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益在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立,自致其明,非谓教师滔滔演说,学生默默聆受。”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课堂教学应从过去的以研究教法为主转变到以研究学法为主的轨道上来,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两个字一颠倒,意义便截然不同了。“学会”强调教师的作用,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人”;而“会学”则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地、生动地、活泼地学。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但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是学生一个人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先决条件。一个人不具备自学能力,他将无法掌握现代知识,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最终将被社会淘汰。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便成了教学改革中举足轻重的内容。笔者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1 课前重预习,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方法。学习新课前,学生自己先自学,做好预习提纲、预习笔记,质疑解难,自找解决方法,然后带着无法解决的疑问进课堂,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会更集中,教学效果会更明显。在常规教学中,教师也常常强调学生要进行课前预习,但事实上,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便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状态之中。
怎样让学生的课前预习确实落到实处呢?笔者提前1~2天,把下节课学习目标分发给学生,使学生明确下节课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以及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学生按照目标,利用课外时间独立自主地学习。学习困难的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完成部分自学内容;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向深度、广度开拓。比如在讲授“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这节课时,笔者布置2个自学目标。1)记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表现;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的时间、目的及作用;欧盟成立的时间、采取措施及作用;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表现。2)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找出其共同点,并分析其中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目标1,重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目标2重在培养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以史为鉴”,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现实中的事例。同时,要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问题用“?”标注出来。如果课外时间不允许,一部分自学内容可移至课内进行。
2 课内重提高,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课堂教学是课前自学的深入,它是在学生课前自学的基础上,针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过程。针对疑难问题,笔者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学生按“优中差”分成几组,每组中既有优生又有后进生,把他们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提出来,共同讨论解决。教师要设计好讨论程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小组合作讨论中教师要巧妙引导深度,千万不要忽视自己的引导作用,抛出问题后,任由学生争论不休。其实,小组讨论整个过程和实效性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其引导作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不能等待、观望,而是要深入到小组当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说、大胆说,把自学时的想法都提出来,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概括和总结。若小组合作讨论遇到困难,教师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供小组内磋商、参考;或了解讨论的进程,及时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思维素材和深化题旨的信息,帮助学生挖掘讨论的深度。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所讨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对学生自学及讨论情况进行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指明学生今后努力的方向。
3 重视建立历史知识网络体系,进一步培养学生
的综合、概括能力
学习历史绝不能把基本史实当做孤立分散的知识点,而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由基础知识、阶段特征、基本线索构成的有层次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除了体现在新知的学习上,也体现在对于旧知的整理复习上。例如学完“近代化的探索”后,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对旧知进行整理复习,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些本单元简单的网络图和表格。然后教师发放这一单元的表格,引导学生从名称、时间、阶级派别及代表人物、内容、意义及失败的原因等方面综合掌握,让学生凌乱的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体系。学生通过对旧知的梳理,查缺补漏,解决自己以前知识上的遗漏。引导学生综观复习整个单元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近代化探索艰难推进,对此你有何认识?”建立历史知识网络体系,既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又加强学生对基本史实内在联系的理解,起到深化基础知识、加强知识结构化的效果。
4 课后抓自结,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逐步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长时间的培养和引导。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同知识一样是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所感悟或学完一课、一单元后,必有所得,这些灵感的“火花”,瞬间便可熄灭,抓住了它便可成为“星星之火”。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把自学过程中的体会写出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要及时抽出时间举行座谈会,让学生交流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改进完善自学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最终达到不完全依赖教师也能进行学习的目标。
自学不仅仅限于学新课,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通过自学解决。教师要特别注意结课的艺术,在给一堂课下结束语时,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去幻想,引导学生去自学。
如在学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笔者做了如下结尾:“今天,我们又学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引发的,同学们思考还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吗?二战结束至今已60多年,你认为未曾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叶圣陶指出:“同学们一定要努力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只知道捧着课本死记硬背是没有用处的,至多只能应付考试。学会了自学的本领,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将来离开了学校,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自我充实,自我修养,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培养学生能够善于自学的习惯意义重大,因为思想的修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在当今信息社会,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教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交给学生一把钥匙,使学生学会“自学”,成为知识的主人,这是教学教改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才能充分发掘学生的主体潜能,才能有利于培养开拓型的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第三中学)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但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是学生一个人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先决条件。一个人不具备自学能力,他将无法掌握现代知识,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最终将被社会淘汰。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便成了教学改革中举足轻重的内容。笔者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1 课前重预习,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方法。学习新课前,学生自己先自学,做好预习提纲、预习笔记,质疑解难,自找解决方法,然后带着无法解决的疑问进课堂,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会更集中,教学效果会更明显。在常规教学中,教师也常常强调学生要进行课前预习,但事实上,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便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状态之中。
怎样让学生的课前预习确实落到实处呢?笔者提前1~2天,把下节课学习目标分发给学生,使学生明确下节课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以及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学生按照目标,利用课外时间独立自主地学习。学习困难的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完成部分自学内容;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向深度、广度开拓。比如在讲授“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这节课时,笔者布置2个自学目标。1)记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表现;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的时间、目的及作用;欧盟成立的时间、采取措施及作用;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表现。2)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找出其共同点,并分析其中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目标1,重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目标2重在培养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以史为鉴”,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现实中的事例。同时,要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问题用“?”标注出来。如果课外时间不允许,一部分自学内容可移至课内进行。
2 课内重提高,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课堂教学是课前自学的深入,它是在学生课前自学的基础上,针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过程。针对疑难问题,笔者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学生按“优中差”分成几组,每组中既有优生又有后进生,把他们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提出来,共同讨论解决。教师要设计好讨论程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小组合作讨论中教师要巧妙引导深度,千万不要忽视自己的引导作用,抛出问题后,任由学生争论不休。其实,小组讨论整个过程和实效性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其引导作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不能等待、观望,而是要深入到小组当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说、大胆说,把自学时的想法都提出来,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概括和总结。若小组合作讨论遇到困难,教师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供小组内磋商、参考;或了解讨论的进程,及时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思维素材和深化题旨的信息,帮助学生挖掘讨论的深度。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所讨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对学生自学及讨论情况进行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指明学生今后努力的方向。
3 重视建立历史知识网络体系,进一步培养学生
的综合、概括能力
学习历史绝不能把基本史实当做孤立分散的知识点,而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由基础知识、阶段特征、基本线索构成的有层次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除了体现在新知的学习上,也体现在对于旧知的整理复习上。例如学完“近代化的探索”后,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对旧知进行整理复习,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些本单元简单的网络图和表格。然后教师发放这一单元的表格,引导学生从名称、时间、阶级派别及代表人物、内容、意义及失败的原因等方面综合掌握,让学生凌乱的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体系。学生通过对旧知的梳理,查缺补漏,解决自己以前知识上的遗漏。引导学生综观复习整个单元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近代化探索艰难推进,对此你有何认识?”建立历史知识网络体系,既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又加强学生对基本史实内在联系的理解,起到深化基础知识、加强知识结构化的效果。
4 课后抓自结,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逐步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长时间的培养和引导。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同知识一样是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所感悟或学完一课、一单元后,必有所得,这些灵感的“火花”,瞬间便可熄灭,抓住了它便可成为“星星之火”。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把自学过程中的体会写出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要及时抽出时间举行座谈会,让学生交流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改进完善自学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最终达到不完全依赖教师也能进行学习的目标。
自学不仅仅限于学新课,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通过自学解决。教师要特别注意结课的艺术,在给一堂课下结束语时,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去幻想,引导学生去自学。
如在学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笔者做了如下结尾:“今天,我们又学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引发的,同学们思考还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吗?二战结束至今已60多年,你认为未曾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叶圣陶指出:“同学们一定要努力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只知道捧着课本死记硬背是没有用处的,至多只能应付考试。学会了自学的本领,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将来离开了学校,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自我充实,自我修养,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培养学生能够善于自学的习惯意义重大,因为思想的修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在当今信息社会,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教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交给学生一把钥匙,使学生学会“自学”,成为知识的主人,这是教学教改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才能充分发掘学生的主体潜能,才能有利于培养开拓型的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