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导出来,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经验教条的教学方式,创造性的进行教学。和学生共同创造美好的有活力、有生命力、有创造力的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使自己得到发展。
关键词:新课导入;问题情境;课堂效率;信息技术;作业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4-0035-03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关键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所学的知识“是什么”“为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所学的知识能用于做什么,能解决怎样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应重新进行教学设计,通过优化课堂引入、问题设置、多媒体的应用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那么如何进行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
一、利用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及社会环境进行新课的导入
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才能增强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课的引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例如:在《常见的酸和碱》教学中可以采用边讲边做、对比实验的方法引入新课。
师:在同学们桌子上放了三杯液体:白醋,肥皂水和水。哪位学生可以区分出来呢?
(学生跃跃欲试,有的在闻,有的想尝一尝,有的还在争论,有的学生已兴奋的叫起来,A是肥皂水,B是白醋,C是水)
师:告诉大家你们小组用的什么方法?
生:白醋是酸的,闻了就知道,肥皂水摸起来很滑,剩下的是水。
师: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肥皂水,我是根据香味来判断的,我觉得还可以根据泡沫来区分。
师:不错,对三者的分类,我們还有多种方法,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给过你类似白醋、肥皂水的感受?
生:山楂、酸奶、洗衣粉水……
运用对比实验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导入新课,有利于再现问题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亲自体验酸性、碱性物质带来的感受,并依据这一体验联想比较,对自己熟悉的物质归纳分类,从而认知根据物质的酸性、碱性、中性可把物质分为三类这一观点。
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适应学生逻辑思维的认知规律
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设计时要对化学原始资料进行加工,尽量隐去介绍化学概念和原理的内容,即谜底不要在情境中出现,把那些能够引起学生强烈好奇心的现象凸显出来,同时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知识思考问题,再“跳一跳”能够达到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问题。
2.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或创意新颖——激起学生的亲切感和好奇心。
3.尽量选择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学生产生多方面联想可发散出多种问题。
例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结束后,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以铁、铜、铝为例,当问及学生“能否设计实验探究其金属活动性的强弱”这个问题时,学生一时不知道从哪儿回答可设计如下小问题:(1)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2)你的猜想是什么?(3)你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学生通过回忆所学知识,根据金属和氧气的反应,不能判断铁和铝的活动性强弱;根据金属能否与酸反应以及反应的快慢,能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但不与酸反应的金属再多一种时,就不能判断,而根据金属与盐的反应能一对一的进行比较,金属与盐能否反应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通过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学生的潜能在探究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在探究中问题来源于实验、来源于学生,问题是开放的、全方位的,教师在其中充当评判员或欣赏者的角色。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不断被学生的智慧和实践所感染,在探究中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三、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恰当使用信息技术
现在的教材信息量非常大,可利用的课外内容比较多。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利用各种形式(如图书资料、上网、访谈等)进行学习、交流,并记入成长档案袋。比如,在讲述“石灰石的用途”中,学生选取了大量世界各地的钟乳石图片、四川省黄龙地区的资料照片,教师再用多媒体编制成电影向学生展示,学生在欣赏化学美的同时体验化学的价值;在进行碳酸盐物质的检验时,学生寻找了各种可能含有碳酸盐的物质(如鸡蛋壳、珍珠、水垢、石灰石、粉笔等),通过实验进行判断得出结论。恰到好处地使用各种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在较短的时间里扩大信息量,也增大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于知识技能的教学之中,持之以恒,潜移默化。比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一节中,教材穿插了关于“元素周期表”的拓展内容。对于拓展内容,教师的处理方式差异很大,有的教师会一掠而过忽视它。而我在设计这堂课时,将这一内容设定为自读并发表见解,学生阅读后发表了如下见解:
1.为什么元素的发现大多是外国的科学家?我们中国的科学家非常少?
2.门捷列夫根据规律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要注意并探寻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3.我也要像门捷列夫那样敢于预言和猜测,思维要活跃。
4.我将来也想合成或发现一种新的元素,添在元素周期表上,并以我的名字命名。
5.我要学习科学家们的探究精神。
……
课上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思维活跃。说明当学生有了适当的机会、有了合适的空间,是很乐于谈自己的想法的,而这个空间是靠教师来创设的。这堂课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树立为社会的进步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因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不能由单独设定的某一个环节而完成的,学生的发展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应该用心去设计,不要只注重短暂的眼前利益,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应把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注变成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这样在每堂课的设计中,教师就会自觉地进行教学目标的全面设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五、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策略
为了更好地发挥化学作业的重要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参与,在化学作业设计的形式上要注意灵活性。除了常规的以基础知识为主的书面作业外,还要布置适量的探究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作业。
(一)阅读作业
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提供了较多的阅读材料和选学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的内容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例如人教版九年级教材中的“空气质量日报、预报”“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认识服装的标签”等等。
(二)口头表达作业
主要是知识内容的复述。例如初中元素化合价,元素周期表中前18号元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的记忆、背诵等。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某一概念、原理、试验现象。学生回答这种作业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语言组织,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践作业
例如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收集有关空气污染、温室效应的资料等;社会调查(如测定酸雨的pH、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调查、废旧电池的回收等等)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能力;在汇报交流过程中锻炼的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真正体现了化学以人为本,学为所用的目的。
(四)探究作业
以教材上的“家庭小实验”和“小制作”为主,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中“自制简易净水器”“制作叶脉书签”等,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必定会思考实验的原理、药品的选择、操作的步骤等,从而提高了學生的实践能力,增加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教师仅仅教给学生应该知道的学科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提供思考、实践与应用的机会,教会学生如何主动的获得知识。教师应不断学习实践,不断地研究教育教学,完善教育教学,这样才能与学生共同创造美好的有活力、有生命力、有创造力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与学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宝斌.问题链引领化学复习:教学策略与案例评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10):34~36.
[2]何彩霞.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反映教学案例分析[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6,(6):49~53.
[3]冷燕平,宋心琦.关于中学化学教学实验改革问题的思考[J].化学教学,2008,(4):1~4.
关键词:新课导入;问题情境;课堂效率;信息技术;作业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4-0035-03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关键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所学的知识“是什么”“为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所学的知识能用于做什么,能解决怎样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应重新进行教学设计,通过优化课堂引入、问题设置、多媒体的应用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那么如何进行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
一、利用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及社会环境进行新课的导入
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才能增强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课的引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例如:在《常见的酸和碱》教学中可以采用边讲边做、对比实验的方法引入新课。
师:在同学们桌子上放了三杯液体:白醋,肥皂水和水。哪位学生可以区分出来呢?
(学生跃跃欲试,有的在闻,有的想尝一尝,有的还在争论,有的学生已兴奋的叫起来,A是肥皂水,B是白醋,C是水)
师:告诉大家你们小组用的什么方法?
生:白醋是酸的,闻了就知道,肥皂水摸起来很滑,剩下的是水。
师: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肥皂水,我是根据香味来判断的,我觉得还可以根据泡沫来区分。
师:不错,对三者的分类,我們还有多种方法,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给过你类似白醋、肥皂水的感受?
生:山楂、酸奶、洗衣粉水……
运用对比实验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导入新课,有利于再现问题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亲自体验酸性、碱性物质带来的感受,并依据这一体验联想比较,对自己熟悉的物质归纳分类,从而认知根据物质的酸性、碱性、中性可把物质分为三类这一观点。
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适应学生逻辑思维的认知规律
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设计时要对化学原始资料进行加工,尽量隐去介绍化学概念和原理的内容,即谜底不要在情境中出现,把那些能够引起学生强烈好奇心的现象凸显出来,同时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知识思考问题,再“跳一跳”能够达到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问题。
2.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或创意新颖——激起学生的亲切感和好奇心。
3.尽量选择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学生产生多方面联想可发散出多种问题。
例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结束后,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以铁、铜、铝为例,当问及学生“能否设计实验探究其金属活动性的强弱”这个问题时,学生一时不知道从哪儿回答可设计如下小问题:(1)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2)你的猜想是什么?(3)你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学生通过回忆所学知识,根据金属和氧气的反应,不能判断铁和铝的活动性强弱;根据金属能否与酸反应以及反应的快慢,能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但不与酸反应的金属再多一种时,就不能判断,而根据金属与盐的反应能一对一的进行比较,金属与盐能否反应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通过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学生的潜能在探究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在探究中问题来源于实验、来源于学生,问题是开放的、全方位的,教师在其中充当评判员或欣赏者的角色。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不断被学生的智慧和实践所感染,在探究中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三、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恰当使用信息技术
现在的教材信息量非常大,可利用的课外内容比较多。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利用各种形式(如图书资料、上网、访谈等)进行学习、交流,并记入成长档案袋。比如,在讲述“石灰石的用途”中,学生选取了大量世界各地的钟乳石图片、四川省黄龙地区的资料照片,教师再用多媒体编制成电影向学生展示,学生在欣赏化学美的同时体验化学的价值;在进行碳酸盐物质的检验时,学生寻找了各种可能含有碳酸盐的物质(如鸡蛋壳、珍珠、水垢、石灰石、粉笔等),通过实验进行判断得出结论。恰到好处地使用各种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在较短的时间里扩大信息量,也增大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于知识技能的教学之中,持之以恒,潜移默化。比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一节中,教材穿插了关于“元素周期表”的拓展内容。对于拓展内容,教师的处理方式差异很大,有的教师会一掠而过忽视它。而我在设计这堂课时,将这一内容设定为自读并发表见解,学生阅读后发表了如下见解:
1.为什么元素的发现大多是外国的科学家?我们中国的科学家非常少?
2.门捷列夫根据规律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要注意并探寻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3.我也要像门捷列夫那样敢于预言和猜测,思维要活跃。
4.我将来也想合成或发现一种新的元素,添在元素周期表上,并以我的名字命名。
5.我要学习科学家们的探究精神。
……
课上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思维活跃。说明当学生有了适当的机会、有了合适的空间,是很乐于谈自己的想法的,而这个空间是靠教师来创设的。这堂课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树立为社会的进步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因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不能由单独设定的某一个环节而完成的,学生的发展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应该用心去设计,不要只注重短暂的眼前利益,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应把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注变成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这样在每堂课的设计中,教师就会自觉地进行教学目标的全面设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五、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策略
为了更好地发挥化学作业的重要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参与,在化学作业设计的形式上要注意灵活性。除了常规的以基础知识为主的书面作业外,还要布置适量的探究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作业。
(一)阅读作业
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提供了较多的阅读材料和选学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的内容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例如人教版九年级教材中的“空气质量日报、预报”“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认识服装的标签”等等。
(二)口头表达作业
主要是知识内容的复述。例如初中元素化合价,元素周期表中前18号元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的记忆、背诵等。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某一概念、原理、试验现象。学生回答这种作业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语言组织,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践作业
例如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收集有关空气污染、温室效应的资料等;社会调查(如测定酸雨的pH、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调查、废旧电池的回收等等)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能力;在汇报交流过程中锻炼的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真正体现了化学以人为本,学为所用的目的。
(四)探究作业
以教材上的“家庭小实验”和“小制作”为主,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中“自制简易净水器”“制作叶脉书签”等,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必定会思考实验的原理、药品的选择、操作的步骤等,从而提高了學生的实践能力,增加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教师仅仅教给学生应该知道的学科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提供思考、实践与应用的机会,教会学生如何主动的获得知识。教师应不断学习实践,不断地研究教育教学,完善教育教学,这样才能与学生共同创造美好的有活力、有生命力、有创造力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与学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宝斌.问题链引领化学复习:教学策略与案例评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10):34~36.
[2]何彩霞.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反映教学案例分析[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6,(6):49~53.
[3]冷燕平,宋心琦.关于中学化学教学实验改革问题的思考[J].化学教学,20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