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德惠市共落实高光效示范面积15万亩,其中玉米8万亩,水稻 7万亩。
1.细化“难题破解”
一是破解农户串地难。此项技术要求耕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而现实情况是农户承包地细碎零散,一片地里多户耕种,必须通过串地形成适度规模。德惠市大力鼓励农民兴办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160个。采取奖励补贴等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5万亩以上。从而为推广此项技术创造了条件。
二是破解垄向调整难和种植方式改变难。应用此项技术必须将自然垄向调整到南偏西18至20度,要求三垄种一垄,一垄种两行,少种一垄地,尽管能够保证株数,但群众习惯了传统的种植方式,一时还顺不过来架。德惠市采取电视讲座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此项技术特点和优惠政策,使镇村干部和农民认识到,垄向改了给补贴不搭钱,种植方式改了促增产不赔钱,破除群众心中疑虑,主动接受并愿意采用此项技术。
三是破解农机具配套难。按照新的技术要求,传统垄作改为大垄平作,现有农机具需要改型配套。德惠市积极争取农机购置、深松整地和保护性耕作补贴政策,新购置深松整地机械150台、免耕播种机械174台,总量分别达到950台、368台,使全市农业机械能够满足示范需要。
2.细化“原则把握”
一是科学布局的原则。德惠市308个村,以种植玉米为主的村,每个村示范点都在4个以上,示范规模总量300亩以上;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村,每个社都有示范点,示范规模75亩以上。每个乡(镇、街)各抓出一处重点地块,示范规模375亩以上,全市共抓出20处重点地块,其中玉米14处、水稻6处,米沙子镇梁家村玉米重点地块达到1500亩以上,松花江镇东赵家村水稻重点地块达到750亩以上。
二是重点倾斜的原则。示范点安排在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组织、家庭农场的总数达到700个,主体示范面积占总示范面积的72%,有利于推进规模化生产、专业化服务。
三是基础较好的原则。示范点基本安排在公路、铁路、村村通等主要道路两侧,水利设施、农业机械等生产条件比较完善、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块,便于示范、观摩。
四是农户自愿的原则。通过采取专家讲解、示范户现身说法和算账对比等办法,让农民了解这项技术的优势,引导农民自愿实行此项技术,使所有示范地块都取得了农户同意。
3.细化“技术支撑”
一是抓好技术培训。德惠市统一组织,邀请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发明人刘景双、齐晓宁、王阳3位专家授课,在3月20日前完成了市乡村三级技术培训,共培训2万人次以上。做到了示范点有技术责任人,示范户有技术“明白人”和集成技术应用“明白纸”。
二是抓好品种选择。做到提早备足作物种子,玉米种子选择良玉99、迪卡516、先玉335等耐密型品种,水稻选择吉粳88、吉粳803、通稻3等高产优质抗性强的品种,并考虑到早、中、晚熟期搭配,至少都选择了2~3个品种。
三是抓好垄向调整。德惠市共配备罗盘仪30个,达到包乡(镇、街)专家和技术人员人手一个,确保能及时测定垄向。及时准备和检修整地及播种机械,利用机械调垅向、改垄距。
四是抓好责任落实。实行专家、技术员包保责任制,乡乡有专家,村村有技术员,量化任务指标,开展全程技术指导,确保关键技术进村入户到田。全市共落实专家、技术人员326人。
4.细化“工作推进”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高光效新型栽培技术示范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下设综合协调组、技术服务组和工作督导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深入示范点,实地检查指导工作。确保了示范任务首先在组织领导上得到落实。
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在农机整地上,市财政投入深松整地补贴195万元,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家庭农场购置耕作机械,享受优先补贴的待遇。在示范地块上,拿出230万元,在省市补贴的基础上,再按面积给予同等额度补贴。拿出54万元,对每个乡(镇、街)抓出的一处玉米重点地块,再给予重点扶持。在工作经费上,拿出107万元,补助乡(镇、街)、农技部门、农机部门和农业局。在示范、观摩上,拿出29.8万元,制作高光效示范重点地块标牌。德惠市财政总共投入资金615.8万元。
三是强化项目整合。德惠市把高光效新型栽培技术示范与粮油高产创建、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结合起来,整合项目、资金、资源,增强整体示范效果。给予每个乡镇(街)重点地块粮油高产创建项目物化补贴大约10万元,全市折合资金大约195万元。
四是强化考核督导。德惠市把这项工作纳入乡镇(街)绩效考核内容,签订责任状,年末实行单奖单罚。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及时对工作进度和质量督导检查,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示范任务。
1.细化“难题破解”
一是破解农户串地难。此项技术要求耕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而现实情况是农户承包地细碎零散,一片地里多户耕种,必须通过串地形成适度规模。德惠市大力鼓励农民兴办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160个。采取奖励补贴等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5万亩以上。从而为推广此项技术创造了条件。
二是破解垄向调整难和种植方式改变难。应用此项技术必须将自然垄向调整到南偏西18至20度,要求三垄种一垄,一垄种两行,少种一垄地,尽管能够保证株数,但群众习惯了传统的种植方式,一时还顺不过来架。德惠市采取电视讲座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此项技术特点和优惠政策,使镇村干部和农民认识到,垄向改了给补贴不搭钱,种植方式改了促增产不赔钱,破除群众心中疑虑,主动接受并愿意采用此项技术。
三是破解农机具配套难。按照新的技术要求,传统垄作改为大垄平作,现有农机具需要改型配套。德惠市积极争取农机购置、深松整地和保护性耕作补贴政策,新购置深松整地机械150台、免耕播种机械174台,总量分别达到950台、368台,使全市农业机械能够满足示范需要。
2.细化“原则把握”
一是科学布局的原则。德惠市308个村,以种植玉米为主的村,每个村示范点都在4个以上,示范规模总量300亩以上;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村,每个社都有示范点,示范规模75亩以上。每个乡(镇、街)各抓出一处重点地块,示范规模375亩以上,全市共抓出20处重点地块,其中玉米14处、水稻6处,米沙子镇梁家村玉米重点地块达到1500亩以上,松花江镇东赵家村水稻重点地块达到750亩以上。
二是重点倾斜的原则。示范点安排在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组织、家庭农场的总数达到700个,主体示范面积占总示范面积的72%,有利于推进规模化生产、专业化服务。
三是基础较好的原则。示范点基本安排在公路、铁路、村村通等主要道路两侧,水利设施、农业机械等生产条件比较完善、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块,便于示范、观摩。
四是农户自愿的原则。通过采取专家讲解、示范户现身说法和算账对比等办法,让农民了解这项技术的优势,引导农民自愿实行此项技术,使所有示范地块都取得了农户同意。
3.细化“技术支撑”
一是抓好技术培训。德惠市统一组织,邀请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发明人刘景双、齐晓宁、王阳3位专家授课,在3月20日前完成了市乡村三级技术培训,共培训2万人次以上。做到了示范点有技术责任人,示范户有技术“明白人”和集成技术应用“明白纸”。
二是抓好品种选择。做到提早备足作物种子,玉米种子选择良玉99、迪卡516、先玉335等耐密型品种,水稻选择吉粳88、吉粳803、通稻3等高产优质抗性强的品种,并考虑到早、中、晚熟期搭配,至少都选择了2~3个品种。
三是抓好垄向调整。德惠市共配备罗盘仪30个,达到包乡(镇、街)专家和技术人员人手一个,确保能及时测定垄向。及时准备和检修整地及播种机械,利用机械调垅向、改垄距。
四是抓好责任落实。实行专家、技术员包保责任制,乡乡有专家,村村有技术员,量化任务指标,开展全程技术指导,确保关键技术进村入户到田。全市共落实专家、技术人员326人。
4.细化“工作推进”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高光效新型栽培技术示范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下设综合协调组、技术服务组和工作督导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深入示范点,实地检查指导工作。确保了示范任务首先在组织领导上得到落实。
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在农机整地上,市财政投入深松整地补贴195万元,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家庭农场购置耕作机械,享受优先补贴的待遇。在示范地块上,拿出230万元,在省市补贴的基础上,再按面积给予同等额度补贴。拿出54万元,对每个乡(镇、街)抓出的一处玉米重点地块,再给予重点扶持。在工作经费上,拿出107万元,补助乡(镇、街)、农技部门、农机部门和农业局。在示范、观摩上,拿出29.8万元,制作高光效示范重点地块标牌。德惠市财政总共投入资金615.8万元。
三是强化项目整合。德惠市把高光效新型栽培技术示范与粮油高产创建、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结合起来,整合项目、资金、资源,增强整体示范效果。给予每个乡镇(街)重点地块粮油高产创建项目物化补贴大约10万元,全市折合资金大约195万元。
四是强化考核督导。德惠市把这项工作纳入乡镇(街)绩效考核内容,签订责任状,年末实行单奖单罚。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及时对工作进度和质量督导检查,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示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