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做好班主任工作,最重要的是抓好班级德育工作,班级德育工作搞好,班级工作自然就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就提高。因此,班主任一定要下苦工抓好班级德育工作,从而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
德育工作的经验教训表明,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德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既然学校德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主体意识的人,那么,德育工作就要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帮助人作为活动准则。
德育工作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尤其是学生新的特点。这一代学生,是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这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即使是小学生,头脑也是复杂的、“神秘”的,由于年龄和社会经验的不足,他们对一些知识的理解仅仅是朦胧的、表面的,似懂非懂的。面对这样复杂的教育对象,如果不深入了解和研究,那么,德育工作就无法对症下药,教育难以奏效。
德育工作以人为本,要求德育工作的方法要符合现代学生的特点,因人施教。因此,德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在视听时代、高科技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学生的教育方法,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回顾我们以往的教育,在实施之前就认真研究教育方法,精心设计教育内容,刻意追求教育效果的并不多,可是,追求新闻效果,甚至广告效应的不少。要不就是用多年不变的老一套的“读书活动”,一年一本,有的一年几本,德育好像除了“读书”以外没有其他方法了。年年都是“读书活动”,哪又能有什么新的效果?
二、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的德育榜样能给学生的成长以巨大的力量。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标准作用导向和规范学生的道德言行是符合学生良好道德形成规律的。
1.先进的德育典型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境界和追求目标,使学生看到遵守良好道德的价值。少年儿童处在道德的接受与模仿阶段,接受与模仿能力特别强,用先进的德育典型教育学生,让学生仿效、学习要比一般的讲道理更具生动性、直观性、鲜明性,也更具说服力、感染力、号召力。雷锋精神就曾激励无数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形成,离不开高尚德育情操的激励,离不开先进典型的带动。学校要善于发现、培养和爱护先进德育典型,使先进典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学校要注意树立不同层次的德育典型,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使广大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努力形成校园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
2.改革评价制度,建立正确的德育价值导向。学校要改变过去只以文化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方法,全面客观综合地评价学生。学校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运用激励评价的方法,多赞许、多鼓励、多表扬、多引导,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引发学生内心的道德需求,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具有崇高的德育信念和高尚的德育目标。学校通过评价,建立先进的表彰制度。
三、德育内容生活化
新德育课程担负着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品德教育方面所持的基本理念是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我们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的品德、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德育实践性特点要求德育内容克服以前纯理论化、抽象化的缺点,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学会拓展德育内容,尽量使德育内容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使德育理论与现实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通过学生民主参与、学生讨论、学生调查等形式,寻找学生愿意接受、喜欢参与的内容,缩短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愿意接受这种教育形式、内容,并做到知行统一,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如在学生班干部的选任方面,在民主初选举后一阶段,让学生再讨论谁做得好,而谁做得不足?在此基础上再选定。让一些学生在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发现别人的不足的同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测,从而使自己有所进步,认识到在机会面前,如果能好好把握,是能取得成绩的。
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生活培养人的品德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生活的依托和生活的确证而流于虚空、形式、无效。
四、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除了常规教育外,这主要依赖于班级环境的状况。
为了创造养护学生良好个性的环境,首先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感染、感化、震撼学生。学生人格的升华、个性的养成、心灵的净化,无不受到教师的激发、点化。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以高尚的人格、不断完善自身形象。常常以平和的心境,开朗、健康的性格,用爱心、耐心、敬业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他们的进取心。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班级,组织他们参加班级管理,师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要给学生营造百家争鸣的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乐于学习,主动探究,主动自由辩论,畅所欲言,并相互尊重、相互帮助。这样学生如沐三月春风,从而必定防除创新的花朵,为他们走好人生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下新时期的班级德育工作,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遵循教育规律,以人为本,探索出教育青少年一代的新途径,形成整体教育的新局面。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
德育工作的经验教训表明,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德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既然学校德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主体意识的人,那么,德育工作就要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帮助人作为活动准则。
德育工作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尤其是学生新的特点。这一代学生,是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这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即使是小学生,头脑也是复杂的、“神秘”的,由于年龄和社会经验的不足,他们对一些知识的理解仅仅是朦胧的、表面的,似懂非懂的。面对这样复杂的教育对象,如果不深入了解和研究,那么,德育工作就无法对症下药,教育难以奏效。
德育工作以人为本,要求德育工作的方法要符合现代学生的特点,因人施教。因此,德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在视听时代、高科技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学生的教育方法,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回顾我们以往的教育,在实施之前就认真研究教育方法,精心设计教育内容,刻意追求教育效果的并不多,可是,追求新闻效果,甚至广告效应的不少。要不就是用多年不变的老一套的“读书活动”,一年一本,有的一年几本,德育好像除了“读书”以外没有其他方法了。年年都是“读书活动”,哪又能有什么新的效果?
二、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的德育榜样能给学生的成长以巨大的力量。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标准作用导向和规范学生的道德言行是符合学生良好道德形成规律的。
1.先进的德育典型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境界和追求目标,使学生看到遵守良好道德的价值。少年儿童处在道德的接受与模仿阶段,接受与模仿能力特别强,用先进的德育典型教育学生,让学生仿效、学习要比一般的讲道理更具生动性、直观性、鲜明性,也更具说服力、感染力、号召力。雷锋精神就曾激励无数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形成,离不开高尚德育情操的激励,离不开先进典型的带动。学校要善于发现、培养和爱护先进德育典型,使先进典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学校要注意树立不同层次的德育典型,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使广大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努力形成校园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
2.改革评价制度,建立正确的德育价值导向。学校要改变过去只以文化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方法,全面客观综合地评价学生。学校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运用激励评价的方法,多赞许、多鼓励、多表扬、多引导,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引发学生内心的道德需求,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具有崇高的德育信念和高尚的德育目标。学校通过评价,建立先进的表彰制度。
三、德育内容生活化
新德育课程担负着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品德教育方面所持的基本理念是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我们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的品德、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德育实践性特点要求德育内容克服以前纯理论化、抽象化的缺点,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学会拓展德育内容,尽量使德育内容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使德育理论与现实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通过学生民主参与、学生讨论、学生调查等形式,寻找学生愿意接受、喜欢参与的内容,缩短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愿意接受这种教育形式、内容,并做到知行统一,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如在学生班干部的选任方面,在民主初选举后一阶段,让学生再讨论谁做得好,而谁做得不足?在此基础上再选定。让一些学生在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发现别人的不足的同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测,从而使自己有所进步,认识到在机会面前,如果能好好把握,是能取得成绩的。
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生活培养人的品德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生活的依托和生活的确证而流于虚空、形式、无效。
四、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除了常规教育外,这主要依赖于班级环境的状况。
为了创造养护学生良好个性的环境,首先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感染、感化、震撼学生。学生人格的升华、个性的养成、心灵的净化,无不受到教师的激发、点化。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以高尚的人格、不断完善自身形象。常常以平和的心境,开朗、健康的性格,用爱心、耐心、敬业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他们的进取心。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班级,组织他们参加班级管理,师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要给学生营造百家争鸣的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乐于学习,主动探究,主动自由辩论,畅所欲言,并相互尊重、相互帮助。这样学生如沐三月春风,从而必定防除创新的花朵,为他们走好人生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下新时期的班级德育工作,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遵循教育规律,以人为本,探索出教育青少年一代的新途径,形成整体教育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