机械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制图、机械零件、机械设计、计算机绘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等,这些课程都具有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特性,难以激起中职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下文将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点主要是:普通教育是“以知识为导向”,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大多数职业学校的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并无实质区别,均按学科体系设置,讲求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这与当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即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相差甚远。《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就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使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需要。”因此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本身的必然选择。能力本位就是指在教学中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以提高能力为目标,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其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机械专业的课改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不仅具备机械专业的普遍能力,还应具备一项专项技能。因此,在教学实施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课程设置和学生现状分析
目前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以下四个矛盾:一是有限的学时与较广泛的就业适应能力的矛盾;二是有限的学时与未来社会整合性要求劳动者掌握多元技术的矛盾;三是有限的学时与扎实的继续学习基础的矛盾;四是有限的学时与创造能力所需要的较宽泛知识面的矛盾。而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基本概念抽象、知识点分散、分析方法多样、机床系统的部件和机加工工艺类型复杂等问题使得专业课程在教学实施时面临更多的困难。而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基本概念抽象、知识点分散、分析方法多样、机床系统的部件和机加工工艺类型复杂等问题使得专业课程在教学实施时面临更多的困难。再加上机械专业建设投入高,很多设备和实验器材严重不足也影响学生的感知能力。且中职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理解能力较弱,使教学进度与学生掌握程度不能够同步。因此,为使教学更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突显学生能力培养,以能力为本位,提高机械基础教学的质量是有必要的。
三、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学习无目的性等问题。尤其是机械基础课的学习理论多,名词多,枯燥无味更让他们失去了学习兴趣。但笔者发现,中职生普遍对实操感兴趣,动手时也比较认真,教师可利用他们的这个特点,将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结合起来,利用生本理念,让他们先学后教。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对教材进行取舍,以够用、实用为准,让学生在学习机械中产生爱好。
赫尔巴特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兴趣须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求多方面的话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兴趣是多方面的自我活动,这也就要从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入手。 以“趣”激趣。“趣”,既可活跃课堂,又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奇”激趣。课堂中的“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奇”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学生对什么都好奇,心理学上称这种特征为“潜兴趣”,教学时充分利用“潜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快乐中学习。 作为专业课程教师,要不断更新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和热情。
四、提高自生教学能力,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作为机械专业的教师,不仅应当具有机械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对于在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加工方法、机床及设备的有关知识也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与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熟练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上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机械基础课程是各个工种的专业基础课,与各工种专业课联系紧密。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在举例讲解时尽可能使用见过甚至使用过的设备。例如,讲解带传动时可以利用柴油机上的皮带(V带)讲解煤矿上普遍使用的皮带运输机(平带);讲解四杆机构时可以结合家用缝纫机的踏板机构、内燃机的气缸进行讲解;讲解链传动时可以利用自行车的链条给学生讲解。因为这些都是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熟悉的机构,讲解时他们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引起学习兴趣。
理论课教师还可主动与实习教师联系,在实习教师带领学生去一些机械制造厂参观时与其一道参观,并在学生参观时对其看到的设备的某个机构的工作原理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告诉学生这个设备采用了哪些机构,某个零件采用了什么结构,这样在上课时学生已经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和谐的课堂我们教学能够有效进行的一个保证。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根本特征。一堂课的美在于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等各方面教学因素的和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