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课教学要变革,这是机遇也是挑战,这种挑战,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是对教师自身综合教学素质的挑战,本文通过转变教师角色、改变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拓展历史相关知识入手,探究出创新历史教学的路子,力求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转变角色 改变方法 拓展知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要注重教学过程与方法、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知识量越来越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要求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教育上也倡导新课改理念,历史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转变自身角色,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注重历史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才能与时俱进,提高教学效果。
一、转变教师角色,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一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为“学”服务,改变那种历史课,教师读一遍、学生看一遍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对于相对易于理解的历史学科,教师以鼓励学生以自学为主,教师做好课堂的宏观调控,在学生自学的基础出给出探究性的问题,从历史内容的基本识记要点入手,引导学生思索这段历史的现实意义,例如,我在教学唐太宗把魏征当做“镜子”那段故事的时候,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某县的县长,对于网络上群众的直言帖子,你该怎么对待?”、“假如你是普通群众,你有好的意见和建议你敢不敢给县长提出来,你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生兴趣盎然,议论纷纷,在短短的10分钟内,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这样的历史课,教师把握了历史课“读史明志”的真谛,注重了历史学习的现实意义,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很好的促进和提高。
二、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课堂教学上,要根据现实要求,提倡:“探究”“发现”和“讨论”的教学活动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历史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在联系和比较中,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增加历史的理解。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从学习小组实现,挑选班级中快乐热情、具有活力的学生组成“历史快乐学习”示范小组,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交流学习的历史的快乐和体验。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被当做历史课的重中之重,教学中忽视队历史的发现与探究,使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新课改要求的历史课是师生交互式的探究课堂,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创新教学,应该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学习二次大战这一课时,我讲到:“有人说世界上不会爆发第四次世界大战了”,请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学生立刻纠正:“老师你讲错了,应该是第三次。”我说:“因为第三次世界大战足以毁灭世界,所以不会有第四次。”学生立刻恍然大悟,并意识到战争的残酷性,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也强调直观教学,教师一般是用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动作、或是借助于实物、图片、照片、模型、幻灯等把历史画卷展现出来。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恰当的利用一些图片,出土的实物、和历史影视剧的剪辑等开展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多媒体画面清晰度高,色彩鲜艳,具有运动感,能够链接影视剧片段,再现历史人物和大型场景。如我在讲述《鸦片战争》经过时,用多媒体投影制作好的一条英军侵略动态路线,在讲述过程中展示出一幅幅中国军民英勇抗击侵略、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的图片。在讲述侵略路线的同时,利用多媒体容量大、功能强大的优点,播放剪辑的影片《鸦片战争》录像片段,这样就多角度的展示了鸦片战争的发展脉络和一些场景,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帮助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四、拓展相关知识,培养综合型人才
历史课不只是单纯的识记人物、事件,历史课的学习对其他学科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我们在教学时要注重历史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对历史知识的延伸上既要有在本学科内的延伸,也要有与其他学科的延伸,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把历史知识和语文、地理、政治课联系起来,还要把历史知识和当前的社会现实问题、热点难点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用历史的观点来思考问题、来分析问题,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眼界,历史教师不能再对相关学科的知识一无所知,必须及时进修相关学科知识,如文学、地理学、哲学、美学、书法、、绘画、音乐、军事和法律等知识。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至少有一桶水,还要找到水源,历史老师要有一潭活水给学生以充分的营养,这就需要老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多学习、多体会、多总结,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在历史教学中靠丰富多彩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多方面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学会探究,善于讨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潜能、创造潜能的全面发展,以求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第三中学)
关键词:转变角色 改变方法 拓展知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要注重教学过程与方法、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知识量越来越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要求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教育上也倡导新课改理念,历史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转变自身角色,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注重历史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才能与时俱进,提高教学效果。
一、转变教师角色,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一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为“学”服务,改变那种历史课,教师读一遍、学生看一遍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对于相对易于理解的历史学科,教师以鼓励学生以自学为主,教师做好课堂的宏观调控,在学生自学的基础出给出探究性的问题,从历史内容的基本识记要点入手,引导学生思索这段历史的现实意义,例如,我在教学唐太宗把魏征当做“镜子”那段故事的时候,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某县的县长,对于网络上群众的直言帖子,你该怎么对待?”、“假如你是普通群众,你有好的意见和建议你敢不敢给县长提出来,你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生兴趣盎然,议论纷纷,在短短的10分钟内,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这样的历史课,教师把握了历史课“读史明志”的真谛,注重了历史学习的现实意义,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很好的促进和提高。
二、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课堂教学上,要根据现实要求,提倡:“探究”“发现”和“讨论”的教学活动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历史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在联系和比较中,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增加历史的理解。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从学习小组实现,挑选班级中快乐热情、具有活力的学生组成“历史快乐学习”示范小组,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交流学习的历史的快乐和体验。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被当做历史课的重中之重,教学中忽视队历史的发现与探究,使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新课改要求的历史课是师生交互式的探究课堂,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创新教学,应该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学习二次大战这一课时,我讲到:“有人说世界上不会爆发第四次世界大战了”,请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学生立刻纠正:“老师你讲错了,应该是第三次。”我说:“因为第三次世界大战足以毁灭世界,所以不会有第四次。”学生立刻恍然大悟,并意识到战争的残酷性,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也强调直观教学,教师一般是用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动作、或是借助于实物、图片、照片、模型、幻灯等把历史画卷展现出来。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恰当的利用一些图片,出土的实物、和历史影视剧的剪辑等开展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多媒体画面清晰度高,色彩鲜艳,具有运动感,能够链接影视剧片段,再现历史人物和大型场景。如我在讲述《鸦片战争》经过时,用多媒体投影制作好的一条英军侵略动态路线,在讲述过程中展示出一幅幅中国军民英勇抗击侵略、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的图片。在讲述侵略路线的同时,利用多媒体容量大、功能强大的优点,播放剪辑的影片《鸦片战争》录像片段,这样就多角度的展示了鸦片战争的发展脉络和一些场景,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帮助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四、拓展相关知识,培养综合型人才
历史课不只是单纯的识记人物、事件,历史课的学习对其他学科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我们在教学时要注重历史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对历史知识的延伸上既要有在本学科内的延伸,也要有与其他学科的延伸,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把历史知识和语文、地理、政治课联系起来,还要把历史知识和当前的社会现实问题、热点难点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用历史的观点来思考问题、来分析问题,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眼界,历史教师不能再对相关学科的知识一无所知,必须及时进修相关学科知识,如文学、地理学、哲学、美学、书法、、绘画、音乐、军事和法律等知识。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至少有一桶水,还要找到水源,历史老师要有一潭活水给学生以充分的营养,这就需要老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多学习、多体会、多总结,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在历史教学中靠丰富多彩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多方面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学会探究,善于讨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潜能、创造潜能的全面发展,以求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