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也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以及初步的创造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阅读;作文;创造能力
培养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阅读、自学和主动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为此,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教学原则:上每节课前一定根据教材特点和单元重点明确:给学生什么知识,训练什么能力及怎样训练。
一、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培养训练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让学生获得识字的主动权。我把识字方法归纳为六个字:点(点出生字)、读(读准字音)、记(记住音、形特点)、查(利用工具书查字义)、写(连词端正书写)、默(自己默出所学生字)。经过一段独立性学习,学生养成了习惯,不仅每篇课文中的生字学生能完全掌握,就连课外阅读中发现的生字,学生也能主动学习掌握。学生掌握了识字能力,学习兴趣高了,看书、作文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快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想象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细致、复杂而艰巨的教学任务。以《珍贵的教科书》为例。这是一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学生在阅读中经常遇见,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有教育意义的事,需要记叙下来。因此,我在备课时不仅要确定在字、词、句、章方面传授哪些知识,而且把培养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那么怎样培养呢?我反复阅读、研究、思考找出这类记叙文的特点和规律,简略归纳为两点:一是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明白;二是在记叙过程时,要把重要的场面、中心话语写具体生动。
教学时,揭示以上规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按以上两点自学,边阅读、边思考、边讨论。只用了一堂课,使学生既清楚、明白、深刻懂得了这篇文章,受到了教育,学到了知识,又初步培养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接着,我又用了一课时,让学生根据交师归纳的两条规律,试分析“习作选”上的同类文章。由于学生手中有了“工具”,独立实践很快就把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搞清楚了。我又设计了短文练习,短文的题目是“记一次自己深受教育的事”,作业效果较好。
学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是多种多样的。我根据不同的课文,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充分发挥课文应有作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黄继光》《小珊迪》就重点培训学生有详有略,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记叙事情经过的能力;学习《颐和园》就重点培训学生先总述后分述再总结的能力;学习《三味书屋》就重点培训学生按不同空间方位描述事情的能力;学习诗歌就培训学生的朗读及欣赏诗句的能力……这样抓住不放,积少成多,学生一堂课一堂课地逐渐形成技能。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学生学好语文必须勤于实践,这个“实践”就是“自学”。所以,语文教师把课文“嚼”得太烂,只让学生吃米糊,久而久之学生的消化能力就会逐步退化了。我给自己订了一个教学原则: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决不独霸课堂教学时间,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具体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的路子是:
第一步:读文、点字、查字、认字、写字。
第二步:读文、思考、分层分段、写大意。
第三步:读文,划重点字、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写出文章中心。
第四步:读文,背好词好句好段至全文,抄写好的句、节、段,创造性地讲述课文内容。
最后,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写自己生活中可写的事情。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语文的能力,而且逐渐形成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学风。
四、培养学生初步创造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创造力的培养要从智力因素抓起。因为记忆、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在记忆能力方面,要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不能死记硬背。虽然死记硬背也能获得知识,但费时费力。如让一年级学生记住拼音字母,可以将其编成儿歌,学生很快就能背下来,并且都兴致盎然。编成顺口溜,使学生很容易区分“P”和“q”,这样做既省力省时,又达到了记忆的目的,为以后打下了记忆的基础。
在想象能力方面,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想象的教材,如《月光曲》一文中,贝多芬用钢琴弹奏的乐曲,使盲姑娘如痴如醉,尽情地想象着乐曲为她描绘的月光下的美景,至于贝多芬什么时候离开她都不知道。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參考文献:
[1]朱作仁,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朱凤艳.“自立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阅读;作文;创造能力
培养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阅读、自学和主动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为此,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教学原则:上每节课前一定根据教材特点和单元重点明确:给学生什么知识,训练什么能力及怎样训练。
一、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培养训练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让学生获得识字的主动权。我把识字方法归纳为六个字:点(点出生字)、读(读准字音)、记(记住音、形特点)、查(利用工具书查字义)、写(连词端正书写)、默(自己默出所学生字)。经过一段独立性学习,学生养成了习惯,不仅每篇课文中的生字学生能完全掌握,就连课外阅读中发现的生字,学生也能主动学习掌握。学生掌握了识字能力,学习兴趣高了,看书、作文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快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想象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细致、复杂而艰巨的教学任务。以《珍贵的教科书》为例。这是一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学生在阅读中经常遇见,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有教育意义的事,需要记叙下来。因此,我在备课时不仅要确定在字、词、句、章方面传授哪些知识,而且把培养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那么怎样培养呢?我反复阅读、研究、思考找出这类记叙文的特点和规律,简略归纳为两点:一是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明白;二是在记叙过程时,要把重要的场面、中心话语写具体生动。
教学时,揭示以上规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按以上两点自学,边阅读、边思考、边讨论。只用了一堂课,使学生既清楚、明白、深刻懂得了这篇文章,受到了教育,学到了知识,又初步培养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接着,我又用了一课时,让学生根据交师归纳的两条规律,试分析“习作选”上的同类文章。由于学生手中有了“工具”,独立实践很快就把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搞清楚了。我又设计了短文练习,短文的题目是“记一次自己深受教育的事”,作业效果较好。
学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是多种多样的。我根据不同的课文,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充分发挥课文应有作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黄继光》《小珊迪》就重点培训学生有详有略,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记叙事情经过的能力;学习《颐和园》就重点培训学生先总述后分述再总结的能力;学习《三味书屋》就重点培训学生按不同空间方位描述事情的能力;学习诗歌就培训学生的朗读及欣赏诗句的能力……这样抓住不放,积少成多,学生一堂课一堂课地逐渐形成技能。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学生学好语文必须勤于实践,这个“实践”就是“自学”。所以,语文教师把课文“嚼”得太烂,只让学生吃米糊,久而久之学生的消化能力就会逐步退化了。我给自己订了一个教学原则: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决不独霸课堂教学时间,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具体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的路子是:
第一步:读文、点字、查字、认字、写字。
第二步:读文、思考、分层分段、写大意。
第三步:读文,划重点字、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写出文章中心。
第四步:读文,背好词好句好段至全文,抄写好的句、节、段,创造性地讲述课文内容。
最后,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写自己生活中可写的事情。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语文的能力,而且逐渐形成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学风。
四、培养学生初步创造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创造力的培养要从智力因素抓起。因为记忆、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在记忆能力方面,要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不能死记硬背。虽然死记硬背也能获得知识,但费时费力。如让一年级学生记住拼音字母,可以将其编成儿歌,学生很快就能背下来,并且都兴致盎然。编成顺口溜,使学生很容易区分“P”和“q”,这样做既省力省时,又达到了记忆的目的,为以后打下了记忆的基础。
在想象能力方面,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想象的教材,如《月光曲》一文中,贝多芬用钢琴弹奏的乐曲,使盲姑娘如痴如醉,尽情地想象着乐曲为她描绘的月光下的美景,至于贝多芬什么时候离开她都不知道。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參考文献:
[1]朱作仁,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朱凤艳.“自立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