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engthandhon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新课程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以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關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探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5-0150-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
  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谈谈个人的几点看
  法。
  一、巧置情境,激起探究的欲望
   布鲁纳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体验热情,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激起探究的欲望。我在教学《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弹弓打……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和探究。
  在阅读教学中,激发起学生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将学生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能使之产生特殊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主动地探求未知领域。我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让学生再齐读课题,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说:“诸葛亮明明是用草船去骗曹操的箭,使曹操损失了十万枝箭,课题应该改为‘草船骗箭’才对”。我并没有马上给予反驳,而是因势利导:“这位同学这种的想法不无道理,对啊,课题中为什么没有用‘骗’,而是用‘借’字呢?”这样,抓住学生这种认知上的矛盾,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阅读探究。
  二、启发学生心灵交流,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为什么?那是因为阅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教学《小珊迪》时,我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到故事的角色中进行朗读实践。学生朗读到珊迪一次次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特别是第三次时,不少孩子的声音颤抖着,眼里含着泪,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那可怜的孩子,可见他们已把自己当作珊迪。当读到珊迪身受重伤还让弟弟送回零钱,读到临死的他躺在破床上还在牵挂弟弟时,学生把那句“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读得是那么坚定。这时候,他们又俨然成了文中的“我”了。面对教材,学生心里想知道什么,教师不要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想强加于学生,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来。当然学生提出的疑问,有的难度较大,有的却又太浅显;有的能切中文章要害,把握文章本质,有的却离题万里,与课文八杆子打不着。这时教者要善于把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抓住主要问题。浅显的学生相互解决,难度大的鼓励学生课后查找资料,作更深入的探导。教师要引导学生解决的是那些能够体现课文中心的、作者感情的、写作特色的问题。如笔者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①本文的作者是谁,他现在在什么地方,干什么?②本文作者的父亲是不是一个革命者?③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的人敬重?④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碰壁碰扁的吗?等等。像本文的作者是谁这样简单的问题,就可以让学生相互间解决。像本文的作者现在在干什么,他的父亲是不是革命者,与本文内容关系不大,可让学生课后阅读课外资料解决。而像诸如③、④这类的问题,教者要紧紧抓住,引导学生重点解决。
  三、提供学生宽裕的自主探究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和中心。围绕这个中心点,教师还必须提供宽裕的空间,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要改变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为此,教师可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培养他们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如《再见了,亲人》,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体会中朝人民之间有着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以志愿军的口吻追述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献出鲜血和生命的感人往事,学生比较容易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
  军有着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为了让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也能体会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也有着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独立思考: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和平时的积累,根据下面的开头讲述志愿军可歌可泣的事例:
  ①那一回, 。
  ②我们清楚地记得, 。
  ③八年来, 。
  (2)小组交流:先在学习小组交流,然后推选一位同学归纳小组同学的发言,参加全班交流。为了使本组交流获得好评,小组成员全力以赴,群策群力。
  (3)集体交流,教师点拨。学生交流中不仅讲到了从课文中体会到的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浴血奋战的故事,还叙述了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人物的事迹。具体感人的事例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也为朝鲜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两国人民的鲜血凝成的,是伟大的友谊。
  阅读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付出的过程。在阅读中注意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良好阅读习惯。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支柱,只有加强阅读,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