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理念给教师对教材的开发提供了契机。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极大地延伸教学的内容,变通教材文本的呈现形式,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对丰富教材、活跃课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多媒体教学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以供参阅。
关键词:高效课堂;品德与社会;多媒体技术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些年来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师教学使用的新的工具,它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改变过去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特别是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认知能力不足,对一些陌生、新潮的知识缺乏感性认识,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正好能够加深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从而使学生更容易吸收,丰富自我知识储备。
一、巧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学生的认知
认知活动不仅仅是单一的智力活动,而是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的智力活动。教学方式和氛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调动。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相反,倘若教学内容枯燥、单一,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导致有的学生厌学。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让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悦耳动听的音乐、栩栩如生的意境和谐统一,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新事物,乐于实践。
以《过去的游戏真有趣》举例:“过去的游戏”是一种乡土文化,曾经陪伴着孩子们长辈健康快乐成长。然而,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现在孩子们喜爱的玩具大多是泰迪熊、遥控车、变形金刚模型、智力游戏,而像“过去的游戏”打弹珠、丢纸片、过家家、躲猫猫等已经被大家所遗忘。为了拉近学生与长辈的关系,拉近文本与时空的距离,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原过去长辈们玩这些游戏时激烈的情景,有欢笑,有挑战,更多的是一份乐趣。利用五分钟的时间播放影片,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将他们的思绪带到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让大家更贴切的了解这堂课程所要表达的意义。
二、巧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兴趣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培养学生们追根究底的科学精神。过去思德课内容非常枯燥乏味,知识机械地灌输,教学效果不佳。而多媒体教学能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真实的感官体验、多变的情节刻画,能自然而然的把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
如,在教学《江山多娇》这一课中,其中活动四“走进母亲河”中有一个歌唱“母亲河”环节。首先,我在课堂上播放了长江和黄河的影像和音乐,并向学生介绍了两条母亲河的基本情况与存在价值,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于长江、黄河的传说故事,组织歌颂母亲河的唱歌、朗诵比赛、写作比赛,画画活动等,让他们明白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有着许多美丽壮观的山川和古朴、宏伟的名胜古迹的伟大国家。
三、巧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社會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时,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学生的思想品德、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单一知识灌输的过程,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对外界的感知、融合、再创造用来形成的。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教育工作也是如此。教师需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这种经验一样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获得。在生活实践中,学生的道德情感不断加深,综合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知识不断积累,从而会加深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增进师生互动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师与学生的教和学共同进行,任何一方也不可错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多媒体这一传播媒介,更直观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的所观所想,教师适时的提问、解答,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有助于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友好的关系,方便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
如教学《被掠走的中国国宝》时,由于事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学生们多半在农村,对于圆明园的认识是少之又少,于是,我把圆明园的复合图还有洗劫后的残图制作成了课件播放,让学生进行仔细比较,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座世界闻名的博物馆,被西方人称赞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下去,接着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并要求学生认真听解说词,抓住一些关键字眼,再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其原因,学生比较容易明白是因为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家的贫穷落户,英法侵略者的强盗行为才导致了圆明园被毁灭,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课程理念的更新,多媒体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愈发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作为一种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教师不应该过度依赖,忘了自身的主导地位。通过巧用多媒体技术,让教师从《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特点出发,恰当、适时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精美的影像、流动的音乐摆脱时空的局限,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较好的吸收课本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善于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
参考文献:
[1]刘超然.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J].宁夏教育,2012(05).
[2]昊斌华.多媒体使品德教学绽放异彩[J].现代教育科学,2011(05).
[3]张敏丽.让信息技术走进品德与社会课堂[J].新课程,2012.
[4]李迎春.如何利用电教媒体优化品德课教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5]陈琳娜.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思想品德教育课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7).
作者简介:
向文会,性别:女;籍贯:重庆彭水;学历:大专;职称:小数高级;研究方向:小学数学、品德与社会、小学音乐;单位:重庆市彭水县润溪中心校;邮编:409600。
关键词:高效课堂;品德与社会;多媒体技术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些年来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师教学使用的新的工具,它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改变过去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特别是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认知能力不足,对一些陌生、新潮的知识缺乏感性认识,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正好能够加深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从而使学生更容易吸收,丰富自我知识储备。
一、巧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学生的认知
认知活动不仅仅是单一的智力活动,而是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的智力活动。教学方式和氛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调动。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相反,倘若教学内容枯燥、单一,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导致有的学生厌学。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让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悦耳动听的音乐、栩栩如生的意境和谐统一,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新事物,乐于实践。
以《过去的游戏真有趣》举例:“过去的游戏”是一种乡土文化,曾经陪伴着孩子们长辈健康快乐成长。然而,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现在孩子们喜爱的玩具大多是泰迪熊、遥控车、变形金刚模型、智力游戏,而像“过去的游戏”打弹珠、丢纸片、过家家、躲猫猫等已经被大家所遗忘。为了拉近学生与长辈的关系,拉近文本与时空的距离,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原过去长辈们玩这些游戏时激烈的情景,有欢笑,有挑战,更多的是一份乐趣。利用五分钟的时间播放影片,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将他们的思绪带到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让大家更贴切的了解这堂课程所要表达的意义。
二、巧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兴趣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培养学生们追根究底的科学精神。过去思德课内容非常枯燥乏味,知识机械地灌输,教学效果不佳。而多媒体教学能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真实的感官体验、多变的情节刻画,能自然而然的把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
如,在教学《江山多娇》这一课中,其中活动四“走进母亲河”中有一个歌唱“母亲河”环节。首先,我在课堂上播放了长江和黄河的影像和音乐,并向学生介绍了两条母亲河的基本情况与存在价值,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于长江、黄河的传说故事,组织歌颂母亲河的唱歌、朗诵比赛、写作比赛,画画活动等,让他们明白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有着许多美丽壮观的山川和古朴、宏伟的名胜古迹的伟大国家。
三、巧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社會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时,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学生的思想品德、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单一知识灌输的过程,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对外界的感知、融合、再创造用来形成的。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教育工作也是如此。教师需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这种经验一样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获得。在生活实践中,学生的道德情感不断加深,综合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知识不断积累,从而会加深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增进师生互动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师与学生的教和学共同进行,任何一方也不可错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多媒体这一传播媒介,更直观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的所观所想,教师适时的提问、解答,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有助于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友好的关系,方便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
如教学《被掠走的中国国宝》时,由于事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学生们多半在农村,对于圆明园的认识是少之又少,于是,我把圆明园的复合图还有洗劫后的残图制作成了课件播放,让学生进行仔细比较,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座世界闻名的博物馆,被西方人称赞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下去,接着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并要求学生认真听解说词,抓住一些关键字眼,再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其原因,学生比较容易明白是因为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家的贫穷落户,英法侵略者的强盗行为才导致了圆明园被毁灭,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课程理念的更新,多媒体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愈发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作为一种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教师不应该过度依赖,忘了自身的主导地位。通过巧用多媒体技术,让教师从《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特点出发,恰当、适时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精美的影像、流动的音乐摆脱时空的局限,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较好的吸收课本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善于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
参考文献:
[1]刘超然.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J].宁夏教育,2012(05).
[2]昊斌华.多媒体使品德教学绽放异彩[J].现代教育科学,2011(05).
[3]张敏丽.让信息技术走进品德与社会课堂[J].新课程,2012.
[4]李迎春.如何利用电教媒体优化品德课教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5]陈琳娜.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思想品德教育课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7).
作者简介:
向文会,性别:女;籍贯:重庆彭水;学历:大专;职称:小数高级;研究方向:小学数学、品德与社会、小学音乐;单位:重庆市彭水县润溪中心校;邮编:409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