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意,是指文章主题的提炼和确定。“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王夫之《姜斋诗话》)文以意为先,意高则文胜,立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文章的成败,决定着对读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大小,所以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注重立意。而考场作文受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必须在短时间内确定文章的主题,应该怎样立意呢?
一、立意的基础是审题
审题是立意的先决条件,无论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必须认真审题,然后才能选材立意。审题时特别要注意题目中隐含的信息,它们往往对立意有指向性。如“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个话题中就隐含着一个对比,如果立意时只注意其中一个方面就会顾此失彼。再如“每一棵草都会开花”这个题目中就隱含一个比喻,只要把隐含的比喻搞懂了,文章的主题也就明白了。需要注意的是,围绕某个文题,是能够提出多个中心思想的——即立意具有多重性、广阔性。有些考生疏于思考,常常提笔就写自己想到的材料。可他们并不清楚想要通过这些材料表达什么中心思想。因此写出来的文章表意朦胧、含糊,有时甚至还出现材料堆砌和相互干扰的问题。所以按照“意在笔先”的要求,应该启动思维,多提出几个立意方案(即便是同一个材料,也能从不同角度提炼出不同的主题),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一个平日少见而又出乎内心的见解来作为文章的主题,并将它作为选材、谋篇布局和确定表达手法等工作的依据。比如,面对“懂你”这个题目,有位同学找出了“懂得了母爱”、“懂得了老师的心”、“懂得了友情”等立意方案,但是他觉得这些可能大家都会想到,于是,他进一步思考,从“最难懂的是自己”这句话入手,确定了“我懂得了自己”这个主题,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二、立意的源泉是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本源。作文所叙述的故事和表达的见解,是作者自己直接在生活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主题不是外加的规定和规范,而是来自于生活现象和对生活的感受,是作者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它不是假大空的观念而是生活中的感悟和启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者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作为考生,平时要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考试的时候要根据要求打开材料库,正确地选择材料,提炼主题。如考场优秀作文《我渴望有把雨伞》,就是得益于作者对生活的关注,那次考试的作文题目是“我渴望”,当时正下着雨,作者从描写考场外的雨着笔,写自己渴望有一把雨伞,为在外面送考的父亲遮风挡雨,那质朴而真挚的感情打动了阅卷老师。试想,如果作者平时对父亲的关爱麻木不仁,对窗外的风雨视而不见,能写出如此真切感人的文章吗?再如08~09届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作文题目是“难忘你那的目光”,大家公认的佳作是《难忘你那悲愤的目光》,在考试之前,作者刚刚看过一场耍猴表演,留意到猴子和耍猴人之间的关系,对众人的麻木感到愤懑,于是,作者巧妙立意,对失去自由被迫表演的猴子表示同情,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
三、立意的原则是正确
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我国基本政治原则,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比如在写“我的理想”这类作文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表达了自己“伟大”的理想,当将军,当作家,当企业家,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有些学生的作文中却流露出对普通劳动者的轻视,说什么“现在不好好读书,将来只能567(扫垃圾)”之类,这种思想就是错误的了。还有一些学生在作文中表现了拜金主义、追求享乐等思想,这些也都与我们的国情人情相背离的。社会在发展,各种思潮也在不断的影响着我们,在一些平时的习作中,我们会发现一些诸如宣扬封建迷信、崇尚哥们义气、对校园暴力、整蛊同学、网上交友、早恋等津津乐道的情况,这些有的是《中学生行为规范》中明确禁止的,有的虽然至今还在争论,但是也不为主流思想所认同,对于这些问题在考场作文中都要避免出现。
四、立意的禁忌是拔高
写真话,抒真情,是作文的一个基本要求。立意要正确但是决不是要我们随意拔高,综观以前考生的作文,存在一些故意“拔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求大”,有些考生以为写大题材就是高立意,就可以拿高分,所以常常选择自己驾驭不了的“大题材”,因而造成文章大而空。如“变化”一题,写祖国的变化难度自然比较大,写家乡的变化,如果面面俱到,也会结构松散、内容空泛;而如果能抓住自己熟悉的“一点”,如抓住衣食住行等细小方面的某一“细节”,以小写大,就能具体而翔实表现社会的变化。
二是“媚俗”,一写到时代新风,就是学雷锋做好事,一写到学雷锋做好事,就是“雨中送伞”、“拾金不昧”、“坐车让座”等俗得不能再俗的故事,一写到老师,便是“带病讲课,晕倒在讲台上”。可以想象,像这种似曾相识的模仿之作,会有什么新意呢?
三是“造假”,不少应试之作,“纯属虚构”。有的考生为了博得阅卷老师的同情,不惜编造“家庭悲剧”,竟忍心让家人“惨死”在自己笔下。有的考生为了拔高思想性,便在文章里大唱“赞歌”似乎不添上个“光明的尾巴”,就拿不到高分。
中考作文的命题原则有一条就是“贴近生活”,即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在试卷上的作文要求里,也经常有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因此,只要生活中有感受,在立意正确的原则下,什么都可以写,而不要人为地拔高,上纲上线,把什么都“伟大”“高尚”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靖城中学)
一、立意的基础是审题
审题是立意的先决条件,无论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必须认真审题,然后才能选材立意。审题时特别要注意题目中隐含的信息,它们往往对立意有指向性。如“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个话题中就隐含着一个对比,如果立意时只注意其中一个方面就会顾此失彼。再如“每一棵草都会开花”这个题目中就隱含一个比喻,只要把隐含的比喻搞懂了,文章的主题也就明白了。需要注意的是,围绕某个文题,是能够提出多个中心思想的——即立意具有多重性、广阔性。有些考生疏于思考,常常提笔就写自己想到的材料。可他们并不清楚想要通过这些材料表达什么中心思想。因此写出来的文章表意朦胧、含糊,有时甚至还出现材料堆砌和相互干扰的问题。所以按照“意在笔先”的要求,应该启动思维,多提出几个立意方案(即便是同一个材料,也能从不同角度提炼出不同的主题),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一个平日少见而又出乎内心的见解来作为文章的主题,并将它作为选材、谋篇布局和确定表达手法等工作的依据。比如,面对“懂你”这个题目,有位同学找出了“懂得了母爱”、“懂得了老师的心”、“懂得了友情”等立意方案,但是他觉得这些可能大家都会想到,于是,他进一步思考,从“最难懂的是自己”这句话入手,确定了“我懂得了自己”这个主题,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二、立意的源泉是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本源。作文所叙述的故事和表达的见解,是作者自己直接在生活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主题不是外加的规定和规范,而是来自于生活现象和对生活的感受,是作者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它不是假大空的观念而是生活中的感悟和启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者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作为考生,平时要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考试的时候要根据要求打开材料库,正确地选择材料,提炼主题。如考场优秀作文《我渴望有把雨伞》,就是得益于作者对生活的关注,那次考试的作文题目是“我渴望”,当时正下着雨,作者从描写考场外的雨着笔,写自己渴望有一把雨伞,为在外面送考的父亲遮风挡雨,那质朴而真挚的感情打动了阅卷老师。试想,如果作者平时对父亲的关爱麻木不仁,对窗外的风雨视而不见,能写出如此真切感人的文章吗?再如08~09届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作文题目是“难忘你那的目光”,大家公认的佳作是《难忘你那悲愤的目光》,在考试之前,作者刚刚看过一场耍猴表演,留意到猴子和耍猴人之间的关系,对众人的麻木感到愤懑,于是,作者巧妙立意,对失去自由被迫表演的猴子表示同情,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
三、立意的原则是正确
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我国基本政治原则,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比如在写“我的理想”这类作文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表达了自己“伟大”的理想,当将军,当作家,当企业家,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有些学生的作文中却流露出对普通劳动者的轻视,说什么“现在不好好读书,将来只能567(扫垃圾)”之类,这种思想就是错误的了。还有一些学生在作文中表现了拜金主义、追求享乐等思想,这些也都与我们的国情人情相背离的。社会在发展,各种思潮也在不断的影响着我们,在一些平时的习作中,我们会发现一些诸如宣扬封建迷信、崇尚哥们义气、对校园暴力、整蛊同学、网上交友、早恋等津津乐道的情况,这些有的是《中学生行为规范》中明确禁止的,有的虽然至今还在争论,但是也不为主流思想所认同,对于这些问题在考场作文中都要避免出现。
四、立意的禁忌是拔高
写真话,抒真情,是作文的一个基本要求。立意要正确但是决不是要我们随意拔高,综观以前考生的作文,存在一些故意“拔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求大”,有些考生以为写大题材就是高立意,就可以拿高分,所以常常选择自己驾驭不了的“大题材”,因而造成文章大而空。如“变化”一题,写祖国的变化难度自然比较大,写家乡的变化,如果面面俱到,也会结构松散、内容空泛;而如果能抓住自己熟悉的“一点”,如抓住衣食住行等细小方面的某一“细节”,以小写大,就能具体而翔实表现社会的变化。
二是“媚俗”,一写到时代新风,就是学雷锋做好事,一写到学雷锋做好事,就是“雨中送伞”、“拾金不昧”、“坐车让座”等俗得不能再俗的故事,一写到老师,便是“带病讲课,晕倒在讲台上”。可以想象,像这种似曾相识的模仿之作,会有什么新意呢?
三是“造假”,不少应试之作,“纯属虚构”。有的考生为了博得阅卷老师的同情,不惜编造“家庭悲剧”,竟忍心让家人“惨死”在自己笔下。有的考生为了拔高思想性,便在文章里大唱“赞歌”似乎不添上个“光明的尾巴”,就拿不到高分。
中考作文的命题原则有一条就是“贴近生活”,即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在试卷上的作文要求里,也经常有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因此,只要生活中有感受,在立意正确的原则下,什么都可以写,而不要人为地拔高,上纲上线,把什么都“伟大”“高尚”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靖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