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教师实践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过程中,概念教学的效率是教师们普遍关注的。我们从实际教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教学的有效模式:“知识呈现—学生自学—师生互动—当堂反馈”,来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以及提高概念教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 概念教学;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思维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将广大教师置身于一个理念新颖、视野开阔的教学新时空。教学的主体转换到了学生身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情感体验以及学习的效率和结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在我们日常的听课评课过程中发现,还有很多生物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问题上做得不够,尤其在概念教学这个环节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生物教材中的概念比较多且比较抽象,而教师的教学又普遍存在着形式单调、讲解过多的问题,于是教学过程往往是枯燥的、气氛沉闷的,效率偏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共同的教研活动中摸索了一个概念教学的有效模式——“知识呈现—学生自学—师生互动—当堂反馈”。
知识呈现也就是概念引入的环节。学生接受新的生物知识,首先接触的是概念,如何确切地将概念引入,对学生非常重要,它是学生正确掌握生物学概念的前提。生物学概念区别于文学、哲学、数学等方面的概念,是在大量观察生物现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生物学概念的引入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对生命现象观察的基础上。从概念到概念,用旧概念引入新概念,对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掌握生物学概念是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的,在通过观察引入概念时,首先要从学生了解的有关生物学知识中选取适当的能够说明这一概念的典型事例,让他们直观的认识有关属性,然后引导他们得出一般性的初步概念。
学生自学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提供或者是学生们共同举出的和目标概念相关的典型事例,教师给出概念的名称让学生自己来给概念下一个准确的表述。这个过程一般第一分钟让学生独立思考概括,鼓励每个学生要在规定时间里拿出自己的答案。第二分钟让学生二人或者四人交流讨论,互相取长补短,进行思维的碰撞,互相质疑互相修改,让学生对概念的思考引向深入。这个过程结束后每个小组可以得出一个或者几个概念的定义。这个过程是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初步阶段,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意义在于这个过程本身,而不一定是结果。这样的过程能真正加深学生对这个概念的认识理解,并且能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
师生互动是指教师请若干名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达自己给概念下出的定义,教师选一个有代表性的定义请其他同学质疑或者对其进行完善,如有必要再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关键性提问,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表述,最终由师生共同给出一个完整准确的定义。这样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思维层面上的一个互动,学生的思维会被这些思维上的碰撞进一步点燃并逐步接近概念的核心本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是自发的,思维和学习的体验是深刻的,是自由的。这个过程突出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和难点,是概念教学成败的关键。
当堂反馈是教师精心设计适量的提问或小的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由学生互相完成纠错和解释的工作,教师起到一个点拨和掌控的作用。这样一方面能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有效加以调控,使群体智力得以互补,实现师生心智对接,另一方面能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增强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主动地、全面地发展,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养成,从而实现高效能的课堂教学。
总之,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是“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有接受、发现、体验、探究、合作、选择等多种学习方式,追求的目标是个性充分发展,逐步养成创造性人格。在这一过程中,既有教师独立地教,又有学生独立地学,既有师生间合作学习,又有学生间合作交流。而一个生物学概念的形成,是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综合、归纳等抽象思维,把事物的一般本质属性抽象出来给予定义,然后再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我们的“知识呈现—学生自学—师生互动—当堂反馈”这个教学模式就是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来完成概念形成的过程,这会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抽象能力的挑高,以及我们的概念教学的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与此同时,作为教师我们也会为课堂上闪烁着的思想的火光和学生头脑中的智慧的生成而欢欣鼓舞。
参考文献
1 张祖忻、朱纯、胡颂华编著的《教学设计—基本原则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
2 高艳著《现代教学基本技能》,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3 徐英俊著《教学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
【关键词】 概念教学;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思维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将广大教师置身于一个理念新颖、视野开阔的教学新时空。教学的主体转换到了学生身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情感体验以及学习的效率和结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在我们日常的听课评课过程中发现,还有很多生物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问题上做得不够,尤其在概念教学这个环节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生物教材中的概念比较多且比较抽象,而教师的教学又普遍存在着形式单调、讲解过多的问题,于是教学过程往往是枯燥的、气氛沉闷的,效率偏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共同的教研活动中摸索了一个概念教学的有效模式——“知识呈现—学生自学—师生互动—当堂反馈”。
知识呈现也就是概念引入的环节。学生接受新的生物知识,首先接触的是概念,如何确切地将概念引入,对学生非常重要,它是学生正确掌握生物学概念的前提。生物学概念区别于文学、哲学、数学等方面的概念,是在大量观察生物现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生物学概念的引入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对生命现象观察的基础上。从概念到概念,用旧概念引入新概念,对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掌握生物学概念是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的,在通过观察引入概念时,首先要从学生了解的有关生物学知识中选取适当的能够说明这一概念的典型事例,让他们直观的认识有关属性,然后引导他们得出一般性的初步概念。
学生自学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提供或者是学生们共同举出的和目标概念相关的典型事例,教师给出概念的名称让学生自己来给概念下一个准确的表述。这个过程一般第一分钟让学生独立思考概括,鼓励每个学生要在规定时间里拿出自己的答案。第二分钟让学生二人或者四人交流讨论,互相取长补短,进行思维的碰撞,互相质疑互相修改,让学生对概念的思考引向深入。这个过程结束后每个小组可以得出一个或者几个概念的定义。这个过程是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初步阶段,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意义在于这个过程本身,而不一定是结果。这样的过程能真正加深学生对这个概念的认识理解,并且能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
师生互动是指教师请若干名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达自己给概念下出的定义,教师选一个有代表性的定义请其他同学质疑或者对其进行完善,如有必要再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关键性提问,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表述,最终由师生共同给出一个完整准确的定义。这样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思维层面上的一个互动,学生的思维会被这些思维上的碰撞进一步点燃并逐步接近概念的核心本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是自发的,思维和学习的体验是深刻的,是自由的。这个过程突出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和难点,是概念教学成败的关键。
当堂反馈是教师精心设计适量的提问或小的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由学生互相完成纠错和解释的工作,教师起到一个点拨和掌控的作用。这样一方面能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有效加以调控,使群体智力得以互补,实现师生心智对接,另一方面能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增强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主动地、全面地发展,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养成,从而实现高效能的课堂教学。
总之,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是“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有接受、发现、体验、探究、合作、选择等多种学习方式,追求的目标是个性充分发展,逐步养成创造性人格。在这一过程中,既有教师独立地教,又有学生独立地学,既有师生间合作学习,又有学生间合作交流。而一个生物学概念的形成,是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综合、归纳等抽象思维,把事物的一般本质属性抽象出来给予定义,然后再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我们的“知识呈现—学生自学—师生互动—当堂反馈”这个教学模式就是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来完成概念形成的过程,这会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抽象能力的挑高,以及我们的概念教学的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与此同时,作为教师我们也会为课堂上闪烁着的思想的火光和学生头脑中的智慧的生成而欢欣鼓舞。
参考文献
1 张祖忻、朱纯、胡颂华编著的《教学设计—基本原则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
2 高艳著《现代教学基本技能》,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3 徐英俊著《教学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