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腊八到正月十五老北京有什么样的吃食?
其中又有哪些讲究?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儿就是年……”这是老北京的经典童谣,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过。按照老北京的习俗,从腊八过后,人们就要开始做些过年的准备工作了。在这其中,准备各种吃食,又是一件重中之重的事儿。这道理其实也简单,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更何况,过去的北京人,即便是中产以上的家庭往往也过得比较节俭,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把餐桌置办得丰盛些,取一个好彩头,期盼来年的生活能够富足安康。
老北京过年期间,餐桌上一般会有哪些吃食?有什么讲究?这里就挑几样经典食物,也算是对过去传统生活的一种回顾。那么从哪儿说起呢?既然过了腊八就算是开始过年了,就从这一天开始吧。
过去,泡腊八蒜有特殊的用途
如今,泡的不是蒜,是盼头
腊八当天,少不了的当然是腊八粥了,暖暖和和地喝上一碗,滋养身心,实在是一件美事儿。除了腊八粥,在腊八当天,传统的北京人还有一件必须要做的事儿,就是腌制腊八蒜,这可是地道的北京习俗。
不过很多人可能没想过,这蒜什么时候腌都行,为什么一定要选在腊八这天呢?据说是因为在老北京的传统里,腊八蒜除了自家食用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用途。在过去的北京城里,特别是在清朝,买卖商铺比较多。那时候的卖家儿时常会允许客户赊账消费,这就和今天刷信用卡购物的感觉差不多。这些商铺最喜欢赊账给旗人,因为旗人有朝廷定期发放的钱粮,所以旗人在赊账之后,偿还能力比较有保障。通常到了年根儿,商家都会希望赊账的尽快把钱还上,结清账目好过年。可是北京人讲究有里有面兒,当面找人要账不好意思开口,于是就想出了送腊八蒜的方法。
腊八蒜是用醋泡成的,醋和催促的促同音;而蒜,则是和算账的算同音。给人送一坛子腊八蒜,这背后的意思就是:要过年了,您也该算算账了。要不,怎么北京城有句老话儿“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呢。
或许也正是因为腊八蒜有着这么一层催债的含义,所以在老年间,北京城里只有卖糖蒜的,可从来没有卖腊八蒜的。毕竟,催人还债这种事,实在是不适合吆喝着卖。
因此,过去的北京人家想吃腊八蒜只能自己腌。说起来这方法也简单,用到的无外乎就是醋、蒜和罐儿三样东西。先说醋,一定要那种橙黄色的米醋,这种醋颜色清淡,口感酸爽,泡出来的蒜也能是湛青碧绿的。至于蒜,一定要用山东产的紫皮大蒜,这种蒜的蒜瓣儿瓷实,用它腌出来的腊八蒜,吃到嘴里又香又脆。有了醋和蒜,还得找一个合适的罐子。先把罐子洗净晾干,再往里面放半罐子蒜,然后倒满醋,封好盖子就齐活了。如今大家泡腊八蒜,一般都喜欢用透明的玻璃罐子,看着里面的蒜一点点变绿,也能让人在寒冬腊月里有一种盼头。
老北京讲究:吃饺子还得看时辰
吃素馅饺子讨个好彩头
腌好了的腊八蒜,最适合搭配一起吃的食物,当然就是春节期间的饺子了。今天说起饺子,大家肯定是想什么时候吃就能什么时候吃,想怎么吃就能怎么吃,生活富裕了嘛!
不过在过去,可没有这么随性,一般人家也都是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顿饺子。说到北京城,吃饺子的时间还有一个特别的讲究,那就是要在大年初一刚过了子时的时候吃,俗话叫作“五更饺子”,相当于是新一年里的头一口饭食。
这顿“五更饺子”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它必须得是素馅的。至于原因,就众说纷纭了。一种说法是,传说除夕夜天上的神仙要下界考察人间,所以这顿饺子也叫“请神饺子”,神仙当然是不吃大鱼大肉的了,因此要给他们准备素馅的。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新年头一口吃素,是希望未来一年里,一家人安安稳稳、素素静静的,取一个吉祥的彩头。
按照今天健康饮食的观点,素馅的饺子无疑也是一种健康食品。只不过依很多人的喜好,还是肉馅的饺子比较好吃,毕竟,吃饺子主要就吃在这个馅儿上。
说到这儿,想起一位很会吃饺子的名人,他就是清朝末代皇帝的亲叔叔爱新觉罗·载涛。著名美食家唐鲁孙曾经写过一个关于载涛吃饺子的故事。据说,有一年的数九隆冬,载涛忽然来了兴致,来到东安市场的东来顺,点名要吃羊肉白菜馅的饺子,还指明了羊肉要用后腿肉。当伙计把饺子端上桌,他尝了一口之后火气蹿起,大骂店家不实在。原来是厨子见到案板上正好有一块羊里脊,看着又细又嫩的,觉得这肉比后腿肉好,就把它剁成了馅儿,可偏偏没骗过美食家的味蕾。
您别说,载涛真是会吃,剁成了馅儿的羊肉,他都能分出不同的部位来。如果是一般人,不管是什么部位的羊肉,和上白菜或是西葫芦做成馅儿,吃起来都挺香的。
老北京年菜,慈禧也爱吃
被列入御膳房食单
过年的时候光吃饺子,似乎单调了点儿,要是能再配点别的菜,就更完美了。同样是在唐鲁孙先生的书里,记录了几样老北京人吃饺子时就的年菜,这几样菜能凉着吃,也能回锅热了下酒吃。
第一道年菜叫作炒咸什,又叫作十香菜,这可是过去家家必备的一样素菜。既然叫十香菜,就是指包含了10种不同的干鲜蔬菜,比如胡萝卜,黄豆芽、豆腐干、千张、木耳、冬笋、冬菇等。把它们切成丝下锅炒熟,用盐、糖、酱油等作料调味儿后起锅。有的人家还喜欢把泡香菇的水也一起加进去,起到提鲜的作用。
第二道年菜就是著名的酥鱼。这个菜的做法是,要挑选二两左右的鲫鱼,处理干净之后,用黄酒、酱油、米醋和白糖腌40分钟左右,用热油把鱼煎透。然后再另起一个锅,按照一层大葱一层鱼的方法铺满锅底,撒上姜丝,再把之前腌鱼的调料倒进去,上火焖一个小时。最后淋上香油,起锅上桌就成了。酥鱼的特点是,热吃也行,凉吃也可。由于鱼刺都已经酥烂了,所以可以放心大胆地嚼,肯定不会被卡到,吃起来可以说相当过瘾。
除了上面这两道菜之外,还有一道老北京的年菜,如今已经不太常见了,叫作雉鸡炒酱瓜丝。据说在清朝后期,北京城西边的八宝山是雉鸡、竹鸡入冬以后的集散地,所以每逢冬天,就会有猎人到那儿附近去打猎。那时候,拿上两只雉鸡送给亲戚朋友当年礼,是个很有面儿的事。一般人家收到这样的礼物,通常也是把雉鸡洗剥干净,切丝之后腌一下,然后用老北京的酱瓜丝一起炒。这里说的酱瓜,就是老北京的一种特殊的咸菜,通常用一种名为八道眉的菜瓜腌制而成。炒菜的时候,把酱瓜剖开去子儿,用清水洗净切丝下锅。 关于这道菜,还有这样一个故事:那是在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逼得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一路往西逃。当銮驾抵达陕西潼关的时候,当时的陕西巡抚岑春煊特意给太后献上了这道雉鸡炒酱瓜丝。慈禧吃完后连连夸奖,甚至还下旨将这道菜列入御膳房的食单,吩咐以后每逢年节大典,御膳房也要置办此菜。
时至今日,雉鸡已经算是国家保护动物了,这道雉鸡炒酱瓜丝自然也就逐渐远离了人们的餐桌。不过,如今还是可以给这道菜找到一些改良的方法,比如把雉鸡换成普通的鸡,或是干脆改成肉丁炒酱瓜,应该也别有一番风味。
正月十五吃元宵,老北京的元宵现摇现卖
民国初年曾把元宵叫汤圆
过完了农历新年,一眨眼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了。按照传统习俗,中国南北方在这一天都会吃元宵,只不过北方叫元宵,而到了南方往往就改叫湯圆或者汤团、圆子了。
北京城的元宵通常得是现摇现卖的。店家先把山楂、枣泥、豆沙、黑白芝麻等几种馅料做好,冻起来,然后再截成色子大小的方块儿。等到摇的时候,就用大笊篱盛着,往水里一蘸,然后放到盛有糯米粉的大筛子里摇,等馅儿上沾满了糯米粉,就把它们倒在笊篱里,再蘸一次水再继续摇。如此反复三次之后,这元宵就算是摇得了。大家买回家去上锅煮熟,就可以吃了。
说到元宵,再讲一个故事。在民国初年,在北京前门大街有个名叫“正明斋”的点心铺。据说有一年元宵节,铺子门口挂了一块斗大的红纸黑字的招牌,上面写着“本铺特制什锦元宵”几个字,有意思的是,这招牌上的“元宵”二字,比其他的几个字都要大很多。有好奇的人向掌柜打听才知道,原来是当年袁世凯登基当皇帝,当时为了避他的讳,曾经下了一道旨意,把元宵都改叫汤圆了。那年正月十五,正明斋的少东家因为店里顾客多,帮着柜台照应生意,一时疏忽顺口说了一句“元宵”,偏偏碰上买元宵的客人里有一个是袁世凯的亲信。少东家挨了两嘴巴不算,另外还赔了二百枚元宵。袁世凯驾崩后的第二年灯节,正明斋就在门口挂出了写着“本铺特制什锦元宵”的招牌,而且特别突出了“元宵”两个字,据说就是那位少东家的杰作。
丰衣足食后感觉年味儿淡了
其实是如今天天过大年
从古至今,北京城的传统一直是什么时节吃什么食物。这里介绍的这些年节吃食,在过去,都是只有在指定的日子里才能吃到的,如果平日里老百姓就想吃,很多食材怕是买不到的。比如元宵,过去只有正月初七、初八以后才能买到,而要是过了正月十八,别说是一般的点心铺不卖元宵了,就连大街上的元宵摊子也变少了。进到二月里,要是再想吃元宵,那就只能明年见了。
时至今日,人们谈论起过年来,似乎总有一种感觉,还是过去的年味儿重。也难怪,如今物质丰富了,过去那些逢年过节才能有的吃食,现在只要想吃,不管是做还是买,总能吃到。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样会冲淡过年的味道。
不过大家换个角度想想,以往人们喜欢过年,正是因为能吃到自己想吃的东西;如今天天都能吃到,这岂不是天天都和过年一样?就如同老年间给人道贺的时候往往会说:祝您天天过大年。这样的生活,如今我们不是已经实现了吗。
据《1039听天下》整理
其中又有哪些讲究?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儿就是年……”这是老北京的经典童谣,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过。按照老北京的习俗,从腊八过后,人们就要开始做些过年的准备工作了。在这其中,准备各种吃食,又是一件重中之重的事儿。这道理其实也简单,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更何况,过去的北京人,即便是中产以上的家庭往往也过得比较节俭,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把餐桌置办得丰盛些,取一个好彩头,期盼来年的生活能够富足安康。
老北京过年期间,餐桌上一般会有哪些吃食?有什么讲究?这里就挑几样经典食物,也算是对过去传统生活的一种回顾。那么从哪儿说起呢?既然过了腊八就算是开始过年了,就从这一天开始吧。
过去,泡腊八蒜有特殊的用途
如今,泡的不是蒜,是盼头
腊八当天,少不了的当然是腊八粥了,暖暖和和地喝上一碗,滋养身心,实在是一件美事儿。除了腊八粥,在腊八当天,传统的北京人还有一件必须要做的事儿,就是腌制腊八蒜,这可是地道的北京习俗。
不过很多人可能没想过,这蒜什么时候腌都行,为什么一定要选在腊八这天呢?据说是因为在老北京的传统里,腊八蒜除了自家食用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用途。在过去的北京城里,特别是在清朝,买卖商铺比较多。那时候的卖家儿时常会允许客户赊账消费,这就和今天刷信用卡购物的感觉差不多。这些商铺最喜欢赊账给旗人,因为旗人有朝廷定期发放的钱粮,所以旗人在赊账之后,偿还能力比较有保障。通常到了年根儿,商家都会希望赊账的尽快把钱还上,结清账目好过年。可是北京人讲究有里有面兒,当面找人要账不好意思开口,于是就想出了送腊八蒜的方法。
腊八蒜是用醋泡成的,醋和催促的促同音;而蒜,则是和算账的算同音。给人送一坛子腊八蒜,这背后的意思就是:要过年了,您也该算算账了。要不,怎么北京城有句老话儿“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呢。
或许也正是因为腊八蒜有着这么一层催债的含义,所以在老年间,北京城里只有卖糖蒜的,可从来没有卖腊八蒜的。毕竟,催人还债这种事,实在是不适合吆喝着卖。
因此,过去的北京人家想吃腊八蒜只能自己腌。说起来这方法也简单,用到的无外乎就是醋、蒜和罐儿三样东西。先说醋,一定要那种橙黄色的米醋,这种醋颜色清淡,口感酸爽,泡出来的蒜也能是湛青碧绿的。至于蒜,一定要用山东产的紫皮大蒜,这种蒜的蒜瓣儿瓷实,用它腌出来的腊八蒜,吃到嘴里又香又脆。有了醋和蒜,还得找一个合适的罐子。先把罐子洗净晾干,再往里面放半罐子蒜,然后倒满醋,封好盖子就齐活了。如今大家泡腊八蒜,一般都喜欢用透明的玻璃罐子,看着里面的蒜一点点变绿,也能让人在寒冬腊月里有一种盼头。
老北京讲究:吃饺子还得看时辰
吃素馅饺子讨个好彩头
腌好了的腊八蒜,最适合搭配一起吃的食物,当然就是春节期间的饺子了。今天说起饺子,大家肯定是想什么时候吃就能什么时候吃,想怎么吃就能怎么吃,生活富裕了嘛!
不过在过去,可没有这么随性,一般人家也都是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顿饺子。说到北京城,吃饺子的时间还有一个特别的讲究,那就是要在大年初一刚过了子时的时候吃,俗话叫作“五更饺子”,相当于是新一年里的头一口饭食。
这顿“五更饺子”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它必须得是素馅的。至于原因,就众说纷纭了。一种说法是,传说除夕夜天上的神仙要下界考察人间,所以这顿饺子也叫“请神饺子”,神仙当然是不吃大鱼大肉的了,因此要给他们准备素馅的。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新年头一口吃素,是希望未来一年里,一家人安安稳稳、素素静静的,取一个吉祥的彩头。
按照今天健康饮食的观点,素馅的饺子无疑也是一种健康食品。只不过依很多人的喜好,还是肉馅的饺子比较好吃,毕竟,吃饺子主要就吃在这个馅儿上。
说到这儿,想起一位很会吃饺子的名人,他就是清朝末代皇帝的亲叔叔爱新觉罗·载涛。著名美食家唐鲁孙曾经写过一个关于载涛吃饺子的故事。据说,有一年的数九隆冬,载涛忽然来了兴致,来到东安市场的东来顺,点名要吃羊肉白菜馅的饺子,还指明了羊肉要用后腿肉。当伙计把饺子端上桌,他尝了一口之后火气蹿起,大骂店家不实在。原来是厨子见到案板上正好有一块羊里脊,看着又细又嫩的,觉得这肉比后腿肉好,就把它剁成了馅儿,可偏偏没骗过美食家的味蕾。
您别说,载涛真是会吃,剁成了馅儿的羊肉,他都能分出不同的部位来。如果是一般人,不管是什么部位的羊肉,和上白菜或是西葫芦做成馅儿,吃起来都挺香的。
老北京年菜,慈禧也爱吃
被列入御膳房食单
过年的时候光吃饺子,似乎单调了点儿,要是能再配点别的菜,就更完美了。同样是在唐鲁孙先生的书里,记录了几样老北京人吃饺子时就的年菜,这几样菜能凉着吃,也能回锅热了下酒吃。
第一道年菜叫作炒咸什,又叫作十香菜,这可是过去家家必备的一样素菜。既然叫十香菜,就是指包含了10种不同的干鲜蔬菜,比如胡萝卜,黄豆芽、豆腐干、千张、木耳、冬笋、冬菇等。把它们切成丝下锅炒熟,用盐、糖、酱油等作料调味儿后起锅。有的人家还喜欢把泡香菇的水也一起加进去,起到提鲜的作用。
第二道年菜就是著名的酥鱼。这个菜的做法是,要挑选二两左右的鲫鱼,处理干净之后,用黄酒、酱油、米醋和白糖腌40分钟左右,用热油把鱼煎透。然后再另起一个锅,按照一层大葱一层鱼的方法铺满锅底,撒上姜丝,再把之前腌鱼的调料倒进去,上火焖一个小时。最后淋上香油,起锅上桌就成了。酥鱼的特点是,热吃也行,凉吃也可。由于鱼刺都已经酥烂了,所以可以放心大胆地嚼,肯定不会被卡到,吃起来可以说相当过瘾。
除了上面这两道菜之外,还有一道老北京的年菜,如今已经不太常见了,叫作雉鸡炒酱瓜丝。据说在清朝后期,北京城西边的八宝山是雉鸡、竹鸡入冬以后的集散地,所以每逢冬天,就会有猎人到那儿附近去打猎。那时候,拿上两只雉鸡送给亲戚朋友当年礼,是个很有面儿的事。一般人家收到这样的礼物,通常也是把雉鸡洗剥干净,切丝之后腌一下,然后用老北京的酱瓜丝一起炒。这里说的酱瓜,就是老北京的一种特殊的咸菜,通常用一种名为八道眉的菜瓜腌制而成。炒菜的时候,把酱瓜剖开去子儿,用清水洗净切丝下锅。 关于这道菜,还有这样一个故事:那是在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逼得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一路往西逃。当銮驾抵达陕西潼关的时候,当时的陕西巡抚岑春煊特意给太后献上了这道雉鸡炒酱瓜丝。慈禧吃完后连连夸奖,甚至还下旨将这道菜列入御膳房的食单,吩咐以后每逢年节大典,御膳房也要置办此菜。
时至今日,雉鸡已经算是国家保护动物了,这道雉鸡炒酱瓜丝自然也就逐渐远离了人们的餐桌。不过,如今还是可以给这道菜找到一些改良的方法,比如把雉鸡换成普通的鸡,或是干脆改成肉丁炒酱瓜,应该也别有一番风味。
正月十五吃元宵,老北京的元宵现摇现卖
民国初年曾把元宵叫汤圆
过完了农历新年,一眨眼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了。按照传统习俗,中国南北方在这一天都会吃元宵,只不过北方叫元宵,而到了南方往往就改叫湯圆或者汤团、圆子了。
北京城的元宵通常得是现摇现卖的。店家先把山楂、枣泥、豆沙、黑白芝麻等几种馅料做好,冻起来,然后再截成色子大小的方块儿。等到摇的时候,就用大笊篱盛着,往水里一蘸,然后放到盛有糯米粉的大筛子里摇,等馅儿上沾满了糯米粉,就把它们倒在笊篱里,再蘸一次水再继续摇。如此反复三次之后,这元宵就算是摇得了。大家买回家去上锅煮熟,就可以吃了。
说到元宵,再讲一个故事。在民国初年,在北京前门大街有个名叫“正明斋”的点心铺。据说有一年元宵节,铺子门口挂了一块斗大的红纸黑字的招牌,上面写着“本铺特制什锦元宵”几个字,有意思的是,这招牌上的“元宵”二字,比其他的几个字都要大很多。有好奇的人向掌柜打听才知道,原来是当年袁世凯登基当皇帝,当时为了避他的讳,曾经下了一道旨意,把元宵都改叫汤圆了。那年正月十五,正明斋的少东家因为店里顾客多,帮着柜台照应生意,一时疏忽顺口说了一句“元宵”,偏偏碰上买元宵的客人里有一个是袁世凯的亲信。少东家挨了两嘴巴不算,另外还赔了二百枚元宵。袁世凯驾崩后的第二年灯节,正明斋就在门口挂出了写着“本铺特制什锦元宵”的招牌,而且特别突出了“元宵”两个字,据说就是那位少东家的杰作。
丰衣足食后感觉年味儿淡了
其实是如今天天过大年
从古至今,北京城的传统一直是什么时节吃什么食物。这里介绍的这些年节吃食,在过去,都是只有在指定的日子里才能吃到的,如果平日里老百姓就想吃,很多食材怕是买不到的。比如元宵,过去只有正月初七、初八以后才能买到,而要是过了正月十八,别说是一般的点心铺不卖元宵了,就连大街上的元宵摊子也变少了。进到二月里,要是再想吃元宵,那就只能明年见了。
时至今日,人们谈论起过年来,似乎总有一种感觉,还是过去的年味儿重。也难怪,如今物质丰富了,过去那些逢年过节才能有的吃食,现在只要想吃,不管是做还是买,总能吃到。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样会冲淡过年的味道。
不过大家换个角度想想,以往人们喜欢过年,正是因为能吃到自己想吃的东西;如今天天都能吃到,这岂不是天天都和过年一样?就如同老年间给人道贺的时候往往会说:祝您天天过大年。这样的生活,如今我们不是已经实现了吗。
据《1039听天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