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作等身,桃李天下,90岁的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邢志远无疑是个非凡的人物,他说生活中没有“死胡同”,“这路不通,就选通的那条路走,这样很重要啊!”他著的英语类工具书等至今畅销不衰,这些硕果足以证明他在被逼无路可走时,选择了一条畅达之路,并使他功成名就。尽管一路风雨走来,邢老有了一定的社会名望,而我们见到的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和一个简简单单的家:天花板悬着一只陈旧的灯泡,随着徐徐的风微微颤动;书桌上有一台稍笨重的录音机,在这个年轻人流行着mp4的年代,这台古旧的卡式录音机里还藏着并不遥远的神话——一位在经历过风雨飘摇的老人的各个时代的旧事。我们围坐在一起,入迷地听邢老娓娓道着陈年旧事。一口古老的钟不甘寂寞地把钟点敲打得韵味深长,屋里不时地回荡着悠悠的回声。
中国传统文化为其精神世界打下温润的底色
目下一些人对老上海的豪门生涯津津乐道,邢老幼年就出生在这样的家族里。他于1919年出生于虹口区的邢家宅路。父亲晚年得子,自然宠爱有加,优越的家境让他触手即是富贵荣华。他回忆起小时候照相机的事,道:“小时候我是个被父母宠坏的孩子,为了得到一架罗莱克丝照相机牛脾气大发,居然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闹起了绝食。结果还是爱子心切的父亲举了白旗,买来了照相机拴在绳子上从窗口挑进屋子。”握住相机,邢志远破涕为笑。这些均为孩童年代的故事。说及这事他脸上的表情和小孩子一样调皮,于是我们的谈话中常蹦出呵呵的欢笑。
生活在锦衣玉食的富贵人家,邢志远享尽生活的种种奢华,但他更爱的是读书,更需要的是精神养料。因为长辈们的作主,他17岁结了婚。好在婚后他如愿考入圣约翰大学英语系,于是他继续如鱼得水,照常他的学业。每年100银两的学费对一般家庭来说算是个天文数字,可对他家来说不在话下。圣约翰大学是所教会学校,他天天开着汽车上学,过着早晚祷告,洋话连篇的生活,业余时间吟诗作词,摆弄收藏等,兴趣浓烈。抗日的战火打破了他的平静生活,并燃起他的国恨家仇,民族的深仇大恨至今凿刻在他记忆里:那是“八·一三”之后,家在虹口的17栋别墅被日本军放火焚烧一空,愤怒之情让这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义无反顾投身了爱国热潮。他参加了当时国民党地下组织,又应一个救亡组织的邀请,在七浦路的一所艺校里担任义务教师,把热血沸腾的书生意气、爱国之情统统融进了课堂。说起日本兵,邢老至今还咬牙切齿说“我最恨日本人!”愤然的神情如同又回到了过去……
小时候的邢老酷爱读书,热衷于诗词歌赋,也酷爱金石书画,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打下了温润的底色。邢老说自己自从懂事后从不发脾气,养成和和气气、波澜不惊的温良个性。他的这种个性颇有点传统文化中儒家君子的味道,而圣约翰英语系的经历和英语教学生涯,又使他颇具外国古典绅士的风度。虽然无缘一见邢老西装笔挺的仪态,但这份雅量和从容,已在谈笑间神形毕现了。
“文革”中于汽车间创造一个绝妙的神话
“文革”对人的摧残让我们晚辈扼腕长叹。当时邢老的家被洗劫一空,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邢老颇有意味地调侃着“他们那时候要什么拿什么,强盗一样……”当时红卫兵的抄家十分疯狂,邢家被彻底抄查,他们抽开抽屉,兜底掀翻;一床被单抄起就走,连替换的手帕、袜子都难逃一劫;看到家具信手就砸,那些凝聚着邢老多年心血的藏书、名画、几十万张卡片在查抄中灰飞烟灭。可以想象当时邢老的家,触目是凄凄惨惨的“断壁残垣”。曾经殷实的家庭在一夜的政治风暴中支离破碎。邢志远只能带一家老小过起风雨飘摇的生活。
邢老说,当时自己被“扫地出门”,勒令在两小时内搬到附近一间阴暗潮湿的汽车间居住,天天背着沉重的大字报被呼来喊去,过着嘈嘈杂杂并且朝不保夕的生活。事业荒芜一片,生活衣食无着,一举一动都被无形的枷锁禁锢着。然而这些都没有恫吓住他,他的生命里自有自由的火焰燃烧着,他默默地对自己说:一定要带着全家老小活下去。
“文革”是他一生中最贫困潦倒的时候,也是这个时候,他收拾起痛苦的梦魇,另辟一条生活之路——向学术领域进军。他拾起在忙忙碌碌中被尘封的心愿——编写英语参考书,一来想写给他的学生,二来也写给自己——一个乐在其中的“英语狂人”。他不知道这条路能否走通,不知道这些心血是不是明天就会化为乌有,不知道在纷乱的时代会不会是自讨苦吃,成为一条罪状。他没有考虑更多,只是一个纯粹又纯粹的心愿,专心地静下心来做件事情,在自己的空间舒展自如的翅膀。
这看起来是夹缝中喘息,但实际上是邢志远立下了一个宏愿,并开始为之奋斗。此时邢老面对家徒四壁,心里却燃起了“希望工程”:洗衣板成了他的书桌,家人找来各种纸张当作稿纸,一时间这张“简易书桌”上铺满花花绿绿的一片:烟盒纸,包装纸,处方笺,书扉页……甚至卫生纸,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背着“专政对象”的帽子,冒着随时会有红卫兵光顾的危险,他动工了,不分白天黑夜。这时候又多亏了家人的鼎力相助:一边是他在潮湿阴冷的汽车间埋头苦干,另一边,一群爱他的家人放着哨,为他提防着不期而至的“险情”。
终于邢老和他心爱的事业等到了重见天日的时候,那个小小的洗衣板,成了英语工具书的摇篮,《怎样写英文信》、《怎样避免英语病句》、《英语报刊杂志阅读指南》等。一本本书终于应运而生了!《英语成语惯用语大辞典》在现今年轻人群的网络时代依然被奉为学英语的经典辞书,可谁又能知道这些是从搓衣板上那支注水的钢笔下汩汩流出的,是伴着著者的含泪的微笑。恐怕世界上没有比这本书的后记更令人感动的:“这本书的手稿,是用各种各样的小纸片拼成的……”也难以想象出版社的编辑收到这些五花八门的稿纸是怎样一种感慨万千的心情。而我们捧着它时,感到这是比任何华美的文辞更卓越的诗篇。
很多人都喜爱着一个《金蔷薇》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穷困潦倒,为了一个小女孩的梦想,从尘土里滤出金子的碎屑,从风雨飘摇的生活里绽出了一朵金色的蔷薇花。邢老在这段历程也创造了一个绝妙的神话,在“破烂”中寄托着希望,成就了一段事业的辉煌。倘若他不作新的人生选择,可能就迷失在“死胡同”了。
面对现实,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坐标
邢老说他从没有感觉到异常的迷茫,自己状态是“随遇而安”,无论何地何时何事,都能心平气和。在解放后的进出口贸易出于有供无求而被迫关门的时候,“文革”最山穷水尽的时候,他的孩子和他都没有抱怨过生活给他们带来的种种不公,而是面对现实,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坐标,于是心的天平就不再随身世浮沉而浮沉。说到高兴处,邢老随口念起了苏东坡的《赤壁赋》: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在幼年时就积淀在他的生命里,无论世间万象,自有心中的方寸田园。
晚年的邢老出版了许多著作,他撰写的《英语常用语辞典》,在半年内就销售一空,并在“当当网”上好评如潮。邢老培养的很多学生都成为社会知名人士,对于这些,邢老自有几分小小的“沾沾自喜”。可对于许多为他扬名庆功的应酬,他一概谢绝了。我们感叹邢老的淡泊名利,邢老乐呵呵地说:“哪里,一般性。”为人师,编课本,晚年在家,日子一样欢欢喜喜。
邢老说自己“好为人师”。说到教书的乐趣,邢老神采飞扬,脸上的纹路也漾开了,嗓音里也灌满了激情,说“跟学生在一道,老开心咯!”与年轻的学生在一起,有难以言表的幸福,而于三尺讲台的日子,也成为他一生中熠熠生辉的时光。在圣约翰大学就读时,母校圣芳济学院就聘请他担任兼课英语教师,从此他就对教学事业乐此不疲。无奈在“反右”运动时,虽未带上各种帽子,但被所谓“纯洁队伍”,清除出组织,退职回家。他不得不离开讲台。同事知道邢老热衷此道,帮他又在二医大谋个职,使他回到了心心念念的讲台。“文革”之后,他说似乎喜爱也没有太多理由,看着学生一天天地成长就是件开开心心的事情。
生活的滋味来自于度过人生四季的甜
邢老退休前在上海铁道学院教书,听说我们是同济大学的学生,他开心地说跟我们是“schoolmates”(铁道学院已并入同济大学),还讨论起同济食堂的美食来。邢老的身体向来硬朗,八十多岁时还能骑自行车在大街上飞来跑去,这几年因身体不适很少走动,不过有个开朗的小女儿在他的身边悉心照顾着。我们问来访会不会给老人带来麻烦,他小女儿说,怎么会?有人和他“嘎山湖”(上海话,意为闲聊),他可高兴呢。邢老身体虽瘦弱,但精神好,在整个访问过程中谈笑风生,毫无倦意。
晚年的邢老有一个和美的家,邢老与妻子陈佩珍从小相识,成婚后养育了二子四女,日子平淡而又充实。儿女们从小受到良好家教,均毕业于上海名校大学。二女儿继承邢老衣钵,在南洋中学的三尺讲台延续着父亲对教育的那份挚爱。三女儿酷爱诗画,挥毫泼墨,挥洒洋洋诗情,一如邢老当年。小女儿在身边悉心照料他的生活,在加拿大定居的大儿子也会每年回家探望。邢老对他的孩子并没有太多的要求,他说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生活。曾经在同一屋檐下,经历过“茅屋为秋风所破”的一家人,即使漂泊在异乡他国,总有亲情一线相牵。
邢老的家里摆设比较零乱,可书橱里的书摆放得十分整齐,还有放不下的一些旧书刊堆在座椅上,一张古旧的书桌上搁有几本辞书,边上还摆着一副大镜框的眼镜。他住在老式洋房里,日子似一素色的卷轴中铺开清清淡淡的时光,慢慢刻录着他的人生。他也抽烟,“三五”“红双喜”,来者不拒。在家闲来无事,他点上一支,悠悠地吞云吐雾。他也吃肉,各类菜肴,牛肉类是“无冕之王”,他爱吃。邢老的女儿嗔怪他不肯多走动,他像孩子般地笑笑。在他的生活里,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他奉行不喜欢的事情就不必太强求自己。他没有什么长寿定律,他开玩笑地说自己“90小弟弟”。他的从从容容,能把历史的风风雨雨都化为云淡风轻。正是面前这位消瘦而精神矍铄的老人,给我们心中烙上了静看潮起潮落,笑谈芸芸众生之深刻印象。他简简单单的日子洋溢着上海人家甜滋滋的味道,这甜是走过人生四季的甜啊!
(作者为同济大学中文系实习生)
指导老师兼责任编辑 张 鑫
中国传统文化为其精神世界打下温润的底色
目下一些人对老上海的豪门生涯津津乐道,邢老幼年就出生在这样的家族里。他于1919年出生于虹口区的邢家宅路。父亲晚年得子,自然宠爱有加,优越的家境让他触手即是富贵荣华。他回忆起小时候照相机的事,道:“小时候我是个被父母宠坏的孩子,为了得到一架罗莱克丝照相机牛脾气大发,居然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闹起了绝食。结果还是爱子心切的父亲举了白旗,买来了照相机拴在绳子上从窗口挑进屋子。”握住相机,邢志远破涕为笑。这些均为孩童年代的故事。说及这事他脸上的表情和小孩子一样调皮,于是我们的谈话中常蹦出呵呵的欢笑。
生活在锦衣玉食的富贵人家,邢志远享尽生活的种种奢华,但他更爱的是读书,更需要的是精神养料。因为长辈们的作主,他17岁结了婚。好在婚后他如愿考入圣约翰大学英语系,于是他继续如鱼得水,照常他的学业。每年100银两的学费对一般家庭来说算是个天文数字,可对他家来说不在话下。圣约翰大学是所教会学校,他天天开着汽车上学,过着早晚祷告,洋话连篇的生活,业余时间吟诗作词,摆弄收藏等,兴趣浓烈。抗日的战火打破了他的平静生活,并燃起他的国恨家仇,民族的深仇大恨至今凿刻在他记忆里:那是“八·一三”之后,家在虹口的17栋别墅被日本军放火焚烧一空,愤怒之情让这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义无反顾投身了爱国热潮。他参加了当时国民党地下组织,又应一个救亡组织的邀请,在七浦路的一所艺校里担任义务教师,把热血沸腾的书生意气、爱国之情统统融进了课堂。说起日本兵,邢老至今还咬牙切齿说“我最恨日本人!”愤然的神情如同又回到了过去……
小时候的邢老酷爱读书,热衷于诗词歌赋,也酷爱金石书画,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打下了温润的底色。邢老说自己自从懂事后从不发脾气,养成和和气气、波澜不惊的温良个性。他的这种个性颇有点传统文化中儒家君子的味道,而圣约翰英语系的经历和英语教学生涯,又使他颇具外国古典绅士的风度。虽然无缘一见邢老西装笔挺的仪态,但这份雅量和从容,已在谈笑间神形毕现了。
“文革”中于汽车间创造一个绝妙的神话
“文革”对人的摧残让我们晚辈扼腕长叹。当时邢老的家被洗劫一空,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邢老颇有意味地调侃着“他们那时候要什么拿什么,强盗一样……”当时红卫兵的抄家十分疯狂,邢家被彻底抄查,他们抽开抽屉,兜底掀翻;一床被单抄起就走,连替换的手帕、袜子都难逃一劫;看到家具信手就砸,那些凝聚着邢老多年心血的藏书、名画、几十万张卡片在查抄中灰飞烟灭。可以想象当时邢老的家,触目是凄凄惨惨的“断壁残垣”。曾经殷实的家庭在一夜的政治风暴中支离破碎。邢志远只能带一家老小过起风雨飘摇的生活。
邢老说,当时自己被“扫地出门”,勒令在两小时内搬到附近一间阴暗潮湿的汽车间居住,天天背着沉重的大字报被呼来喊去,过着嘈嘈杂杂并且朝不保夕的生活。事业荒芜一片,生活衣食无着,一举一动都被无形的枷锁禁锢着。然而这些都没有恫吓住他,他的生命里自有自由的火焰燃烧着,他默默地对自己说:一定要带着全家老小活下去。
“文革”是他一生中最贫困潦倒的时候,也是这个时候,他收拾起痛苦的梦魇,另辟一条生活之路——向学术领域进军。他拾起在忙忙碌碌中被尘封的心愿——编写英语参考书,一来想写给他的学生,二来也写给自己——一个乐在其中的“英语狂人”。他不知道这条路能否走通,不知道这些心血是不是明天就会化为乌有,不知道在纷乱的时代会不会是自讨苦吃,成为一条罪状。他没有考虑更多,只是一个纯粹又纯粹的心愿,专心地静下心来做件事情,在自己的空间舒展自如的翅膀。
这看起来是夹缝中喘息,但实际上是邢志远立下了一个宏愿,并开始为之奋斗。此时邢老面对家徒四壁,心里却燃起了“希望工程”:洗衣板成了他的书桌,家人找来各种纸张当作稿纸,一时间这张“简易书桌”上铺满花花绿绿的一片:烟盒纸,包装纸,处方笺,书扉页……甚至卫生纸,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背着“专政对象”的帽子,冒着随时会有红卫兵光顾的危险,他动工了,不分白天黑夜。这时候又多亏了家人的鼎力相助:一边是他在潮湿阴冷的汽车间埋头苦干,另一边,一群爱他的家人放着哨,为他提防着不期而至的“险情”。
终于邢老和他心爱的事业等到了重见天日的时候,那个小小的洗衣板,成了英语工具书的摇篮,《怎样写英文信》、《怎样避免英语病句》、《英语报刊杂志阅读指南》等。一本本书终于应运而生了!《英语成语惯用语大辞典》在现今年轻人群的网络时代依然被奉为学英语的经典辞书,可谁又能知道这些是从搓衣板上那支注水的钢笔下汩汩流出的,是伴着著者的含泪的微笑。恐怕世界上没有比这本书的后记更令人感动的:“这本书的手稿,是用各种各样的小纸片拼成的……”也难以想象出版社的编辑收到这些五花八门的稿纸是怎样一种感慨万千的心情。而我们捧着它时,感到这是比任何华美的文辞更卓越的诗篇。
很多人都喜爱着一个《金蔷薇》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穷困潦倒,为了一个小女孩的梦想,从尘土里滤出金子的碎屑,从风雨飘摇的生活里绽出了一朵金色的蔷薇花。邢老在这段历程也创造了一个绝妙的神话,在“破烂”中寄托着希望,成就了一段事业的辉煌。倘若他不作新的人生选择,可能就迷失在“死胡同”了。
面对现实,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坐标
邢老说他从没有感觉到异常的迷茫,自己状态是“随遇而安”,无论何地何时何事,都能心平气和。在解放后的进出口贸易出于有供无求而被迫关门的时候,“文革”最山穷水尽的时候,他的孩子和他都没有抱怨过生活给他们带来的种种不公,而是面对现实,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坐标,于是心的天平就不再随身世浮沉而浮沉。说到高兴处,邢老随口念起了苏东坡的《赤壁赋》: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在幼年时就积淀在他的生命里,无论世间万象,自有心中的方寸田园。
晚年的邢老出版了许多著作,他撰写的《英语常用语辞典》,在半年内就销售一空,并在“当当网”上好评如潮。邢老培养的很多学生都成为社会知名人士,对于这些,邢老自有几分小小的“沾沾自喜”。可对于许多为他扬名庆功的应酬,他一概谢绝了。我们感叹邢老的淡泊名利,邢老乐呵呵地说:“哪里,一般性。”为人师,编课本,晚年在家,日子一样欢欢喜喜。
邢老说自己“好为人师”。说到教书的乐趣,邢老神采飞扬,脸上的纹路也漾开了,嗓音里也灌满了激情,说“跟学生在一道,老开心咯!”与年轻的学生在一起,有难以言表的幸福,而于三尺讲台的日子,也成为他一生中熠熠生辉的时光。在圣约翰大学就读时,母校圣芳济学院就聘请他担任兼课英语教师,从此他就对教学事业乐此不疲。无奈在“反右”运动时,虽未带上各种帽子,但被所谓“纯洁队伍”,清除出组织,退职回家。他不得不离开讲台。同事知道邢老热衷此道,帮他又在二医大谋个职,使他回到了心心念念的讲台。“文革”之后,他说似乎喜爱也没有太多理由,看着学生一天天地成长就是件开开心心的事情。
生活的滋味来自于度过人生四季的甜
邢老退休前在上海铁道学院教书,听说我们是同济大学的学生,他开心地说跟我们是“schoolmates”(铁道学院已并入同济大学),还讨论起同济食堂的美食来。邢老的身体向来硬朗,八十多岁时还能骑自行车在大街上飞来跑去,这几年因身体不适很少走动,不过有个开朗的小女儿在他的身边悉心照顾着。我们问来访会不会给老人带来麻烦,他小女儿说,怎么会?有人和他“嘎山湖”(上海话,意为闲聊),他可高兴呢。邢老身体虽瘦弱,但精神好,在整个访问过程中谈笑风生,毫无倦意。
晚年的邢老有一个和美的家,邢老与妻子陈佩珍从小相识,成婚后养育了二子四女,日子平淡而又充实。儿女们从小受到良好家教,均毕业于上海名校大学。二女儿继承邢老衣钵,在南洋中学的三尺讲台延续着父亲对教育的那份挚爱。三女儿酷爱诗画,挥毫泼墨,挥洒洋洋诗情,一如邢老当年。小女儿在身边悉心照料他的生活,在加拿大定居的大儿子也会每年回家探望。邢老对他的孩子并没有太多的要求,他说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生活。曾经在同一屋檐下,经历过“茅屋为秋风所破”的一家人,即使漂泊在异乡他国,总有亲情一线相牵。
邢老的家里摆设比较零乱,可书橱里的书摆放得十分整齐,还有放不下的一些旧书刊堆在座椅上,一张古旧的书桌上搁有几本辞书,边上还摆着一副大镜框的眼镜。他住在老式洋房里,日子似一素色的卷轴中铺开清清淡淡的时光,慢慢刻录着他的人生。他也抽烟,“三五”“红双喜”,来者不拒。在家闲来无事,他点上一支,悠悠地吞云吐雾。他也吃肉,各类菜肴,牛肉类是“无冕之王”,他爱吃。邢老的女儿嗔怪他不肯多走动,他像孩子般地笑笑。在他的生活里,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他奉行不喜欢的事情就不必太强求自己。他没有什么长寿定律,他开玩笑地说自己“90小弟弟”。他的从从容容,能把历史的风风雨雨都化为云淡风轻。正是面前这位消瘦而精神矍铄的老人,给我们心中烙上了静看潮起潮落,笑谈芸芸众生之深刻印象。他简简单单的日子洋溢着上海人家甜滋滋的味道,这甜是走过人生四季的甜啊!
(作者为同济大学中文系实习生)
指导老师兼责任编辑 张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