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学生在解答题目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如爸爸今年15岁、二(1)班学生有61.5人、铅笔长20米、冬冬身高175米诸如此类明显的错误,就是一天没学过数学的人也不致于犯,而我们的学生怎么就会这么糊涂?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这些孩子没有良好的数感。
新课标教材十分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起始阶段的一年级,更是应强调培养学生的数感。那么,如何用好教材,在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把培养学生的数感落到实处呢?
一、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化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学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事物,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体验数感。例如,教学质量单位时,让学生到市场进行“今天我买菜活动”,看一看,称一称,估一估各种瓜果.蔬菜的重量等,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数感。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从校内延伸到社会,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生活活动中,培养学生感知、发现、探索身边的数量。在“认数”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帮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例如,教学“0”的认识,不仅借助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了“0表示没有”,还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生活中常见的“0”,丰富了学生对“0”的意义的理解。还有像学完了“1-5的数的认识”、“6-10的数的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后,都安排了“生活中的数”这样的情境图,让数与生活密切联系,数学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又有着实实在在的作用。
二、在猜测、估算中建立数感
数学猜测、估算是根据已知事实和教学知识,对未知量及其关系所做出的一件似真判断,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展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数感,由于渗入了估算教学,抽象的知识也变得形象起来。如在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抓一把小棒,然后猜猜大概有几根,对一堆草莓先猜猜有几颗,组织学生玩猜数游戏,根据自己妈妈的年龄猜猜老师的年龄;又如,在学了米和厘米、克与千克后,让学生猜猜自己的书包有多重、自己的体重有多少、自己的身高有几厘米;在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后,让学生竞猜一些商品的价格……在解题前,让学生猜想哪个量大、哪个量小或所求量的范围,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还能避免常见的错误。还有,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有利于培养、考察学生的数感。例如选择题,由于只要求从四个选择支中挑选出来,省略了解题过程,容许合理的猜想,有利于数感的发展。
再如实施开放性问题教学,也是培养数感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具有发散性,就有利于数感能力的培养。以上这些猜想练习既锻炼了学生在结合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的本领,又渗透了用“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这样的交流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在表达与交流中促进数感培养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数感的形成。例:在实际测量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测出教室的长和宽。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同学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同时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也增进了数感。
四、动手实践中获得数感
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是动手学数学、用数学。數感的培养和发展,当然离不开实践活动。简单的实践活动如操作、观察、猜测、交流等对学生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在教材中,为培养学生的数感,设计了好多有趣的实践活动,如在教学“分类”时,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延伸到整理自己的房间,并说说这样整理的理由;在“比大小”时,让学生面对三只猴子和四个梨、三个桃子、二只香蕉,通过对一对、分一分真实地把握数的大小关系,形象地与大小、等于符号挂钩,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挂钩。这样,把数感培养落实到了具体活动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可以对数有一个鲜明的表象,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他们会在头脑中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五、在综合运用中升华数感
数感说到底是一种心智技能,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仿佛不需要人有意识地去探索一般。要达到这样一个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对刚开始学习数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就应该结合具体的“数的认识”,参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以使自己对数的认识融会贯通。教材在这方面也提供了许多良好的素材,比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同一个数,如用小棒摆、用计数器来拨,在数位顺序表上摆圆片、摆数字等,在此基础上探索数的组成和写法。能熟练运用以上方法表示同一个数的学生,他会没有良好的数感吗?在学习这块内容时,让学生“在课本上先数出10页,看看有多厚,再数出20页,看看有多厚”,“找出课本的第10页、第15页、第20页”,“要学生对这些数排队,并说说出15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从左往右数它是第几个,从右往左数它又是第几个,它的左边有几个数,右边又有几个数等等”,这样的操作,将“几和第几、比大小、方位”等对数的基本认知方式糅合在一起进行了练习,使学生对数有了全面、深刻的印象。
总之,数感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培养学生数感作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落到实处。
新课标教材十分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起始阶段的一年级,更是应强调培养学生的数感。那么,如何用好教材,在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把培养学生的数感落到实处呢?
一、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化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学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事物,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体验数感。例如,教学质量单位时,让学生到市场进行“今天我买菜活动”,看一看,称一称,估一估各种瓜果.蔬菜的重量等,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数感。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从校内延伸到社会,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生活活动中,培养学生感知、发现、探索身边的数量。在“认数”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帮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例如,教学“0”的认识,不仅借助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了“0表示没有”,还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生活中常见的“0”,丰富了学生对“0”的意义的理解。还有像学完了“1-5的数的认识”、“6-10的数的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后,都安排了“生活中的数”这样的情境图,让数与生活密切联系,数学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又有着实实在在的作用。
二、在猜测、估算中建立数感
数学猜测、估算是根据已知事实和教学知识,对未知量及其关系所做出的一件似真判断,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展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数感,由于渗入了估算教学,抽象的知识也变得形象起来。如在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抓一把小棒,然后猜猜大概有几根,对一堆草莓先猜猜有几颗,组织学生玩猜数游戏,根据自己妈妈的年龄猜猜老师的年龄;又如,在学了米和厘米、克与千克后,让学生猜猜自己的书包有多重、自己的体重有多少、自己的身高有几厘米;在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后,让学生竞猜一些商品的价格……在解题前,让学生猜想哪个量大、哪个量小或所求量的范围,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还能避免常见的错误。还有,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有利于培养、考察学生的数感。例如选择题,由于只要求从四个选择支中挑选出来,省略了解题过程,容许合理的猜想,有利于数感的发展。
再如实施开放性问题教学,也是培养数感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具有发散性,就有利于数感能力的培养。以上这些猜想练习既锻炼了学生在结合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的本领,又渗透了用“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这样的交流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在表达与交流中促进数感培养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数感的形成。例:在实际测量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测出教室的长和宽。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同学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同时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也增进了数感。
四、动手实践中获得数感
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是动手学数学、用数学。數感的培养和发展,当然离不开实践活动。简单的实践活动如操作、观察、猜测、交流等对学生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在教材中,为培养学生的数感,设计了好多有趣的实践活动,如在教学“分类”时,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延伸到整理自己的房间,并说说这样整理的理由;在“比大小”时,让学生面对三只猴子和四个梨、三个桃子、二只香蕉,通过对一对、分一分真实地把握数的大小关系,形象地与大小、等于符号挂钩,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挂钩。这样,把数感培养落实到了具体活动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可以对数有一个鲜明的表象,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他们会在头脑中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五、在综合运用中升华数感
数感说到底是一种心智技能,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仿佛不需要人有意识地去探索一般。要达到这样一个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对刚开始学习数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就应该结合具体的“数的认识”,参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以使自己对数的认识融会贯通。教材在这方面也提供了许多良好的素材,比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同一个数,如用小棒摆、用计数器来拨,在数位顺序表上摆圆片、摆数字等,在此基础上探索数的组成和写法。能熟练运用以上方法表示同一个数的学生,他会没有良好的数感吗?在学习这块内容时,让学生“在课本上先数出10页,看看有多厚,再数出20页,看看有多厚”,“找出课本的第10页、第15页、第20页”,“要学生对这些数排队,并说说出15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从左往右数它是第几个,从右往左数它又是第几个,它的左边有几个数,右边又有几个数等等”,这样的操作,将“几和第几、比大小、方位”等对数的基本认知方式糅合在一起进行了练习,使学生对数有了全面、深刻的印象。
总之,数感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培养学生数感作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落到实处。