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奶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国牛奶产量达到3575.6万吨,是1978年的40倍,进入世界第3位。特别是内蒙古鲜奶产量,于2003年超过黑龙江省居全国首位并一直领先于其他省区,2010年牛奶生产量达到905.2万吨,占全国的25.3%。内蒙古乃至全国奶产量如此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国内鲜奶和奶制品消费量大幅度增加;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奶业的重视;牛奶加工企业的发展;包装、加工、运输手段的飞跃进步等。因为这样才吸引了国内外很多研究者。其中,达古拉从经营主体和生产形态角度把内蒙古奶牛经营方式分为政府支援型奶牛经营、企业支援型奶牛经营、复合型奶牛等三类,阐述了目前内蒙古的奶牛经营特点和存在问题;乌云塔娜、福田对于呼和浩特市鲜奶流通构造进行分析,分析乳业产业链关系,并指出内蒙古奶牛经营方式完全转变为大规模化经营之前需要走一段时期的散户集中挤奶方式的结论。
目前,我国奶业经营方式与发达国家一样正在从散户奶牛养殖向集中挤奶、建立奶牛合作社、奶牛场、奶联社等经营方式转变,奶牛养殖处于逐步由传统的农户小规模饲养向现代化大规模饲养过度转型阶段。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突出,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使散户奶农的收益越来越少甚至亏损,散户奶农被推出奶牛养殖行业是必然趋势。因此,在这种奶业经营转变过程当中,保护好广大奶农的切身利益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调查区奶业经营概况
(一) 调查地区奶业经营情况
内蒙古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实施奶牛集约化经营和大规模经营方式以及奶牛改良等措施,建设了很多奶牛养殖专业村(园区)、奶牛养殖场(小区)、奶站,也培育了诸多奶牛养殖企业。其中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近郊是相对集中地之一。据统计,2006年呼和浩特市奶牛存栏71.4万头,其中泌乳牛46.3万头,鲜奶生产量占全国的8.7%,占全区的32.2%;奶户116799户,其中1—10头养殖规模的有11 1643户,大约占95.7%。但近年来大户比例逐年增加;同时我国最大的两个乳品企业伊利和蒙牛都位于呼和浩特市。
(二)调查户奶业经营情况
表1 典型区的调查对象概况
表1 典型区的调查对象概况 表中A—E农户是土默特左旗S村的小规模养殖户。该村1998年开始养殖奶牛,目前村里60%以上的农户仍饲养2—10头奶牛。村里户均耕地1—1.5公顷,种植玉米、大葱等农作物。2000年伊利公司在村里建了挤奶站,奶农每日早晚两次在奶站集中挤奶。
F奶农的养殖场位于呼和浩特市南侧10公里处。养殖场经营者1999年辞去市区工厂里的工作,转租0.4公顷的养殖场,建设了12头规模的挤奶厅,50头牛规模的颈枷给草料牛棚,200m3的青贮 ,400m3的饲草料仓库,100m3的液体粪尿窑,2400m2的运动场。目前,共饲养45头奶牛,其中泌乳牛32头。养殖场长期雇用3个劳动力。
G奶农的养殖场位于包头市西南侧黄河岸。养殖场经营者2001年辞去包头市某企业的工作,购买72头优良品种的奶牛,建设奶牛养殖场。目前共饲养536头奶牛,其中泌乳牛287头。养殖场已建设7个棚圈,50头规模的挤奶厅,10座自由式给草料牛棚,把泌乳牛根据牛奶产量和牛奶营养成分分为7个不同的档次,分在7个棚圈里圈养,并由7个雇佣劳动力分别管理。
三、调查分析与结果
(一)奶农经营奶牛情况分析
1.散户情况分析
图1可以看出,地方政府的监督和管理下的奶农、奶站、企业在牛奶生产、加工、销售过程是不可分离的主体,但各主体的利益分配则通过价格的变化来实现。奶农生产的牛奶由价格W1出售给奶站,获得生产收入;奶站集中收购散户牛奶,以价格W2销售到加工企业,获得差价收入(W2- W1);企业加工牛奶并以价格W3销售到市场,取得企业加工增值利润。
在以上的组织模式中,存在奶农、奶站、企业三个利益主体的地位不对等性。企业通过奶站获得牛奶,支付奶站代理费;奶站作为中介组织支持奶农养殖奶牛,并收购奶农生产的牛奶、卖给企业获取差价。其中,作为牛奶最基本生产单位的奶农养殖规模小,获得信息渠道少,饲养方法落后,生产的牛奶营养成分低,在三者的价格谈判中,企业和奶站占有强势地位,分散的奶农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成为产业链中的弱势群体。同时,奶站和企业基本没有做到给奶农奶牛饲养技术指导和服务,奶农也没有能力根据现代化经营管理技术来饲养奶牛。奶农只购买少量的精饲料,主要用玉米、玉米秸秆、田间青草来维持饲养奶牛。规模较小养殖场也没有活动场, 5—11月间山间公共草地无偿放牧是经营者减少费用的较有力方式。
2. 较大型养殖场情况分析
图2 大规模奶农原料奶流通过程
图2可以看出,大型养殖场生产的鲜奶直接运送到企业,因投资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强,牛奶质量较高,鲜奶价格Q1>W1 。据企业有关人员说,大型养殖场生产的鲜奶质量好,消费者认可,市场价格Q2>W3。因此,乳品加工企业也愿意与养殖场长期合作。近年来,国家针对奶业危机鼓励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奶牛养殖小区建设,提出对200—499头养殖规模的养殖场提供50万元、500—999头养殖规模的养殖场提供100万元、1000头以上养殖规模的养殖场提供150万元资金支持等政策。因此,养殖场比散户奶农具有明显优势。
(二)奶农经济效益分析和结果
表2 典型奶户经营效益分析
根据表2得出,一是存在经验效益,早进行奶牛养殖的散户效益比进入晚的户效益好;二是具有规模效益,饲养头数多的比少的效益好;三是技术提高效益,养殖场效益明显高于散户。因此,无论从食品安全还是乳业发展的角度看,奶业向集中化、规模化、标准化转变势在必行。转变过程中必将挤出一部分甚至很大部分小型或散户奶农。如何在奶牛园区化过程中保护好或妥善解决失业奶农的生存问题是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问题之一。
四、结论和建议
本文通过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近郊饲养规模不同奶农的调查分析,肯定内蒙古城市近郊奶牛经营确有“规模扩大诱因”。因此,为了确保今后奶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调整小规模奶农经营方式和结构,提高奶户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资金投资能力。其次,大规模奶农和养殖场,改进养殖、管理等技术,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在奶业转变发展方式中各级地方政府和乳品企业应发挥更多的作用,帮助奶农提高他们的饲喂、卫生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在奶农的扩大规模、标准化经营等方面给予劳动力、资金、设备等的政策支持。同时也应关注牛粪、饲料渣等废弃资源的再利用,扩大奶农的收入来源,改善生产环境卫生。
(作者单位:1.日本东北大学;2.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奶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国牛奶产量达到3575.6万吨,是1978年的40倍,进入世界第3位。特别是内蒙古鲜奶产量,于2003年超过黑龙江省居全国首位并一直领先于其他省区,2010年牛奶生产量达到905.2万吨,占全国的25.3%。内蒙古乃至全国奶产量如此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国内鲜奶和奶制品消费量大幅度增加;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奶业的重视;牛奶加工企业的发展;包装、加工、运输手段的飞跃进步等。因为这样才吸引了国内外很多研究者。其中,达古拉从经营主体和生产形态角度把内蒙古奶牛经营方式分为政府支援型奶牛经营、企业支援型奶牛经营、复合型奶牛等三类,阐述了目前内蒙古的奶牛经营特点和存在问题;乌云塔娜、福田对于呼和浩特市鲜奶流通构造进行分析,分析乳业产业链关系,并指出内蒙古奶牛经营方式完全转变为大规模化经营之前需要走一段时期的散户集中挤奶方式的结论。
目前,我国奶业经营方式与发达国家一样正在从散户奶牛养殖向集中挤奶、建立奶牛合作社、奶牛场、奶联社等经营方式转变,奶牛养殖处于逐步由传统的农户小规模饲养向现代化大规模饲养过度转型阶段。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突出,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使散户奶农的收益越来越少甚至亏损,散户奶农被推出奶牛养殖行业是必然趋势。因此,在这种奶业经营转变过程当中,保护好广大奶农的切身利益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调查区奶业经营概况
(一) 调查地区奶业经营情况
内蒙古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实施奶牛集约化经营和大规模经营方式以及奶牛改良等措施,建设了很多奶牛养殖专业村(园区)、奶牛养殖场(小区)、奶站,也培育了诸多奶牛养殖企业。其中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近郊是相对集中地之一。据统计,2006年呼和浩特市奶牛存栏71.4万头,其中泌乳牛46.3万头,鲜奶生产量占全国的8.7%,占全区的32.2%;奶户116799户,其中1—10头养殖规模的有11 1643户,大约占95.7%。但近年来大户比例逐年增加;同时我国最大的两个乳品企业伊利和蒙牛都位于呼和浩特市。
(二)调查户奶业经营情况
表1 典型区的调查对象概况
表1 典型区的调查对象概况 表中A—E农户是土默特左旗S村的小规模养殖户。该村1998年开始养殖奶牛,目前村里60%以上的农户仍饲养2—10头奶牛。村里户均耕地1—1.5公顷,种植玉米、大葱等农作物。2000年伊利公司在村里建了挤奶站,奶农每日早晚两次在奶站集中挤奶。
F奶农的养殖场位于呼和浩特市南侧10公里处。养殖场经营者1999年辞去市区工厂里的工作,转租0.4公顷的养殖场,建设了12头规模的挤奶厅,50头牛规模的颈枷给草料牛棚,200m3的青贮 ,400m3的饲草料仓库,100m3的液体粪尿窑,2400m2的运动场。目前,共饲养45头奶牛,其中泌乳牛32头。养殖场长期雇用3个劳动力。
G奶农的养殖场位于包头市西南侧黄河岸。养殖场经营者2001年辞去包头市某企业的工作,购买72头优良品种的奶牛,建设奶牛养殖场。目前共饲养536头奶牛,其中泌乳牛287头。养殖场已建设7个棚圈,50头规模的挤奶厅,10座自由式给草料牛棚,把泌乳牛根据牛奶产量和牛奶营养成分分为7个不同的档次,分在7个棚圈里圈养,并由7个雇佣劳动力分别管理。
三、调查分析与结果
(一)奶农经营奶牛情况分析
1.散户情况分析
图1可以看出,地方政府的监督和管理下的奶农、奶站、企业在牛奶生产、加工、销售过程是不可分离的主体,但各主体的利益分配则通过价格的变化来实现。奶农生产的牛奶由价格W1出售给奶站,获得生产收入;奶站集中收购散户牛奶,以价格W2销售到加工企业,获得差价收入(W2- W1);企业加工牛奶并以价格W3销售到市场,取得企业加工增值利润。
在以上的组织模式中,存在奶农、奶站、企业三个利益主体的地位不对等性。企业通过奶站获得牛奶,支付奶站代理费;奶站作为中介组织支持奶农养殖奶牛,并收购奶农生产的牛奶、卖给企业获取差价。其中,作为牛奶最基本生产单位的奶农养殖规模小,获得信息渠道少,饲养方法落后,生产的牛奶营养成分低,在三者的价格谈判中,企业和奶站占有强势地位,分散的奶农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成为产业链中的弱势群体。同时,奶站和企业基本没有做到给奶农奶牛饲养技术指导和服务,奶农也没有能力根据现代化经营管理技术来饲养奶牛。奶农只购买少量的精饲料,主要用玉米、玉米秸秆、田间青草来维持饲养奶牛。规模较小养殖场也没有活动场, 5—11月间山间公共草地无偿放牧是经营者减少费用的较有力方式。
2. 较大型养殖场情况分析
图2 大规模奶农原料奶流通过程
图2可以看出,大型养殖场生产的鲜奶直接运送到企业,因投资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强,牛奶质量较高,鲜奶价格Q1>W1 。据企业有关人员说,大型养殖场生产的鲜奶质量好,消费者认可,市场价格Q2>W3。因此,乳品加工企业也愿意与养殖场长期合作。近年来,国家针对奶业危机鼓励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奶牛养殖小区建设,提出对200—499头养殖规模的养殖场提供50万元、500—999头养殖规模的养殖场提供100万元、1000头以上养殖规模的养殖场提供150万元资金支持等政策。因此,养殖场比散户奶农具有明显优势。
(二)奶农经济效益分析和结果
表2 典型奶户经营效益分析
根据表2得出,一是存在经验效益,早进行奶牛养殖的散户效益比进入晚的户效益好;二是具有规模效益,饲养头数多的比少的效益好;三是技术提高效益,养殖场效益明显高于散户。因此,无论从食品安全还是乳业发展的角度看,奶业向集中化、规模化、标准化转变势在必行。转变过程中必将挤出一部分甚至很大部分小型或散户奶农。如何在奶牛园区化过程中保护好或妥善解决失业奶农的生存问题是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问题之一。
四、结论和建议
本文通过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近郊饲养规模不同奶农的调查分析,肯定内蒙古城市近郊奶牛经营确有“规模扩大诱因”。因此,为了确保今后奶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调整小规模奶农经营方式和结构,提高奶户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资金投资能力。其次,大规模奶农和养殖场,改进养殖、管理等技术,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在奶业转变发展方式中各级地方政府和乳品企业应发挥更多的作用,帮助奶农提高他们的饲喂、卫生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在奶农的扩大规模、标准化经营等方面给予劳动力、资金、设备等的政策支持。同时也应关注牛粪、饲料渣等废弃资源的再利用,扩大奶农的收入来源,改善生产环境卫生。
(作者单位:1.日本东北大学;2.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