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省浏阳市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面积5007平方公里,人口147万,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由于农业人口众多,高寒山区面积广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现有省级贫困村3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6442户50228人。近年来,浏阳按照中央、省、市部署要求,以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为总抓手,把群众增收、保障到位、责任落实作为关键来抓,全力以赴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近三年全市实现脱贫9016户28664人。
着力兴产业、促增收增强脱贫内驱力
一是突出因地制宜,努力实现“一村一品”。浏阳产业资源丰富、基础较好,不少村组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独特优势。浏阳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思路,鼓励贫困村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质林果、特色蔬菜、优势家禽、生态旅游等产业,努力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自己的“拳头产品”。特别是立足浏阳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扎实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精心打造10条精品旅游线路,鼓励沿线贫困村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发展乡村旅游。龙伏镇石柱峰村是湖南野生樱花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该村引进和建设总投资1.2亿元的“花花世界大观园”项目,种植樱花、薰衣草等30余种花卉,吸纳当地100余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年发放工资300万元。
二是突出龙头带动,努力实现“一户一业”。精心选择有诚信、有实力、有担当的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按照资金跟着贫困对象走、贫困对象跟着能人走、能人和贫困对象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思路,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合作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大户带领农户创品牌、闯市场、增效益,努力使贫困户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
张坊镇富溪村通过能人牵头,投入30余万元,联合60户贫困户成立富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溪之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着力建设100亩特色蔬菜種植基地、15亩蜜蜂生态养殖基地、30亩泉水鱼生态养殖基地,并注册了“富溪湾”、“黄龙洞”等农产品品牌,年产值达40万元,其中贫困户年均增收1.2万元以上。
三是突出就业帮扶,努力实现“一人一策”。把扶持贫困户实现就业、增加收入作为重中之重,发动广大帮扶干部一户一户摸情况、一个一个想办法,做到基本情况清、就业需求清、培训意愿清、服务措施清,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提供、就业推荐、技能培训、创业服务、金融扶持等工作,引导贫困人口实现就地就近就业。2016年浏阳分区域举行5场贫困劳动力专场招聘会,组织200余家(次)企业参与,帮助1500余人实现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736人。同时,注重整合资源,因人施策,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努力使每个贫困劳动力掌握至少1门农业技术和职业技能。
小河乡乌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建南,通过“点对点”培训掌握了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并申请到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开垦池塘3.4亩,养殖泥鳅幼苗60万尾,可实现年产值14万元。
着力保基本、兜底线提升群众获得感
一是推进“教育雨露工程”,确保学有所教。“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浏阳市将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措施,以大力实施“教育雨露工程”为抓手,近两年改造薄弱学校99所,建设教师周转房525套,全力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实施边远乡村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三通工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在全省率先实施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学杂费全免政策,并按照小学生500元/期、中学生625元/期的标准,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中、小学生实施生活补贴全覆盖。
二是推进“医疗普惠工程”,确保病有所医。医疗救助工作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措施。浏阳坚持在健全贫困村全民医疗保险体系、强化贫困残疾人特惠医疗救助、完善贫困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方面出实招、下实功,努力让贫困群众生病得到及时医治、心灵感到温暖。现在,全市贫困户医保个人缴费全部由市财政全额代缴,贫困户基本医疗参保率达100%;低保困难群众大病保险起付标准降低50%;2016年全市派出义诊医疗队医务人员1420人次,诊治贫困村群众31976人次。
三是推进“幸福安居工程”,确保住有所居。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抓手,以精准识别为突破口,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全面走访核实,精准认定危改对象和搬迁对象,据实填写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申报表,并对申报对象的家庭实况和居住环境留影存档。到2016年底,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户和搬迁户都已经搬进新居,实现“安居梦”。
着力建机制、强责任务求帮扶长效化
一是健全统筹调度机制。市委、市政府切实担负对精准扶贫工作主导、主抓、主推的重大责任,通过周工作碰头会、月工作碰头会、市委常委会等,加强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研究部署和统筹指挥,每周专题听取工作汇报,全面掌握工作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切实发挥扶贫办的协调督导作用,组织编印“口袋书”—《精准扶贫工作资料汇编》8000余本,做到所有帮扶干部人手一册,精准指导帮扶干部开展工作。
二是健全联点帮扶机制。建立和完善“领导联乡、部门联村、干部联户”机制,全市33个省定贫困村全部派驻4人以上的驻村工作队,确保每村有1名市级领导联系帮扶;统筹安排县、乡、村三级干部共7200余人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做到驻村帮扶、干部帮扶全覆盖。深入开展干部大培训、政策大宣讲活动,对全市7200余名帮扶干部进行专业化、菜单式培训,确保帮扶干部精准发力、扶贫政策深入人心。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发动广大干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办法进村入户开展走访对接,助推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是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将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乡镇(街道)、市直单位年度绩效考核,研究出台精准扶贫“一办法、四细则”绩效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价和干部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建立“一周一安排一汇报、一月一核查一例会、一季一督查一通报、一年一考核一验收”的“四个一”机制,层层压实责任,促使各级干部切实把精准扶贫工作扛在肩上、落到实处,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着力兴产业、促增收增强脱贫内驱力
一是突出因地制宜,努力实现“一村一品”。浏阳产业资源丰富、基础较好,不少村组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独特优势。浏阳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思路,鼓励贫困村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质林果、特色蔬菜、优势家禽、生态旅游等产业,努力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自己的“拳头产品”。特别是立足浏阳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扎实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精心打造10条精品旅游线路,鼓励沿线贫困村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发展乡村旅游。龙伏镇石柱峰村是湖南野生樱花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该村引进和建设总投资1.2亿元的“花花世界大观园”项目,种植樱花、薰衣草等30余种花卉,吸纳当地100余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年发放工资300万元。
二是突出龙头带动,努力实现“一户一业”。精心选择有诚信、有实力、有担当的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按照资金跟着贫困对象走、贫困对象跟着能人走、能人和贫困对象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思路,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合作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大户带领农户创品牌、闯市场、增效益,努力使贫困户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
张坊镇富溪村通过能人牵头,投入30余万元,联合60户贫困户成立富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溪之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着力建设100亩特色蔬菜種植基地、15亩蜜蜂生态养殖基地、30亩泉水鱼生态养殖基地,并注册了“富溪湾”、“黄龙洞”等农产品品牌,年产值达40万元,其中贫困户年均增收1.2万元以上。
三是突出就业帮扶,努力实现“一人一策”。把扶持贫困户实现就业、增加收入作为重中之重,发动广大帮扶干部一户一户摸情况、一个一个想办法,做到基本情况清、就业需求清、培训意愿清、服务措施清,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提供、就业推荐、技能培训、创业服务、金融扶持等工作,引导贫困人口实现就地就近就业。2016年浏阳分区域举行5场贫困劳动力专场招聘会,组织200余家(次)企业参与,帮助1500余人实现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736人。同时,注重整合资源,因人施策,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努力使每个贫困劳动力掌握至少1门农业技术和职业技能。
小河乡乌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建南,通过“点对点”培训掌握了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并申请到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开垦池塘3.4亩,养殖泥鳅幼苗60万尾,可实现年产值14万元。
着力保基本、兜底线提升群众获得感
一是推进“教育雨露工程”,确保学有所教。“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浏阳市将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措施,以大力实施“教育雨露工程”为抓手,近两年改造薄弱学校99所,建设教师周转房525套,全力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实施边远乡村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三通工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在全省率先实施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学杂费全免政策,并按照小学生500元/期、中学生625元/期的标准,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中、小学生实施生活补贴全覆盖。
二是推进“医疗普惠工程”,确保病有所医。医疗救助工作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措施。浏阳坚持在健全贫困村全民医疗保险体系、强化贫困残疾人特惠医疗救助、完善贫困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方面出实招、下实功,努力让贫困群众生病得到及时医治、心灵感到温暖。现在,全市贫困户医保个人缴费全部由市财政全额代缴,贫困户基本医疗参保率达100%;低保困难群众大病保险起付标准降低50%;2016年全市派出义诊医疗队医务人员1420人次,诊治贫困村群众31976人次。
三是推进“幸福安居工程”,确保住有所居。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抓手,以精准识别为突破口,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全面走访核实,精准认定危改对象和搬迁对象,据实填写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申报表,并对申报对象的家庭实况和居住环境留影存档。到2016年底,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户和搬迁户都已经搬进新居,实现“安居梦”。
着力建机制、强责任务求帮扶长效化
一是健全统筹调度机制。市委、市政府切实担负对精准扶贫工作主导、主抓、主推的重大责任,通过周工作碰头会、月工作碰头会、市委常委会等,加强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研究部署和统筹指挥,每周专题听取工作汇报,全面掌握工作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切实发挥扶贫办的协调督导作用,组织编印“口袋书”—《精准扶贫工作资料汇编》8000余本,做到所有帮扶干部人手一册,精准指导帮扶干部开展工作。
二是健全联点帮扶机制。建立和完善“领导联乡、部门联村、干部联户”机制,全市33个省定贫困村全部派驻4人以上的驻村工作队,确保每村有1名市级领导联系帮扶;统筹安排县、乡、村三级干部共7200余人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做到驻村帮扶、干部帮扶全覆盖。深入开展干部大培训、政策大宣讲活动,对全市7200余名帮扶干部进行专业化、菜单式培训,确保帮扶干部精准发力、扶贫政策深入人心。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发动广大干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办法进村入户开展走访对接,助推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是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将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乡镇(街道)、市直单位年度绩效考核,研究出台精准扶贫“一办法、四细则”绩效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价和干部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建立“一周一安排一汇报、一月一核查一例会、一季一督查一通报、一年一考核一验收”的“四个一”机制,层层压实责任,促使各级干部切实把精准扶贫工作扛在肩上、落到实处,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