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对应用文文本特性、功用及作品中的人文精神的重点追问,说明在应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应用文的人文性,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深入了解应用文,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应用文 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
[作者简介]佘敏(1960- ),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建筑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副教授,从事文艺理论和写作学研究。(江苏 徐州 221008)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182-02
应用写作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应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写作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融工具性、人文性于一体,使学生在丰富的心灵体验中接受教育,全面发展。而目前高校应用文教学普遍重写作技能,轻素质教育,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在教学中,注重对应用文人文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应用文的人文性,对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一、应用文特性中蕴涵着人文精神
应用文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除具有一般文章的共同属性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在这些“个性”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人文精神。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很好地把握应用文的“个性”,了解应用文特性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才能增强写作的自觉性。应用文在实用性的要求下而形成的固定模式,在其孕育、定型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重复而最后被人们认同,才得以产生;它是人们以实用价值为标准,在写作实践中不断优化以臻完善的结果。这种相对固定的模式给人们带来了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效益,体现了人类在创造精神产品过程中的聪明才智。这种模式化建构,可以说是对人的反复选择和普遍认同的尊重的结果,是对人自身生存、发展需要而实现实用理想的尊重的结果,这其中蕴涵着人文精神。另外,为提高应用文的实际效能,应用文在长期的写作中逐渐形成了简约的风格。以上内容应渗透在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较深刻地了解应用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性。
二、应用文功用中体现着人文关怀
应用文以周应人事、经世致用为务,这其中就蕴涵着人文的血脉。自古以来“文须有益于天下”的思想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应用文写作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有益于人的实用。我国当代应用文写作,更是集中地体现了为人民幸福、民族进步、国家富强,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发展服务的特点。
1.在公务应用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种是用于公布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诸如《宪法》、命令、条例、规则等,一经有关权力机关通过并发布实施,就具有规范性的作用,任何人都要自觉遵守,不得违反,否则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这是公文权威性的体现。应注意的是,公文的权威性和强制力量,不仅在于它的刚性,也在于它的刚性中所包含的对国家、民族和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的关切。人文思想中最重要的观念就是尊重人的自由,但这种自由是有原则的,即在追求自由的同时,决不能损害他人的自由。为了保障人的这种自由的权利,国家制定出相关的“规则性”的法律、法规,使人类依规则生活。因此,公文中的法律既具有强制执行、规范行为的一面,又有着以保障人的基本權利的人文关怀的一面。
2.应用文具有一定程度的宣传和道德教化作用。如通报,不管是表彰性的还是批评性的,都可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趋善避恶,使道德趋于高尚。应用文写作者通过人们内心认可、社会舆论等方式进行这种至善的教化。教化的效果就是让人们自愿认同,自觉遵守道德准则和规范,而无须法律的强制。一个国家,既需要法治,也需要德治,法、德结合,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应用文的道德教化作用,可以说是其人文性的一个突出表现。
3.作为社会个体进行交流、沟通、协调,离不开作为纽带和桥梁的应用文。正是通过应用文的交流、沟通,达到了相互了解、理解、信任、谅解,实现相互合作和共同发展的目的。应用文在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起到的这种相互沟通的作用,正是其关爱人的人文精神的基础。
4.应用文写作不仅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传播人文精神的重要工具。其中有对中华民族精神如爱国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有对融合了当今中西思想文化的时代精神如创新、平等、尊严等意识的传播,在建构和谐社会的今天,使人文精神成为社会文明的主旋律。
教师应使学生明白,应用文是积累、传播和享用现代文明发展成果的工具,其综合功用主要在于临民治世,在于对人文美德的弘扬和促进社会群体的和谐发展,在于对人格的教化、规范、提升与完善,进而使学生自觉写作具有人文精神的应用文。
三、应用文作品中充盈着人文精神
应用文在我国已有三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与中华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从古至今,应用文的作者之众、篇章之多、内容之广、效用之大,在各类文章中都居于前列。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代代频出,佳作如云。这些代表着历朝各代主流精神的文质兼美的作品,从不同方面表现出极其可贵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其绵延、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则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始终贯穿于应用文发展演变的过程中。
1.忧国忧民的赤子之情。“位卑未敢忘忧国”,古代的仁人志士,大都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在古今应用文中有着十足表现。汉代的政治家贾谊看到当时内有诸王图谋不轨,外有匈奴不断侵扰,社稷不宁,世风日下等情况,写出了《陈政事疏》,他在文中慷慨陈词:“有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常太息者六”,作者关心民生,忧国忧民之焦虑、忧愤跃然纸上。历史的车轮飞驶到今天,这种忧国忧民之情既与传统相衔接,又因时代需要增添了新的内容,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及民族的复兴而忧。以上这些忧国悯时的忧患意识,正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文章的写作者以赤子之心体验着人民的哀乐,谛听人民的呼声,探索人生的真谛,正是他们这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给了读者以无穷的吸引力和巨大的震撼力。
2.坚持信守、坚贞不屈的操守。由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坚持信守、重视操守的一面十分突出,孔子推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人格,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古代许多有志之士,为坚持自己崇高的理想而百折不回,个体生命的这种操守,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这些优秀品格在古代应用文中也多有反映。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感慨啸歌,豪气逼人,书中表现了作者为实现效法古代圣贤发愤著书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正是这种坚忍不拔的理想信念,支撑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给后人留下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光辉巨作《史记》。在今人的应用文章中,为坚守理想、信念而百折不挠的精神更是得到张扬。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致悼词》中指出,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在他长达70年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中,虽先后遭受过三次重大挫折,但由于他对革命有着不可动摇的信念,对祖国和人民有着始终不渝的忠心,所以他能够愈挫愈勇,在平反后,仍要“做点工作”,在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立下了新的不朽的功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此类作品给人们的启示。
3.求真品质。自古以来应用文写作就注重求真的品质,如李密的《陈情表》,不仅未因违命而获罪,而且征服了晋武帝,征服了现代人,此表最大的魅力就是文中沛然如注的真情。摒弃个人私欲功利,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分析,尊重、表现事物的客观真实,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业已渗透在应用文写作之中。如2003年“非典”肆虐时期,我国政府通过新闻媒体,如實地报道每天的疫情,以民主和诚信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配合与支持,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取得了抗击“非典”战役的胜利。应用文只有坚持求真的品质,才能取信于民,推动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而当今社会那些掩盖真相、封锁消息、夸大其词的所谓报告,则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其结果只会祸国殃民,害人误己。
4.创新精神。在封建社会,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承载者是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士(知识分子),人文精神更多表现为个人心性修养的文人精神;在现代社会,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则是每一个有独立人格、有主体意识的公民,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一种创新精神。因为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需要这种精神,江泽民同志也曾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应用文在弘扬创新精神方面有重要价值。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基本法则,江泽民同志总结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在我们国家面对社会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作者站在理论政策的高度,创造性地提出的新的观点和意见。许多高质量的学术论著中彰显着科学技术与人文思想的创新,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文科论文,为人文精神的建设乃至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应用文写作必须树立创新理念,才能切合民族的进步与时代发展的需要。
5.平等、尊严。“平等”与“尊严”是现代民主精神的精髓,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平等、尊严”原则要求任何人在权利上是没有差异的,寻求“平等与尊严”是每一个人的权利。2004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诞生,第一次把“人权”引入宪法。行政公文中新增文种“议案”的写作,体现了政府自觉将行政行为纳入人大监督,表现了对民权的尊重。再如,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法警背起生病被告》一文,通过一位法警背一名戴着手铐行走不便的生病被告出庭的事件,来反映我国司法体制改革更加注重体现对人格的尊重,这篇文章不失为一篇宣传中国人权现状的好报道。可见,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与载体的应用文,在维护人的平等,尊重人的权利,关怀人的幸福,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它在培养、强化公众的平等与尊严意识,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方面亦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汗牛充栋的古今应用文,堪称一座人文宝库。作为应用写作教师应深入其中,发掘出更多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的珍品来,使学生在古今应用文精品的熏陶下,获得精神收益,人生教益,增强对生活中是非、美丑、善恶的批判能力,进而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塑造人,培养人,完善人。余秋雨在《题型写作教程》一书的序言中曾说:“提高人的素质是现代写作学的根本任务。”应用文写作教师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学科使命,在教学中,既要传授应用写作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更要深入地挖掘应用文中的人文精神,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
[2]杨岚,等.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叶必丰.行政法的人文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杜涌,左羽.历代上皇帝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5]裴显生,王殿松.应用写作(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张保忠,岳海翔.公文写作技法与赏析[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关键词]应用文 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
[作者简介]佘敏(1960- ),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建筑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副教授,从事文艺理论和写作学研究。(江苏 徐州 221008)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182-02
应用写作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应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写作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融工具性、人文性于一体,使学生在丰富的心灵体验中接受教育,全面发展。而目前高校应用文教学普遍重写作技能,轻素质教育,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在教学中,注重对应用文人文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应用文的人文性,对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一、应用文特性中蕴涵着人文精神
应用文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除具有一般文章的共同属性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在这些“个性”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人文精神。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很好地把握应用文的“个性”,了解应用文特性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才能增强写作的自觉性。应用文在实用性的要求下而形成的固定模式,在其孕育、定型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重复而最后被人们认同,才得以产生;它是人们以实用价值为标准,在写作实践中不断优化以臻完善的结果。这种相对固定的模式给人们带来了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效益,体现了人类在创造精神产品过程中的聪明才智。这种模式化建构,可以说是对人的反复选择和普遍认同的尊重的结果,是对人自身生存、发展需要而实现实用理想的尊重的结果,这其中蕴涵着人文精神。另外,为提高应用文的实际效能,应用文在长期的写作中逐渐形成了简约的风格。以上内容应渗透在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较深刻地了解应用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性。
二、应用文功用中体现着人文关怀
应用文以周应人事、经世致用为务,这其中就蕴涵着人文的血脉。自古以来“文须有益于天下”的思想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应用文写作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有益于人的实用。我国当代应用文写作,更是集中地体现了为人民幸福、民族进步、国家富强,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发展服务的特点。
1.在公务应用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种是用于公布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诸如《宪法》、命令、条例、规则等,一经有关权力机关通过并发布实施,就具有规范性的作用,任何人都要自觉遵守,不得违反,否则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这是公文权威性的体现。应注意的是,公文的权威性和强制力量,不仅在于它的刚性,也在于它的刚性中所包含的对国家、民族和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的关切。人文思想中最重要的观念就是尊重人的自由,但这种自由是有原则的,即在追求自由的同时,决不能损害他人的自由。为了保障人的这种自由的权利,国家制定出相关的“规则性”的法律、法规,使人类依规则生活。因此,公文中的法律既具有强制执行、规范行为的一面,又有着以保障人的基本權利的人文关怀的一面。
2.应用文具有一定程度的宣传和道德教化作用。如通报,不管是表彰性的还是批评性的,都可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趋善避恶,使道德趋于高尚。应用文写作者通过人们内心认可、社会舆论等方式进行这种至善的教化。教化的效果就是让人们自愿认同,自觉遵守道德准则和规范,而无须法律的强制。一个国家,既需要法治,也需要德治,法、德结合,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应用文的道德教化作用,可以说是其人文性的一个突出表现。
3.作为社会个体进行交流、沟通、协调,离不开作为纽带和桥梁的应用文。正是通过应用文的交流、沟通,达到了相互了解、理解、信任、谅解,实现相互合作和共同发展的目的。应用文在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起到的这种相互沟通的作用,正是其关爱人的人文精神的基础。
4.应用文写作不仅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传播人文精神的重要工具。其中有对中华民族精神如爱国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有对融合了当今中西思想文化的时代精神如创新、平等、尊严等意识的传播,在建构和谐社会的今天,使人文精神成为社会文明的主旋律。
教师应使学生明白,应用文是积累、传播和享用现代文明发展成果的工具,其综合功用主要在于临民治世,在于对人文美德的弘扬和促进社会群体的和谐发展,在于对人格的教化、规范、提升与完善,进而使学生自觉写作具有人文精神的应用文。
三、应用文作品中充盈着人文精神
应用文在我国已有三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与中华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从古至今,应用文的作者之众、篇章之多、内容之广、效用之大,在各类文章中都居于前列。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代代频出,佳作如云。这些代表着历朝各代主流精神的文质兼美的作品,从不同方面表现出极其可贵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其绵延、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则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始终贯穿于应用文发展演变的过程中。
1.忧国忧民的赤子之情。“位卑未敢忘忧国”,古代的仁人志士,大都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在古今应用文中有着十足表现。汉代的政治家贾谊看到当时内有诸王图谋不轨,外有匈奴不断侵扰,社稷不宁,世风日下等情况,写出了《陈政事疏》,他在文中慷慨陈词:“有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常太息者六”,作者关心民生,忧国忧民之焦虑、忧愤跃然纸上。历史的车轮飞驶到今天,这种忧国忧民之情既与传统相衔接,又因时代需要增添了新的内容,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及民族的复兴而忧。以上这些忧国悯时的忧患意识,正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文章的写作者以赤子之心体验着人民的哀乐,谛听人民的呼声,探索人生的真谛,正是他们这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给了读者以无穷的吸引力和巨大的震撼力。
2.坚持信守、坚贞不屈的操守。由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坚持信守、重视操守的一面十分突出,孔子推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人格,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古代许多有志之士,为坚持自己崇高的理想而百折不回,个体生命的这种操守,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这些优秀品格在古代应用文中也多有反映。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感慨啸歌,豪气逼人,书中表现了作者为实现效法古代圣贤发愤著书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正是这种坚忍不拔的理想信念,支撑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给后人留下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光辉巨作《史记》。在今人的应用文章中,为坚守理想、信念而百折不挠的精神更是得到张扬。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致悼词》中指出,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在他长达70年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中,虽先后遭受过三次重大挫折,但由于他对革命有着不可动摇的信念,对祖国和人民有着始终不渝的忠心,所以他能够愈挫愈勇,在平反后,仍要“做点工作”,在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立下了新的不朽的功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此类作品给人们的启示。
3.求真品质。自古以来应用文写作就注重求真的品质,如李密的《陈情表》,不仅未因违命而获罪,而且征服了晋武帝,征服了现代人,此表最大的魅力就是文中沛然如注的真情。摒弃个人私欲功利,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分析,尊重、表现事物的客观真实,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业已渗透在应用文写作之中。如2003年“非典”肆虐时期,我国政府通过新闻媒体,如實地报道每天的疫情,以民主和诚信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配合与支持,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取得了抗击“非典”战役的胜利。应用文只有坚持求真的品质,才能取信于民,推动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而当今社会那些掩盖真相、封锁消息、夸大其词的所谓报告,则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其结果只会祸国殃民,害人误己。
4.创新精神。在封建社会,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承载者是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士(知识分子),人文精神更多表现为个人心性修养的文人精神;在现代社会,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则是每一个有独立人格、有主体意识的公民,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一种创新精神。因为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需要这种精神,江泽民同志也曾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应用文在弘扬创新精神方面有重要价值。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基本法则,江泽民同志总结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在我们国家面对社会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作者站在理论政策的高度,创造性地提出的新的观点和意见。许多高质量的学术论著中彰显着科学技术与人文思想的创新,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文科论文,为人文精神的建设乃至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应用文写作必须树立创新理念,才能切合民族的进步与时代发展的需要。
5.平等、尊严。“平等”与“尊严”是现代民主精神的精髓,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平等、尊严”原则要求任何人在权利上是没有差异的,寻求“平等与尊严”是每一个人的权利。2004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诞生,第一次把“人权”引入宪法。行政公文中新增文种“议案”的写作,体现了政府自觉将行政行为纳入人大监督,表现了对民权的尊重。再如,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法警背起生病被告》一文,通过一位法警背一名戴着手铐行走不便的生病被告出庭的事件,来反映我国司法体制改革更加注重体现对人格的尊重,这篇文章不失为一篇宣传中国人权现状的好报道。可见,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与载体的应用文,在维护人的平等,尊重人的权利,关怀人的幸福,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它在培养、强化公众的平等与尊严意识,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方面亦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汗牛充栋的古今应用文,堪称一座人文宝库。作为应用写作教师应深入其中,发掘出更多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的珍品来,使学生在古今应用文精品的熏陶下,获得精神收益,人生教益,增强对生活中是非、美丑、善恶的批判能力,进而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塑造人,培养人,完善人。余秋雨在《题型写作教程》一书的序言中曾说:“提高人的素质是现代写作学的根本任务。”应用文写作教师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学科使命,在教学中,既要传授应用写作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更要深入地挖掘应用文中的人文精神,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
[2]杨岚,等.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叶必丰.行政法的人文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杜涌,左羽.历代上皇帝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5]裴显生,王殿松.应用写作(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张保忠,岳海翔.公文写作技法与赏析[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