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內容摘要:井上靖的丝路题材短篇小说《圣人》以一个惨烈的民间故事来解说伊塞克湖形成的原因,实质上是井上靖在20世纪社会生态及自然生态受到严重破坏的语境下,因生态忧患意识而产生的一种寓言性的表达。
关键词:井上靖;生态批评;《圣人》
二十世纪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1907—1991)1950年以中间小说《斗牛》《猎枪》获芥川文学奖正式登上文坛,成为日本中间小说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中间小说在艺术表现手法及审美追求方面具有纯文学的文学性,在内容上往往采用大众文学的题材,如言情、恐怖、惊悚、侦探及历史等题材。在这些题材中,井上靖似乎偏爱历史题材的创作。他的历史小说不仅有取材于日本历史的,也有取材于国外的,其中以取材于中国特别是西域题材的小说最为出色。井上靖将他的小说置于异域的天空下,使其具有神秘的异域风情,同时又迎合了当时日本民众的“西域热”与“丝路热”,深受读者喜爱。当井上靖的文学传入中国,其以他者视域解读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历史小说,又成功捕获了中国读者的眼光,成为当代日本在中国拥有大量读者的作家之一。这些小说虽然从异域与古代取材,但是井上靖却往往从现实生活出发,表达他对当代社会一些问题的思考。
《圣人》是井上靖取材于西域的一个短篇小说,1969年7月发表在《文艺春秋》上,1970收入其短篇小说集《昆仑玉》。小说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伊塞克湖形成的原因与经过。作者将作品的背景置于公元前六世纪中叶中亚细亚萨卡族的某村落。该村落位于天山山脉北侧的某盆地上,安居多年的人们在新首领的带领之下,不满足现有自然条件给予他们的一切,不顾实际情况进行改革,不断向大自然索取,以致村落乃至整个盆地被大水淹没,形成湖泊的故事。虽然评论者把《圣人》视为一篇历史小说,如日本评论家佐佰彰一曾说,“那么作为历史小说的正统的主题乐章,就该是《昆仑玉》和《圣人》这两部作品了。”[1](203),甚至井上靖本人在为中文版《永泰公主的项链》所写的《致中国读者》一文中也认为这是一篇历史小说,井上靖接着对历史小说作了解释,“这里收集的八个短篇,分别取材于古代,通常被人们称之为历史小说。”[1](1)如果以一般的历史小说的观念来看,很难将这篇小说归入历史小说的范畴。个人认为,作为历史小说,即便是广义上的历史小说,也应该符合一些基本条件才能被界定为历史小说,或者作品中的人物为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人物,或者作品以历史上某一时期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就《圣人》这一部作品而言,作品中的人物并不是历史中真实记录的人物,人物活动的环境也不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而是作者虚构的。《圣人》虽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小说,但是从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井上靖实际上是从当下出发,在日益恶化的社会生态环境和不断遭到破坏的自然环境这种大背景下,其生态忧患意识的一种寓言式的表达。本文试图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解读作品的生态思想。
一.安宁和平的宜居乐园
在小说的开头,井上靖为我们所描绘的萨卡族人所居住的地方是一个安宁和平的宜居乐园。
首先,这里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整个村落坐落在盆地的中央,盆地上有着一望无际的草原,村落被郁郁葱葱的树林包围,“无论从气候温和、土地肥美、牧草丰富这点来看,还是从外敌入侵的危险较少这一点来看,对牧民来说再没有比夹在这两座阿拉塔乌山脉之间的盆地更理想的定居地点了。”[1](51)
其次,这里安宁和平,没有一般部落常有的村落内部之间的对立和争斗。“已经有几十年没发生过内讧了,别的氏族围绕着首领权,一年到头不断的地发生对立和争斗,而这个民族却从未发生过这类纠纷。”这里也没有外敌的入侵。究其原因,虽然这里环境比较好,但是整个村落只有一眼泉水,村里每人一天只能够打一瓦罐水。这只能保证一家人的生活用水,羊群和马匹必须饲养在离村落10多里远的一条大河边。就水的分配而言,村落里人人平等。因为水的缺乏,这个地方对其他的氏族来说却毫无吸引力,却成为部落和平的根源。村落因此因祸得福,在氏族部落之间无休止的斗争当中,得以幸免于难。村民们生活在难得的和平时代,甚至“一连几代人都未摸过兵器”。
第三,这里民风淳朴,人人安贫乐道。虽然每个人每天只有一瓦罐水的配额,但是人人都自觉遵守这一规定。取水的时候并没有人监督,坐在泉眼旁边的是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从来没有人想过要多取一点水。人人信仰与尊崇泉眼之神,把老人视为圣人来尊敬,安贫乐道,过着虽然不富裕却很悠闲的生活。
二.当代生态环境恶化的寓言式表现
在小说中这个部落安居乐业的生活并没有能够持续下去。由于部落首领在其他部落长大的小儿子归来,使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给整个部落带来了灭顶之灾。
这种破坏首先体现在社会生态的破坏与传统习俗的践踏。首领的小儿子,刚刚生下来不久就被送到叶尼塞河上游的一个氏族部落做人质,回来的时候已经是30出头的小伙子。尽管小伙子回归部落,受到族人的热烈欢迎,为他举行了专门的晚宴,圣人也特意出席晚宴,赐福这个小伙子。在族人的眼里,这次宴会非常丰盛,但小伙子却认为,宴席十分清淡,因为酒太少了,没有一个人喝醉,也没有村里的姑娘出席陪伴起舞,更没有相应的火坛,让人感觉到单调、无聊,无法尽兴。小伙子成长的部落与这个部落完全不一样,那里水资源丰富,信奉的是火神。小伙子对于一天一人只有一瓦罐水的规定非常不满,提出改革的建议。在首次参加部落会议时,他提出了再打一口井的建议,被部落故老们否定了。第二次会议他又提出增加每个人每天的用水量,他认为依据泉水的出水量,应该可以增加一倍的供水量。年轻人的提议被认为是违反了上帝的规定,会议也因此而中断。在第三次会议上,小伙子将矛头转向了部落的圣人。他认为所谓的圣人只不过是一个既聋又瞎毫无用处的老人,不应该得到如此尊崇的地位,受到人们的尊敬。小伙子的话彻底激怒了人们,愤怒的人们将他打晕,并将他丢弃在村落外,幸亏圣人所收养的姑娘救助才幸免遇难。
关键词:井上靖;生态批评;《圣人》
二十世纪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1907—1991)1950年以中间小说《斗牛》《猎枪》获芥川文学奖正式登上文坛,成为日本中间小说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中间小说在艺术表现手法及审美追求方面具有纯文学的文学性,在内容上往往采用大众文学的题材,如言情、恐怖、惊悚、侦探及历史等题材。在这些题材中,井上靖似乎偏爱历史题材的创作。他的历史小说不仅有取材于日本历史的,也有取材于国外的,其中以取材于中国特别是西域题材的小说最为出色。井上靖将他的小说置于异域的天空下,使其具有神秘的异域风情,同时又迎合了当时日本民众的“西域热”与“丝路热”,深受读者喜爱。当井上靖的文学传入中国,其以他者视域解读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历史小说,又成功捕获了中国读者的眼光,成为当代日本在中国拥有大量读者的作家之一。这些小说虽然从异域与古代取材,但是井上靖却往往从现实生活出发,表达他对当代社会一些问题的思考。
《圣人》是井上靖取材于西域的一个短篇小说,1969年7月发表在《文艺春秋》上,1970收入其短篇小说集《昆仑玉》。小说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伊塞克湖形成的原因与经过。作者将作品的背景置于公元前六世纪中叶中亚细亚萨卡族的某村落。该村落位于天山山脉北侧的某盆地上,安居多年的人们在新首领的带领之下,不满足现有自然条件给予他们的一切,不顾实际情况进行改革,不断向大自然索取,以致村落乃至整个盆地被大水淹没,形成湖泊的故事。虽然评论者把《圣人》视为一篇历史小说,如日本评论家佐佰彰一曾说,“那么作为历史小说的正统的主题乐章,就该是《昆仑玉》和《圣人》这两部作品了。”[1](203),甚至井上靖本人在为中文版《永泰公主的项链》所写的《致中国读者》一文中也认为这是一篇历史小说,井上靖接着对历史小说作了解释,“这里收集的八个短篇,分别取材于古代,通常被人们称之为历史小说。”[1](1)如果以一般的历史小说的观念来看,很难将这篇小说归入历史小说的范畴。个人认为,作为历史小说,即便是广义上的历史小说,也应该符合一些基本条件才能被界定为历史小说,或者作品中的人物为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人物,或者作品以历史上某一时期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就《圣人》这一部作品而言,作品中的人物并不是历史中真实记录的人物,人物活动的环境也不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而是作者虚构的。《圣人》虽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小说,但是从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井上靖实际上是从当下出发,在日益恶化的社会生态环境和不断遭到破坏的自然环境这种大背景下,其生态忧患意识的一种寓言式的表达。本文试图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解读作品的生态思想。
一.安宁和平的宜居乐园
在小说的开头,井上靖为我们所描绘的萨卡族人所居住的地方是一个安宁和平的宜居乐园。
首先,这里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整个村落坐落在盆地的中央,盆地上有着一望无际的草原,村落被郁郁葱葱的树林包围,“无论从气候温和、土地肥美、牧草丰富这点来看,还是从外敌入侵的危险较少这一点来看,对牧民来说再没有比夹在这两座阿拉塔乌山脉之间的盆地更理想的定居地点了。”[1](51)
其次,这里安宁和平,没有一般部落常有的村落内部之间的对立和争斗。“已经有几十年没发生过内讧了,别的氏族围绕着首领权,一年到头不断的地发生对立和争斗,而这个民族却从未发生过这类纠纷。”这里也没有外敌的入侵。究其原因,虽然这里环境比较好,但是整个村落只有一眼泉水,村里每人一天只能够打一瓦罐水。这只能保证一家人的生活用水,羊群和马匹必须饲养在离村落10多里远的一条大河边。就水的分配而言,村落里人人平等。因为水的缺乏,这个地方对其他的氏族来说却毫无吸引力,却成为部落和平的根源。村落因此因祸得福,在氏族部落之间无休止的斗争当中,得以幸免于难。村民们生活在难得的和平时代,甚至“一连几代人都未摸过兵器”。
第三,这里民风淳朴,人人安贫乐道。虽然每个人每天只有一瓦罐水的配额,但是人人都自觉遵守这一规定。取水的时候并没有人监督,坐在泉眼旁边的是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从来没有人想过要多取一点水。人人信仰与尊崇泉眼之神,把老人视为圣人来尊敬,安贫乐道,过着虽然不富裕却很悠闲的生活。
二.当代生态环境恶化的寓言式表现
在小说中这个部落安居乐业的生活并没有能够持续下去。由于部落首领在其他部落长大的小儿子归来,使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给整个部落带来了灭顶之灾。
这种破坏首先体现在社会生态的破坏与传统习俗的践踏。首领的小儿子,刚刚生下来不久就被送到叶尼塞河上游的一个氏族部落做人质,回来的时候已经是30出头的小伙子。尽管小伙子回归部落,受到族人的热烈欢迎,为他举行了专门的晚宴,圣人也特意出席晚宴,赐福这个小伙子。在族人的眼里,这次宴会非常丰盛,但小伙子却认为,宴席十分清淡,因为酒太少了,没有一个人喝醉,也没有村里的姑娘出席陪伴起舞,更没有相应的火坛,让人感觉到单调、无聊,无法尽兴。小伙子成长的部落与这个部落完全不一样,那里水资源丰富,信奉的是火神。小伙子对于一天一人只有一瓦罐水的规定非常不满,提出改革的建议。在首次参加部落会议时,他提出了再打一口井的建议,被部落故老们否定了。第二次会议他又提出增加每个人每天的用水量,他认为依据泉水的出水量,应该可以增加一倍的供水量。年轻人的提议被认为是违反了上帝的规定,会议也因此而中断。在第三次会议上,小伙子将矛头转向了部落的圣人。他认为所谓的圣人只不过是一个既聋又瞎毫无用处的老人,不应该得到如此尊崇的地位,受到人们的尊敬。小伙子的话彻底激怒了人们,愤怒的人们将他打晕,并将他丢弃在村落外,幸亏圣人所收养的姑娘救助才幸免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