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黄权”的浮沉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始者在家族企业上市之后,仍然想着捏紧手中的“皇权”,但似乎很多现状都无法逆转,于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制度成为了企业始创者发挥皇权的“铁锁链”。
  前段时间,很多人都在看热播的电视剧《新三国》,而家电帝国国美的纷争也和电视剧中的故事情节如出一辙。
  虚构一个故事:黄光裕就像是三国中的曹操,而陈晓就如同东吴的孙权。陈晓到国美任职,就如同是孙权到了曹操的大本营上朝,名誉很高。但是这个孙权毕竟是外人,思想和行为方式都和曹操大不相同。当曹操高高在上独揽大权的时候,孙权充其量是他旁边的一个“二当家”,并没有实权。
  可谁料风云突变,曹操东窗事发,沦为监下囚,按照这个帝国的规矩,整天跟随曹操的孙权就成为了曹操“名誉上”的接班人,于是,局势就变得更加微妙。曹操集团开始了与孙权的不断斗争……
  
  “皇权”下放
  
  这个故事不禁让旁观者产生了联想:独断专行的曹操遇到了同样是靠单打独斗闯天下的孙权,曹操会放心把自己一心打拼朝纲交给这个“功高盖主”的人吗?不会。然而这种君臣互博的场面反映在现实中,往往就是家族企业的创始人与职业经理人的博弈。
  为什么会这样?在中国,公司一旦上市了,就意味着集权的外放,但家族企业的创始人往往不会放心把自己一手创办的企业交给职业经理管理。而职业经理人“落户”企业,当怀揣着满腔的热情施展身手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的权利是如此的微不足道—这让他们很受伤。
  就陈黄之争,“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对2125位职业人的在线调查显示:分别有24.80%的企业老板、28.80%的职业经理人以及46.40%的其他人士认为陈晓的做法体现了当代职业经理人的理念;另外,24.0%的企业老板、35.20%的企业经理人以及40.80%的其他行业人士认为陈晓对老板不够忠诚,有落井下石之嫌。
  回想国美这场大股东和董事局的争斗,无不充满着偶然性和戏剧色彩。对于一贯视董事会和管理层为控股股东“傀儡”的中国企业而言,这也是一个很新鲜课题。
  由于历史的因素使得中国整个商业和法律氛围,都一直倾向于创业者把公司看成是自己的“手臂”和“私产”,在大股东这种“一元制”管控的思维影响下,国内企业对于董事会独立地位和权威的漠视就显得很平常。
  事实上,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惯例,董事会作为公司权力的最高行使者,对公司的经营全面负责。因此,股东不应该越过董事会来直接管理公司,如果真忍不住这么做了,那么常常是会被宣布为非法的。但在上市公司中,董事会之于股东的关系,就像“代议制政府”一样,尽管主权在民,但人民不能越过政府直接管理国家。
  因此,当一个家族企业开始逐步成为公众公司,掌舵的家族就需要将自己对与企业的部分控制权,让渡给董事会,从“一姓之天下”的企业掌控者,向一个企业大股东的角色转变。对于国美电器而言,自从其借壳上市开始,黄光裕家族不断减持股份,客观上也在一定程度推动了国美向一个公众公司转变的进程。
  
  得“民心”者得天下
  
  为什么家族企业的创始人会屡屡在公司控制权争夺中败北?拿陈黄之争为例,这其中的道理就源于黄光裕本人绝对强势,无论是人事任免还是战略决策甚至是执行都是“圣心独断”,整个高管团队更像他的一个秘书团,这种强人企业文化并没有随着公司上市而发生变化。公司规模较小时集中决策是能够提升效率,但将一个大型香港上市公司还是按一个小型公司的思路继续运营,决策风险自然不可能规避。
  国美这几年虽然大,但是并不强,更没有为投资者带来与规模成正比的收益,这也是陈晓团队常挂在嘴边的话。黄光裕一个人的“骑士”般的市场开拓模式并不能最后由全体公众投资者买单。国美近年来每年新开很多店,但同时也要关闭很多店面,无形中拉低了公司的利润率。这就是为什么海外投资分析机构及国际财经媒体几乎一边倒地奉劝股东投票支持现任董事会、反对大股东的根源。在这类问题上,与其直接相关的人不会从道德化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关心的是谁更能带领公司取得优秀的业绩,让自己获得更多回报。
  在这方面,黄光裕家族是有教训的。当年跟随黄光裕“打天下”的旧部得到的仅仅是奖金式的激励,当年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战友”们一直未能享受在很多创业型公司已经普遍化的股票期权待遇,以致在2009年陈晓上任给予了这一待遇后,管理层几乎一边倒的支持他。这说明,单纯的金钱刺激是远远不够的,一个管理者要真正的“得民心”,就必须要从公司治理,也就是所有权安排的高度解决对创业骨干的激励,股票期权或直接给予股权都是不错的选择。
  兜兜转转反反复复,国美这个真实故事仍在这个社会中不断发酵:继“9·28”股东大会以“陈晓获胜,黄光裕未输”的结局暂告一段落后,又以10·14和谈非上市门店、推翻和谈,力挺剥离上市门店等等变化中不断延续……在经历这次的黄陈斗法过后,国美是不是真的会从家族专制时代过渡到多方投资者共治的公众公司时代?经历过这种转型的国美,今后是否将按一种崭新的轨迹前行?现在去评论这些似乎都还为时尚早,这个故事还在继续,其所产生的影响无疑也将是深远而又长期的。
其他文献
本文为您总结了网络营销的14个方法,请您细细看来。  1、搜索引擎营销。就是根据用户使用搜索引擎的方式,利用用户检索信息的机会尽可能将营销信息传递给目标用户。简单来说,搜索引擎营销就是基于搜索引擎平台的网络营销,利用人们对搜索引擎的依赖和使用习惯,在人们检索信息的时候尽可能将营销信息传递给目标客户。  2、即时通讯营销。顾名思义,即利用互联网即时聊天工具进行推广宣传的营销方式。  3、病毒式营销。
期刊
如果我说白酒已经走向穷途末路了,一定会招来暴雨般的板砖,但是如果我说白酒正在不断失去一批批年轻一代消费者,白酒消费人群正在老龄化,恐怕不会有人反对,因为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年轻一代消费者被洋酒、葡萄酒、啤酒以及花花绿绿的非酒精饮料吸引着、瓜分着。白酒老了,未来在哪里?我担心这样下去,白酒作为一个行业,渐渐被边缘化,整体上难以繁荣的姿态走进未来。    阴错阳差的白酒营销    白酒行业不缺乏营销,
期刊
朋友最近很烦躁。老婆怀孕8个多月马上就要临盆了,母亲为此事马上要从家乡过来,公司又刚刚交给他一个大项目跟进……,家事、国事、天下事都赶到一起来了。  朋友开玩笑的讲:“我目前的生活状态,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忙,用两个字形容就是很忙,用三个字形容就是非常忙。忙得我都喘不过来气了。”  看着他一杯一杯的灌酒,作为朋友我心挺不忍的。于是开导他不要那么焦虑。  “哥们,没办法啊,我现在就感觉时间不够用。老婆要
期刊
成于春晚败于电影    传唱街头巷尾的歌《十年》中唱道“如果那两个字没有颤抖,我不会发现我难受”。这首歌让陈佩斯来唱再合适不过,离开春晚后,“春晚”这两个字在他心口颤抖了十年,把当年那个小眼睛、光脑袋,在舞台上神气活现的“陈小二”唱成了今天白胡子丛生的“包工头老穆”。  1984年,陈佩斯因小品《吃面条》与春晚结缘。用陈佩斯的话来说就是:“第二天一早在公共厕所一蹲,发现所有人都在说我头一天的台词。
期刊
以下10条“营销圣训”是进行成功销售和开发客户的法则。实践证明它们是行之有效的。  一、每天安排一小时。销售,就像任何其它事情一样,需要纪律的约束。销售总是可以被推迟的,你总在等待一个环境更有利的日子。其实,销售的时机永远都不会有最为合适的时候。  二、尽可能多地打电话。在寻找客户之前,永远不要忘记花时间准确地定义你的目标市场。如此一来,在电话中与之交流的,就会是市场中最有可能成为你客户的人。由于
期刊
在中国的市场中,多数企业的应用还停留在概念操作层面,真正了解其核心价值特别是方法论的寥寥无几。由于用静态的管理视角和思维无法有效地管理和应用企业自身数据库,因此企业就必须实施智能化的数据管理及应用体系,即通过制度、流程、系统等构建起的企业自动化、系统化的数据管理,最终达到业务支持和决策支持的目的。    树立全局性管理意识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企业需要对自身的数据管理大格局形成清晰、明确的认
期刊
提出或反驳“互联网毒化人的大脑”的观点,都不难,也都能找到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持前一种观点的人,会举出互联网时代人们阅读时间下降、对外界事物更差的注意力、疏远化的社区和人际关系等数值证据。而反驳者,首先可以列举互联网时代对扩展知识范围、增强知识传播便利性、实现互动等好处,继而从当代人知识占有的数量、聚合多学科知识和社会常识的水平远甚于前人的角度,推导出“新技术、互联网让我们变得更聪明”。  聪明一点
期刊
一家外企招聘管理实习生。要求应聘者上午10点到达指定地点。指定地点是一个会议室,会议室墙壁上挂满了一个月以来的剪报,标题有:“外企在中国特殊待遇将取消”等等。先到的约100多名应聘者陆续开始阅读着墙上的这些剪报。有一些剪报是通过复印机放大了贴到墙上的,会议室的桌子上还放了一些剪报的复印件,公司组织者鼓动前来应聘求职者们随意翻阅。  作为《无价》这本书的读者,你应该不难看出这家外企的人力资源招聘主管
期刊
在职场沉浮几载的人,身心的疲惫难免会让职场失去对生活的兴趣,工作的激情也一并消磨殆尽。怎么让职场保鲜,给自己充沛的精力去面对每一天重复的工作?想必很多职场人士都在找答案。要想重获工作激情,自我激励是必不可少的。  1、离开舒适,不断寻求挑战。只有不断突破和挑战才是职场保鲜大法。并且要提防自己,不要躺倒在舒适区。舒适区只是避风港,不是安乐窝。它只是你心中准备迎接下次挑战之前刻意放松自己和恢复元气的地
期刊
最近除了康师傅和家乐福闹掰了外,中粮也和家乐福闹得不亦说乎。中粮的专卖店模式也就被大家提到了一个比较显赫的高度给予关注。其实,中粮运作专卖店是早就在尝试的事情了。  不过,依据我们迪智成多年快消行业运作经验来看,我们并不看好传统、低值、便利性的食品施行专卖店形式。成功开设专卖店的产品都是特质产品,不是大众产品。但是考虑到是由中粮来运作这种业态形式,作者认为还有一定的机会。因为中粮毕竟是国内食品行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