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在德育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于灌输,这是由于缺乏对德育的根本性认识与有效模式的参考与借鉴,因而陷人知识传授式或空洞说教式的困境中。事实证明,这种教育方式的实效性比较差。近年来的德育研究提出进行“体验式道德学习”,即让受教育者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被感动,从而引起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从关注学生个体成长角度来看,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感动是增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实效性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德育情感体验的途径
1.情感体验的内涵
体验就是指个体亲历与验证某种真实的或虚拟的情境或事件,从而获得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意义的建构和价值生成的一种活动和情感。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不能仅仅理解为主体行为参与的体验,我们应该把它分为主体行为参与的体验和主体情感参与的体验两个层而,只有主体的情感也参与到体验中来,才是真正的主体参与的体验。因此在德育教学中创设某种真实的或虚拟的情境或展示道德故事(事件)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觉察和认知。
情感体验从认识论角度看,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特殊关系。情感体验是联接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桥梁和中介,人们根据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不同性质与特点,会形成不同的情感体验。人们对现实社会生活中道德现象的认识,总是要通过人们的情感体验才能反映出来。
2.情感体验的途径
道德情感体验是道德智慧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体验认知才能把道德教育内容带进人的生活情境,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及其感受联系起来,从而不仅理解价值,而且体验价值、力行价值,最终落实到人的行为。情感体验是由外部情境所引起的内心感受、亲身经历或体认,情感体验是道德智慧发生的心理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体的体验离不开现实的社会生活,而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生活构成了学生个体的完整意义上的生活,每以部分都是不可替代的并有着相应的教育意义,个体的道德实质上是在三者相互作用下成长起来的。我认为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中情感体验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及拓展到课外进行社会实践,以下从三个方面分析具体的表现方式。
二、情感体验情境的创设方式
当涉及一个人或事件或行为是否道德时,一定要放在一个具体情境中判断。设法使体验者置身于具体的道德情境之中,利用或创设一种与道德教育要求一致的“自然真实”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其中,通过其自我感受产生道德体验。以境生情,道德情感的产生具有情境性,人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触景生情,产生道德情感。创设情境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
1.创设视频教学情境
视频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它的生动性、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这种教学手段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本来抽象的理论呈现为生动的形象。例如:讲“社会公德”时播放一段《道德观察》栏目反映在公共场合不讲道德的视频片段(在长城上写某某到此一游;在黄山的护拦铁链上挂满了锁),然后让学生进行道德评价。例如讲“爱国主义”内容时播放“60国庆大典视频片段”创设情境导入,即可以充分传达教学意图,又可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体验,让学生的感受如身临其景,再配以教师具体的讲解,学生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注意力很集中,学习积极性也很高。视频情景为学生再现了事实,提供了感性材料,促进了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道德智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心理学家特雷奇勒心理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所以在教学中从视频案例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新颖感和惊奇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使学生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都保持高度的兴奋,使其注意力更加集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
教师要注重开发和利用视频案例。视频案例教学发挥多媒体信息集成的特性,从视听两方面加强学生对案例的印象和理解,这不仅大大提高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的信息量,同时将不同道德问题进行模拟仿真、创设情景、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用形象的画面反映道德关系问题,视频可以画面的形式把案例故事通过动态生动地展现出来。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准备好的视频案例在课堂中播放,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参与引导,活跃学生的思维,师生之间交流探讨,找出解决问题方法,达到对道德理论和实践的把握。
2.创设音乐情境
音乐具有诱发和唤醒功能。音乐不仅在形成开放式的、放松性的对话情境发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可直接有效地诱发道德体验。一是音乐具有图景构画能力而容易诱发和唤醒道德体验。二是音乐容易将学生带入体验场的情境之中,诱发回忆,诱发表达,唤醒体验。在音乐响起的地方,受教育者的头脑中就会映现出图景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以音乐为背景的表达,容易营造一种体验场的氛围,从而起到诱发和唤醒的作用。音乐还具有易于沟通不同境界和不同特点的受教育者的功能。我国古代就有“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的说法。如:在上“爱国主义”内容时播放歌曲“歌唱祖国”或“我的祖国”创设情境导入,运用音乐创设教学情境,它可以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感染情绪。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适当地通过音乐创设情境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心灵的启迪,能培养学生的情操,陶冶学生的情趣。教师要选择有教育意义的音乐来创设情境,善于运用音乐来提升教学效果。音乐能育德,音乐走进思想品德课堂有其独特的教育功效。
3.创设图片情境
图片可以以漫画、照片等形式,利用多媒体展示色彩丰富的画面,创设特定的情境,学生置身于其中,学习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尊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中,让学生欣赏一系列违反社会公德的不文明的实景图片(拍摄的)或漫画。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思维被唤醒,然后再进行道德判断、评析,从而达到理解所学内容、感受人生的目的。
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做了两种实验:首先以语言文字讲授和表达,导引学生的体验;其次以准备好的图片或播放视频来诱发学生的体验,结果明显不同。我们先是进行理论讲授,讲授尽量做到生动形象,但学生们表情一般,低头做自己的事,有些学生心不在焉,记住了上课内容的主要意思,但是很难发生体验。为了诱发体验和加深学习,我将准备好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到屏幕时,课堂上立刻活跃起来,学生们睁大眼睛观看图片,当场表达各自的看法,大家都程度不同地发生了体验。如在讲“生态环境与道德”时,展示了一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图片,又展示了一些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的图片,结果学生们看到图片时,所有学生都抬起头,有的发出感叹的声音,并表现出忧或喜的表情,诱发了较为丰富的体验。因此说明图片、绘画、影像容易诱发道德体验。
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是道德教育的本体。图景思维的信息源可以是实际生活场景,也可以是图片、影像,或者语言文字信息。但是语言文字符号信息只有在受教育者的头脑中转换成为图景或图像信息时,才会诱发和唤醒受教育者的道德体验。由于受教育者成长的阶段性和生活环境的有限性,其体验信息来源中,语言文字信息、图片信息和影像信息占有相当的比重。而与语言文字信息相比,图片、影像信息则更具有明显的道德体验诱发和唤醒价值。因此,我们应该把创设视频、音乐、图片教学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视听资料的价值功能。
4.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让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将其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教师创设情境的重要原则是激情引趣,即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对人生的兴趣。而问题情境是最常见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是启迪思维激发兴趣的重要方式。
在德育教学中情感体验的基本环节是: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同时,在一定情境中进行情感体验;随后,设计有针对性的探究性问题,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任务或问题进行探索、交流、讨论、协作,从中培养情感;然后是小结,通过总结,内化情感;最后,将探究所得由教师做点评,把问题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迁移,情感与认知结合起来,相互影响,共同促进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
5.创设材料案例式情境
教师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材料或案例,让学生进行阅读,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引起心灵的共振,达到认识与情感的统一。材料案例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进行快速阅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做出评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举例:在讲社会主义荣辱观或社会公德时,引用这样一则材料:长江日报2009年4月9日报道:湖北一名孕妇乘坐公交车时,一名女大学生与其争座位,双方发生冲突,女大学生竟然出狠招,脚踢孕妇肚子。讨论题:怎样看待该女大学生的行为?
学生讨论小结:该女生是一名大学生,一位拥有高学历的人,高校的教育应该让她知道更多的文明,并自觉成为文明的践行者和维护者,成为社会的表率。该女生这样“狠毒”,在她的身上一点儿看不到文明和美德的影子。抢座位、踢孕妇,她的行为太恶劣,跟大学生的身份格格不入,缺乏道德素养。作为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做到“扬荣抑辱”,以模范的行为做社会荣辱观的践行者。通过创设真实材料案例情境,使学生有机会将自己的真实意思和真挚情感表达出来,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从而达到道德教育目的。
6.用名人名言,以增强情感体验效果
为了使语言更有说服力、权威性、感染力,可以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名人名言即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一般包括名言、格言、警句、古诗词名句等。在教学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作为理论论据来论证思想道德的观点,并始终为观点服务。如:理想失去了,青春之花也便凋零了,因为理想是青春的光和热(罗曼·罗兰)。确定个人志向,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上课开头引用名人名言来创设情境可以达到提纲挈领、引人入胜,增强情感体验效果。上课中间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使论据确凿充分,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具有突出中心、富有启发性并能增强情感体验的效果。
三、实践教学与直接情感体验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体验方式有课堂教学的体验方式和社会实践的体验方式,即:由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部分构成。课内实践就是要加强课堂教学实践,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外实践是指超越课堂,发展实践体验,在社会实践中体验。
1.课堂教学实践
课堂实践教学的体验方式主要是指以课堂作为主要场所来开展情感体验教学活动。学生以课堂主体的角色,站在讲台上进行讲课、讨论、辩论、道德故事讲评和表述阅读感悟等。如每次课拿出20分钟的时间交给学生,请他们登台讲课,师生点评,学生通过备课和上课,本身就是学习和提高。例如“爱国主义”的题材,负责学生撰写了讲稿,以演讲的形式表现主题,学生们深有体会地说:当我们设计好教学环节,以丰富的内容获得讲课的成功后,发现自己利用这个机会已查了很多资料,思考了很多,也明白了爱国主义内涵的深广。加强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参与,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作为教师要注意教学相长,在上课的过程中,注重课堂互动,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可按照章节进程采取每班轮流的办法,给学生划定范围,一或两周前布置任务,课下学生们去搞调研、查材料、做课件,准备自己的专题,为上好课,学生们要花去很多时间备课。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也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等,因此很受学生欢迎。有些学生很爱思考问题,思想很活跃,也很愿意表现自己,要注意发挥这些学生的特长。另外学生往往敬佩擅长科研的教师,这些教师结合学术、科研活动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治学态度、创新精神、献身精神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有利于激发、提升同学们的道德情感。
2.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情感体验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在与社会的实际接触中,进一步体验感受道德规范,激发、唤起、深化更广泛的道德需要,可以更有利地整合校内外道德教育资源,深化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如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内容时,要求学生课外从事社会公益工作,在做义工的过程中,学生们能从社会课堂上实实在在体会到道德知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在各种思想冲击和影响下,要想使大学生接受正面教育,简单的灌输是达不到预期目的的,收效甚微,有时甚至令学生厌烦。要实现学生道德发展由认知向行为的转化,就必须寻找更为有效的道德体验途径。事实证明实践形式深受大学生欢迎,使大学生有了良好的心理体验基础,有益于增强道德情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鲜活生动,可以使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课堂上、书本中体验不到的情感,从而形成并深化他们的道德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正义感、集体主义情感等。实践活动做为道德体验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原始发生和各种因素的整合功能。综观世界各国的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动向,形式和方法虽日趋多样,但都非常重视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为此我们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让学生因社会生活的真实而感动,在感动中引发认知,激发对人生、社会的思考,最终产生道德的内化作用。
总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教学中,情感体验性学习要比教师灌输教学更有益于学生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必须注重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才能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践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道德价值要求。
参考文献:
[1]曾发根.初中思想政治课情感体验性教学研究硕士论文[D].江西师范大学,2006.
[2]李建华.论道德情感体验[J].中南大学学报,2003(2).
[3]吴春安.回归道德智慧[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刘慧.论德育的生命叙事模式[J].中国德育,2006.
[5]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
[6]刘惊铎.道德体验引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1).
一、德育情感体验的途径
1.情感体验的内涵
体验就是指个体亲历与验证某种真实的或虚拟的情境或事件,从而获得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意义的建构和价值生成的一种活动和情感。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不能仅仅理解为主体行为参与的体验,我们应该把它分为主体行为参与的体验和主体情感参与的体验两个层而,只有主体的情感也参与到体验中来,才是真正的主体参与的体验。因此在德育教学中创设某种真实的或虚拟的情境或展示道德故事(事件)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觉察和认知。
情感体验从认识论角度看,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特殊关系。情感体验是联接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桥梁和中介,人们根据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不同性质与特点,会形成不同的情感体验。人们对现实社会生活中道德现象的认识,总是要通过人们的情感体验才能反映出来。
2.情感体验的途径
道德情感体验是道德智慧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体验认知才能把道德教育内容带进人的生活情境,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及其感受联系起来,从而不仅理解价值,而且体验价值、力行价值,最终落实到人的行为。情感体验是由外部情境所引起的内心感受、亲身经历或体认,情感体验是道德智慧发生的心理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体的体验离不开现实的社会生活,而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生活构成了学生个体的完整意义上的生活,每以部分都是不可替代的并有着相应的教育意义,个体的道德实质上是在三者相互作用下成长起来的。我认为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中情感体验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及拓展到课外进行社会实践,以下从三个方面分析具体的表现方式。
二、情感体验情境的创设方式
当涉及一个人或事件或行为是否道德时,一定要放在一个具体情境中判断。设法使体验者置身于具体的道德情境之中,利用或创设一种与道德教育要求一致的“自然真实”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其中,通过其自我感受产生道德体验。以境生情,道德情感的产生具有情境性,人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触景生情,产生道德情感。创设情境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
1.创设视频教学情境
视频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它的生动性、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这种教学手段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本来抽象的理论呈现为生动的形象。例如:讲“社会公德”时播放一段《道德观察》栏目反映在公共场合不讲道德的视频片段(在长城上写某某到此一游;在黄山的护拦铁链上挂满了锁),然后让学生进行道德评价。例如讲“爱国主义”内容时播放“60国庆大典视频片段”创设情境导入,即可以充分传达教学意图,又可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体验,让学生的感受如身临其景,再配以教师具体的讲解,学生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注意力很集中,学习积极性也很高。视频情景为学生再现了事实,提供了感性材料,促进了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道德智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心理学家特雷奇勒心理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所以在教学中从视频案例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新颖感和惊奇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使学生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都保持高度的兴奋,使其注意力更加集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
教师要注重开发和利用视频案例。视频案例教学发挥多媒体信息集成的特性,从视听两方面加强学生对案例的印象和理解,这不仅大大提高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的信息量,同时将不同道德问题进行模拟仿真、创设情景、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用形象的画面反映道德关系问题,视频可以画面的形式把案例故事通过动态生动地展现出来。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准备好的视频案例在课堂中播放,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参与引导,活跃学生的思维,师生之间交流探讨,找出解决问题方法,达到对道德理论和实践的把握。
2.创设音乐情境
音乐具有诱发和唤醒功能。音乐不仅在形成开放式的、放松性的对话情境发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可直接有效地诱发道德体验。一是音乐具有图景构画能力而容易诱发和唤醒道德体验。二是音乐容易将学生带入体验场的情境之中,诱发回忆,诱发表达,唤醒体验。在音乐响起的地方,受教育者的头脑中就会映现出图景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以音乐为背景的表达,容易营造一种体验场的氛围,从而起到诱发和唤醒的作用。音乐还具有易于沟通不同境界和不同特点的受教育者的功能。我国古代就有“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的说法。如:在上“爱国主义”内容时播放歌曲“歌唱祖国”或“我的祖国”创设情境导入,运用音乐创设教学情境,它可以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感染情绪。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适当地通过音乐创设情境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心灵的启迪,能培养学生的情操,陶冶学生的情趣。教师要选择有教育意义的音乐来创设情境,善于运用音乐来提升教学效果。音乐能育德,音乐走进思想品德课堂有其独特的教育功效。
3.创设图片情境
图片可以以漫画、照片等形式,利用多媒体展示色彩丰富的画面,创设特定的情境,学生置身于其中,学习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尊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中,让学生欣赏一系列违反社会公德的不文明的实景图片(拍摄的)或漫画。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思维被唤醒,然后再进行道德判断、评析,从而达到理解所学内容、感受人生的目的。
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做了两种实验:首先以语言文字讲授和表达,导引学生的体验;其次以准备好的图片或播放视频来诱发学生的体验,结果明显不同。我们先是进行理论讲授,讲授尽量做到生动形象,但学生们表情一般,低头做自己的事,有些学生心不在焉,记住了上课内容的主要意思,但是很难发生体验。为了诱发体验和加深学习,我将准备好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到屏幕时,课堂上立刻活跃起来,学生们睁大眼睛观看图片,当场表达各自的看法,大家都程度不同地发生了体验。如在讲“生态环境与道德”时,展示了一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图片,又展示了一些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的图片,结果学生们看到图片时,所有学生都抬起头,有的发出感叹的声音,并表现出忧或喜的表情,诱发了较为丰富的体验。因此说明图片、绘画、影像容易诱发道德体验。
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是道德教育的本体。图景思维的信息源可以是实际生活场景,也可以是图片、影像,或者语言文字信息。但是语言文字符号信息只有在受教育者的头脑中转换成为图景或图像信息时,才会诱发和唤醒受教育者的道德体验。由于受教育者成长的阶段性和生活环境的有限性,其体验信息来源中,语言文字信息、图片信息和影像信息占有相当的比重。而与语言文字信息相比,图片、影像信息则更具有明显的道德体验诱发和唤醒价值。因此,我们应该把创设视频、音乐、图片教学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视听资料的价值功能。
4.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让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将其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教师创设情境的重要原则是激情引趣,即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对人生的兴趣。而问题情境是最常见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是启迪思维激发兴趣的重要方式。
在德育教学中情感体验的基本环节是: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同时,在一定情境中进行情感体验;随后,设计有针对性的探究性问题,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任务或问题进行探索、交流、讨论、协作,从中培养情感;然后是小结,通过总结,内化情感;最后,将探究所得由教师做点评,把问题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迁移,情感与认知结合起来,相互影响,共同促进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
5.创设材料案例式情境
教师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材料或案例,让学生进行阅读,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引起心灵的共振,达到认识与情感的统一。材料案例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进行快速阅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做出评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举例:在讲社会主义荣辱观或社会公德时,引用这样一则材料:长江日报2009年4月9日报道:湖北一名孕妇乘坐公交车时,一名女大学生与其争座位,双方发生冲突,女大学生竟然出狠招,脚踢孕妇肚子。讨论题:怎样看待该女大学生的行为?
学生讨论小结:该女生是一名大学生,一位拥有高学历的人,高校的教育应该让她知道更多的文明,并自觉成为文明的践行者和维护者,成为社会的表率。该女生这样“狠毒”,在她的身上一点儿看不到文明和美德的影子。抢座位、踢孕妇,她的行为太恶劣,跟大学生的身份格格不入,缺乏道德素养。作为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做到“扬荣抑辱”,以模范的行为做社会荣辱观的践行者。通过创设真实材料案例情境,使学生有机会将自己的真实意思和真挚情感表达出来,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从而达到道德教育目的。
6.用名人名言,以增强情感体验效果
为了使语言更有说服力、权威性、感染力,可以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名人名言即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一般包括名言、格言、警句、古诗词名句等。在教学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作为理论论据来论证思想道德的观点,并始终为观点服务。如:理想失去了,青春之花也便凋零了,因为理想是青春的光和热(罗曼·罗兰)。确定个人志向,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上课开头引用名人名言来创设情境可以达到提纲挈领、引人入胜,增强情感体验效果。上课中间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使论据确凿充分,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具有突出中心、富有启发性并能增强情感体验的效果。
三、实践教学与直接情感体验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体验方式有课堂教学的体验方式和社会实践的体验方式,即:由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部分构成。课内实践就是要加强课堂教学实践,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外实践是指超越课堂,发展实践体验,在社会实践中体验。
1.课堂教学实践
课堂实践教学的体验方式主要是指以课堂作为主要场所来开展情感体验教学活动。学生以课堂主体的角色,站在讲台上进行讲课、讨论、辩论、道德故事讲评和表述阅读感悟等。如每次课拿出20分钟的时间交给学生,请他们登台讲课,师生点评,学生通过备课和上课,本身就是学习和提高。例如“爱国主义”的题材,负责学生撰写了讲稿,以演讲的形式表现主题,学生们深有体会地说:当我们设计好教学环节,以丰富的内容获得讲课的成功后,发现自己利用这个机会已查了很多资料,思考了很多,也明白了爱国主义内涵的深广。加强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参与,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作为教师要注意教学相长,在上课的过程中,注重课堂互动,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可按照章节进程采取每班轮流的办法,给学生划定范围,一或两周前布置任务,课下学生们去搞调研、查材料、做课件,准备自己的专题,为上好课,学生们要花去很多时间备课。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也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等,因此很受学生欢迎。有些学生很爱思考问题,思想很活跃,也很愿意表现自己,要注意发挥这些学生的特长。另外学生往往敬佩擅长科研的教师,这些教师结合学术、科研活动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治学态度、创新精神、献身精神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有利于激发、提升同学们的道德情感。
2.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情感体验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在与社会的实际接触中,进一步体验感受道德规范,激发、唤起、深化更广泛的道德需要,可以更有利地整合校内外道德教育资源,深化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如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内容时,要求学生课外从事社会公益工作,在做义工的过程中,学生们能从社会课堂上实实在在体会到道德知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在各种思想冲击和影响下,要想使大学生接受正面教育,简单的灌输是达不到预期目的的,收效甚微,有时甚至令学生厌烦。要实现学生道德发展由认知向行为的转化,就必须寻找更为有效的道德体验途径。事实证明实践形式深受大学生欢迎,使大学生有了良好的心理体验基础,有益于增强道德情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鲜活生动,可以使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课堂上、书本中体验不到的情感,从而形成并深化他们的道德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正义感、集体主义情感等。实践活动做为道德体验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原始发生和各种因素的整合功能。综观世界各国的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动向,形式和方法虽日趋多样,但都非常重视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为此我们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让学生因社会生活的真实而感动,在感动中引发认知,激发对人生、社会的思考,最终产生道德的内化作用。
总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教学中,情感体验性学习要比教师灌输教学更有益于学生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必须注重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才能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践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道德价值要求。
参考文献:
[1]曾发根.初中思想政治课情感体验性教学研究硕士论文[D].江西师范大学,2006.
[2]李建华.论道德情感体验[J].中南大学学报,2003(2).
[3]吴春安.回归道德智慧[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刘慧.论德育的生命叙事模式[J].中国德育,2006.
[5]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
[6]刘惊铎.道德体验引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