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2(B)-0043-01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开放: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开放课堂教学、开放教学手段、开放师生关系。开放的语文教学使得高中语文课堂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法和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难以营造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1.沉闷的教学氛围。一方面,大的环境不能提供开放条件,很多学校并不具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也有限。另一方面,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习惯了受授式的教学,加之大多数学生胆小拘谨,不能主动思考、归纳、发言。致使课堂互动难。另外,部分教师在营造氛围上缺乏技巧和耐心,这就使沉闷的气氛很难打破。课堂环境是落实新课改理念的主阵地,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基本环境。要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度、生动活泼,既要有思维的训练,又要有感情的熏陶,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结构,探索课堂教学规律。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设疑、释疑来获取积累、运用知识的过程,教师要使学生有丰富的活动内容,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但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很难真正做到这一点。
2.难以企及的开放。21世纪的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基础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立足课堂,着眼课外,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以听说读写为主线,让学生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汲取知识。培养能力,开阔视野,构筑全方位、立体化、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促使语文能力全面发展。但是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学生一直在家庭——学校这“两点一线”的死板运动中不能越雷池一步。特别是上了高中为高考一搏的学生更是学习压力大,生活没情趣,致使学生可以“看世界”的地方很有限。
二、难以运用开放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指导思想”一节明确地提出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更是为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健全人格,因此,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开放性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技巧的运用至关重要。
1.教师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滞后。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应该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和创新意识。“学习语文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技能”。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能囿于旧的教学手段和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一讲到底,唯恐讲漏、讲不透。而应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树立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观念,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特色的课文去安排课堂环节,设计教学方法,让学生去阅读、思考、筛选、评述、迁移。不论是启发式、讨论式、比较式,还是表演式、竞赛式、欣赏式均要根据教学需要及学习主体(学生)的需要去作决定。但部分教师观念落后,教法陈旧,在教学中“几十年如一日”恪守老套做法,没有改革开放的想法。
2.课堂开放性差。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其实际意义是不言而语的。通过教学实践使笔者深感要实现新课改赋予语文教学的要求,使语文教学走上良性发展之路,笔者认为学校管理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应创设各种有利条件,营造出一个良性的开放的教学环境。为开放性教学提供条件。还应加大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力度,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在新课程标准下开展教学。距离和问题的存在难以避免,但只要我们敢于直面距离和问题,用积极的心态各尽所能,縮短距离,解决问题就只是时间问题。
编辑:郭裕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2(B)-0043-01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开放: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开放课堂教学、开放教学手段、开放师生关系。开放的语文教学使得高中语文课堂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法和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难以营造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1.沉闷的教学氛围。一方面,大的环境不能提供开放条件,很多学校并不具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也有限。另一方面,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习惯了受授式的教学,加之大多数学生胆小拘谨,不能主动思考、归纳、发言。致使课堂互动难。另外,部分教师在营造氛围上缺乏技巧和耐心,这就使沉闷的气氛很难打破。课堂环境是落实新课改理念的主阵地,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基本环境。要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度、生动活泼,既要有思维的训练,又要有感情的熏陶,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结构,探索课堂教学规律。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设疑、释疑来获取积累、运用知识的过程,教师要使学生有丰富的活动内容,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但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很难真正做到这一点。
2.难以企及的开放。21世纪的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基础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立足课堂,着眼课外,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以听说读写为主线,让学生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汲取知识。培养能力,开阔视野,构筑全方位、立体化、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促使语文能力全面发展。但是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学生一直在家庭——学校这“两点一线”的死板运动中不能越雷池一步。特别是上了高中为高考一搏的学生更是学习压力大,生活没情趣,致使学生可以“看世界”的地方很有限。
二、难以运用开放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指导思想”一节明确地提出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更是为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健全人格,因此,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开放性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技巧的运用至关重要。
1.教师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滞后。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应该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和创新意识。“学习语文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技能”。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能囿于旧的教学手段和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一讲到底,唯恐讲漏、讲不透。而应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树立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观念,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特色的课文去安排课堂环节,设计教学方法,让学生去阅读、思考、筛选、评述、迁移。不论是启发式、讨论式、比较式,还是表演式、竞赛式、欣赏式均要根据教学需要及学习主体(学生)的需要去作决定。但部分教师观念落后,教法陈旧,在教学中“几十年如一日”恪守老套做法,没有改革开放的想法。
2.课堂开放性差。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其实际意义是不言而语的。通过教学实践使笔者深感要实现新课改赋予语文教学的要求,使语文教学走上良性发展之路,笔者认为学校管理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应创设各种有利条件,营造出一个良性的开放的教学环境。为开放性教学提供条件。还应加大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力度,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在新课程标准下开展教学。距离和问题的存在难以避免,但只要我们敢于直面距离和问题,用积极的心态各尽所能,縮短距离,解决问题就只是时间问题。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